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怀疑忌
孙刘联姻结好,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自谋新的进取。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对方看作是可靠的朋友。荆州的拥属,始终是双方斗争的焦点。
就孙权方面来说,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存在,深刻地制约着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君臣上下总有一种“养虎贻患”的恐惧感。特别是周瑜,对于未能根除刘备,至死耿耿于怀。
为了对刘备形成半包围形势和建构北战曹操的有利条件,周瑜曾提出过“取蜀(刘璋)而并张鲁”的策略。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指孙权)连兵相事也。乞与奋
————————
① 以上参阅《资治通鉴》卷66;《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三国志•蜀书•穆皇后传》等。
威(将军)俱进取蜀,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①权许之。可惜,周瑜返还江陵途中,病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境),其谋未行。
周瑜弥留之际,给孙权书,除述知遇之恩外,一言形势严峻,坦言对刘备的疑虑,二荐鲁肃自代。书谓:“……人生有死,修命短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塌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休矣。”②另,《三国志》鲁肃本传载文稍异,但同样反映了周瑜对于刘备的担心,文中说:"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指孙权)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路之日,所怀尽矣。”
“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反映了孙权、周瑜的心理状态。这说明,周瑜看到了孙、刘稳定局面下潜伏着危机;也反映了他对刘备必欲除之的决心。客观地说,周瑜的意见不无道理,但失在对于相对稳定的局面对于自己一方临时有利的一面以及鼎足形势的必然性认识不足。
孙权和鲁肃没有按照周瑜的意见办,鲁肃坚持了将荆州部分地区“借给”刘备的策略。当然,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名之
——————
①《资治通鉴》卷66,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奋威,指孙权堂弟、奋威将军孙瑜。
②《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江表传》。
为“借”,实际也是想在“借地”的名义下,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刘备的占领区内,从而达到制约对方的目的。《三国志• 鲁肃传》说,瑜死,孙权即以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令程普领南郡太守,继领江夏太守;将已为刘备占有的长沙郡一分为二另设汉昌郡,试图将今湘阴、岳阳及其以东地区控制在自己手里;同时,加强荆州江南四郡以东的实际军事控制,分扬州部之豫章郡地加设都阳郡。可见,孙权、鲁肃也是把刘备作为潜在敌人看待的,只不过是他们看到了可以利用的一面,因而对付的手段不同于周瑜罢了。
就刘备方面来说,他自然明白孙、刘两家在荆州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利害冲突,联盟不可久恃。因而积极扩大军事力量。他虽然不与孙权明争,但实际不断加强着对于已有地区的实际控制,并切实制约了孙权在荆州地区的发展。他自驻公安,而以关羽为襄阳太守驻江北,并将南郡的江南地分出来另置宜都郡让张飞统兵驻守。这样,便在实际上形成了对于军事要地南郡首府江陵的包围,从而控制了自江陵西上入蜀的长江水域和周边军事要地。
欲与刘备“共取蜀”
孙权、刘备以及曹操都想西取巴蜀。
就当时的驻军和地理形势看,曹操取蜀,必走北路,计在先灭马超、韩遂和张鲁,取得汉中,掌握益州北门锁钥,然后相机而进。
孙权取蜀,有两条路可以考虑,一是北上今湖北房县、上庸,经安康,西取汉中入蜀。这就是前面讲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周瑜要求孙权允许他与孙权的堂兄弟、奋威将军孙瑜率兵“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的计划所在。但这条路是绝对走不通的,因为在军事形势上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曹操是不会放过他的。二是走南路,沿江西上。但此路也是难以走通的,因为他不能越过刘备在荆州的地盘而取益州。
周瑜“得蜀而并张鲁”的计划,对曹操震动很大,从而使曹操加快了既定的西取马超、韩遂和张鲁而窥蜀的步伐。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讨张鲁,使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与锺繇会师共进,摆开必将谋蜀的架势。关中诸将疑为袭己,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七月,曹操亲征。不数月,破潼关,两渡河,结营渭南,瓦解马超、韩遂联盟,大破十部军,斩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西逃。曹操控制了关中地带,既扩大了地盘,解除了西北之忧,又使孙权北路取蜀成为不可能。因此,孙权只有考虑南路,沿江而上、联合刘备共同取蜀。
孙权联合刘备取蜀的首要目的不在蜀,而在将刘备挤出荆州。从地理形势和实际控兵情况看,孙吴既然不可能越过荆州而有巴蜀,刘备亦不可卒灭,所以便有了试图与刘备共谋伐蜀的问题。
孙权欲与刘备共取蜀,遣使对刘备说:“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①又谓:“雅愿以隆,成为一家。诸葛孔明母兄在吴,可令相并。”②
孙权“越荆取蜀”,阴谋若揭,自然不能为刘备所接受。但当时刘备尚不敢直接对抗孙权,因此采用了缓兵之计。有人提出
——————
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②《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宜报听许”,因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据载,时为荆州主簿的殷观分析了这种同吴联合观点的危险,对刘备说:“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毫无疑问,这正是孙权的如意算盘。但当时,刘备正与孙权处于表面友好的情势下,力又难敌吴兵,因此殷观进一步献策:“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①
刘备认为殷观的意见是对的,因而对孙权的来报“据答不听”,并以三条理由回绝:一是条件不具备,胜负难以预料,说:“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二是恐怕曹操袭于后,指出:“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三是忧虑攻伐西蜀,给敌以可乘之机,因说:“今同盟(按:泛指同益州牧刘璋的关系)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②
孙权不听,遣奋威将军孙瑜率水军进住夏口,蓄势待发。
刘备既然控制了江陵周围的水陆要冲,自然不准孙瑜的军队通过,因而回报孙权,一是假意为刘璋求情,说:“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二是表明强硬态度,说:“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
——————
