㉕汉高: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一说公元前247—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字季。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㉖心:本指人和脊椎动物的心脏,本篇这里指人的思想意识。古人以为人的心脏是思维器官,故往往以“心”代指人脑的思想意识。
㉗圆明:指圆镜明亮光洁。
㉘形物:指事物的形态和性质。
㉙觉:原文作“见”,述古本作“觉”。根据文义,以述古本为确,故改。
㉚明:原文作“知”,述古本作“明”。根据文义,以述古本为确,故改。
㉛眩耄叟:指眼花昏聩的老头。眩(xuǎn),眼睛昏花。耄(mào),泛指年老;亦指昏乱。叟,老头。
㉜黼黻(fǔfú):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丽花纹。
㉝聒聋夫:聒(guō),谓嘈杂声音扰乱了耳朵的听力。聋夫,聋子。
㉞韶濩(—hù):亦作“韶護”、“韶頀”。商汤乐名。一说舜乐名。
㉟ 玄黄:本指天地的颜色,玄(指黑色)为天色,黄为地色。本篇这里泛指各种颜色。说见《周易•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㊱宫徵: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宫音与徵(zhǐ)音的并称。本篇这里泛指各种音调。
㊲伯:本篇这里通“霸”,谓称霸。
㊳三王:从本篇“三王失其道而废”的句义并结合历史情况来看,“三王”似指夏桀、商纣和周幽王。此三人皆因其统治失道而导致亡国。
㊴人主之心:人主,即人君;君主。通常指封建帝王。心,本篇这里指人的思想。
[译文]
经典上说:贤德的人出生于世上,不是靠官宦门第,不是靠显贵宗亲,也没有奇特的外貌,没有表面的智勇;有时显得贤慧聪明,有时表现愚笨迟钝,忽而醉醺醺的样子,忽而又异常清醒。对这种人不能凭借其事迹是否显著来寻求,也不能根据其人物是否有名来获得。而获取贤德之人的关键,在于英明君主有渴望得到贤才的真心实意。君主与贤人所走的道路相同而志向就会相同,彼此的信念相同而言谈就会投顺。求贤如同把清水洒在地上,先流进低洼潮湿的地方;又如同在荒野上点起燎原大火,先从干燥的地方燃烧一样。
所以,像伊尹这样的一个有莘氏的耕夫、夏桀时期的酒保,商汤从烹饪之所得到了他并任之为相,他协助商汤从隋山出兵北上,终于灭夏而放逐了夏王桀。姜太公原本是商都朝歌的一个屠夫、棘津之地卖酒浆的老头,周文王在其垂钓的渭水之滨得到了他,他辅佐周武王出兵伐商,迫使纣王帝辛兵败自杀,而立纣王之子武庚为商朝故地之王。伍子胥本是一个披头散发、光着脚丫、挟持弓箭,在吴国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吴王阖闾仰慕其风骨、钦佩其节义,亲自走下台阶迎接他,与他交谈了三天,毫无疑义地任用了他。楚人范蠡出生在只有五户人家的破落村子里,小时候视力听力极差,看东西如同瞎子,听声音如同聋子,当时人都说他是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疯子,而越国大夫文种来观察时知其是个贤才,于是叩门请求拜见他,并且最后与他一起由楚国来到越国。管仲曾被捆绑在鲁国,齐国使者将其救回后,齐桓公小白委任他为卿相。百里奚自卖其身于秦国,秦穆公委任由他执掌政务。韩信本是在南郑脱离汉军的逃兵、少年时曾于淮阴城受过胯下之辱的“懦夫”,萧何将其追回后,汉高祖刘邦委任其为大将,并在楚汉战争中颇多采用了他的谋略计策。
所以说,英明君主的内心思想,如同明亮的镜子、清澈的泉水,内里圆润而明亮光洁,能把外界物体的形态真实地映照出来。这样,英明君主在使用贤才任用能人时,就能做到不失时机。如果君主不依靠自己清净心灵的感知,不依靠自己非凡智慧的明察,只是依靠他人的观看,借助别人去打听,那就如同让两眼昏花的老头去看礼服上所绣的华丽花纹,让两耳失聪的聋子去听宫廷演奏的优美音乐一样,而礼服的色泽、音乐的旋律都是无法贯通其心的。像这样,如能求得贤才来成就君主的霸业,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因此,五帝获得了求贤之道而兴盛起来,夏桀、商纣、周幽王三人失去了求贤之道而终于废亡。这其中兴废存亡的道理,就在于君主有求贤若渴的思想,得到贤才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不是单纯凭借其军队强大、地域广阔、百姓殷实、国家富庶所能成就帝王之业的。
[解说]
本篇作者李筌以《贤有遇时篇》为题,其宗旨在于从分析贤能之士得遇施展才华的时机入手,着重论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应当如何求贤用贤这一重大问题。
历史的经验表明,贤才是否获得机遇而为统治者所任用,将是直接关系着国家与军队的兴衰存亡的关键。诚如《黄石公三略•下略》所论:“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徵。”所以,求贤用贤之事,历来是为兵家所极为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唐代兵学家李筌也不例外。他辟专篇通过对历史上君主在任用人才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入分析,一方面阐明了选用贤才的重大意义,指出:五帝之所以兴盛,在于获得求贤用贤之道,而三王(指夏桀、商纣、周幽王)则由于失去求贤用贤之道而最终灭亡。据此,作者李筌得出结论说:国家的兴衰存亡,在于“人主之心,得贤之用,非在兵强、地广、人殿、国富也。”另一方面,他依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着重探讨和揭示了君主求贤用贤所应遵循的前提条件与方法途径。通观《贤有遇时篇》可以看出,李筌着重论述了以下三个重要思想观点:
