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⑯古先帝王所以举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文德⑰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⑱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⑲。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书》⑳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㉑夫如是,则四夷㉒不足吞,八戎㉓不足庭㉔也。
[注释]
①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语出孔子《论语•学而篇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有子,孔子学生。和,本谓适中,恰到好处(说见杨树达《论语疏证》云:“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但在本篇这里,和与“战”相对应,谓和平无战事。
②《春秋左氏传》:书名。简称《左传》,亦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撰。
③“君若以德绥诸侯”至“无所用也”七句:语出《左传•僖公四年》。此为春秋时期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国进攻楚国时,楚将屈完回答齐桓公问话时所讲内容。绥,安抚
④方城:即方城山,位于今河南叶县南,呈南北走向,绵延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说为楚长城。
⑤晋悼公使魏绛和戎:事见《史记•魏世家》:“(晋悼公)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晋悼公,春秋中期晋国国君,晋襄公(名欢)曾孙,名周。公元前572—前557年在位。
⑥以正诸华:正,治理。诸华,犹“诸夏”,本指周室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后亦泛指中原地区。
⑦羌戎:亦称"西戎"。泛指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⑧晋惠公:春秋初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名诡诸)第三子、晋文公之弟,名夷吾。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
⑨内(nà):“纳”的古字。谓接纳,采纳。
⑩有崤之师:指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军队的崤山之战。此役发生在公元前627年,结局是晋胜秦败。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⑪譬如捕鹿,晋人角之,戎人掩之: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角之,谓执其角,指正面迎击。挎之,谓拖其后足,指从后面牵制。
⑫战胜易,和胜难:原作“见胜易,知胜难”。钱熙祚校注云:“文澜阁本作‘战胜易,和胜难'。"述古堂抄本同此。依《贵和篇》题旨,似以文澜阁本、述古堂抄本更为切题,故从改。
⑬《语》:本篇这里指《国语》。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撰。
⑭“先王耀德不观兵”至“玩则无震”五句:语出《国语•周语上》。耀德,谓显扬德化。观兵,谓炫耀武力。兵戢,犹“戢兵”,谓停止军事行动;停止战争。时动,本谓按一定时节行动,本篇这里指选择有利时机行动。玩,谓轻慢懈怠。
⑮“故有衣冠之会”至“未尝有战阵之事”四句:语本《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冠,本指衣服和帽子(冠),因古代唯有士大夫以上才可以戴冠,故“衣冠”代指缙绅、士大夫阶层者。而在本篇借指诸侯国。歃血(shà—),古代举行盟会中的一种仪式:即盟约宣读之后,各参加者用口微吸所杀牲之血(一说以手指蘸血涂于口旁),以示诚意。革车,古代兵车之一种。
⑯“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三句:语出《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这里指战争。
⑰文德:与“武功”为对语,本谓礼乐教化,这里借指政治。
⑱啖(dàn):利诱。
⑲“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句: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⑳《书》:指《尚书》,亦称《书经》,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㉑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二句:语出《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休,谓美善,美德。董,谓督察,监督。
㉒四夷:我国古代华夏族对域中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㉓八戎:谓八方之戎。古代指中原以外周边的少数民族。
㉔不足庭:谓不足以与朝廷相抗衡。庭,通“廷”,指朝廷。
[译文]
经典上说:古代圣明君王治国之道,是使国家得以和平安定为最可贵。大家珍爱和平,重视人的生命,就不再崇尚战争了。
《春秋左氏传》上说:“君王如果用仁德来安抚诸侯,那么,诸侯有谁还敢不顺服呢?君王如果动用武力进行征讨,楚国有方城山做城墙、以汉水做护城河进行抵御,那么,君王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没有用得上的地方。”所以,晋悼公派遣魏绛为使与山戎讲和而使之归顺,晋国得以治理诸夏而成为中原霸主,八年之间,九次召集诸侯盟会,如同诸种乐器一起合奏,而没有不和谐之音。从此,地处西北的羌戎等少数民族也都归顺了。晋惠公执政期间,由于实行仁德之政而接纳了那些不侵扰、不反叛的臣属国,于是才有崤山之战而大败秦国军队的胜利。这就像捕捉野鹿一样,晋国人在前抓住了鹿的两角,各部戎人在后拖住了鹿的两腿,晋戎合力协同,终于把野鹿按倒捉住了。
大凡有道德的君主,能够用恩德去征服别人;有仁义的君主,能够用仁义去团结别人;有智谋的君主,能够用谋略去战胜别人;有权势的君主,能够用势力去控制别人。用战争取胜容易,用和平取胜困难。诚如《国语•周语上》所说:“古代的圣明君王总是彰明其仁德而不炫耀其武力。军队平时按兵不动,而等待有利时机才出动,一旦出动就要显示出强大威力;如果平时炫耀武力,就会使军队习以为常而懈怠,军队懈怠了就会丧失其威震四方的力量。”所以,有过诸侯和好的聚会,而未必有过诸侯歃血为盟之举;有过带军队兵车的聚会,而未必有过布阵交战之事。
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古代的圣明帝王之所以能够一举而战胜敌人,其成功超出于一般人之处,就在于其首先用礼乐教化去怀柔安抚他;如果怀柔安抚而不能使他顺服时,再以玉帛宝物去利诱他;如果运用利诱而不能使他归附时,然后才任命高明的将帅,训练军马、精锐武器,采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谋略,一举而战胜敌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反叛者必须进行讨伐,对顺服者必须加以怀柔。既怀柔安抚又能使之归顺,这就充分显示出君王的仁义道德。《尚书》讲得好:“要用美好的德政去教诫人们,用强大的威力去督察天下。”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四面的夷族就不难以兼并归顺,八方的戎族就不敢分庭抗礼了。
[解说]
本章以“贵和”为篇题,旨在阐述君王实施治国安邦和处理对外关系问题时,应当以维护和平安定为根本目的。作者李筌开篇所云“先王之道,以和为贵”之语,乃本《论语•学而篇》孔子的学生有子之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所说的“和为贵”之“和”,本谓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但李筌引录在这里,是与“战”相对而言,其义则谓“和平”。作者李筌把“以和为贵”视为君王实施治国安邦和处理对外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宗旨,足见其对营造和维护和平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了。那么,君王怎样才能在实施治国安邦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实践中落实“以和为贵”这一宗旨呢?纵观全篇可以看出,李筌着重强调要做好如下三点:
