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天气难得晴朗的一日,文武百官跪在台下,他跪在那高高的祭台之上,手持着诏书,一字一句念完了自己的过错,然后将它置到了火中。火焰吞噬了那薄薄的绢帛,变得热烈盛大起来,像是见春台顶层那夜的大火,像是鹤台熊熊燃烧的火焰,像是丞相府门外彻夜不息的烛光……火焰带走的或许并不仅仅是那道诏书,有许多他根本都不敢去想的东西。
他在那祭台的最高处,除了燃烧着诏书的青铜大鼎,周围空无一人。等到那火焰燃尽后,他起身,沿着那木制的台阶向下。
台阶下,不再有一头霜华等着他的、如兄如父的国师,不再有满脸风霜如师如长的丞相,他只是独身一人,沉默地走完了那长的仿佛看不到尽头的阶梯。
从那祭台上下来后,他看到跪在文武百官里,悄悄抬头看他的穗岁,满眼的焦急与担忧,还有那守在祭台入口,身形已经越发佝偻的吴大伴———他们的身份是不允许登上祭台的,只能在离他最近的地方守着他。
真心关心他,在意他的人已经在不可逆转的时间中,已经在许许多多的不得已中,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楚尧的眼前开始出现重影,万事万物都镀上了一层模糊的毛边,耳边好像有许多人在说话,又近又远,又远又近,心绪太过波动,就会引发那潜藏着的毒。
当晚,他被灌下了一碗浓浓的苦药,终于又挣回了自己的清明。
但他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或许……该为他身边的人想想退路。
他是末路的帝王,是即将熄灭的残烛,却也不想他周围的人为了护着这点奄奄一息的烛光而一同丧命。
穗岁总会在收到神子教的消息后生气,嘟嚷着说就不该将那个灵者放走,应该早些斩草除根,楚尧便不会面临这么艰难的问题。
可楚尧并不这么觉得。
他阿爹在位期间是割破了楚国的脓包,挤出了脓血,看似好了,可却没有彻底除根,即使已经用漫长的时间上了药,粉饰出了一片大好的太平,但只要有一点点机会,伤口还是会化脓,也许比之前好一些,也许因为外面情况的变化而更坏。
他也想楚国好,他也在拼命努力,他也在学着去处理一国庞大的事务,可越是努力便越是糟糕,越是着急便越是来不及……他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明君,他只是一个身带毒患的普通人,没办法像史书里那些君主一样力挽狂澜,没办法将即将倾颓的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
一道罪己诏又如何?后面接连几道罪己诏又如何?
若是这些罪己诏真的有用,他不介意一日三餐每日都写,只要有用,只要真的有用。
上苍是不会听取凡人祈求的,人世间王朝更迭轮换就像四季轮转,是那么自然而然的规律。
楚尧在狂怒过后慢慢地放平了心态,他开始派人去关注那些献降过后城池的现状———
土豆绝收的城池得到了粮食的救济,被饿死的百姓数量大大减少,干旱的地方开始下雨打湿了开裂的土地,等再过段时间便可种夏苗……只要地还能种,只要水车还能带出水,只要凭借自己的双手还能活下去,就能有希望。
这些消息来得并不算快,断断续续的,楚尧每次一看便会看上许久。有时从天明坐到天黑,有时从深夜坐到黎明,有时忘了吃饭,有时不想睡觉,他从窗边向外看,那困住他的四四方方的宫墙外,是一个个献降的城池,是一簇簇新的希望。
那些在青铜大鼎里烧成灰烬的罪己诏,做不到这些。
“咳咳———”
灰头土脸的卫晔隔着厚厚的口罩,仍旧被熏得咳嗽连连。
他已经进入秋思郡有一段时间了,最初到达裘林县时,他还能算是个落魄的贵族郎君,如今换上粗布衣衫,头发随意一挽,搬东西熬药接触病患,烟熏火燎,食宿粗糙,不过一月形象便已大相径庭。别说什么卫国的皇帝,连世家养出来普通郎君都不如。
身后有只手抽过了他手中的破扇子,强硬地将他赶到了一边,同样灰头土脸的逐东流接替了他的位置,或许是脑子有些笨的人做事反而认真,逐东流和卫晔接触这些东西的时间差不多,但动作却远比他熟练。
他头都不回,磕磕巴巴:“你去……阿宁、叫你。”
进了裘林县的地界,他们自然不可能用“卫晔”“乐凝”的本名,于是卫晔化名凌鱼,祝凌化名栎宁,以游医的身份在此处扎下根来。为了取得这些已经饱受摧残的百姓的信任,不知废了多少口舌,又遭了多少从未吃过的苦楚。
卫晔点了点头,穿过那被重新搭建起来的、到处糊着泥巴堵风的简陋的屋舍,见到了祝凌。两个灰头土脸的人对视了一瞬,没人相信这件匪夷所思的事———两个不同国家的帝王,竟然在此处做游医。
卫晔问:“你找我做什么?”
