㉓周瑜(公元175—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曾任建威中郎将、前部大都督等职。文武兼备,擅长谋略。在魏蜀吴三足鼎立与争战中,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同刘备联合于赤壁大破曹操军。
㉔鲁肃(公元172—217年):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曾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等职。治军严整,以善谋略著称。在吴与曹操抗衡中,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后在赤壁作战中,协助周瑜大破曹操军。瑜死后,代领吴军,继续与刘备保持和好关系。
㉕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㉖刘备(公元161—223年):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皇帝”,史称“先主”。
㉗诸葛亮(公元181——234年):三国时期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辅佐刘备据有荆益地区而建立蜀汉政权。官至军师将军、丞相,封武乡侯。著作有《诸葛亮集》。
㉘杜预(公元222—284年):西晋著名军事统帅兼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官至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曾参与灭吴战争,以功封当阳县侯。因博学多谋,时有“杜武库”之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多种著作传世。
㉙王濬(公元206—285年):西晋名将。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南)人。官至抚军大将军。以多谋善战著称。曾参与制订灭吴战略计划,在灭吴作战中,亲率晋军主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捣吴都建业,迫使吴主孙皓投降,因功封襄阳县侯。
㉚ 苻坚(公元338—385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军事统帅。氏族,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初为东海王,后杀苻生自立帝,任用王猛辅政,使国力大增,成为“五胡”中最为强大的政权。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在其亲率大军进攻东晋的淝水决战中大败而还,不久被羌族首领姚苌执杀。在位二十七年。
㉛王猛(公元325—375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名将。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人。官至车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辅佐苻坚,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力日益强盛,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㉜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之处。
㉝石勒(公元274—33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著名军事统帅。羯族,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319—333年在位。
㉞张宾(?—322年):后赵石勒的重要谋臣。字孟孙,赵郡中丘(今河北邢台西北)人。原为中丘王属下都督,后投石勒为谋主,为后赵的建立多所贡献。
㉟王浚:西晋将领。字彭祖。官至骠骑大将军、都督幽冀诸军事。后为石勒采用张宾计谋所俘杀。
㊱拓拔:亦作“拓跋”、“托跋”。北魏皇族姓。本篇这里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㊲崔浩(?—公元450年):北魏名臣,军事谋略家。字伯渊,清河(今山东临清东北)人。历仕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两朝,官至司徒。长于谋略,在北魏灭赫连昌、击败柔然、夺取北凉统一黄河以北地区的战争中,他都积极参与谋划。
㊳河朔: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本篇这里指北魏所辖黄河以北地区。
㊴宇文: 指宇文泰(公元507—556年)。西魏著名军事统帅、丞相。鲜卑族,一名黑獭。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元修被高欢逼走长安后,他拥帝与高欢对抗,任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取代西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宇文泰为“太祖文皇帝”。
㊵李穆:字显庆,西魏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宇文泰的心腹将领,官至大将军。在宇文泰率军对抗东魏高欢军的作战中,李穆多所献策,故史家赞其是“受扞城之托,总戎马之权,势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卫难”的“并兼文武之任”(见《周书•李穆传》)的重要人物。
