[注释]
①持盈:谓保守盈满的盛业。语出《国语•越语下》:“越王勾践即位三年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云:“持,守也;盈、满也。”
②纲纪:本谓大纲要领或曰法度纲常,在本篇这里可作法则、规律解。
③定倾:语出《国语•越语下》。义谓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危为安。
④土宜:谓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
⑤节事:语出《国语•越语下》。义谓行事有节制以使合乎准则。
⑥时令:犹“月令”,指我国古代按季节变化而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说见《礼记•月令》)。
⑦相乖:原作“相乘”,于文义不通。疑“乘”字系“乖”字形近而误刻,故改。相乖,相违逆。这里指四时政令与自然变化相违背。
⑧愆和(qiān—):违失和顺。
⑨稼穑(jià sè):耕种和收获。亦泛指农业劳动。
⑩润下:谓水性就下以滋润万物。本篇这里可作“灌溉”解。
⑪五果不树:五果,通常指桃、李、杏、栗、枣五种果树或水果,亦泛指各种果树或水果。不树,谓不能成树结果。
⑫八谷:通常指八种谷物,但不同著作所指谷物不一。如南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动植•八谷》引《本草》注称:八谷指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八种谷物;但《续古文苑•隋李播《天文大象赋》》苗为注,则指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八种谷物。亦泛指各种谷物。
⑬过差(—cī):过分;失度。
⑭荒色:谓沉湎于声色。
⑮远忠昵佞:谓疏远忠臣,亲近奸邪之人。昵(nì),亲近,亲昵。佞(nìng),奸邪。
⑯“胜兵者,先胜而后求战;败兵者,先战而后求胜”:语出《孙子兵法•形篇》。胜兵者,指能打胜仗的军队。先胜,谓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后求战,然后才寻求同敌人决战。败兵者,指打败仗的军队。先战,谓首先同敌人交战。后求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
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至“胜负见矣”诸句:语出《孙子兵法•计篇》。古代君王兴师命将时,先要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战争形势,分析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兵家便把这一战争谋划程序称作“庙算”。得算多,言取胜的条件充分、众多。算,原本作“算”,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谓胜利条件。胜利见矣,言胜败的结局显而易见。
[译文]
经典上说:天道贵在能保持圆满盛业,不打乱阴阳寒暑、四季节气变化的规律;地道贵在能扭转危倾局面,不失掉生长万物、均衡发展的特性;人事贵在能节制政事,调和阴阳,发布时令,做到事情来了能够应付自如,事物产生了知道怎么回事,使天下的人都能竭尽忠诚信义,自觉遵循国家的政令行事。
所以说,对于没有天灾降临的敌国,不可以首先向它发动进攻;对于没有地殃祸及的敌国,不可以首先向它举兵征讨;对于没有人事失误的敌国,不可以首先向它进行讨伐。四季节气变化违背自然规律,水涝、旱灾交替发生,冬季打雷、夏季降霜,蝗虫漫天乱飞而吞食秧苗,这就是“天灾”。高山崩塌,江河干枯,土地不能耕种,庄稼无法灌溉,各种果树不能成树结果,各种谷物不能成熟收获,这就是“地殃”。统治者实行繁重赋税,实施残暴统治;大兴土木,修造楼台城池,过度地役使民力;放纵沉迷于酒色,疏远忠臣而亲近奸佞;穷兵黩武,肆意发动战争,这就是“人失”。这样,天上可以看到苍天降临的灾害,地下可以目睹大地发生的祸殃,近旁可以观见君王的人为失误。(这些无疑都是向敌国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但是,用兵不依据天道,是不可以出动军队的;军队不依据地道,是不可以行军作战的;征战不合于民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上天提供有利时机,大地资助充足财物,人能制定正确谋略;敌人静止时能窥见其军事企图,敌人行动时能洞察其阴谋诡计,首先观察敌人的行动踪迹,然后就可以了解其用心企图,这就是《孙子兵法•形篇》所说的:“胜利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寻求同敌人进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首先同敌人决战,然后再企图侥幸取胜。”所以、又是《孙子兵法•计篇》说得好:“未同敌人交战前而在庙堂预计取胜条件的,是因为谋划周密而取胜条件充分;未同敌人交战前而在庙堂不能很好预计取胜条件的,是因为谋划不周而取胜条件缺乏。谋划周密而取胜条件充分就能取胜,谋划不周而取胜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做谋划而毫无胜利条件呢?由此来观察,那么,胜与负的结局也就显而易见了。”
[解说]