首先,君主自身必须贤明有为,这是实现求贤用贤的根本前提。
李筌认为,贤才是否能够获得施展才华的机遇,关键在于执国柄者的君主是否贤明有为。基于此种认识,他明确提出:贤才“不可以事迹求,不可以人物得。其得之者,在明君之心。道合而志同,信符而言顺。”这一方面揭示出求得贤才的关键在于君主自身贤明有为,并且必须要有求贤若渴的真诚之心,这是贤才获得机遇以施展才华的根本前提条件;一方面阐明了所求贤才的标准,必须是贤才,且与君主“道合而志同,信符而言顺”。应当说,这是符合阶级社会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基本规律的。
其次,从社会地位低微的层面中来选拔人才,这是实现求贤用贤的重要途径。
李筌认为,真正有才能的贤人并不都是出身于官宦门第和显贵宗亲,他们既无奇特的外貌,又无突出的事迹和知名度。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作者李筌详细列举了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太公,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越国的范蠡、齐国的管仲,战国时期秦国的百里奚,汉朝的韩信等诸多贤臣良将,指出他们原来都是地位比较低微且无突出事迹的平常人,但当他们为明君所发现并委以辅国重任之后,他们都能竭尽全力辅佐国君,采取诸多改革措施而使国家变得兴旺强盛起来。作者就是这样以历史实例告诉人们,求贤用贤不应单纯局限于出身门第高贵者,而应面向社会特别要从地位较低的层面中选拔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植根于民众之中、最能体察民情的贤达之士选拔上来,成为治国用兵的贤臣良将。李筌敢于冲破封建贵族等级观念的束缚,把求贤用贤的途径面向社会下层的主张和做法,应当承认是有重要历史进步意义的。
再其次,君主亲自考察和了解人才,这是实现求贤用贤的基本方法。
李筌强调指出,得贤之关键“在明君之心”。而明君之心应是什么样子的“心”呢?李筌认为,“明君之心”应当是如同明镜、清泉真实映照出外界事物的原形一样;而明君只有保持这样一颗明镜般的求贤真诚之心,运用智慧亲自去考察和了解人才是贤是愚,才能做到“使贤任能不失其时”,把真正的贤才能人选拔上来。作者又进一步指明,如果君主不以求贤若渴的真诚之心去观察人才,不运用智慧去了解人才的贤愚(即“若非心之觉,非智之明”),而是单纯依靠他人去观察,借助他人去打听(即“因人之视,借人之听”),那么,这样的君主就如同两眼昏花的老头(即“眩髦叟”),看不见礼服绣着的美丽花纹;如同两耳失聪的聋子(即“聒聋夫”),听不到演奏乐曲的优美音调一样,是不可能真正发现贤才和任用贤才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成就其帝王之业。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李筌以《贤有遇时篇》为题立论,目的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用兵的根本利益服务,但他所提倡的这些求贤用贤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对于今人在考察和任用人才,特别是在选用高端人才的问题上,仍然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将有智谋篇第七
[原文]
经曰:太古之初,有柏皇氏①,至于容成氏②,不令而人自化,不罚而人自齐,不赏而人自劝;不知怒,不知喜,俞然若赤子③。庖牺氏④、神农氏教而不诛。轩辕氏⑤、陶唐氏⑥、有虞氏⑦诛而不怨。盖三皇之政以道,五帝之政以德。
夏商衰,汤武废道德,任智谋⑧。秦任商鞅⑨、李斯⑩之智而并诸侯。汉任张良⑪、陈平⑫之智而灭项籍⑬。光武⑭任寇恂⑮、冯异⑯之智而降樊崇⑰。曹公⑱任许攸⑲、曹仁⑳之智而破袁绍㉑。孙权㉒任周瑜㉓、鲁肃㉔之智而败魏武㉕。刘备㉖任诸葛亮㉗之智而王西蜀。晋任杜预㉘、王濬㉙之智而平吴。苻坚㉚任王猛㉛之智而定八表㉜之众。石勒㉝任张宾㉞之智而生擒王浚㉟。拓跋㊱任崔浩㊲之智而保河朔㊳之师。宇文㊴任李穆㊵之智而挫高欢㊶之锐。梁任王僧辩㊷之智而戮侯景㊸。隋任高颎㊹之智而面缚陈主㊺。太宗㊻任李靖㊼之智而败颉利可汗㊽。
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故曰:将军之事,以静正理㊾,以神察微㊿,以智役物○51,见福于重关○52之内,虑患于杳冥○53之外者,将之智谋也。
[注释]
①有柏皇氏:有,词头,无义。柏皇,亦作“栖皇”、“梧黄”等,传说中我国上古的帝名。
②容成氏:相传为黄帝时大臣,发明历法。
③俞然若赤子:俞然,安然的样子。赤子,这里指婴儿。
④庖牺氏:亦作“包牺氏”,即伏羲氏。传说中我国远古的三皇之一。风姓。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庖牺”。
⑤轩辕氏:即黄帝。传说中我国古代五帝之一。姓公孙,名轩辕。