㊶高欢(公元496—547年):东魏军事统帅、丞相。一名贺六浑。渤海膂县(今河北景县)人。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初从杜洛周起义军,后降尔朱荣。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势力,因拥立北魏孝武帝而自为丞相专擅朝政,后迫孝武帝西奔长安,别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磁县南)。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掌东魏朝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取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追尊高欢为“神武帝”,庙号太祖。北齐后主高纬即帝位后,而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㊷王僧辩(?—公元555年):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名将。字君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官至太尉、车骑大将军。曾于梁武陵王萧纪时期受命与陈霸先等将平定了侯景叛乱。
㊸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原为东魏大将,后降梁受封河南王。其后又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终为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等将所灭。
㊹高颎(?—公元607年):隋代著名宰相、军事谋略家。一名敏,字昭玄。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隋朝建立后,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积极协助隋文帝杨坚筹划灭陈战争。在其为相十九年中,竭诚尽职,为辅佐隋文帝统一南北,巩固封建政权,发展社会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故史称其是文能治国、武能定邦的“有文武大略”的一代“真宰相”(见《隋书•高颎传》)。隋炀帝杨广即帝位后,因其对炀帝奢靡之风有所批评而被人告密,杨广便以"谤讪朝政"之罪名,将其残忍杀害。
㊺陈主: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国末帝,字元秀。公元582—589年在位。
㊻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中国封建社会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
㊼李靖(公元571—649年):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通兵法,善于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定吐谷浑等重大战役作战,因功封卫国公。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十余种,可惜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书存录的部分内容所辑《李卫公兵法》三卷本流传于世。
㊽颉利可汗:唐初东突厥最高首领。名咄苾,启民可汗之子。其在位期间(公元620—630年),屡犯唐朝北部边境,后为李靖率军击败被俘。
㊾正理:治理,整治。
㊿察微:明察细微。
○51役物:役使他物为我所用。
○52重关(chóng—):重重难关。
○53杳冥:幽暗,深远。
[译文]
经典上说:太古初期,从柏皇氏直到容成氏,这时期不必通过法令而人们自然受到教化,不必通过惩罚而人们自然行动一致,不必通过奖赏而人们自然劝勉努力;人们不知道愤怒,不知道喜乐,安然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到了庖牺氏和神农氏时期,他们推行教育感化而不随意诛杀之策;轩辕氏、陶唐氏和有虞氏时期,他们虽然实行诛杀之策,但人们对此并无任何怨言。这都是由于三皇为政以道、五帝为政以德的缘故。
从夏、商开始,用道德治世的局面就衰落了,商汤和周武王开始废弃了道德而运用智谋。春秋战国以后,秦国运用商鞅、李斯的智谋兼并了六国诸侯,汉高祖刘邦运用张良、陈平的智谋消灭了项羽,光武帝刘秀运用寇恂、冯异的智谋收降了樊崇、曹操运用许攸、曹仁的智谋击败了袁绍,孙权运用周瑜、鲁肃的智谋打败了曹操,刘备运用诸葛亮的智谋称帝于西蜀,晋武帝司马炎运用杜预、王济的智谋平定了东吴,苻坚运用王猛的智谋征服了八方边远的民众,石勒运用张宾的智谋活捉了晋将王浚,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运用崔浩的智谋保全了河朔的军队,宇文泰运用李穆的智谋挫败了高欢的精锐部队,梁朝武陵王萧纪运用王僧辩的智谋击杀了叛乱分子侯景,隋文帝杨坚运用高频的智谋灭陈活捉了陈后主陈叔宝,唐太宗李世民运用李靖的智谋打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
凡是拥有国家的人,没有不通过运用智谋而能成就帝王之业的。因此说,将帅的本领,在于以冷静的心态去治理乱世,以神睿的眼光去明察秋毫,以巧妙的智慧去驾驭事物,能于重重难关之中预见幸福光明,能于昏暗幽远之外预料祸患危险。这就是将帅的智谋啊!
[解说]
《将有智谋篇》,顾名思义,其中心题旨是论述将帅具有智略权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问题。
将帅是否具有智略权谋,这历来是为兵家所极为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把智略权谋视为将帅所应具备的五种素质(或曰“五德”)的首要素质。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见《孙子兵法•计篇》)又说:“上兵伐谋。”(见《孙子兵法•谋攻篇》)强调将帅运用智略权谋战胜敌人是用兵打仗的上策。《六韬•文韬•上贤第九》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对于“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可见,是否具有智略权谋,乃是衡量将帅优劣标准的首要条件。唐代兵学家李筌在完全汲取孙子和其他兵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和选将的实践经验,追本溯源而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智略权谋这一古老重要的军事话题。