本章以《庙胜篇》为篇题而立论,其中心思想是阐述对敌战争之前如何进行战略谋划以分析判断战争胜负的条件和实施战争的时机选择问题。本篇所谓的“庙胜”一词,实际是《孙子兵法•计篇》所云“未战而庙算胜者”句中的“庙算胜”之缩语。我国古代,君王兴兵作战之前,通常都要先在宗庙里举行命将授权仪式,并召开军事会议,君臣们一起研究战争形势,分析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孙子把这一战前进行的战略谋划程序称之为“庙算”。认为,经过“庙算”而所得之结果,若己方取胜条件充分的,就叫作“得算多”的“庙算胜者”;而“庙算”所得之结果,如己方取胜条件缺乏的,则叫作“得算少”的“庙算不胜者”。而源于大军事家孙武所撰《孙子兵法》的“庙算”一词,后世逐渐演化成为兵家所谓“妙算”这一常用语了。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庭”(见刘知几《仪坤庙乐章》)名句,是为最好之明证。可见,孙子的“庙算”理论,乃是我国古代兵家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研究敌我双方情况,以此预见战争胜负条件的唯物主义传统。这无疑是值得我们今人充分肯定和永远弘扬光大的优良军事传统。
唐代兵学家李筌正是在完全继承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和孙子“庙算胜”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专辟《庙胜篇》,集中阐述未战之前如何进行战略谋划的问题。然而,在实施对敌作战之前的战略谋划(即所谓“庙算”)过程中,应当着重从哪些方面分析比较敌我双方情况的问题,李筌的提法又与孙子有所不同。孙子的提法是,对敌我双方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见《孙子兵法•计篇》)。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对孙子的这一提法概括称之为“五事七计”(见曹操撰《孙子•计篇》注)。曹操所说的“五事”,是指《孙子兵法•计篇》所讲的“一曰道(指政治),二曰天(指天时),三曰地(指地利),四曰将(指将帅),五曰法(指法制)”;而曹操所讲的“七计”,则指孙子所论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认为,倘若能把敌我双方这“五事七计”分析清楚了,那么,就可以判断出谁胜谁负的问题了。而李筌对此问题的提法,则是本着春秋末期越国军事谋略家范蠡的思想观点,把孙子的“庙算”理论所应分析研究的重点情况与问题,概括为“天道”、“地道”、“人事”三个方面的问题,重点阐明了以下三个思想观点:
一是从分析敌人“天道”、“地道”、“人事”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利条件入手,阐明了如何选择对敌进攻的战略时机问题。李筌认为,敌人若“天道无灾,不可先来;地道无殃,不可先倡;人事无失,不可先伐。”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敌国并未出现“天灾”、“地殃”、“人失”等对敌不利而对我有利的战略形势的时候,我就不可贸然首先向敌人发动进攻。倘若敌国发生了“上见天灾,下睹地殃,傍观人失”的对敌不利而对我有利的形势之时,才是我对敌发动进攻的有利战略时机。此时,唯有不失时机地出兵攻战,才有把握取得对敌战争的胜利。
二是从分析己方“天道”、“地道”、“人事”三个方面存在的有利条件入手,阐明了如何确定我军实施战争的战略决策问题。李筌把“法天”、“则地”、“和人”三者作为军队实施战争的缺一不可的根本依据。他说:“兵不法天不可动,师不则地不可行,征伐不和于人不可成。”认为,只有当我完全具备了“天赞其时,地资其财,人定其谋”等对我有利的条件的时候,才可以实施战争并能赢得战争胜利。此论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三是深刻揭示了分析研究敌情、制订战略计划所应严格遵循的指导原则。了解敌情实际,摸清敌人企图,是制订战略计划并以此战胜敌人的根本前提。然而,怎样才能了解敌情摸清其企图呢?作者李筌明确指出,对于敌人应当“静见其阳,动察其阴,先观其迹,后知其心”。李筌这里所讲的“先观其迹,后知其心”,是说首先通过观察敌人的行动迹象,然后再对所得到的敌情进行综合分析、缜密判断,从而摸清敌人的用心企图,为制订对敌作战方略计划,提供可靠的敌情依据。显而易见,李筌所提倡的“先观其迹,后知其心”这一分析研究敌情所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所揭示的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这一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的。这对我们今天分析研究现代条件下的战争,乃至分析和认识一切事物,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尽管李筌在分析研究敌我双方情况的提法,与孙子的论述有所不同,但二者并非矛盾不谐。实际上,李筌在分析研究敌对双方情况的问题上,所倡导的“法天”、“则地”、“和人”三原则,乃是对孙子所提出的“五事七计”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高度概括,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我们今天阅读李筌《庙胜篇》应当注意把握之点。

沉谋篇 第十四
[原文]
经曰: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
“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①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惑其真,疑其诈,真诈不决,则强弱不分,湛然②若玄元③之无象④,渊然⑤若沧海⑥之不测。如此,则阴阳不能算,鬼神不能知,术数⑦不能穷,卜筮不能占,而况于将乎?
