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贡。《三国志•朱治传》说,(建安元年)朱治欲从钱唐进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今浙江嘉兴)。“治与战,
——————————
①《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并注。建安三年,曹操表征王朗,策遣朗还,“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操以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另外的情节,说:许贡对于孙策南下江南极为恐慌,上表给汉帝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许贡的表章被孙策的人截获,因此“策请贡相见”,对他进行谴责。许贡不敢面对事实,辩称没有此事,孙策即令武士将许贡活活绞死。① 随后,即命朱治领吴郡太守事。
对祖郎和太史慈。孙策在江南的迅速发展是袁术不愿看到的。建安三年,袁术特派间谍带上印绶与丹阳郡辖内的部族头目(宗帅)祖郎等联系,“使激动山越,共图孙策”。太史慈本是刘繇部属,曾大战孙策。刘繇失败后,太史慈遁于芜湖,逃入山中,自称丹阳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太史慈进住泾县,立屯府,同祖郎相联,“大为山越所附”。于是,孙策亲自率兵进剿,生擒祖郎于陵阳(在今安徽青阳县南),讨太史慈于勇里(在今安徽泾县境),有效控制了江东丹阳全境。②
对华歆。《三国志•华歆传》说:“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可见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的。《华歆传》注引《魏略》和《吴历》以及《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等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一过程:建安三年(公元198 年),扬州刺史刘繇在豫章境内死后,“其众愿奉(豫章太守)华歆
——————————
①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②《资治通鉴》卷62,汉献帝建安三年;《三国志•吴书•孙辅传》注引《江表传》。
为主”,华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不从,刘繇余众万余人“未有所附”。孙策解决了王朗之后准备攻打豫章,即派太史慈前往“抚安”,并观察华歆“所以牧御方规何似,视庐陵(今江西吉水东北)、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民亲附之否?”太史慈不辱使命,仅带数十人进入豫章,不久回来向孙策汇报说:“华子鱼(歆)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略,自守而已”;在讲到庐陵、鄱阳的情况时,太史慈说:“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所遣长吏……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昼(今江西永修)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可见虽然史赞华歆做豫章太守,“以为政清净而不烦,吏民感而爱之”,而且后来位至曹魏相国之职,但实际上不仅军事上甚乏“筹略”,而且治理地方也没有太大本事。《江表传》说,孙策听了太史慈的汇报后,“拊掌大笑,乃有兼并之志”。随后,建安四年末,即遣刚从王朗那里投靠过来的功曹虞翻到豫章“说歆”(劝降)。华歆对虞翻说:"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按:称其为孙会稽,说明此事发生在孙策自为会稽太守之后),吾便去也。”虞翻向孙策汇报了华歆的态度,孙策便即进军,歆“葛巾迎策”。孙策对华歆说“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便向歆拜,“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以上事例可见,孙策为人同诸多封建时代能够成就大业的帝王一样,智勇兼具,也有酷虐变诈的一面。
初建割据政权
经过几次重要的军事战斗,孙策的军力大增,已发展到数万之众,并已基本控制了江东诸郡的局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自领会稽太守;二年,曹操控制的朝廷正式任命为“领会稽太守”。同时,孙策在张纮、张昭等的帮助下迅即开始并加紧了建立江东地方政权的步伐。
第一,任命控制区内的重要地方军政长官。史载,孙策“尽更置长吏”。“尽更置”的意思是免去原来郡一级的所有地方官,全都换上了新人,而其中主要是自己人。因此,“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治今安徽宣州)①,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治今江苏苏州)。”继而,欲取荆州,又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以程普为“行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②
第二,建立起中心参谋班子,以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好学,弱冠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应。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历史记载的孙策重用张昭的故事,反映了孙策颇得用人之要。据载,张昭常常收到北方士大夫“归美”于自己的一些书信,这使张昭非常为难,“欲嘿(通默)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孙策听说以后高兴地说:“昔管仲相
——————————
①《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载,吴景曾被袁术先后命为丹杨太守、督军中郎将、广陵太守,袁术“僭号”以后,孙策“便绝江津,不与通,使人告景,景即委郡东归”,孙策命吴景再次做丹杨太守,所以史称孙策“复以景为丹杨太守”。
②《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周瑜传》、《程普传》。
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①表现得很大度。
张纮,字子纲,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少游学京都,举茂才,不就;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亦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曾多次登门请教,“咨以世务”。既而,“孙策创业,遂委质焉”。孙策上表用他为正议校尉,将他与张昭同等看待,视为左右臂膀。《三国志•张纮传》注引《吴书》说:“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后来吕布夺取徐州自为州牧,不想张纮为孙策所用,特意“追举茂才”(按:广陵郡属徐州刺史部管辖,所以吕布有权追举),写信给孙策,要求把张纮遣送回来。张纮讨厌吕布,“耻为之屈”。孙策也欲以自辅,因而拒绝了吕布的要求,说:“海产明珠,所在为宝,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②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皆广陵人,“并与(张)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③
第三,奖赏有功,提拔战将。诸将、列亲和从骑十三,大都委以重任,从而建立并完善了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军事系统。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壮有姿貌”,是个美男子,与孙策同年。据载,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亲。孙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说:“吾得卿,谐也。”随后,周瑜参加了孙策的诸多重要战斗,“从攻横江、
