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二《中国有文化》
- 官场小说下一章:刘备传
士燮上奉朝廷,外附孙权。这样的形势,不仅使孙权没有南顾之忧,而且对其制定西讨刘表、黄祖的策略,以及后来攻夺刘备三郡地都有积极的影响。①
东临海疆,有渔盐之利
吴之会稽郡、吴郡地域广阔,东临海疆,海岸线之长,约当今天上海、浙江、福建海岸线之和。这样的地理形势,对于一个军力尚不充足、经济尚未有效开发的地方政权来说,自然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数其弊主要有:第一,东向扩展没有出路。自古以来,中国域内列国纷争、军阀混战,基本上都是陆地争夺战,历史和地理都决定了在那没有充分条件开发海洋的情况下,大海对于地方政权的拓展是难以逾越的限制。第二,近海成了“逋逃之薮”,难免海匪之扰。第三,近海列岛丛立,盘踞者各自为政,不便有效控制。《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说,“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所谓“分为二十余国”,实际就是一些自立于现在中国海域之内的相对独立的势力实体。
——————
① 以上见《三国志•吴书•士燮传》。
数其利有三:第一,渔盐之得,利于富国。自从汉代吴王濞“铸钱煮海,收其利以足国用”①以来,在此立国的统治者无不继承这一传统,孙权自然明白并且切实利用了这一点。第二,舟楫之便,利通往来。后来,孙权试图同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建立联系,就是通过海上。第三,不与强敌相临,虽有海盗之忧,但无大的边患之虞。
历史证明,凡四临强敌之政权,必须四面布防。少一面之防,自然是有利军事势力的发展,有利政权的巩固,有利巩固国防和对付外来入侵以及向薄弱方向扩张。
——————
① 《汉书•吴王刘濞传》颜师古注。
第三章 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孙权身为吴国主,执政五十余年。若从战略重点观察,赤壁之战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此前,主要在江南拓土固疆,镇抚山越,讨伐不从,巩固政权;此后,更重要的是北抗曹魏,西窥蜀汉,谋求帝业。
一、镇抚山越
历史记载,江浙闽粤之地,广为春秋时期的越国后人所居,部族聚落甚多,因称百越。山越,则泛指居住在山地的越族人。
越族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吴越春秋》说:“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夏)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馀。”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馀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句践(句音 gōu,亦作勾)平吴,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他的后代,又曾兴师伐齐,伐楚,“与中国争强”。后来,楚威王大败越,消灭了越的独立政权,“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汉书•两粤传》说,汉初有闽粤(越)王无诸及粤(越)东海王摇,“其先皆粤(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武帝期间,两粤相战,闽粤发兵围东瓯,“天子遣(严)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汉兵未至,闽粤引兵去,东粤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
越族人自从楚灭其国后,始终没有再次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越族政权。部族丛立,遍布东南各地,互不相属,两粤王不能尽治,汉亦不能尽控。时而内附,时而反叛,时而为诸侯所用,时而自相攻伐。①
山越之难以镇抚的情况,仅就《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上汉武帝书》劝刘彻不要向山越用兵,便见一斑。刘安说:
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今发兵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逾领(岭),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又说:
——————————
①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汉书•两粤传》。
越人緜力材薄,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南方暑湿,近夏痒热,暴露水居,蝮蛇毒生,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
正因如此,两汉期间对于山越的或附或叛,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所以,记载有谓:“(汉)武帝因文景之畜,忿胡、粤之害,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①东汉末年,山越之民集落为寨,普建自己的独立武装,有的竟“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拥兵自保,抗拒官府,拒纳赋税,对地方政权构成了威胁。郡县无力征服,大多以抚为主。像《江表传》所载华歆在豫章的情况就算是比较好的了:“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华歆字)所遣长吏……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
建安期间,天下混乱,诸侯争雄,两越旧地以及内徙越民,不仅有乘机拥兵起事者,而且普遍立寨固垒,自建武装,不听地方政权的管辖。孙氏父子试图立基江南,不根除地方武装和山越的反抗,便难以建立和巩固政权。所以,孙策初进江南之时就把镇抚山越作为重要问题对待。孙权继承了孙策的谋略,并且获得了重大成果。
孙权镇压山越的军事行动,可谓贯彻始终,但大的行动主要发生在建安八年至十三年间(公元203—208年)、建安十八年(公元
————————
①《汉书•食货志》。
213年)和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其他时间虽然时有暴乱,并且有的也颇有声势,但从局域和规模上看都相对较小,历时亦短,很快平定,没有构成大变。
很可惜,历史对于孙权镇抚山越的具体过程,除了几个特例外,大多记载简略,有的只是记载了结果。
本节着重讲述建安八至十三年间,亦即赤壁战争之前的镇抚行动。
豫章郡内的镇抚行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在豫章郡(按:辖地约为今江西省境)所辖各县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镇抚山越的行动。
