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身临前阵,不顾后果。孙策年轻气盛,打仗时常常置统帅责任于不顾,身先士卒,置身危境。如果说征黄祖“跨马樂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尚属一个指挥员的正常行为,那么征答融、战太史慈就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战士了。如前所述,他战笮融,“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战太史慈,被摘去了头盔。对此,僚属们很是担心。比如,出征太史慈和祖郎于丹阳时,他"身临行阵",吓得张纮不得不给以劝阻。张纮对他说:“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①
三是好猎。孙策好猎是出了名的,甚至行军间歇中也常率领步骑数人频频出猎。一旦进入状态,“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单骑突出,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最终殃及生命。《三国志•虞翻传》记载,“策好驰骋游猎”,使得虞翻非常担心。虞翻利用神话典故对其劝谏,说:“明府(指孙策)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刘邦)不及也。至于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来不及准备),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豫且②,白蛇自放,刘季(刘邦,字季)害之③,愿少留意。”孙策虽然认为虞翻的话是对的,但始终不改。
——————
①《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② 豫且,古代神话中一位渔者的名字。《说苑》载伍子胥谏吴王语中有“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之说。
③ 《史记•高祖本纪》说,白帝子化为蛇,当道,被刘邦杀死。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他最后一次出猎和被刺的情景,说:许贡被杀后,“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出猎的时候,有三个许贡的人出现在狩猎现场。孙策觉得可疑,便问:“尔等何人?”回答:“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说:“(韩)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贡客”慌张,露出破绽,孙策“因射一人,应弦而倒”,另外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尽管随猎者立即赶到将刺客“皆刺杀之”,救孙策回营,但终因伤势过重,没有挽回孙策的性命。
胡冲《吴历》说:“策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①
孙策,年仅二十六岁便无谓地英年早逝了。
孙策的人格局限,影响了他的威望、事业发展和生命安全。“人生局限”实际就是一种人生缺点。这种缺点在他的父亲孙坚和弟弟孙权身上都有体现。可谓是致命的。所以,陈寿在评论孙坚、孙策父子二人时特意指出:“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孙权也有这方面的毛病,幸好尚能及时醒悟,接受意见,而在较多的情况下从积极的方面接受了教训。
——————
①《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

第二章 受命于猝然之间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初四日,孙策伤重而亡。①死前,深恐创下的基业付诸东流,急把张昭等叫到跟前嘱以后事。对张昭等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②同时,也像后来刘备托孤那样假惺惺,说了几句言不由衷的话:“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张昭)便自取之。”③张昭同诸葛亮一样,自然不傻,只有表示忠心辅主。不过,据《三国志•孙翊传》说,张昭等觉得三弟孙翊“性似策”,曾提议把兵权交由孙翊掌握。孙策没有听他们的,当即把孙权叫来,当着张昭等人的面立即交接,亲自将朝廷授予的讨逆将军和吴侯印绶交给孙权。并讲了孙权的长处,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④很显然,这些话不仅是讲给孙权听的,而更重要的是讲给张昭等人听的。希望他们团结一心,共保孙氏。
孙策盛年而逝,事来突然。孙权只有十九岁,竟能处事不惊,很
————————
①《资治通鉴》卷63,汉献帝建安五年。胡三省注谓:“《考异》曰:虞喜《志林》云策以四月四日死。”
②《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③《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注印《吴历》。
④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快稳定局势,并且开始了固土拓疆的军事行动,这决不是偶然的。
一、少年时期的磨练
历史表明,孙权不像刘备的儿子刘禅那样,生而懦弱,少不更事,长无主见,只能落得个“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下场;而是有点像曹操的儿子曹丕兄弟,少年时期即身临前阵,习练军政之事,既长成人,政有卓见,军善韬略,艺有多能,学有所得。
出生时的异兆和善相者的预言
关于孙权的出生和少年时代,历史记载甚少。因此,当他既成一方之主以后,志怪说异者、善相者和好事者,或凭借想象,或据流言传说,或捕风捉影,附会并记录了一些故事。
晋人干宝所著志怪小说《搜神记》对于一些历史大人物的出生,最善收集或杜撰一些荒诞传说或怪异征兆。书中说,孙坚的夫人怀孕的时候“梦月人其怀,既而生策”。后来怀孙权的时候,“又梦日入其怀”,因对孙坚说:“昔妊策,梦月人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孙坚高兴地说:“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
《三国志•孙权传》注引虞溥《江表传》说:“(孙)坚为下邳丞时,(孙)权生(公元182年),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控制的朝廷遣使者刘琬授给孙策讨逆将军的称号、封吴侯。使者刘琬是个喜欢相术的人。他不仅见到了孙策,还见到了他的兄弟们。刘琬回到许昌复命时对人们说:“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孙权)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①
这些故事,自然多为敷衍之文,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它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少年时期的孙权不仅得到父母的重视,而且已经引起时人的注意,同时也反映了孙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的某些生理特点。
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磨练
从历史的记载看,孙坚在时,长子孙策常随征战,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以及庶生子孙朗等均因年少而未与战事。他们在孙坚出征时大多时候并不随军行动,而是随同母亲吴氏寄居在地方,先居寿春,既而孙策根据周瑜的建议携母徙居舒城。孙坚死后,因丧暂居曲阿。不久,孙策带领母亲及全家渡江,居住江都。
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据载,她“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吴景相依为命。孙坚闻其才貌俱佳,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吴氏知道得罪孙坚等于引火烧身,因对亲戚们说:“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②这说明,孙权的母亲不仅有才有貌,而且头脑敏锐,有胆识,有远见,善断大事。