“我派人收集的药材运进来了,裘林县里没怎么感染的人按我的要求帮我紧急加工出了一批药。”祝凌手中的动作没停,“你该回去了。”
卫晔一愣,他下意识地反问:“那你呢?”
“后天早上我要出发,往秋思郡更深的地方走。”祝凌没抬头,只是熟练地将手中处理好的药材放在一边,又有另一只收修长的手接过称重,将它归到一张张平摊好的纸上,配合可谓默契无间,“裘林县救命的方法我不会撤走,我之前答应过,此时自然要履约。”
“可是……”卫晔的声音像是堵了一团棉花,“卫国并没有向你称臣。”
“对,所以你回去之后威逼利诱也好,软硬兼施也罢,人手、粮食、药材都得赶紧给我运进来,之前给你垫付的,记得双倍还我。”
卫晔一时失语。
哪有人这样尽心尽力,拼命帮助别的国家的百姓度过难关的?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最后只是紧紧抿上,他站在那简陋到四处漏光漏风的小房子里,最后看向另一个沉默整理药材的人:“你们蓬莱……就任由她这样胡闹吗?”
让一国的帝王呆在其他国家不说,还呆在这样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丧命的危险地方。
“她在救人,这不是胡闹。”沉默整理药材的人有一张凌厉的侧脸,古朴的宝剑被他拿来切药材,用得比刀还要顺手,“羌国自有其运转流程,缺她几月而已,不会出什么大事。”
“你看一国,她看天下。”那人将最后一段药材切开,连眼神都懒得分他一个,“所以蓬莱择主非你,为她。”
海外的蓬莱入世择主,谁都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羌国,选择让一个女子为帝。
卫晔之前也不明白,但现在,他懂了。
蓬莱要选的,并不是能让他们富贵晋身名扬天下的途径,而是真真正正,能够忧心百姓的人。
抛除掉他的私心,乐凝其实比萧慎更适合做这天下的主人。即使她是一个女子,即使世人都对女子为帝充满偏见。
卫晔在门口站了许久,久到那整理药材的主力军璇霄终于舍得分他一个目光:“你要是真闲,就过来把药材打包。”
卫晔走上前去,沉默地折着,折了大半张桌子的药材纸后,他忽然开口:“后天早上我会带逐东流回广乐,最迟半个月,你要的东西我一定送来。”
从秋思郡返回国都广乐,再将所需的东西收集送来,半个月……已经称得上迅速到苛刻了。
祝凌也知其中艰难,她一边进行着手上的动作,一边问:“你确定做的到吗?”
卫晔将手中纸包的角掖进去:“做得到。”
羌国的帝王在为卫国的百姓殚精竭虑,冒着生命危险,他又凭什么说做不到?