镇抚山越是他的既定政策,但大的行动发生在这一年却有一点偶然性。是年,孙权西伐黄祖,山越乘机“复动”。所谓“复动”,是说孙策时期和孙权统事两三年间一度被镇抚的山越,现在又开始发难了。山越“复动”,打破了孙权征讨黄祖的计划,不得不在取得了局部战果、打破了黄祖的水兵而“惟城未克”的情况下急回师。在回师过程中,兵过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孙权做了一次全面具体的军事部署,重要将领都派到平复山越的前线:“使吕范平鄱阳(今江西波阳),程普讨乐安(今江西乐平),太史慈领海昬(今江西永修),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①
两三年间,诸将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①《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按:“为剧县令长”,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剧,艰也,甚也”;卢弼《三国志集解》引沈家本语“是时,韩当为乐安长,周泰为宜春长,吕蒙为广德长,然恐是总叙之词,未必皆一年之事。”沈说似更近是。
程普“从征江夏,还过豫章,别讨乐安”。乐安平定后,又“代太史慈备海昬”。①
太史慈本以建昌都尉驻海唇,孙权令其兼领海卜长。既而,委以“南方之事”,专司抗拒刘表的侄子刘磐的进犯,便由程普代其职守。②
韩当同吕范一起讨鄱阳,取得胜利,然后接程普的驻防地乐安,领乐安长,史称“山越畏服”。③
周泰被任命为宜春长,“所在皆食其征赋”,足见其获得相当成功。④
董袭与凌统、步骘、蒋钦等分别征讨“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董袭“所向辄破,虎等望见旌旗,便散走,旬日尽平”⑤。凌统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⑥
潘璋为西安(今江西武宁)长,邻县建昌(今江西奉新境)“起为贼乱”,孙权命他转领建昌长,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民,旬月尽平”⑦。
十年(公元205年),上饶地方紧张,孙权将镇压山越名将、平
————————
①《三国志•吴书•程普传》。
②《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③《三国志•吴书•韩当传》。
④《三国志•吴书•周泰传》。
⑤《三国志•吴书•董袭传》。
⑥《三国志•吴书•凌统传》。
⑦《三国志•吴书•潘璋传》。
东校尉贺齐和讨越中郎将蒋钦从东南前线调转过来,进讨上饶(江西今县)。《三国志• 贺齐传》说,“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在今上饶境)”。
丹阳郡内的镇抚行动
越民反抗比较激烈的地区还有丹阳郡。丹阳郡(按: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及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是山越相对集中的地区。此前,他们曾帮助祖郎、太史慈反抗过孙策。祖郎、太史慈归附孙策以后,相对平静。孙权西向用兵时,他们也乘机“复动”。因此,孙权在平定豫章郡内诸县山越反抗的同时及以后,也将丹阳郡所属各县作为重点。其中见诸历史记载的有:
徐盛受命“讨临城(今安徽青阳)南阿山贼有功”。①吕蒙被命为广德(安徽今县)长,立有战功。②
黄盖“凡守九县,所在平定”,并且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史称:他为石城(今安徽贵池境)长时,“石城县吏,特难检御”,黄盖为了分其权力,“乃署两掾,分主诸曹”。并写了一纸教令,约法在先,对他们说:“令长(按:黄盖自谓)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摘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按:意为不是鞭打杖打几下就算了,而是处以重罚),宜各尽心,无为众先。”据说,“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县吏见黄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便渐渐放肆起来。黄盖发现了
——————————
① 《三国志•吴书•徐盛传》。
②《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两掾不奉法数事”,于是“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事实确凿,“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黄盖严厉地当众宣布:“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即将两掾推出去斩了,“县中震栗”。①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前后,孙权为了更有利地对付山越反抗,从丹阳郡分出一个临川郡(按:不久即废,非后来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所设之临川郡),以朱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②
吴郡和会稽等郡内的镇抚行动
吴、会稽等郡,自孙策镇压了严白虎、邹他、钱铜等诸多反抗后,局势一度相对安定。但在孙权西向用兵期间,也爆发了较大规模的骚乱。所以,孙权在镇抚豫章郡诸县的行动时,也同时注意到这些地方的局势。见诸记载的有:
命吴郡太守朱治,“征讨夷越,佐定东南”。朱治完成了使命,并顺势擒截了“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③。
命永宁(今浙江永嘉)长贺齐进兵会稽郡所属之建安(今福建建瓯),立都尉府,以平复建安、汉兴(今福建浦城)、南平(今福建南平)等地山越乱。这是孙权镇压山越行动中用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事。贺齐其人,早年即以镇抚山越闻名,孙策因以为永宁长,代领都尉事。后事孙权,终生以镇压山越为务。当时山越大规模
————————
①《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②《三国志•吴书•朱然传》。
③《三国志•吴书•朱治传》。
起事,史称“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人名)六千户别屯大潭(今福建建阳境)。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在今福建建阳境),同出余汗(约在今福建松溪西)。”可见起事者竟有六万二千户之多(按:提请注意,单位是户,不是人)。孙权命“(会稽)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贺)齐节度”。东汉末年会稽郡辖十余县,每县五千兵,那么总兵力便有五六万之多。据载,"军讨汉兴,经余汗。(贺)齐以为贼众兵少,深入无继,恐为所断,令松阳(今浙江松阳西)长丁蕃留备余汗。蕃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辞不肯留。齐乃斩蕃,于是军中震栗,无不用命。遂分兵留备,进讨明等,连大破之。”战果略有:1. 临阵斩洪明;2.吴免、华当、洪进、苑御投降;3.转击盖竹,军向大潭,吴五、邹临二将又降;4.杀人六千余(“讨治斩首六千级”);5. 名帅尽擒,复立县邑,重新建立或健全了地方政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