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二《中国有文化》
- 官场小说下一章:刘备传
孙权暮年多有失误。造成重大历史影响的,一是废立失度,并宠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最终酿成“二宫之变”,动摇了国之根基;二是立幼子为储,为权臣乱政提供了历史平台;三是诛杀大臣,罪流无辜;四是迷信异兆,崇信鬼神。
孙权作为一方君主,无疑是一位有所作为、对祖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但历史常以一个地方诸侯视之,如《三国志》虽然承认吴为三国之一,但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的死亡,分别用了三个字,称孙权之死为“薨”,称刘备之死为“殂”,称曹操之死为“崩”。一字不同,体现着历史地位的质的差别。《周礼•曲礼下》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书•尧典》说:“帝(尧)殂落,百姓如丧考妣”。显然,是将曹操、刘备视为天子,而将孙权等而下之,视作一方诸侯。这是很不公平的。
笔者在这篇不长的绪言里,简短地勾画了本书内容,试图向读者素描一个略显立体的传主形象。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目的,自觉没有把握。那就请读者作为一篇内容提要阅读吧。
第一章 父兄开基立业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治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三国吴大帝神凤元年(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终年71岁。他的祖先,《三国志•孙坚传》说:“盖孙武之后也。”孙武是春秋齐人,以兵法十三篇求见吴王阖庐,阖庐用以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然其家系传承,已不可究。只知自孙坚上溯数代,都在吴地为官,因而“家于富春”,祖坟也在富春城东。
孙权得有一方天下,是在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业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他自己对鲁肃曾经说过的那样:"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齐)桓(晋)文之功。”①因此,要知孙权功业之所成,自然必须首先了解孙坚、孙策的业绩和历史地位。
一、父亲孤微发迹
孙权的父亲、孙氏基业的开山人孙坚(公元155—192年),字文台,曾被袁术表荐为“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因而史称孙破虏。
————————
①《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从社会动乱中崛起
孙氏鼎足东吴以后,孙坚的出生如同诸多帝王一样被附会了不少传奇异兆,见诸《三国志•孙坚传》注引的韦曜《吴书》中就有两则,一说:祖坟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二说:母亲怀着孙坚的时候,“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征也。’”果然,孙坚生来“容貌不凡”,少长“性阔达,好奇节”,颇得乡人瞩目。
孙坚少年时期已经锋芒毕露,表现出了非凡的智勇,刚刚十七岁便开始做官了。《三国志》作者称其为“勇挚刚毅,孤微发迹”。
史载,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十七岁的孙坚与父亲一起乘船至钱唐(古县名,唐代改称钱塘,治今杭州市),正好遇上海盗掠取商人的财物,在岸上分赃,“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孙坚观察到海盗忙于分赃而放松警惕的情势,便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父亲不同意,认为:“非尔所图也。”孙坚不顾父亲的劝阻,即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做出正在调动士兵对海盗进行包围的样子,“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丢下财物,四散逃走,孙坚恃勇,追上去,斩杀一人,然后手提被杀者的脑袋回来见父亲,“父大惊。”此事惊动了地方和官府,“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①这是孙坚进阶的第一步,官虽不大,仅仅是一个临时的代理武官,但从此便可拥有并发展自己的武装了。所以这也是东吴孙氏崛起的第一步。
——————————
①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次年,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孙坚参与了镇压东南地区农民起义的战争。当时,有一股农民起义军在江浙一带活动。《后汉书•灵帝纪》称:“会稽(郡名,治今江苏苏州,辖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大部及福建全部)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三国志•孙坚传》称:“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句章(今浙江慈溪境),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按:《东观记》作许昭)扇动诸县,众以万数”。朝廷令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进行镇压。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招募精勇,得千余人,参与战斗,“与州郡合讨破之”,立有战功。刺史臧旻上报孙坚功劳,朝廷诏书,授孙坚“盐渎(今江苏盐城)丞,数岁徙盱眙(江苏今县)丞,又徙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丞”。①
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成绩卓著,并且切实培养了自己的根基,所以《江表传》说:“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孙坚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黄巾起义,三十六方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朝廷派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领军队镇压。孙坚时为下邳丞,被右中郎将朱儁看中,“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三国志》孙坚本传载,“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朱儁同黄巾军的几次重要战役,孙坚都参加了。六月,在皇甫嵩、朱儁大战汝南黄巾的西华(治今河南西华南)战役中,孙坚受伤,伤未痊愈,又复参加战斗,为史所称。《三国志•孙坚传》注引《吴
——————————
