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军事上的联盟,都是利益的联盟。当此之时,曹操要解除关羽的威胁,孙权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因为有利益上的共同点,自然就比较容易地暂释前嫌而联合起来了。
其实,鲁肃死前,也已经感到刘备、关羽威胁的来临,战略思想已经开始变化,如果天假数年,他目睹关羽势力的迅速扩展,也会毅然抵抗刘备和关羽。下面的一个故事,说明了鲁肃的思想正在起变化。
《三国志•吕蒙传》载,“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鲁肃便去见吕蒙。吕蒙设酒招待,蒙问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顺口回答:“临时施宜。”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当时,吕蒙“为肃画五策”(按:五策,史不具载,不知其详)。鲁肃于是急忙走到吕蒙跟前,手拍其背说:“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既而,“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见,吕蒙的主张已经受到鲁肃的重视,吕蒙其人也成了鲁肃早已注意的人物。
鲁肃死,孙权以从事中郎严峻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严暖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严峻“发言慷慨,至于流涕,权乃听焉”。①于是拜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为帅代肃,“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治今湖南平江境),食下儒、刘阳、汉昌、州陵。”
据载,吕蒙此前已向孙权密陈计策说:"今令征虏(孙皎)守南
————————
① 《三国志•吴书•严峻传》。
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孙权)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孙权认为吕蒙的意见很对,“深纳其策”,但又想向北扩张,“复与论取徐州意”。蒙指出:“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孙权“尤以此言为当”。
吕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充分制造假象,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掩饰起来;内则积极谋战,待机而动。因此想出了装病一招。据载,关羽围曹仁、攻襄樊时,曾经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以备孙权。吕蒙即上疏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于是吕蒙“遂称病笃”,孙权发出不加密封的文书(露檄)“召蒙还”,秘密地商量征伐关羽的计谋。关羽果然上了当,“信之,稍撤兵以赴樊。”①
陆逊为督,继用吕蒙策略
既尔,陆逊拜为偏将军右部督,代吕蒙,进一步对关羽施以麻痹之术。
陆逊,时年三十六岁,由定威校尉遽拔为督,是吕蒙向孙权推
——————————
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荐的。陆逊为督,并非偶然。他21岁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十数年间,政事、军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县,“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在军,敢以不多的兵力讨伐叛乱,“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按:指藏起来的应当服兵役的人),逊陈便宜,乞与募焉。”据载,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历年不禽”。陆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因而被授定威校尉。
据说,孙权以兄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引为知己,“数访世务”,陆逊多有建策。陆逊建议重点有二:一曰“克敌宁乱,非众不济”。他主张通过招募与平叛的办法,取其精锐,扩充军队。二曰“腹心未平,难以图远”。他主张严厉镇压反叛,以保后方安定。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策,即以陆逊为帐下右部督,并将其建策付诸实行。历史记载,“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仅此一战,陆逊不仅成了手握数万重兵的将领,而且以少胜多的军事才干得到体现,引起了孙权以及诸将的重视。
史载,吕蒙称病回建业,路经芜湖,陆逊甚知吕蒙用意,因对吕蒙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吕蒙说:“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进计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按:指孙权),宜好为计。”吕蒙怕过早泄露机密,故作不然状,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话虽这样说,但吕蒙由此得知陆逊之能及其对关羽的态度,所以吕蒙至都,孙权问:“谁可代卿者?”便对孙权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于是,孙权即召陆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代蒙”。
陆逊至陆口,执行“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的策略,针对关羽喜欢“戴高帽”的弱点,立即给了关羽一封信,将其大大吹捧了一通,并深表钦慕之情,说:“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按:当时自许以南,“群盗”遥应关羽,关羽所向辄克,“威震华夏”)敌国(魏)败绩,利在同盟(吴),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逊自谦),受任来西,延慕光尘(光尘,犹言风采),思禀良规。”又说什么“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韩信)拔赵之略,蔑以尚兹”。同时,假意向关羽献策,劝其“广为方计”,抢在曹操“增众”之前,乘胜消灭魏将徐晃的驻军。又致谦下自托之意,自称“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关羽读了陆逊的信,觉得陆逊“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陆逊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遂向孙权“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①
联合曹操,“乞以讨关羽自效”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西北战事紧张。三月,都护将军曹洪、骑都尉曹休战败张飞和马超;四月,刘备屯阳平关,征西将军夏侯渊率张命、徐晃等与之相拒;七月,曹操亲征刘备,九月
————————
