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抗操实际也是刘备早已酝酿的问题。前已述及,刘备屯新野,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诸葛亮在对刘备剖析天下大势时,明确指出:“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①
但最初实际谋划并促成联合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显然,鲁肃的作用比诸葛亮更重要。所以,南朝宋人裴松之非常客观地指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②
——————————
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
《三国志•诸葛亮传》着力渲染诸葛亮在这方面的作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时候颇不为然,指出:“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按:指《三国志》中的《吴书》和《蜀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①
刘备到达夏口,鲁肃回吴复命。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②于是,刘备即派诸葛亮同鲁肃一起到柴桑去见孙权,“自结于孙权”。③
战争前的决策论战
孙刘必然联合的趋势,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他自以为势大,所以再也没有想到运用故伎,离间孙刘,以利各个击破。他把刘备视作屡败之将,觉得只要沿江而下即可彻底击败;孙权小儿更非对手,只要大兵压境,再恫吓一下,就会俯首听命。他甚至同他的属将们认为孙权必杀刘备。当时,只有奋武将军程昱认为孙权不仅不会杀刘备,而且必然与之联合。程昱说:“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程昱的分析是对的,孙权不仅没有采取杀刘备以求自保的策略,而且主动派人同刘备联系,继而“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操)”。④
———————
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
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④《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曹操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判断,略作军事部署,使后军都督、征南将军曹仁和军粮督运使夏侯渊驻守江陵,以厉锋将军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然后遂即率所部及新附荆州之众顺江东下。
曹操率兵自江陵顺江东下,刘备、诸葛亮害怕,驻守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的孙权及其部属也很恐慌。然而,就当时形势言,刘备与曹操誓不两立,最为曹操所不容,只有抗曹才有前途,所以抗曹的决心更大更坚决;孙权则与曹操尚未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迎曹虽失帝王之基,但仍可封侯拜将,重要的文武官员亦不失郡县之职,所以面临曹操大兵压境,上下难免踌躇,以至出现了明显的“主战”、“主和”两派。
诸葛亮劝说孙权早下决心联合抗操,表现出了出色的外交才能。
诸葛亮对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荽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孙权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回答说:“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这是一种激将的方法。孙权听后勃然大怒:“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诸葛亮使吴,最终完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合。
然后,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大势,指出:第一,刘备仍有一定的力量基础,“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第二,曹军虽强,但劣势明显。一谓师老兵疲:“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可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二谓“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谓民心未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根据以上的分析,诸葛亮激励孙权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①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高兴,答应进一步同群下计谋。
正在此时,曹操的恐吓书信送到了孙权面前。信上说: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②
这封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有震天骇地之势,“孙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明确提出了投降主张,说“曹公豺虎也,既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
————————
① 以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②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江表传》。
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①张昭的话显然是一种悲观论。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又不无道理: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第二,吴失长江之险,曹控上流,顺水而下,其势难当;第三,兵力相差悬殊。不可否认,曹操的确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策略得当,凭其军事优势和地理优势彻底击垮孙权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
孙权惶恐之际,又是力主孙刘联合的鲁肃坚定了他的抗操决心。孙权召集的诸将会议上明显地分成了“投降”和“主战”两派,但投降派占了上风。《三国志• 鲁肃传》说:“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语。”会上的一边倒形势,鲁肃有话想说而不能说。据载,“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按:指张昭等)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鲁肃也用激将法,使孙权明白没有后路,从而说服了孙权。孙权不禁感慨说:“此诸人持议,皆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②
同时,鲁肃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召回。
周瑜从鄱阳被召回,表示了与鲁肃同样坚决的态度。
周瑜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
