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二《中国有文化》
- 官场小说下一章:刘备传
过南阳(治宛,今河南南阳市),孙坚发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军粮”,张咨以“邻郡二千石,不应调发”为由拒绝调拨。《三国志•孙坚传》注引《吴历》和《后汉书•袁术传》注引《英雄记》都说:“坚欲进兵,恐有后患,乃诈得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
——————
①《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江表传》。
②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献帝春秋》。
③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并注《吴录》。
山川。遣所亲人说咨,言病困,欲以兵付咨。咨闻之,心利其兵,将步骑五六百人诣营省坚。坚卧与相见。无何,卒然而起,按剑骂咨,遂执斩之。”《三国志》孙坚本传则说得更冠冕堂皇一些:“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南阳的)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长沙)主簿复人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按:稽停义兵,即有意阻止义军前进的意思),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于军门斩之。”
王叡、张咨都不是附属董卓的地方势力,孙坚过其境而挟私诛杀,不为光明磊落之举,但从长远的战略考虑,在那“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年代里,未雨绸缪,为免后顾之忧,为立威而谋有荆楚之基,似也不失霸者所为。
孙坚杀死张咨以后,“郡中震栗,无求不获”。此时,恰好袁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孙坚“前到鲁阳(今河南鲁山),与袁术相见”,主动将南阳让给袁术,同时刘表上表以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遂据有南阳。历史记载,“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其郡。”袁术为将孙坚控制在自己手里,则表荐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此为中平六年至初平元年(公元189—190年)间事,三十五岁的孙坚遂以封疆大吏的身份“治兵于鲁阳城”,试图自南向董卓发动进攻。
初战失利。为了进军讨伐董卓的需要,孙坚派遣长史公仇称回长沙“督促军粮”。史称,孙坚“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率领部属为公仇称饯行。突然,董卓派出迎击孙坚的部队,轻骑数十先到。孙坚正与大家“行酒谈笑”,突兀之间,沉着端坐不动,即令“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直到部队渐渐收拢起来,才慢慢“罢坐”,有秩序地把部队带人城中。入城后,孙坚对左右说,当时“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据说,“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孙坚处惊不慌,节军有秩,赢得历史家和军事家的好评。继而,孙坚移军梁(治今河南汝州西)东,又“大为卓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历史上留下了一则孙坚脱险的生动故事。据说,孙坚常戴红色的毛头巾,董卓的士兵以戴红头巾者为追赶目标,孙坚情急便将头巾摘下来"令亲近将祖茂著之"。董卓的骑兵争相追逐祖茂,所以孙坚“从间道(小路)得免”。祖茂也很机灵,他被追赶得人困马乏,情况紧急,下马,把头巾戴在了乱坟之间的被火烧焦的一根木柱上,自己伏卧草中。董卓的骑兵望见红色头巾,疑是孙坚,围绕数重,最后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头巾戴在柱子上,搜索不得,只好退去。①
孙坚初战失利以后,很快把自己的队伍收拢起来,同董卓的军队“合战于阳人(地名,在今河南汝州西)”。荀绰《英雄记》说,“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胡轸其人,善说大话,不得人心,同吕布也有矛盾。吕布等有意想让胡轸失败,明知敌方城中有备,“不可掩袭”,而故意散布谣言说"阳人城中贼已走”,鼓动“当追寻之”,不然将失掉战机。胡轸日夜进军,人困马乏,攻城不下,刚要“释甲休息”,吕布等又诡称敌人“从城中杀出来了”,致使胡轸“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攻城不克而还。
————————
①《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随后,双方都在一度失利的情势下展开了战斗。临战之时,孙坚受到了袁术的掣肘。据载,孙坚讨卓本来是得到袁术支持的,“术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董卓①,但有人对袁术说“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②,于是袁术起了疑心,断绝了对孙坚的粮食供应。情况紧急,阳人距离袁术的驻地鲁阳百余里,孙坚“夜驰见术”,对袁术说:“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饮泣于西河,乐毅所以遗恨于垂成也。愿将军深思之。”③又说:“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朝廷)讨贼,下慰将军家门(袁氏)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④袁术被孙坚说得很尴尬,无奈之下当即调发军粮。
战役打得很激烈,孙坚以相对劣势的兵力,大破卓军,阵前斩杀董卓骁将华雄等。⑤
应当注意的是,此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是北方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畏缩不前的时候。如《三国志•武帝纪》所说:“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很着急,严责袁绍、张邈等人说:“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
——————————
①《后汉书•袁术传》。
②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江表传》。
③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江表传》。按:吴起为魏西河守“拒秦”,乐毅为燕上将军“伐齐”,均因受不到君主的信任而辞职他适。
④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⑤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孙坚大破董卓的军队,“枭其都督华雄”,历史记载虽然很简短,没有详细情节,但含义非常明确。《三国演义》将其移植到关羽身上,没有任何历史根据。
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①
曹操没有说动袁绍,于是自引兵向西。曹操军到荥阳汴水,正好遇上董卓部将徐荣,因为兵力相差悬殊,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被乱箭射中,战马也受了重伤不能动了。情况紧急,从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给了他。曹操辞让,曹洪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②曹操骑上曹洪的马,曹洪步行紧跟,趁夜黑逃出险境。然后,渡过汴水,向自己的家乡谯奔去。