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林。”同时还对孙瑜说:“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①自然,这是些威胁话,他怎么会真的归隐山林呢。
刘备坚决阻止孙权取蜀,迅疾调整并加强了阻抗孙权的布防,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居南郡,自己在孱陵(今湖北公安南),构成了数百里防线。孙权知道刘备决意阻止吴军取蜀,只好命令孙瑜撤军。
这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事。
三、夺 三 郡
孙权撤军后,刘备立即加紧了自取西蜀的准备。一方面,调整并加强了阻抗孙权的布防,一方面积极考虑入蜀的计策,开始了前期工作。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谋取汉中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各方诸侯,客观上也为刘备入蜀提供了条件。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不知如何自保。里通刘备的张松便乘机威胁刘璋说:“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说:“吾固忧之而未有计。”张松说:“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进而又对刘璋说:“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刘璋然其谋,问谁可为使,
————————
① 以上参阅《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并注和《吴书•鲁肃传》。《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记刘备对孙权说的话稍异:“益州(指刘璋)不明,得罪左右,庶几将军高义,上匡汉朝,下辅宗室。若必寻干戈,备将放发于山林,未敢闻命。”
张松推荐了法正。①
法正是另一个想让刘璋倒霉的人,时为军议校尉,没有受到重用,“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法正与张松要好,政见相同。法正第一次奉命同刘备联系之后,便与张松一起开始了谋迎刘备的实际行动。
刘障完全被张松、法正所说服,决意引刘备入蜀。
这样,刘备便于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开始进军了。他留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镇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据守后方,以待后命,自在军师庞统的辅助下,将步卒数万人溯江西上,向益州进发。刘备入川,转战巴蜀,不仅为曹操敢于调动襄樊一线驻军北上而用于关中战场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因相应减弱了荆州兵力而为孙权夺回荆州提供了更多希望。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征孙权,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孙权都督公孙阳。十二月,孙权曾向刘备求救。对于孙权"呼备自救"这件事,刘备的态度是:不仅没有回兵施救,而且也不令尚在荆州的关羽等相为策应。当时,刘璋正对刘备起了疑心,这件事恰好为刘备制造急返荆州的假象提供了条件。刘备给刘璋写信说:“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曹操将)在青泥(今襄樊西北)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关)羽,(乐)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张)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于是以此为理由,要求刘璋支援,“从璋求万兵及资实,欲以东行”。② 刘璋没有完全满足刘备的要求,刘备便即揭去
——————
① 以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二牧传》。
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面纱,正式向刘璋宣战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诸葛亮受刘备之招,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泝流而上”入蜀,克巴东(巴东郡,辖今四川云阳、重庆奉节等地),至江州(今重庆)。继而,分兵略地。诸葛亮定德阳(今四川遂宁),张飞攻巴西(治今四川阆中),赵云平江阳(治今四川泸州)、犍为(治今四川彭山)。很快同刘备会合,完成了对成都的战略包围。刘璋无能,别无他途,只有投降。
吕蒙受命取三郡
孙权曾经想同刘备一起西取巴蜀,刘备以“放发归于山林”为词加以拒绝。及至刘备西图刘璋,据有巴蜀,孙权甚感受到愚弄,愤谓:“猾虏乃敢挟诈!”①短短数语,反映了孙权对刘备的愤怒。
刘备主力大部入川,荆州兵力相对减弱。孙权、吕蒙等认为,这是夺得荆州的极好机会。因此在刘备取得蜀地以后不久,孙权即利用曹操用兵西北对刘备形成压力之机,向刘备提出了“欲得荆州”的要求。
此时,孙权屯驻陆口的横江将军鲁肃与刘备留守荆州的关羽相邻,“数生狐疑,疆埸纷错”,常常发生摩擦。据说,“(鲁)肃常以欢好抚之”。② 但孙权、吕蒙等一些谋夺荆州的人,心理很难平衡。因此,夺取荆州的既定决策,便随着形势的变化,提到了实施的日程上。
—————————
①《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②《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五月,孙权第一次命令中司马诸葛瑾奉使去成都,“通好刘备”,试图先用外交手段谋得荆州三郡。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也是吴蜀交际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公使之身到蜀,受到军师将军、其弟诸葛亮的官方正式接待,并在诸葛亮的陪同下会见刘备。兄弟二人,各为其主。为避嫌隙,公事公办,除了在公开场合的会晤以外,二人从不单独见面。史家称为“退无私面”。
诸葛瑾转达了孙权“欲得”被刘备占领的荆州诸郡的要求。刘备自然不许,但又不便硬顶,因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孙权得到回报,看清了刘备的用意在于搪塞拖延,很愤怒地指出:“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按:假,借口。全句意为用取凉州作借口而不归还荆州,就是想拖延时间)①因而不管刘备的态度如何,遂自置已为刘备据有的荆州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长吏,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
关羽都督荆州事,自然遵循刘备、诸葛亮的既定战略决策,尽保荆州已有土地,所以对孙权所置三郡长吏“尽逐之”。孙权大怒,于是分遣两路大军,一由“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二由“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在今湖南岳阳东)以御关羽”。同时,孙权自住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为诸军节度”。②
————————
① 以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诸葛瑾传》。瑾传说,“权遣瑾使蜀通好,(瑾)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三国演义》所说孙权预为拘执诸葛瑾家室老小,以及诸葛瑾奔返于荆、益之间,均属渲染,实无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