——————————
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②《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一篇言词。首先,从政治的角度揭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动辄以朝廷为辞的实质,抗操并非抗朝廷,而是为朝廷除贼。然后,周瑜讲述了能够战胜曹操的具体理由,先是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操有后顾之忧,“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第二,兵用其短,“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第三,时令对操不利,“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四,北兵水土不服,战斗力将受大损,“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既而,周瑜又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中原)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刘)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统率)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周瑜表示愿意请得精兵五万人,进驻夏口与操决战。
孙权听了鲁肃、周瑜的话后,抗操决心遂定,因而拔刀斫去奏案的一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孙权对周瑜说:“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张昭)、元表(秦松)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鲁肃)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①
————————
① 以上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并注引《江表传》。
孙权的抗操决心又反过来给周瑜等以极大激励。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兵同刘备联合,共同拒操,同时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随军助画方略。
二、会战赤壁
初战胜利
曹操据有荆州,扩大了地盘,壮大了力量,威声大震。当时,曹操本有两条可取之策,一是不要在江陵停下来,而是乘胜迅即东下继续追击刘备,以各个击破为指导思想,急破刘备于孙、刘联盟形成之前;二是索性缓攻刘备,先事休整,用贾诩之策,以其破袁氏、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的声威,"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以达到“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的目的①。但曹操的决策,既非前者,也非后者,而是在江陵耽误了一段既不长也不短的时间,给了对方以喘息的机会,致使孙、刘联盟得以形成。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据载,刘备对于诸葛亮东去求救,心情急迫,但信心不足。《江表传》说:“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按:指曹操的军队)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
周瑜为人,恃才傲物,他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渲染的那样
①《三国志•魏书•贾诩传》。138

想以借刀杀人之计,除掉诸葛亮、刘备,但确也表现出对于惨败之后的刘备看不起,根本不将其作为封疆大吏看待,而且对其派人而不是亲自迎接自己并“慰劳”军队很不高兴。根据职阶,他应该去拜见刘备,共谋进取,然而他却要求刘备“屈驾”来见自己。因此,他让刘备派来的慰军使者带口信给刘备:“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据载,关羽、张飞对于周瑜如此以下傲上、口气强硬的态度很不为然。这方面,刘备的确比关羽、张飞更有头脑,是一位能屈能伸的人物。他急忙对关羽、张飞说:“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于是,刘备“乘单舸(按:意谓不另带护卫船只)往见周瑜”。
会见中,刘备问:“今拒曹公,甚为得计。战卒有几?”周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刘备希望让鲁肃、诸葛亮参加会谈,“欲呼鲁肃等共会语”,周瑜断然拒绝:"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这说明,会谈是在周瑜盛气凌人、刘备卑而下之的气氛中进行的。
刘备与周瑜会谈以后,信心依然不足,因而预为自己留了后路。史载,刘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两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①
本来“情急”而主动求援结盟,而又心怀异虑,不将主力开赴前哨,更不愿将自己的军队归周瑜指挥,反映了刘备谲诈的一面。
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
————————
① 以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
与顺水而下的曹军相遇。
赤壁位于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与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东北)相对。据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十日两军刚一接战,曹操即吃了败仗。可惜,史传没有具录战役的具体情况,只谓:“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为什么初一交战曹军便失利了呢?我曾在《曹操传》一书中指出,直接的原因有四:一是曹军中瘟疫流行,病者甚众;二是曹军不习水战,站立尚且不稳,何来战斗力;三是曹操料敌不周,自以为势不可挡,猝然相遇,缺乏思想上的充分准备,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调度与部署;四是狭路相逢,曹军虽众,但江中相接者却是对等的。诚如陆机所形容吴国地理形势:"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阪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舶千里,前驱不过百舰。”①一句话,本处优势的曹操,在此特定的情况下反而转处于劣势了。
火烧战船
曹操失利后,不得不停止前进,把军队“引次江北”,全部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两相对峙。
时值寒冬,北风紧吹,战船颠簸,曹军将士不习舟楫,眩晕不能自抑;又加军中疫病流行,自然减员甚多,战斗力大损。曹操为了固结水寨,解决战船颠簸、士兵晕船之苦,令将士们用铁链把战船连锁在一起②;此时陆军亦陆续到达,亦令岸边驻扎。可以看出,
——————
① 陆机:《辨亡论》。
②《三国演义》所谓庞士元献连环计的故事,不见史传。
曹操是想暂做休整,待冬尽春来,再谋进取。这样决策,把战船连锁在一起固不可取,但在战斗力甚弱的情况下暂做休整,应该说是可取的。问题是他存在轻敌思想,总以为大兵压境,足以慑敌,以至料敌不当,虑事不周,最终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