当时,曹操的兵力最多不过三千人,就军事势力言,远远不及孙坚。至于刘备,更难同日而语。他被农民起义军赶出高唐,无处安身,率领属从投奔了公孙瓒,刚被公孙瓒用为别部司马。《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说:“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谓“从讨”,表明他还没有一支像样的独立的军事力量,而是作为公孙瓒的部属参加了战争。我在《刘备传》一书中说过,从正式的历史记载看,公孙瓒和刘备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都没有什么殊功卓勋,只是做了一些策应性的行动。
正因如此,董卓不怕关东诸军而怕孙坚。《三国志•孙坚传》注引晋人华峤《山阳公载记》载,董卓对自己的长史说:“关东军数败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又说:“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可见,当时董卓并没有把曹操、刘备等放在眼中。据载,董卓“惮坚猛壮”,特派将军李催等为使“来求和亲”,并让孙坚提供可任刺史、郡守
————————
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②《三国志•魏书•曹洪传》。
的子弟名单,答应“许表用之”。孙坚坚决予以回绝,愤然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①
是年二月,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乃徙天子都长安”,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把宫庙官府居家烧了个精光,“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指示吕布发掘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②。董卓这样急速挟天子西去,总的原因是所谓“山东豪杰并起”,但其直接的原因当属阳人战败和孙坚的军队逼近洛阳。《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大谷口,在今河南洛阳南),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退却)屯黾池(今河南渑池),聚兵于陕(今河南陕县)。”这说明,董卓在洛阳已经很难立足了。随后,孙坚攻进洛阳宣阳城门(南门之一),“更击吕布,布复破走”。
董卓西去,吕布败走,孙坚“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河南今县)、黾池间,以截卓后”。③董卓迅速后撤,以主要兵力在黾池、安邑(今山西运城境)、华阴(治今陕西华阴东南)一线设防,避锋固守而不与战。孙坚兵无大获。
孙坚亲率主力进入洛阳,“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当时洛阳已被董卓破坏得满目疮痍,“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孙坚见此情景,不由“惆怅流涕”。据《三国志•孙坚传》注引《吴
————————
①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②《后汉书•董卓传》。
③《后汉书•董卓传》。
书》说,孙坚在扫除宗庙、平塞诸陵的时候,得到了汉朝传国玉玺:“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①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这件事,在那相信异兆、谶纬风行的时代,自然被视为瑞兆,因而对其思想产生了微妙影响。
谋在豫扬之间立业
东汉末年,董卓尚未消灭,各路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便已开始了。
孙坚屡挫董卓,声名大振。但董卓既已入关,孙坚便不再具备同董卓直接接触的条件了。东方以袁绍为首的军事联盟既成分裂之势,合力消灭董卓的条件也不复存在了。至此,孙坚在战略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军事行动目标不再是董卓,而是进入了谋划地盘、周旋于军阀之间、扩大基业的新阶段。
不过,当时大势所在,孙坚尚无“独树一帜”的力量和威望。他不能不依附于一方。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月,孙坚“引军还,住鲁阳”,首先试图在豫州这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上发展。
——————————
① 对于孙坚入洛是否得到汉朝传国玉玺事,向有不同意见,晋人虞溥《江表传》和南朝宋人裴松之认为没有这回事,晋人虞喜《志林》和晋人华峤《山阳公载记》则认为确有其事,并且记载后来被袁术夺走了:“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笔者觉得,揣诸时势,不无可能。
是时,“关东诸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①。袁绍、袁术虽为兄弟,但矛盾很深。《后汉书•袁术传》说,起初袁绍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乃各外交党援,以相图谋,术结公孙瓒,而绍连刘表。”《三国志•袁术传》说,袁术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曹操在力量尚感不强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在袁绍一边。孙坚面此形势很感痛心,不禁叹息:“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②孙坚对于汉末军阀混战甚不为然,但自己既然已经依附袁术,自然别难抉择,便站到了袁术一边。袁绍也自然将孙坚视为敌人。
袁绍派遣当时跟随曹操同袁术作战的“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取代孙坚豫州刺史的位置。据载,周喁带兵袭夺鲁阳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③。孙坚抵住了袁绍势力的进攻。
初平三年,袁术遣孙坚攻刘表,公孙瓒亦使刘备与袁术共谋攻袁绍。《三国志•孙坚传》说,刘表派遣黄祖迎击孙坚于樊、邓之间(今湖北襄樊境),"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今湖北襄樊)”,孙坚“单马行岘山④,为祖军士所射杀。”鱼豢《典略》记载得更详细些:“坚悉其众攻表,表闭门,夜遣将黄祖潜出发兵。祖将
————————
①《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
②《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
③《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会稽典录》。《资治通鉴》卷60记载不同,称:“术遣孙坚击董卓未返,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卢弼《三国志集注》认为,《通鉴》记载有误。
④ 岘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境。胡三省说:“岘山去襄阳十里。”《方舆纪要》卷79说:“岘山在襄阳府城南七里。”
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不过,荀绰《英雄记》记载的则是另一种情节,说:“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吕)公。(吕)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三国演义》第七回“孙坚跨江击刘表”一节采用了荀绰的说法,并加写了黄盖“生擒黄祖”、程普“刺吕公于马下”和孙策“以黄祖换父尸”等诸多虚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