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战袁绍,抑或先讨吕布?这个问题,曹操一直在盘算。经过深思熟虑和群僚谋议,逐渐统一了认识,认识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①“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
————————————
①《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深害也。”①
止当曹操谋取吕布的时候,刘备归依到曹操麾下。毫无疑问,这对丁曹操来说,是件好事。刘备的力量虽然不大,但曾数年转战徐淮、略知吕布、袁术的军事势力和地理形势,自然会对打击、牵制吕布、袁术有用。所以,曹操鼓励刘备尽快返回小沛,收集散兵,再图日布,并且"给其军粮,益与兵",给予了切实的支持。
刘备在曹操的援助下,不久便以朝廷的正式命官像州牧、镇东将军的名义率部返回小沛。
此时,曹操已经酝酿成熟了剿灭吕布的计划,并且开始付诸实施。有鉴于此,为了便于了解刘备在曹操剿灭吕布的军事行动中的作用,不妨略述一下当时的徐淮形势。
吕布与袁术本相安扬、徐。由于袁术急于称帝和吞并徐州地盘,他们之间的矛盾加深了,表面化了。曹操抓紧时机,离间了袁术与日布之间的关系,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建安二年,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吕布为左将军,并亲自写了一封信,对吕布“深加尉(慰)纳”。吕布受封,并接到这样一封充满“善意”的信,当然很高兴,殊不知自己已堕人曹操的圈套之中。据载,起初袁术怕吕布为害,为子求婚,“夏五月,袁术遣使者韩胤以称帝事告吕布,因求迎妇。布遣女随之。”沛相陈珪怕袁、吕合纵为难,往说吕布:“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共存大计,今与袁术结姻,必受不义之名,将有累卵之危矣。”
② 吕布与袁术本有宿怨,嫁女亦非本愿,听了陈珪的话,立即把已在途中的女儿追还,并将袁术
——————
①《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
②《后汉书•吕布传》。
使者韩胤械送至许。曹操将韩胤杀了。果如曹操所期,袁术哪能容忍吕布无礼,于是派遣大将张勋、桥蕤与杨奉、韩暹联兵,以步骑数万,兵分七路攻击吕布。日布身边这时仅有兵三千,马四百匹,众寡不敌,甚是害怕。吕布用陈珪计,策反韩逞、杨奉,暹、奉背叛袁术,反过头来,配合布军作战,术大将张勋、桥蕤等落荒而走。随后,吕布与韩暹、杨奉合军向袁术的老巢寿春进发,水陆并进,一直追到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山)。袁术自将步骑五千退守淮水南边,吕布的军队隔水对袁大加嘲笑而还。
吕布此举,打击了袁术的锐气,削弱了袁术的兵力,并掳掠了袁术辖地的资财,发展了势力。但同时也为曹操各个击破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安二年秋九月,曹操率军东征袁术。色厉而内荏的袁术听说曹操亲自率军东来,自知不敌,匆匆弃军而走,又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自此一蹶不振。
曹操激化袁术、吕布间的矛盾,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打击了袁术,孤立了吕布,同时也把刘备拉在自己一边。
应该说,曹操自始至终都支持刘备抵抗袁术和吕布。先是表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对抗袁术、至此又厚遇刘备、以为豫州牧,让其收拢兵力攻打吕布。
刘备回到小沛以后,很不争气,不久又打了败仗。吕布遣其中郎将高顺与北地太守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夏侯惇往救,结果也为顺等所败。高顺等破小沛,再次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再次单身走归曹操。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简单地记录了这次战争的经过:“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头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这是刘备第三次被吕布打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亲征吕布。曹操兵进,刘备于梁国界中(今安徽砀山境)与操相遇,遂随操东征:冬十月,曹操屠彭城(今徐州),继而引沂水、泗水灌下邳。吕布虽然骁猛,但无谋而多疑,诸将各怀异心,形不成战斗力,所以每战多败。曹操水困下邳,围城三月,吕布部属上下更加离心。十二月癸酉,其将侯成与宋宪、魏续等一起把吕布主将陈宫、高顺捉起来,率众投降曹操。吕布众叛亲离,知将不免,遂同麾下登下邳城南门(白门楼)①,先令左右割下他的脑袋送给曹操,左右不忍,于是自己出降。
吕布投降后,刘备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史载,曹操令人把吕布绑起来,“缚太急”(意谓捆绑时用力快、狠而紧),布请求“小缓之”,操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吕布试图免死,表示愿为其用,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② 时,刘备在旁,吕布以乞求的眼光又对刘备说:“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曹操本来听了吕布的话,有些动摇,不想杀死吕布,便让人为吕布“宽缚”,刘备急忙阻止,说:“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吕布曾经先后为丁原(字建阳)、董卓的部将,丁、董二人都是被吕布亲手杀死的。曹操明白了刘备的意思,点头表示理解。吕