孙权兄弟都从母亲那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孙策善谋独断,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惟对母亲言听计从。孙权受益母教更多。据说,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
——————
①《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② 《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父兄”。性格的培养,自然有来自社会和父兄的影响,但不能不注意到这同母亲的言传身教、精心培育也有密切联系。
孙坚死时,孙权已经十岁。孙策特别重视弟弟们的实际锻炼。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孙策既定江南诸郡,立即把年仅十五岁的孙权委命为阳羡(在今江苏宜兴境)县长。
建安三年,曹操因欲抚纳孙策,“礼辟其弟孙权、孙翊”。曹操给了孙权、孙翊什么样的官职,史无明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得对:“操礼辟权、翊,欲其至以为质耳。”孙策、孙权兄弟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所以并未应召。与此同时,曹操授意地方对孙权“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并授“行奉义校尉(一做行奉业校尉)”①。孝廉、茂才是汉代仕途进身的重要条件,校尉是高级武职,可以带兵越境作战。这自然是求之不得。从此,孙策便让孙权以孝廉名义预政,僚属皆以“孝廉”尊称孙权;并以“行奉义校尉”官衔随军征战,经受战争锻炼。
建安四年,孙权参与了两大战事。一是从讨庐江太守刘勋,一是进讨黄祖于沙羡。孙权颇有战功,所以孙策在打败黄祖以后给皇帝的上表中特别提到奉业校尉孙权同周瑜、吕范、程普、韩当、黄盖等“同时俱进”的战斗场面。
没有多少年,孙权的睿智已有充分显露。所以史称:“及坚亡,(孙)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孙策明确地表示,将把孙权放在统帅的位置上,所以“每会请宾客,常顾权曰:‘此诸君,汝之将也。’”②
——————
①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②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江表传》。
二、构建自己得力的政治与军事班子
孙策伤重而死,孙权悲伤至极,痛哭不已。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①张昭等一帮遗僚受命视事。这是孙策经过数年经营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得力的政治和军事班子,文有张昭、张纮、顾雍,武有周瑜、程普、吕范、朱治、朱然、韩当、黄盖、太史慈。张昭、周瑜等认为孙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②
张昭、周瑜“委心而服”,及时稳定局面
孙策死时,江南六郡局势很不稳定。《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说:“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孙权传》说,孙策死的时候,地盘虽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六郡,“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③。而且孙氏家族内也不无觊觎权力的人。比如,孙策的从兄孙暠就想乘机夺权。
张昭、周瑜等认定孙权可以与之“共成大业”,因而“率群僚立
————————
①《汉官仪》说:“长史,众史之长。”《通典》卷21说,长史“众史之长,职无不监”。官秩随主官职级不同而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丞相府有两长史,秩千石;郡守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后汉书•百官志》说,丞相、将军属官“长史一人,千石”。《后汉书•窦宪传》则说,窦宪做大将军,其长史、司马“秩中二千石”。秩级不在多少,不管是在中央,在将军幕府,还是在郡级地方政权中,长史都是实权派人物。
②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③《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而辅之”。历史记录了张昭对于稳定局势所发挥的很好的作用:
其一,他当即"上表汉室",使孙权很快获得了合法地位。是年十月,曹操即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准其屯吴,并派专人送达文书;
其二,他以孙策"长史"的名义行文下属各城,要求"中外将校,各令奉职”,不得妄动,从而保证了地方安定;
其三,他说服孙权不拘礼制办丧事,尽快视事,从而有效地安定了人心,稳定了大局。史载,孙权哭未及息,昭对权说:“孝廉(指孙权),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按:指三年之丧),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既而又说,为人后者,贵能继承和弘扬先人的事业,“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于是帮孙权脱掉丧服,换上戎装,并亲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使出巡军”,众将士得见新主,“知有所归”,群情遂定。①
周瑜未得召命而“将兵赴丧”的军事行动,发生了威慑和稳定众心的作用。据载,周瑜时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留镇巴丘(在今江西峡江境)。巴丘距吴,何止千里,“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②
张昭、周瑜二人,“共掌众事”,有力地加强并巩固了孙权的地位。
————————
①《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张昭传》。引典“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指周公死时,适有徐戎作难,他的儿子伯禽不拘“三年之丧”的周礼,“卒(终止)哭而征之”。
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把文官武将团结在自己周围
孙权同旧时代的一切明智的权力接替者一样,颇知为政之要。虽然年轻,但既掌权力,立即把使用和提拔文官武将作为一项重要事情来抓,从而有效地将大家团结在自己周围。表现出一个青年政治家的气概和才能。这就是史所称道的“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的初步格局的形成。
第一,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张昭是受命辅臣,在孙策时期已经身居长史之职,属于将军府中的最高级官职,无可复加,因此“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但在规格和礼遇上,则不完全以属官相待。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①,孙权则待昭以“师傅之礼”。《张昭传》注引《吴历》的一段话,说明了张昭地位的重要:“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起,昭讨平之。权征合肥,命昭别讨匡琦(地名),又督领诸将,攻破豫章贼率周凤等于南城。自此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权以昭旧臣,待遇尤重。”不过,这里需要顺便提一句的是,孙权拜王、称帝后,张昭并没有得到重用,一是不复为将帅,二是不得为相。论者认为,或因张昭曾经建议孙策让孙翊掌握兵权,或因张昭在赤壁战前曾劝孙权“迎操”,或因张昭有点长者自居,厉言进谏,使得孙权颇不舒服。此是后话,后面还将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