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二《中国有文化》
- 官场小说下一章:刘备传
二、讨 李 术
前已述及,孙策活着的时候,据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
————————
①《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②《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江、庐陵六郡地。郡守大都是由自己的亲信担任的。惟庐江情况例外。庐江是六郡中最后得到手的。建安四年,孙策率领周瑜、孙权等“轻军袭拔庐江”,太守刘勋逃依曹操。是年曹操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袁绍,出自战略的考虑,很不情愿地"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孙策为了回应朝廷和曹操的封赏,没有安排自己的亲信出任太守,而是“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①。
李术其人,笔者未能审其所本。只知他虽为孙策"表用",但自认是经过曹操认可的正式的朝廷命官,不愿为孙氏兄弟所用,而且野心很大,极想北依曹操,乘乱谋得扬州刺史的位置。
当时的扬州刺史名叫严象。严象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重要人物之一。《三国志•荀彧传》注引《三辅决录[注]》说:“(严)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聪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会术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对于这位曹操派出的颇有才能的封疆大吏,立足未稳,便被略占先机的李术杀了,《三国志》作者陈寿非常为之叹息:“太祖(曹操)以(荀)或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梁州,后败亡。”②
孙策死后不久,李术便公开宣称不听孙权管束,而且公然引诱招纳孙权“亡叛”士卒,瓦解孙权的部曲。面对李术的叛逆行径,孙权和他的幕僚们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因此毅然利用曹操北向用
—————————
①《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据《三辅决录[注]》载,韦康字元将,京兆人,被孔融誉为“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代父韦端为凉州刺史,"后为马超所围,坚守历时,救军不至,遂为超所杀"。
兵而无暇南顾的机会,抓紧时间约在建安五年末或建安六年进行了讨伐李术的战争。
《三国志•孙权传》注引虞溥《江表传》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缘起、谋略和结果:
战争缘起,略为三条:第一,防止庐江从自己的统治地盘中分裂出去,即所谓:“初(孙)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孙)权”;第二,根绝李术“多纳其亡叛”的不利局面,稳定和巩固自己军队;第三,惩罚李术对自己的侮辱。记载说,李术收纳孙权的“亡叛”人员,孙权曾“移书求索”,令其放回,李术不仅没有应允,而且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加以回复:“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这是把孙权比作无德的人,无异于公然挑战,因此大大刺激了孙权。
战争谋略,重在稳住曹操,孤立李术。第一,把曹操放在朝廷“代表”的位置上,自以曹操表荐的“讨虏将军”的身份向其报告“李术凶恶”,即所谓“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其词略为:“严刺史(按:即扬州刺史严象)昔为公(按:尊称曹操)所用,又是州举将(按:指自己被扬州刺史严象举为茂才),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第二,讲述讨伐李术,上利国家,下为严象报仇,完全正义。因说:“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雠,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第三,请求曹操不要干预,上书中恳切地对操说:“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
战争结果,建安五年末,孙权“举兵攻术于皖城”。李术无力相抗,“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孙权“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年轻的孙权,刚履其任,谋术并用,便取得了一次重要的局部战争的胜利。战争巩固了孙氏的既有地盘,扬州七郡,孙权有其六,而曹操重新派出的扬州刺史刘馥仅有九江一郡之地。