夫善战者,胜败生于两阵之间,其谋也策不足验,其胜也形不足观。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害;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故曰:至谋⑧不说,大兵⑨不言,微乎神乎!故能通天地之理,备万物之情。
是故贪者利之,使其难厌⑩;强者卑之,使其骄矜⑪;亲者离之,使其携贰⑫。难厌则公正阙⑬,骄矜则虞守⑭亏,携贰则谋臣去。周文利殷而商纣杀⑮,勾践卑吴而夫差戮⑯,汉高离楚而项羽亡⑰。是故屈诸侯者以言⑱,役诸侯者以策。
夫善用兵者,攻其爱⑲,敌必从;捣其虚⑳,敌必随;多其方㉑,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从随㉒不得城守,分备㉓不得并兵㉔;则我佚㉕而敌劳,敌寡而我众。夫以佚击劳者,武之顺;以劳击佚者,武之逆。以众击寡者,武之胜;以寡击众者,武之败。能以众击寡,以佚击劳,吾所以得全胜矣。
夫竭三军气,夺一将心,疲万人力,断千里粮,不在武夫行阵之势,而在智士权算㉖之中。弱兮柔兮,卷之不盈怀袖㉗;沉兮密兮,舒之可经寰海㉘。五寸之键,能制阖辟㉙;方寸之心㉚,能易成败。智周万物而不殆,曲成万物而不遗㉛,顺天信人,察始知终,则谋何虑乎不从哉?
[注释]
①“兵者”至“用而示之不用”诸句:语出《孙子兵法•计篇》。兵者,本篇这里指战争。诡道,指用兵的诡诈行为原则。
②湛然(zhàn—):清澈貌。
③玄元:古人认为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一体之气。亦泛指天宇,天空。
④无象:指军队行动隐蔽而使人们看不到形迹。
⑤渊然:深沉貌。
⑥沧海:大海。
⑦术数:古代方术的重要内容。又称“数术”。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古人把对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往往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成为用来推测个人,乃至国家命运吉凶的一种手段。
⑧至谋:最好的谋略。
⑨大兵:本篇这里指大的战争或大的军事行动。
⑩难厌:谓难以满足,或曰贪得无厌。
⑪骄矜:骄傲自负。
⑫携贰:谓离心离德;怀有二心。
⑬公正阙:公正,公平正直。阙,通“缺”,缺乏,缺少。
⑭虞守:犹“备守”。谓守备;防范。
⑮周文利殷而商纣杀:周文,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期为西伯,故亦称“伯昌”。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帝辛)囚禁在羑里(古城名,位于今河南汤阴北),其臣下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采用利诱手段,将美女、骏马及其他奇特物品通过商朝宠臣费仲而献给纣王,纣王获利后非常高兴,便将文王释放归国。文王死后,其子武王姬发即位后,经过充分准备,终于在公元前1027年灭亡商朝,纣王乃投火自焚而死。
⑯勾践卑吴而夫差戮:勾践,即越王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夫差,即吴王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军队于夫椒(位于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一说在今浙江绍兴北)打败越军后,将越王勾践围困于会稽山上。在此危急存亡关头,勾践采纳了大夫范蠡的建议,一面准备拼死奋战,一面派遣大夫文种通过贿赂吴太宰噽以向吴王夫差求和,并准备在求和不允之时,将亲自为质于吴,卑事夫差。
夫差拒绝伍子胥乘机灭越之建议,终于准越求和,放归勾践。勾践返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最终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灭亡吴国,夫差遂自杀身死。
⑰汉高离楚而项羽亡:汉高,即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离楚,谓离间楚军领导集团。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陈平“纵反间于楚军”之计,以重金收买、离间项羽君臣关系,促使其领导集团分裂,从而为刘邦最后击败楚军、灭亡项羽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