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用张纮所长;常令“草创撰作”。张纮与他人不同。他
————————
①《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注引韦曜《吴书》。
已是曹操控制的汉室朝廷的正式命官。孙策死后,曹操在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的同时,“欲令纮辅权内附”,把张纮派回会稽,做会稽东部都尉。不过,《三国志•张纮传》注引《吴书》对其回吴的原因,做了不同的描述,说曹操以纮为九江太守,“纮心恋旧恩,思还反命,以疾固辞”。不管是曹操试图安个钉子在孙权身旁,还是张纮“心恋旧恩,思还反命,以疾固辞”,都说明张纮确实以会稽东部都尉的身份回到了孙权身边。《江表传》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江表传》说:“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张纮是当时江南一大学问家,曾“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西汉京房作)、《欧阳尚书》(西汉欧阳生传伏生今文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阎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①,善为文。孙策的谋取江南之策,以及诸多表文和书函,大都出自张纮之手。孙权很懂得发挥其所长,继续用他做笔杆子,并授以重任。张纮同时还受到了孙权母亲吴氏的特别重视。据载,"权初承统,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张纮),付属以辅助之义。”据说,孙权“每有异事密计及章表书记,与四方交结,常令纮与张昭草创撰作。”张纮曾为文记颂孙坚“破走董卓,扶持汉室”之勋、以及孙策“平定江外,建立大业”之举。文章写成后,呈送孙权,孙权“省读悲感,曰:‘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孙权不信离间之言,诚用张纮,即遣张纮赴会稽东部都尉之任。不久,孙权亲征江夏,命纮“居守”大本营,镇吴,全面负责后方事宜,并遥领会稽东部事。据说,孙权剿灭了黄祖以后,“以纮有镇守之劳,欲论功加赏”,张纮主动多讲自
——————
①《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注引韦曜《吴书》。
己的缺点,“不敢蒙宠”,孙权“不夺其志”,从而对其为人愈加敬重,“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继续用其所长。①
第三,用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帅。
周瑜手握重兵,"将兵赴丧"极好地稳定了形势。孙权即以周瑜和张昭“共掌众事”。所谓“共掌众事”,自然不是平均地分配权力,实则周瑜更多地统管军事,是军事统帅,张昭更多地综理庶务,是政府首要。
程普曾被孙策授以荡寇中郎将,也属于“与张昭等共辅孙权”的重量级人物。史称,令镇地方,为一方军帅,“周旋三郡,平讨不服”②。不久,与周瑜分为左右督。
吕范早在孙策统兵时已经升任都督,跟随孙策"从攻祖郎于陵阳,太史慈于勇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征江夏,还平鄱阳。”孙策死后,吕范奔丧于吴,孙权仍以为督,还镇鄱阳。继而,孙权复征江夏,吕范作为督兵武将与张昭、张纮共同“留守”。③
朱治也是受命“共尊奉权”的掌握武装的实权派人物。他在孙策时已领吴郡太守事,曾受命推举年仅十五岁的孙权为孝廉;孙策死后,孙权统事不久,即向朝廷上表,以朱治为正式的吴郡太守,并行扶义将军,“割娄(今江苏昆山)、由拳(今浙江嘉兴)、无锡、毗陵(今江苏武进)为奉邑,置长吏”。④
太史慈是一个被俘虏后归降的人物,但很受孙策、孙权兄弟的重视。孙策在时,已为建昌都尉,督六县,并督诸将抵抗刘表的侄
————————
①《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注引《吴书》。
②《三国志•吴书•程普传》。
③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④ 《三国志•吴书•朱治传》。
子刘磐的侵扰。太史慈善射,并屡立战功。据说,曹公闻其名,很想得到他,便派人送去一封信,“以箧封之”。太史慈打开一看,“无所道”,只有一种草药“当归”。孙权统事,信用不疑,“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①
第四,待鲁肃、诸葛瑾等为宾客。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治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是东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之一。他完全不是戏剧《借东风》、《草船借箭》里的草包形象,而是一位志存高远,兼有文武之才的人物。《三国志•鲁肃传》注引韦曜《吴书》说,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这说明少年时期的鲁肃已经引起了时人的注意。他身处乱世而头脑冷静,凭借自己的聪明,不断观察时局,谋划乱世中的进身之阶。数其要;第一,散家财,交结士人。史载,鲁肃"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攥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第二,招集少年,讲武习兵,待机而动。史载,“天下将乱,(肃)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第三,结交周瑜,相为助益。鲁肃、周瑜本不相识。周瑜为居巢长时,闻鲁肃名,曾带领数百人到鲁肃家拜访,并求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国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园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按: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子产]、吴季札互赠缟带、红衣结为朋友。后世常以‘侨札之分’比喻至友)。”第四,毅然过江,依投孙策。建安三年,鲁肃与周瑜一起归依孙策。史载,先此袁术闻其名,委任他做东城县长。“肃见
——————
①《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居巢近江,渡江方便,二人遂弃官东渡。韦曜《吴书》记载的情节略有不同,认为鲁肃是自渡江见孙策的,其中有云:雄杰并起,中州扰乱,鲁肃对其部属说"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部属皆愿从命,于是“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行”。据说,鲁肃渡江后往见孙策,“孙策亦雅奇之”。但是,未及用,鲁肃的祖母死了,鲁肃不得不返回家去料理丧事。
鲁肃安葬祖母以后,二次渡江。据载,有刘子扬者,与肃友善,劝肃“依就”一个叫郑宝的人。鲁肃曾经犹豫过,“葬毕还曲阿,欲北行(投郑宝)”。但在鲁肃料理丧事于东城期间,周瑜已将鲁肃的母亲迎接到吴。这已是建安五年。孙策已死,孙权继任,周瑜即与鲁肃书说:“今主人(按:指孙权)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鲁肃听从周瑜言说,二次渡江,求见孙权。同时,周瑜对孙权说,鲁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据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二人进行了一次密谈,鲁肃早诸葛亮“隆中对”七年,有创见地剖析了汉末大局。孙权问:“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回答说:
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自然,孙权当时还不敢过于暴露,因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不过,张昭有点看鲁肃不起,“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虽然没有完全听张昭的话,“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但也受到一定影响,五六年间,始终敬若宾客,虽多咨议,但不予实职。①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治今山东沂南南)人,蜀相诸葛亮之同父异母兄。史谓:“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今山东诸城)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②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家世传承,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发生重要影响。所以,他与弟弟诸葛亮一样,都曾得到过较好的学问教养。不幸的是,他们的父亲过早地死了。弟弟诸葛亮、诸葛均,尚未成年,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早孤,从父
——————
① 以上《三国志•吴书• 鲁肃传》并注,及《资治通鉴》卷63,汉献帝建安五年。
②《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注引《吴书》。另,注引《风俗通》说,有葛婴者,“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汉)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其说不同。
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带着)亮及亮弟均之官。"诸葛玄到达豫章后,不久,汉朝中央"更选朱皓代玄"。诸葛玄丢了官以后,无所止,由于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便"往依之"①。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开始独立生活,安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并亲自参加田间劳动。诸葛瑾比弟诸葛亮年长不少,史载:“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父亲死时,诸葛瑾已能独立闯荡社会。汉末避乱江东,"孙权妹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宾待”就是待之以宾客之礼的意思。诸葛瑾同鲁肃一样,也很会说话。孙权有什么不愉快,只要诸葛瑾出来说几句话,便即陡然冰释。所以,史称诸葛瑾“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彩,粗陈指归,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不久,孙权即授诸葛瑾以很高官职。②
第五,任用、提拔一批地方官和武将。
以顾雍“行会稽太守事”。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据载,“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江表传》说:“雍从伯喈学,专一清静,敏而易教。伯喈贵异之,谓曰:‘卿必成致,今以吾名与卿。’故雍与伯喈同名(按:雍与邕音同,义通)。”经过州郡表荐,顾雍“弱冠(二十岁)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治今江苏昆山
————————
① 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献帝春秋》记载不同,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②《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并注。
东北)、曲阿(今江苏丹阳)、上虞(浙江今市),皆有治迹”。孙策死后,孙权以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不可能亲历郡事,于是提拔顾雍为会稽郡丞,“行太守事”。顾雍不负所望,“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后,又调在身边,为左司马。①
拔虞翻为骑都尉。虞翻甚得孙策、孙权兄弟的重视。孙策死前,虞翻已从没有实权的郡功曹外任为富春县长。据载,孙策死后,部属都想赴吴奔丧,虞翻洞察形势,甚知越是这种时候越容易发生变故,因对大家说:“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此,要求大家就地“制服行丧”。此举影响很好,“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其实,虞翻此举的用意,远不止此。他要尽己所能,制约孙氏家族内部权力之争,以保孙权的地位。《三国志•虞翻传》注引韦曜《吴书》说:“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孙)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今浙江吴兴),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会稽闻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喻惕。”虞预《会稽典录》记载了虞翻说服孙暠的说辞:“讨逆(指孙策)明府,不竟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孝廉(指孙权),翻已与一郡吏士,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孝廉除害,惟执事(指孙暠)图之。”孙暠知事难成,不得不退返驻地乌程。因此,孙权遽拔虞翻为骑都尉。②
用黄盖、韩当、蒋钦、周泰、吕岱等为山越诸县长。黄、韩、蒋等本武将,孙权统事之后,让这些兼具治能的武将出任或继续兼领局势不稳的诸多地方的地方官。
——————
①《三国志•吴书•顾雍传》。
②《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黄盖是跟随孙坚、孙策征战有年的老将。但他不仅是一个武人。据载,黄盖父母早丧,“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闲,学书疏,讲兵事”。足见是一位兼具文武之才的人。因此,孙权继续孙策的策略,“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先后让他担任了石城(今安徽贵池)长、春谷(今安徽繁昌)长、寻阳(今湖北黄梅境)令等。“凡守九县,所在平定”。随后将他升任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①汉制,郡太守秩为二千石,都尉稍低,为比二千石。
韩当在孙策的时候已被授予先登校尉,孙权让他兼领乐安(今江西乐平)长。“山越畏服”,继而授为中郎将。②中郎将是仅次于将军的高级军职。
蒋钦已历三县长,颇多镇抚山越、治理地方的经验,孙权让其继以(会稽)西部都尉兼领地方事。据载,“会稽冶(东冶,在今福建闽侯东北)贼吕合、秦狼等为乱,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③
周泰曾经救过孙权的命,而且多谋善战,有独当一面之能,孙权继续让他以别部司马驻守在鄱阳湖以西,为宜春长。④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境)人,为郡县吏,避乱南渡,“孙权统事,岱诣幕府”。因其有县吏经验,孙权任命他为吴县县丞。吕岱“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因而,孙权将其调回身边,主管文书文字方面的工作。不久,出补余姚长。史载,“会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