三、解除孙辅兵权
约在讨灭庐江太守李术的前后,孙权还做了另一项重大决策:解除了堂兄、平南将军、交州刺史孙辅的兵权。
孙辅,字国仪,是孙权伯父孙羌的第二个儿子,年龄比孙策略长数岁。父母早逝,由兄长孙贲抚养成人。史赞“弟辅婴孩,贲自赡育,友爱甚笃”。① 及长,随兄孙贲征战。袁术僭号称帝时,曾经以吴景为广陵太守,孙策的族兄孙香为汝南太守,孙贲为九江太守。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谋取江东,渡江作战,给吴景、孙贲、孙香等发去书信:“今征江东,未知二三君意云何耳?”吴景、孙贲积极响应,迅即渡江,孙香“以道远独不得还”②。当时,孙辅已被袁术授予军职,也毅然率部随孙贲等支援作战。史载,孙辅“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按:指吴、会稽、丹阳)。策讨丹杨七县(按:汉末丹阳郡属县十六,此七县指丹阳、宛陵、泾、陵阳、始安、黟、歙),使辅西屯历阳(今安徽和县)以拒袁术,并招诱余民,鸠合遗散”。继而,“又从策讨陵阳,生得祖郎等”。建安四年,孙策西袭袁术封授的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亦随从,“身先士卒”,立有战功。因此,孙策用他做庐陵太守,“抚定属城,分置长吏”,随后
————————
①《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贲》。
②《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贲》注引《江表传》。
又升授“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孙辅年龄比孙权大,战功比孙权也多,并且假节一方兵权,对年轻的孙权的能力有点看不起。前面提到,孙氏家族内部颇有一些人想乘孙策死时夺取权力,不仅三弟孙翊想谋军权,而且堂兄孙暠也想乘丧兴兵。不过,他们都没有对孙权构成事实上的严重威胁。真正构成威胁的是孙辅。孙辅试图北联曹操,以实现自己的阴谋。对此,《三国志》孙辅本传记载比较简单,仅称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裴松之注引鱼豢《典略》记录稍微详细。
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徙辅置东。
孙辅给曹操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揣度之,自然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述孙权无能,“不能保守江东”;二望曹操控制的朝廷直接干预,另从孙氏家族内选立贤能;三请曹操向南示兵,声援自己谋夺权力的行动。
毫无疑问,孙辅所为,对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或军事集团来说,已属“谋叛”。
天助孙权,书信未能送达曹操,“行人以告”。古称使者为“行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孙辅的使者把书信交给了孙权。孙权自东冶(今福建闽侯)迅即返吴(今江苏苏州),当机立断在张昭的协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敢、机智、妥善而又不乏威慑地处理了这件大事:第一,考虑到宗族的关系,保留了孙辅的脑袋;第二,孙辅的亲近幕僚,不论是否参与其事,全都杀了;第三,把孙辅统属的军队重新整编,化整为零,分割归属于其他将领;第四,将孙辅移地软禁起来。
据载,没有几年孙辅便死了。孙权没有连坐他的子孙。后来,孙辅的四个儿子,都被安排了官职,“皆历列位”。
四、杀盛宪,诛妫览余党
盛宪,字孝章,会稽人,曾经是汉室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虞预《会稽典录》说:盛宪“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这说明,孙策平吴以后,就曾想把不肯为己所用的盛宪杀掉。所以,少府孔融很想把他调回朝廷,以免受害。《会稽典录》记载,“宪与少府孔融善,融忧其不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了一封长信,恳请曹操尽快施救。书信不仅高度看重盛宪,而且写得很有文采和感情,其中有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指曹操)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又说:“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谭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指孔子)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按:朱穆,东汉人,曾任冀州刺史,著《绝交论》,行于世)。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也。”曹操接受了孔融意见,“由是征盛宪为骑都尉”。但晚了一步。约在建安七年,孙权抢在曹操所发朝廷敕命到达之前,将盛宪杀死。