————————
①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②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③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及至刘繇败亡,孙策之众已有数万,即谋分兵略地,因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但是,周瑜回到丹杨不久,袁术用其从弟袁胤代替周尚为太守,孙策通过周瑜占有丹杨的计划不能实现。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境)长,欲假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出备牛渚,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①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境)人,“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孙坚死后,复随孙策,从淮南到江东,屡立战功,得“增兵二千,骑五十匹”之赏。进攻乌程、余杭等地,“普功为多”,因此“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来改授丹杨都尉,居石城(县名,故城在今安徽贵池西南),“复讨宣城、泾、安吴(在今安徽泾县西南)、陵阳(在今安徽青阳县南)、春谷(在今安徽繁昌西南)诸贼,皆破之”。据载,他曾在战场上救过孙策的命:“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扦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随后,孙策以程普为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于寻阳(治在今湖北黄梅境),进攻黄祖于沙羡(在今湖北武汉市境),还镇石城。②
——————————
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②《三国志•吴书•程普传》。据考查,孙策对有重大立功的人有一种不成文的特殊的奖赏办法,即“增兵二千,给骑五十”。周瑜、程普、韩当等均获此殊荣。
堂兄孙贲,字伯阳,对于保存孙坚的兵力和击败刘繇的战役,都有功劳。孙策打败刘繇以后,曾派孙贲、吴景回寿春向袁术报告,"值术僭号,署置百官",孙贲被授九江太守,"贲不就,弃妻孥还江南”。这时,孙策已平吴、会二郡,孙贲随同孙策一起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取得胜利。回军路上,过豫章,“闻(刘)繇病死”,孙策遂以孙贲领豫章太守。①
叔父孙静,字幼台,献计破袭王朗有功,被授奋武校尉。孙策本想授他以更重要的职务,“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孙策答应了他的要求,让其回籍,镇守富春。②
姑表弟徐琨曾经跟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孙坚死后跟随孙策“讨樊能、于麋等于横江,击张英于当利口,击走笮融、刘繇”。孙策让其以督军中郎将领兵,随后升为平虏将军。③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治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察孝廉,“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孙坚死后,黄盖跟随孙策转战。“援甲周旋,蹈刀屠城”,不畏险阻,继为别部司马。④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境)人,“以便弓马,有膂力”著称,得到孙坚重用,“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孙策东渡后,韩当跟随征讨丹杨、会稽、吴三郡有功,被提升为先登校尉。⑤
————————————
①《三国志•吴书•孙贲传》。
②《三国志•吴书•孙静传》。
③《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④《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⑤《三国志•吴书•韩当传》。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在孙策归依袁术的时候,“钦随从给事”。孙策东渡时,授钦别部司马,“平定三郡,又从定豫章。调授葛阳(今江西弋阳)尉,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会稽)西部都尉。”①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寿县北)人,“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数战有功。策人会稽,署别部司马,授兵”。他救过孙权的命。据载,孙策讨六县山贼,孙权住宣城(今安徽宣州),“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按:意为轻敌,没有修筑围墙),而山贼数千人卒至。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于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是日无泰,权几危殆。”因此,孙策“深德之”,补泰为春谷长。②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今湖北松滋)人。孙策在寿春,十八岁的陈武投其麾下,遂从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继而,孙策破刘勋,多得庐江人,将其精壮整编成一支精锐部队,任命陈武为督。这支部队,很受重视,所以史称“以武为督,所向无前”。③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浙江今市)人。孙策进军会稽,“(董)袭迎于高迁亭,策见而伟之”,授门下贼曹。继而,讨斩山阴宿贼有功,拜别部司马,授兵数千,迁扬武都尉。④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是孙坚的得力
————————
①《三国志•吴书•蒋钦传》。
②《三国志•吴书•周泰传》。
③《三国志•吴书•陈武传》。
④《三国志•吴书•董袭传》。
爱将,“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坚)表治行督军校尉”。孙坚死后,朱治“知(袁)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当时太傅马日䃅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朱治进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为孙策打败刘繇、东定会稽创造了有利条件。朱治人吴,孙策即命其领吴郡太守事。①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东)人,少为县吏,“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据说,当时孙策的母亲在江都,策遣吕范迎接,被陶谦的部下拷打了一顿,“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奸细),讽县掠考范”,吕范的“亲客健儿”将其夺回。孙策因此引为心腹,常以“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后从孙策攻破庐江,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糜,下小丹杨(今安徽当涂东)、湖孰(今江苏江宁东南),命范为湖孰相。继而,孙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刘繇余众,增范兵二千,骑五十匹。(范)后领宛陵(今安徽宣州)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孙策讨严白虎,别遣范与徐逸攻自号吴郡太守的陈瑀于海西(治今江苏东海南),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今安徽青阳南),太史慈于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