————————————
①《后汉书•吕布传》注引《北征记》说:“下邳城有三重,大城之门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禽布于白门。白门,大城之门也。”郦道元《水经注》说:“南门谓之白门,魏武禽陈宫于此。”取郦说。
②《后汉书•吕布传》。
布怒视刘备说:“大耳儿,最叵信!”①曹操遂命人把吕布勒死,并将陈宫、高顺同时处死,然后将其人头送许。
这件事,世人常谓刘备为人的谲诈程度不在曹操之下。诚然如此。但从刘备的角度看,他吃吕布的亏实在是太多了,乘机除掉后患,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从更高更远的方面想想,也不排除以下可能:刘备是怕曹操收容吕布以后,力量更振,终将于己不利。假若此点能够成立,说明这时刘备已能谋及将来,不失是一位具有一定头脑的人物。
击斩杨奉
《三国志•先主传》说:“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这是发生在刘备驻小沛期间的事。
杨奉、韩暹是怎样的一支军事势力呢?杨奉本是黄巾农民起义军白波部的一个头领,后投董卓为李傕部将。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为乱,转相攻战于长安城中数月,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死者万数。史载,“催将杨奉与催军吏宋果等谋杀催,事泄,遂将兵叛催。催众叛,稍衰弱,“②李傕的力量稍弱之后,汉献帝得到机会脱离了李傕的控制,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霸陵(今陕西西安东)间。郭汜又想控制天子,胁迫献帝都郿(今陕西眉县),献帝逃奔杨奉营。杨奉打败了郭汜。期间,杨奉被封为兴义将军。韩暹亦本农民起义军白波部帅。兴平二年十月、安集将军、国戚董承密连杨奉,并由杨奉“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
————————
①《后汉书•吕布传》。
②《后汉书•董卓传》。
乐等,共击李傕、郭汜,护驾(献帝)东归。
建安元年七月,历经艰危,汉献帝在董承、杨奉、韩暹的护卫下,终于回到了洛阳、尤疑,杨奉、韩暹护驾之功很大,因此杨奉被封为车骑将军,屯梁(今河南开封以东,商丘及安徽砀山境);韩暹被封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同时,河内太守、安国将军张杨因“以食迎于道路",被封为大司马,屯野王(今河南沁阳县)。
杨奉、韩暹、张杨均系武人,俱乏政治才能。新的权力分配,很快便引发出新的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董承图谋更大的权力。
当时,曹操在许,谋迎天子。正当曹操积极谋划进驻洛阳的时候,时局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过去董承凭险拒操,不让曹操的使者到长安见汉献帝,但这时曹操突然收到董承“潜召”。史载,韩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这说明,董承与韩暹之间权力之争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张杨则居功自傲,竟然将汉献帝住的地方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称为“杨安殿”。董承“潜召”曹操,给了曹操一个很好的机会。曹操当机立断,立即率兵进驻洛阳,“诣阙贡献,禀公卿以下,因奏韩暹、张杨之罪”。据载,汉献帝曾出面为韩暹、张杨说话,“帝以暹、杨有翼车驾之功,诏一切勿问。”韩暹、张杨虽然当时没有被杀,但他们明白自己不是曹操、董承的对手,“暹惧诛,单骑奔杨奉”①。
这时张杨、杨奉之兵均在外,韩暹又跑了,洛阳城中兵势最大的就是曹操。曹操甚知如何利用天子,更知如何对付反对力量。八月辛亥,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公元196年10月7日),也就是在其自领司隶校尉的第九大上,曹操趁诸多外兵尚
————————
①《后汉书•董卓传》。
无察觉自己的意图的情况下,按照原来的谋划,迅即"移驾"(实是挟持)出洛阳,经轘辕(今河南偃师东南)而东,迁都于许。《二国志•武帝纪》说:“大子之东也,(杨)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后汉书•量卓传》注引《献帝春秋》说:“车驾出洛阳、自螺辕而东,杨奉、韩暹引军追之、轻骑既至,操设伏兵要于阳城山峡中,大败之。”
杨奉、韩暹兵败以后,投奔袁术,助术为恶,并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纵暴”于扬、徐之间、可见,杨奉、韩暹等的军事存在,虽然势力不大,却因耻地较近,构成了对许都的威胁。对于曹操来说,不能不除,
是年十月,曹操征杨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①, 建安二年,袁术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遣其大将张勋、桥蕤等联合韩暹、杨奉趋军下邳,攻打吕布。前已述及,吕布用沛相陈珪之计,策反韩暹、杨奉,韩、杨反戈一击,联合吕布,把袁术打得大败,十一月,曹操征张绣期间,韩暹、杨奉在下邺、寇掠徐、扬,军饥饿,想离开吕布到荆州去,吕布不答应。杨奉也是一个反复人物,想利用刘备的军事存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知刘备与布有宿憾,私与备相闻,欲共击布。”②
刘备时在吕布的卵翼之下,不敢妄动,又怕开罪曹操,更怕杨奉、韩暹得势而为害自己,但自虑诉诸武力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采用阴谋手段除掉了他们。