首先,强调要真正落实“以和为贵”这一宗旨,就要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大力提倡和贯彻“贵和重人,不尚战”的指导思想。作者李筌认为,唯有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珍爱和平与珍重人类生命,才能引导人们不再崇尚战争。应当说,李筌此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其次,强调要真正落实“以和为贵”这一宗旨,就要在处理对外关系的实践中,坚持“耀德不观兵”的指导原则,切实做到“以德服人”、“以义服人”。作者李筌引据《左传》的话指出:“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反之,“君若以力”征战,那么,即使"虽军之众,无所用也。"可见,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时,坚持"耀德不观兵"指导原则的重要性。作者还认为,春秋时期晋悼公执政期间,晋国之所以在八年之中能够“九合诸侯”,并使“羌戎亦归”,是晋悼公派遣魏绛出使“羌戎”推行“和戎”之策的结果;晋惠公执政期间,由于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接纳那些“不侵不叛”的臣属之国,才使晋国后来在崤山之战中,得到“姜戎”(即居于西北的姜姓戎族)的大力帮助,从而取得了大败秦军的重大胜利。
再其次,强调要真正落实“以和为贵”这一宗旨,就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和”与“战”的关系。作者李筌以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见《老子•第三十一章》)的思想观点为依据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阐明了战争是具有破坏性、杀伤性的不祥之器,据此,作者极力主张要“贵和重人”而不崇尚战争;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战争又是在迫不得已之时而非用不可的。但李筌所强调的着眼点,在于告诫国君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必须“和”字当先,慎用战争手段,并且要牢牢把握“先和后战”、“能和不战”的指导原则。李筌认为,古代圣明帝王之所以能够一举而战胜敌人,其功业超出一般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够做到“先文德以怀之”,只有在“怀之不服”和“啖之不来”的情况下,才命将出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战而胜之。作者强调指出,这就是“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只有对那些顽固不化的叛逆者才可以动用战争手段。
李筌作为封建时代的兵学家,他所提出的“以和为贵”的主张,虽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但作为治国安邦和处理对外关系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形势下,在我们党“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推动对外关系全面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新贡献”(见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3月第1版)的今天,仍不失有其重要借鉴价值意义。
爱好和平,不要战争,这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光辉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一贯政治主张。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15年9月3日上午,我们党和国家,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会,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检阅了受阅部队。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鲜明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又深刻揭示出纪念70年前那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强信念,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那场由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合谋发动的侵略战争,战火遍及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造成被侵略国家的军民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占四大洲伤亡人数的35%。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我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史和人类世界的和平事业,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习近平主席在其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他庄严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见《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第1版)这充分表明了我们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充分彰显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真心诚意和美好愿望。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我们要牢记习主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谆谆告诫,一定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时刻高度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与信念!而战争狂人及其帮凶者一旦要把他们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刺向人民的时候,我们将以抗日战争的先烈们为光辉榜样,以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彻底打败任何来犯的侵略者,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为维护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深切教导:“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庙胜篇第十三
[原文]
经曰:天贵持盈①,不失阴阳、四时之纲纪②;地贵定倾③,不失生长、均平之土宜④人贵节事⑤,调和阴阳,布告时令⑥,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尽其忠信、从其政令。
故曰:天道无灾,不可先来;地道无殃,不可先倡;人事无失,不可先伐。四时相乖⑦,水旱愆和⑧,冬雷夏霜,飞虫食苗,天灾也;山崩川涸,土不稼穑⑨,水不润下⑩,五果不树⑪,八谷⑫不成,地殃也;重赋苛政,高台深池,兴役过差⑬,纵酒荒色⑭,远忠昵佞⑮,穷兵黩武,人失也。上见天灾,下睹地殃,傍观人失。
兵不法天不可动,师不则地不可行,征伐不和于人不可成。天赞其时,地资其财,人定其谋;静见其阳,动察其阴,先观其迹,后知其心,所谓“胜兵者,先胜而求战;败兵者,先战而后求胜。”⑯故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以此观之,胜负见矣。”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