⑥陶唐氏:即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名放勋。初封于陶,后徙于唐,故名“陶唐”。
⑦有虞氏:即虞舜,古帝名。传说舜受尧禅,都蒲阪(故址在今山西永济西之蒲州镇)。
⑧“夏商衰,汤武废道德,任智谋”三句:钱熙祚于句末校注称:“此处似有脱误。张刻本云:‘夏商周室弱,春秋战国废道德,任智谋。’亦以意改。”
⑨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公孙氏,名鞅。因其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后人秦为秦孝公重用,主持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有著作《商君书》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⑩李斯(?—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政治家。战国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战国末入秦,被先后任为客卿、廷尉。曾建议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秦统一六国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任丞相。
⑪张良(?—公元前186年):秦末汉初谋略家,刘邦的重要谋臣。字子房。祖籍战国时期韩国城父(今河南平顶山西北)。其祖辈及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曾图谋复韩,因以结交刺客于博浪沙(位于今河南中牟西北)狙击秦始皇未果。在秦末反秦战争中,他聚众归附刘邦成为重要谋士。后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大力献策,因以封留侯。
⑫陈平(?—公元前178年):汉初名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末起兵,先从项羽,后归刘邦,任护军中尉,为刘邦战胜项羽多有贡献。汉朝建立后,封曲逆侯,后官至丞相。
⑬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年):秦汉之际名将、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梁战死后,继领楚军,成为灭秦的主力军之一。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灭。
⑭光武: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著名军事统帅。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公元25—57年在位。谥号光武,史称“光武帝”。
⑮寇恂(?—公元36年):东汉开国名将。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官至太守,行大将军事,封雍奴侯。
⑯(?—公元34年):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颖川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人。官至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
⑰樊崇: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后为刘秀所迫降。
⑱曹公: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汉魏之际杰出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官至丞相,封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其为武皇帝,故史称其“魏武帝”。
⑲许攸:字子远,南阳(今属河南)人。东汉末,先从袁绍,官渡之战时投归曹操,并献偷袭火烧袁绍囤粮基地乌巢之策,成为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的重要战略一着。后恃功自傲,为操所杀。
⑳曹仁(公元168—223年):曹操堂弟。字子孝。官至大将军。
㉑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东汉末,任司隶校尉。后在军阀混战中,成为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最大的割据势力。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
㉒孙权(公元182—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军事统帅。孙坚之子,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229—252年在位,谥号“大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