首先,揭示了智略权谋在战争中的运用,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李筌在详细考察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之后,指出:在三皇、五帝时期,是依靠自身的“道”和“德”来治理天下的,因而那时的社会处于“不令而人自化,不罚而人自齐,不赏而人自劝,不知怒,不知喜,俞然若赤子"的状态。但历史发展到夏、商时期,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社会便进入了“废道德,任智谋”的战争频繁不断的历史时期。这就告诉人们,智略权谋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实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有了阶级和国家以后的产物。李筌能够把智略权谋的产生,置于阶级和国家的范畴进行考察,从而得出较为符合历史实际的军事理念,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阐明了智略权谋在治国用兵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李筌强调指出:“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深刻阐明了运用智略权谋对于治国安邦和战胜攻取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从秦汉到隋唐的一千一百余年历史长河中,列举了商鞅、李斯、张良、陈平、寇恂、冯异、许攸、曹仁、周瑜、鲁肃、诸葛亮、杜预、王濬、王猛、张宾、崔浩、李穆、王僧辩、高颎、李靖等诸多贤臣良将,以其智略权谋为统治者所采用而取得兴国胜敌的事迹为典型史例,充分说明了智略权谋的重要历史作用。应当说,这是很有见地和说服力的论证。
再其次,论述了“将有智谋”的基本内涵。李筌明确指出:“将军之事,以静正理,以神察微,以智役物,见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杳冥之外者,将之智谋也。”就是说,将帅的职责和本领在于以下五点:一能以冷静的心态去处理乱世,二能以神睿的眼光去明察秋毫,三能以巧妙的智慧去驾驭事物,四能在重重难关之中预见幸福光明,五能在昏暗深远之外预料祸患危险。李筌认为,将帅如果做到上述之“五能”,就是具备了智略权谋而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将帅。显而易见,作者李筌对“将有智谋”的理论内涵所赋予的五条内容,实质是指为将帅者所应具备的五种本领和能力。应当承认,李筌的“将有智谋”论,不仅是对孙子“智论”理论的完全继承,而且更是在唐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颇有新意的深化与发展。毋庸置疑,李筌“将有智谋"论提出的将帅所应具备的"五能"条件,对我们今天加强军队干部队伍的建设以提高质量建军的水平,特别是对军队各类高级干部的考核和任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术有阴谋篇第八
[原文]
经曰:古之善用兵者,必重天下之权而研诸侯之虑。重权不审,不知轻重强弱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①重莫难于周知②,揣莫难于悉举③,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圣人能任之。
故兵有百战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④夫太上⑤用计谋,其次用人事⑥,其下用战伐。用计谋者,荧惑⑦敌国之主,阴移谄臣以事佐之;惑以巫觋⑧,使其尊鬼事神;重其彩色文绣⑨,使贱其菽粟⑩,令空其仓库;遗之美好,使荧其志;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以竭其财,役其力,易其性,使化改淫俗⑪,奢暴骄恣,贤臣结舌⑫,莫肯匡助⑬;滥赏淫刑⑭,任其喜怒,政令不行,信卜祠鬼,逆忠进谄⑮,请谒公行⑯,而无圣人之政;爱而与官,无功而爵,未劳而赏,喜则赦罪,怒则肆杀,法居而自顺,令出而不行;信蓍卜筮祠⑰、鬼神祷祠⑱,谗佞奇技⑲乱行于门户,其所谓是者皆非,非者皆是,离君臣之际⑳,塞忠说㉑之路。然后淫之以色,攻之以利,娱之以乐,养之以味;以信为欺,以欺为信;以忠为叛,以叛为忠,忠谏㉒者死,谄佞者赏;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急令暴刑,人不堪命。所谓未战以阴谋倾之,其国已破矣!以兵从之,其君可虏,其国可隳㉓,其城可拔,其众可溃。
故汤用此而桀放,周用此而纣杀,越用此而吴国墟,楚用此而陈、蔡举,三家㉔用此而鲁国弱,韩、魏用此而东周分㉕。
儒生㉖之言皆曰:兵强大者必胜,小弱者必亡。是则小国之君无伯王㉗之业,万乘㉘之主无破亡之兆。昔夏广而汤狭,殷大而周小,越弱而吴强,所谓不战而胜者,阴倾㉙之术,夜行㉚之道,文武之教㉛。圣人昭然㉜独见,忻然㉝独乐,其在兹乎!
[注释]
①“古之善用兵者”至“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六句:语出《鬼谷子•揣篇》,但与原著略异。重权,注重权谋。审,详究;细察。称,测定轻重。揣情,揣度情势。
②周知:遍知。
③悉举:全面掌握。
④“故兵有百战百胜之术”至“善之善者也”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但与原著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