① 以上《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至长安;二十四年春,曹操自长安出斜谷,兵临汉中,出师不利,“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逃)”;五月,曹操“悉引出汉中诸军回长安,刘备遂有汉中”。历史表明,当曹操放弃汉中,率领军队后撤,返回长安时,刘备、诸葛亮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形势,遂东西拓展地盘,很快进入今湖北境内,占领了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营造东进之势,遥与关羽相呼应,给曹操南方重要据点襄阳以重大威胁;继而,刘备自称汉中王,退还了曹操所表授的印绶,表示彻底断绝同曹操所控制的朝廷的联系,进一步表明了他坚决抗操而谋取大业的决心。
大约就在同时,即刘备称王而颐指气使地回成都的时候,孙权曾经乘机攻合肥。但不久他便认识到,刘备、关羽的威胁已经形成了。
关羽在刘备、诸葛亮总战略的指导下,向曹军发动了进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姓士名仁。一作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攻曹操的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
曹操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八月,大雨连绵十余日,汉水泛滥,平地水五六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关羽乘大船因水势而攻于禁,于禁穷迫,为保数万士兵的性命,不得已,投降了关羽。①
大水给关羽水军带来了极大方便。汉水泛溢,平地数丈,大水灌入城内,“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有的主张弃城而走,对曹仁说:“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汝南太守满宠当时受命协助曹
————————
①《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仁,住在城内,竭力劝阻大家。满宠说:“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郊下(今河南郊县境),自许(昌)以南,百姓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掩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指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①曹仁听从了满宠的建议,曹仁、满宠等于是沉杀白马与军人盟誓,同心固守。当时,城中人马才数千,大水不断上涨,“城不没者数板(胡三省注通鉴云:城高二尺为一板)。”关羽“乘船临城,立围数重”,曹军“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同时,关羽又遣别将包围曹操将军吕常于襄阳。曹操所授之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治今河南淅川西南)傅方都投降了关羽。②
水淹七军前后,关羽在南阳、颍川、弘农诸郡,招附纳降,大大发展势力,使曹魏在此地区的统治很不稳固,正如满宠所说,“自许以南,百姓扰扰”。
先是南阳民苦于供给曹仁徭役,宛守将侯音、卫开等以宛反,曹操命曹仁讨侯音等,曹仁与庞德一起破宛而屠之,斩侯音、卫开。侯音等反,即使参与镇压的人,如功曹宗子卿也承认造反者“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③曹仁屠宛,显然是不得人心的。继而是陆浑(今河南嵩山境)民孙狼等反,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④
曹操既弃关中,失利于西;又值梁、郏、陆浑“群盗”并起。不管是叛将,还是反民,又大都遥受关羽印号,为羽支党,与羽相呼
——————————
①《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②《三国志•魏书•曹仁传》、《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③《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应。历史记载说,这时自许以南,“群盗”遥应羽,因而关羽“威震华夏”,竟使曹操被迫召集重要的政治军事会议,讨论了要不要“徙许都以避其锐”的问题。①
在此关键时刻,丞相军司马司马懿和西曹属蒋济献出了联吴以制关羽的谋略。他们对曹操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曹操接受了司马懿和蒋济的意见。
对比起来,曹操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赤壁战后虽然有所觉悟,也曾试图挑拨孙、刘关系,鼓励孙权把刘备赶出荆州,但远不及诸葛亮、鲁肃的认识深刻。这是因为曹操低估了孙、刘的力量,尤其是低估了孙、刘联合所形成的合力,自以为中原大军数倍于孙、刘,总有一天会把他们通通收拾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始终按照两面作战的战略布兵。因此,对吴用兵,不能不顾及西北方面的形势;对西北或刘备用兵,又不能不顾及孙权屡屡犯边的事实。现在形势起了变化,西北军事不利,刘备益张;荆宛关羽构难,吏民为乱;襄樊受困,许都临险。在此形势下,经司马懿、蒋济一点,以曹操之聪明自然顿时彻悟。于是他立即作出了联吴击关羽的正确的军事决策。
必须指出的是,刘备、诸葛亮在没有其他更好人选的情况下,授关羽以重任,使之镇守荆州,虽然不能过责他们决策失当,但也不能不承认其缺乏知人善任之明。
————————
①《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②《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关羽其人,高傲自负,轻视他人,都督荆州事以后,这种致命的缺点,更有了新的发展。对此,刘备、诸葛亮都是非常清楚的。但他们都没有对其施之以教,更不敢行之以约束,反而采取了放任纵容的态度。
关羽刚愎自用,妄自尊大。所以,很不善于处理同敌国、友国的关系。据载,孙权为了暂时稳定孙刘两家关系,曾经派遣使者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羽骂辱其使,不许婚”。①至于是否如《三国演义》所说,孙权的使者是诸葛瑾,关羽闻瑾来意,勃然大怒说:“吾虎子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以及“诸葛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等等,历史皆无可考。就当时的情势看,双方关系尚未完全破裂,出言当不至此。但关羽“不许婚”这件事,极大地激怒了孙权,当是真的。自然也使孙权进一步感到了刘备、关羽的威胁。
另,鱼豢《典略》载,关羽围樊时,孙权曾一度想站在关羽一边,“遣使求助之”。正式的使节出发前,“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然而,关羽不但不抓紧机会暂时稳住孙权,或利用吴军牵制曹操的一部分军队,反而毫无道理地“忿其淹迟”。当时,于禁已经投降,关羽已经飘飘然,利令智昏,竟然出口不逊,大骂:“貉子(按:蔑称孙权)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短短数语,不仅侮辱了别人,而且完全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据说,“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表现出了一个战略家的心计,表面谦逊,实则暗中加紧谋划新的对策。②
————————
①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②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