①《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书》说:“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坚被创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坚所在。坚所骑驰马驰还营,踣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得坚,创少愈,乃复出战。”大破汝南黄巾以后,皇甫嵩、朱儁分兵,嵩讨东郡,偶讨南阳。孙坚跟随朱儁到了南阳。宛城一战,孙坚功拔头筹。史谓:“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儒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①司马一职,可大可小,“别部司马”不同于“佐军司马”。《后汉书•百官志》说,将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司马主兵,“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可见,中郎将的别部司马,已是一个职级相当高的可以独当一面的武职了。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孙坚参与平定西北边乱。史载,“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朝廷)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孙)坚与参军事,屯长安。”这再次说明,孙坚的智勇已经得到上层,特别是带兵打仗的高级将领们的重视。此次战争,不战而胜,“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不断功赏”是不考虑封赏的意思,但孙坚却因劝张温斩杀中郎将董卓而名噪京城,并例外加拜议郎之职。事如《三国志•孙坚传》所说,张温西讨边章等,用皇帝下达的诏书“召卓”,军令紧急,董卓却拖了好长时间才到达张温的营帐,“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孙坚当时在座,对于董卓贻误军机而又傲慢无礼的态度非常反感,因而向前对张温耳语说:“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宣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按照当时的法制,张温以司空兼行车骑将军之职,“持节”,军前有此权
————————————
①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力,但他优柔寡断,素无胆识,因说:“卓素著威名于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孙坚进一步列举董卓当杀之罪:“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按:意为不买张温的账),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①,魏绛戮杨干②。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张温没有听从孙坚的意见。但这件事传到了京城,朝廷议者“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议郎虽然没有实际权力,官秩只有六百石,但从此他便是京官了,并且具备了被任命为地方高官的资格。
同年,长沙人区星反,“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朝廷即拔孙坚为长沙太守,趋兵镇压。孙坚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任用良吏,谨遇良善,郡中震服,甸月之间便把区星镇压了。同时,还有名叫周朝、郭石的两个人“帅徒众起事于零陵、桂阳,与区星相呼应”,孙坚“遂越境寻讨”,都取得了胜利,“三郡肃然”。又,越境趋救宜春(今江西宜春),取得了成功。史载,“是时庐江太守(治今安徽庐江)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于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
——————————
① 穰苴斩庄贾的故事,见《史记•司马穰苴传》:春秋期间齐景公以田穰苴为将军,穰苴自觉出身微贱,“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景公将宠臣庄贾派去。穰苴与庄贾相约明天“日中会于军门”,庄贾夕时才到,穰苴“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震栗”。
② 魏绛戮杨干的故事,见《左传• 襄公三年》:晋侯之弟杨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
以征发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①
这一年,朝廷录其前后功,封孙坚为乌程侯。是年,孙坚年仅32岁。孙坚与曹操同岁。曹操的出身虽比孙坚高贵得多,镇压农民起义的“功劳”也更显著,但此时并未得此殊荣。刘备比他们小六岁,事业刚刚起步,虽然也因镇压农民起义之“功”被授予一个小县的尉官,但没多少日子便被“汰裁”出局了。很清楚,东汉灵、献期间,孙坚得到的社会和朝廷的重视,远远超过刘备,甚至不亚于曹操。
值得注意的是,史家常说曹操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而少及孙、刘。其实,在这一点上,曹、刘、孙三家完全一样。更实事求是地说,曹操起家还有其自身的优越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而刘、孙两家则完全是乱中起步。所以,如果说他们的起家是同镇压农民起义紧密相联的,而不能不承认孙、刘两家尤属如此。
在讨伐董卓中奠定下孙氏军事基础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死了。灵帝死前,觉得何皇后所生皇子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遗诏宦官蹇硕立王贵人所生皇子刘协。蹇硕与中常侍赵忠等谋划拥立刘协、杀何进,走漏了消息,反被何进所杀。何进杀死蹇硕等后,为了巩固权力,准备按袁绍建议“尽诛宦官”,何太后不同意,继而接受了袁绍的另一个臭主意,“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因此,并州刺史董卓便乘机应召入京了。
——————
①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
董卓进入洛阳不久,即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是为汉献帝。随后把何太后也杀了。董卓自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继而又自升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朝内“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董卓得专废立,“残忍不仁”,明人皆知其“有异志”。史载,“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士兵,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董卓本人借葬何太后掘开灵帝墓之机,悉取墓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①京都嚷嚷,一片大乱。
曹操时为典军校尉,逃出了洛阳。史载,“太祖(曹操)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今河南宁陵西南)”。②曹操首举义兵讨董卓的行动,极大地鼓舞、支持了全国反董卓的势力,促进了全国性反董卓联合行动的形成。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伯、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共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曹操参加了会盟,被袁绍授以“行奋武将军”(按:当时曹操逃出洛阳,没有地盘和官职,袁绍让他行奋武将军。行,是暂代的意思)。孙坚没有预盟,但他遥应北方,也同时起兵了。所以史称:“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③
————————————
①《后汉书•董卓传》。
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③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孙坚深知董卓的为人,且有宿怨,是东汉末年最为坚决的不妥协的反对董卓的斗士。当他得知董卓专断朝廷时,不禁捶胸长叹:“张公(温)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①因此,毅然遥应北方,起兵讨卓。
孙坚自长沙起兵,一路向北进发,剪除异己,扩充势力。当时,袁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竭力拉拢孙坚,特意表荐孙坚为“假中郎将”②。假是代理的意思,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位次将军,名列内朝官。有了这个名堂,就可以出境作战了,而且所到之处,地方官有责任提供便利,供应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