《资治通鉴》卷62载,杨奉派人同刘备联络,“备阳许之。奉引军诣沛,备请奉入城,饮食未半,丁座上缚奉,斩之。”杨奉被杀,韩
——————————
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②《资治通鉴》卷62,献帝建安二年。
暹处于孤立无援之地,知将不保,想带领十余骑逃奔并州,结果未出沛国界,便“为杼秋(沛国属县)令张宣所杀”①。
刘备杀杨奉、韩暹,消灭了窜居徐、扬间的一股军事势力,主观上,自然是为了剪除周围的敌对势力,以利自己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却为曹操消灭异己,征伐吕布、袁术的战争做出了贡献。所以,也可看做是对于曹操的一种报答。
————————————
① 《资治通鉴》卷62,献帝建安二年。《后汉书•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谓:“暹失奉,孤特,与千余骑欲归并州,为张宣所杀。”如有千人之众,当不轻易为张宣杀害,故取通鉴之说。
第三章 周旋于曹操袁绍之间
刘备协助曹操擒杀吕布于下邳之后,曹操没有让他留在下邳,更没有恢复他徐州牧的地位,而是以车胄为徐州刺史,把他带回了许昌。所以,史称“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据说,曹操待刘备甚厚,“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又拜关羽、张飞,皆中郎将。”①
其实,双方心里都有一本账。曹操甚知刘备为非常人等,不可轻易授以方镇。刘备则尽力隐蔽自己的野心,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争取脱离曹操的直接控制。
曹操属下很多人劝曹操趁机除掉刘备。东中郎将程昱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其众,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则表示:“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② 但随后还是有人提这件事,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因问司空军祭酒郭嘉,嘉认为刘备的确会成后患,但不同意把他杀掉,嘉答操说:“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
————————
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曹操听了这番话很高兴,认为郭嘉说得很对①。不过对于郭嘉的态度,还有相反的第二种记载:“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像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口纵敌,数世为患。宜早为之所。’”对于郭嘉的态度虽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但曹操的态度都是完全一致的,他听了前一种郭嘉的话后,很高兴,赞郭嘉尸“君得之矣”;听了后一种郭嘉的话.记载上说:“是时,太祖奉大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其实,就郭嘉之善谋看,当以第一种态度为是。曹操、郭嘉都会顾及当时,虑及久远,决不会做出那种杀一人而失天下人心的傻事②。
曹操和他属下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此后,刘备终其一生,大部分精力便主要用来对付曹操了
一、受密诏,阴谋诛操
刘备入许以后,很快受到反对曹操的人的重视。他完全自觉地,而且非常隐蔽地参与了谋图曹操的阴谋活动。
参与诛杀曹操的阴谋
《三国志•先主传》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
————————
①《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魏书》。
②《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
启,当诛曹公”①華承找到刘备,刘备遂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谋诛曹操。
曹操待刘备其厚,但刘备却在曹操的眼皮底下暗地里同董承等相结。如从忠君大义上说,这自然不仅不为非,而且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但是,如果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论,毫无疑问是刘备先负于曹操。
刘备参与了刘协、董承的阴谋活动,自然心中有些打鼓。史载,正当他们密谋于密室而未发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清刘备吃饭,漫不经心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②刘备闻言,一是怕曹操把自已视为英雄,于己将会不利,二是以为曹操知道了什么,吓得两手发抖,筷子掉在地上。当时正值雨天打雷,刘备遂掩饰说,“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也。”③很奇怪,足智多诈的曹操当时竟然没有发现刘备之诈。由于二人各怀鬼胎,事后曹操怕刘备起疑心,“亦悔失言”,便派人到刘备的住所观察动静。《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记载当时的情节说:“先主还解(廨),公(操)使觇之,见其方披葱,使厮人为之,不端正,举杖击之。公曰:‘大耳翁未之觉也。’”刘备的“表演”,蒙蔽了曹操,其实,刘备如坐针毡,亟想逃出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