孙权杀死盛宪以后,盛宪做吴郡太守时所举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建安八年,孙权的弟弟孙翊为丹阳太守,以礼招致妫览、戴员,并以览为大都督,员为郡丞。不久,翊将边鸿(一作洪)杀翊,妫览、戴员均与其谋。孙权族兄、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孙河得知孙翊遇害的消息,“驰赴宛陵(丹阳治所,今安徽宣州),责怒览、员”。览、员二人害怕了,觉得“伯海(孙河字)与将军(指孙翊)疏远(按:孙翊、孙河不是亲兄弟。孙河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为孙),而责我乃耳(尔)。讨虏(指孙权)若来,吾属无遗矣”,于是反叛,“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今安徽和县),以丹阳应之”。刘馥未至,孙翊夫人徐氏与孙翊帐下诸将设计将妫览、戴员杀死。《三国志•孙韶传》注引《吴历》详细记载了事情经过:“妫览、戴员亲近边洪等,数为翊所困,常欲叛逆,因吴主出征(按:指建安八年孙权征黄祖、镇山越),遂其奸计。时诸县令长并会见翊……翊以长吏来久,宜速遣,乃大请宾客。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边洪逃走入山。孙翊妻子徐氏悬赏“追捕”,不久便将边洪捉住。妫览、戴员为了灭口,归罪于洪,将洪杀死,“诸将皆知览、员所为,而力不能讨”。妫览得势,“人居军府中,悉取翊嫔妾及左右侍御”,并想占有徐氏。徐氏利用孙翊旧将孙高、傅婴等,设计除掉妫览、戴员。
孙权得知三弟孙翊被杀,驱兵奔丧,及至,徐氏与孙高、傅婴等已诛妫览、戴员。孙权“悉诛览、员余党”,赏有功,“擢高、婴为牙门,其余皆加赐金帛,殊其门户”,彻底平息了丹阳的地方性叛乱。随后,建安九年,以堂兄孙瑜代孙翊领丹阳太守。
五、征 黄 祖
黄祖作为荆州牧刘表麾下将军、江夏太守,驻守夏口(今湖北武汉市境),扼守长江要冲。他有两件事被生动地记在历史上,一是“拉杀”名人狂生祢衡;二是“射杀”豫州刺史孙坚,成为孙氏世仇,终被孙权“枭首”。
关于黄祖“拉杀”祢衡以及祢衡其人,我在《曹操传》和《曹操评传》中均较多论述。概括起来说,略为:祢衡,字正平,平原般(治今山东商河西)人,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建安初自荆州北游许都,自恃才高,常发“臧否过差”之偏激言论,众人皆切齿,但受到孔融赏识。孔融数荐祢衡于曹操。曹操欲相见,但祢衡倒摆起了臭架子,自称狂疾,不肯往,而且说了不少难听的话。曹操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很不高兴,但因其有才名,并不想杀他,只是想羞辱一下,挫其傲气,他听说祢衡善击鼓,于是“录为鼓史”。曹操大会宾客,让衡击鼓。按照时俗,鼓史击鼓皆脱其旧衣,换上专门为鼓史做的衣服从宾客面前走过。其他鼓史皆照规矩办。祢衡则“过不易衣”。受到主事吏的“呵斥”后,便走到曹操面前先解外衣,次解余服,裸身而立,然后慢慢把新衣穿上。孔融狠狠把祢衡批评了一顿,祢衡答应给曹操道歉。约好早上见,一直到日暮之时,衡身着单布衣(当时是十月,天已冷)、疏巾,坐曹操营门外,以杖捶地,大骂曹操。曹操压住怒火,没有把他杀掉,而是准备精马三匹,骑兵二人,把他礼送与刘表。据说,衡至荆州,刘表“悦之以为上宾”,“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但他老毛病不改,“复侮慢于表”,再加有人从中挑唆,刘表“耻不能容”,于是将他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刘表明知“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这同曹操一样,都是想借刀杀人。
据说,黄祖亦很善待祢衡。《后汉书• 祢衡传》说:“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黄祖特别高兴,握着祢衡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黄祖的儿子、章陵太守黄射,“尤善于衡”。历史记录了二人友好相处的故事。其一,黄射曾经同祢衡一同出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回到住地后悔没有把碑文抄录下来。祢衡从容说:“吾虽一览,犹能识(记)之,唯其中石缺(按:意谓碑文刻石残缺)二字为不明耳。”随即将碑文默写出来。黄射当即派人快马“写碑还校”,果然“如衡所书”,在座人等,“莫不叹伏”。其二,有一次黄射大会宾客,有人敬献一只鹦鹉,黄射举杯请祢衡为其作赋,衡当即“拦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然而没有多少日子,祢衡本性难移,目无尊长,狂傲之气又发作了。黄祖大会宾客,"衡言不逊顺",使黄祖下不了台。黄祖“乃呵之”,衡竟瞪着两只大眼骂黄祖“死公”,祖大怒,令人拖出去,“欲加篷(杖打)”,衡更大骂,祖怒不可遏,即令“左右遂扶以去,拉而杀之”。据说,黄射听到消息,来不及穿鞋子便跑来相救,但已经晚了。黄祖也后悔了,“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仅二十六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