卫晔垂下眼睫,掩住了眼中的汹涌的情绪:“等秋思郡事了,我送你一份大礼。”
第328章 楚国国破
兰秋上旬,韩楚免战协商数次变卦,丹阙带兵北出长垣,连下楚国四城,昔年长垣之战的耻辱,终在今日得以洗刷。
夏国钟离嫣大刀阔斧整合夏国朝堂后挥兵西进,以对外战争缓解内部矛盾,同样兵临楚城。
兰秋中旬,久病的卫帝卫晔恢复健康,一改平日重调停重平衡的作风,朝堂之上与之相抗者,无不免官罢职,下狱流放,甚至抄家灭族,朝臣激烈上谏,无果。
燕国在经过利弊权衡后陈兵燕萧边境,萧国东岭关迅速进入一级备战状态,本已奉诏折返国都的苏衍,接军令再次回程。
羌国完成了国内第一轮基建,第二轮计划暂缓,矿脉下秘密铸造的刀兵被以粮食补给的名义,悄悄送往与各国接壤的边境。
兰秋下旬,卫帝卫晔态度愈发强硬,在连夷三个世家后,朝堂之上终于不再出现反对的声音,以国都广乐为中心,抄家灭族所得也好,高价收购也罢,大量粮食药材整合装车,送往洪水肆虐退走后瘟疫爆发的秋思郡。
楚国内有神子教势如破竹,声势如沸鼎,外有韩夏夹击,蚕食边境国土,内外交困,其势愈危。
萧国东岭关于夜间忽然告破,燕国长驱直入,东岭关守将阙临安不知所踪,邺夕郡郡守于燕攻城四日后被刺身亡,萧国两城沦陷。
定远将军苏衍在城池陷落两日后到达与邺夕郡仅隔一线之隔的金盏城,调兵遣将,接手巡防。
仲商初,神子教兵临楚国清都,这座曾经繁华安宁的城池,终于感受到了战火逼近的危机,曾经夜间还能看到万家灯火连绵成人间璀璨的星河,如今星河稀疏,像是倾颓后留下的两三残烬———并非清都内没有活人,只是都城的百姓在害怕,怕那所谓的神子教忽然攻破那厚重的城门,然后在城内烧杀抢掠。
无论那些沸沸扬扬的流言里说他们有多好,等危机真正逼近到眼前,该害怕该担心该惊恐的一丝不少,这本就是人之常情。
清都外安营扎帐的军队在夜色中连绵成了黑沉的一片,而清都城内的楚王宫,却彻夜燃着通明的烛火。
“陛下。”
吴大伴抱着一件薄薄的披风,慢慢地走到了宫墙的栏杆边,八月初天气虽热,但夜晚的风却还是带着丝丝寒凉,他抖开手中的披风,披在瘦削的楚尧身上,又巧手给他打了个结。
楚尧的手握着栏杆,那手也消瘦,能看到突出的指节和骨头,外面覆着一层薄薄的皮肉。
“……都准备好了吗?”楚尧低声问。
“按陛下的吩咐……”吴大伴的声音里带着叹息,“已经全然准备好了……”
“那就好。”楚尧抓着栏杆的手更用力了,他慢慢地转过头,打量着这片他从小住到大的楚王宫,他这次吩咐宫人将楚王宫的各个宫殿里都奢侈地点上了蜡烛,于是夜晚下的楚王宫,也如白昼一般明亮。
楚尧站在栏杆边上,风吹动着他的衣摆和披风,他站在高处,一点一点地、眷恋地将所有场景收入眼中———这片王宫里,处处充满了他的回忆。
他站在那里一直看一直看,看到有的宫室里蜡烛已经燃尽,于是烛光暗淡,殿宇沉入黑暗中。
他像被这片黑暗惊醒了,猛地后退一步。
“走吧……”楚尧转过身,沿着来时的路慢慢往回走,“那些宫殿里的蜡烛……教人熄了吧……”
这是他生平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点亮这座王宫。
“穗岁呢?”楚尧瘦长的手指拢了拢肩上的系带,“她有没有怀疑什么?”
吴大伴跟随在他身侧,微微地摇了摇头。
楚尧脸上出现一点极淡的、宛如昙花般的笑,他轻声道:“……还是那个不设防的笨蛋。”
吴大伴没有搭话,他也知道此时的楚尧……其实什么都不想说。他只是沉默地引着楚尧在这片越来越安静的宫室中七弯八拐地绕着路,最后停在了一个偏僻的宫室中。
夜色下,那偏僻的院子停着一架马车,楚尧掀开帘子,里面铺着厚实软绵的小榻,榻前放着小几,温着暖粥,热着软饼。塌上有个少女闭着眼沉睡,楚尧慢慢走上前,轻轻地、轻轻地摸了摸她的脸颊:“穗岁……”
少女静静地合眼睡在那里,她在深眠之中,听不到外界的声音。
楚尧忽然红了眼眶。
他温柔地将粘在唐穗岁脸颊的发丝拨开,然后俯下身,在她的眉心落下了轻柔的一吻。
他说:“穗岁……岁岁平安。”
热粥还在小炭炉上鼓着泡泡,弥漫开醇厚的香味,楚尧在香味的环绕里,在罩着纱罩的灯烛之中退走,放下的帘子遮住了他的视线,于是他没有再回头。
他们此生,不会再有相见的机会了。
吴大伴见他从车厢里出来便迎上去,楚尧却对着他摇了摇头:“吴大伴,今晚你将穗岁平平安安地送出去。明早……便按我们定好的计划来。”
吴大伴面露不忍:“陛下!”
“你如果还认我是楚国的国君,你就按我说的去做。”
楚尧从吴大伴手里接过了引路的灯笼,然后一个人执着那盏灯笼,沿着寂寥的宫道越走越远,夜晚的风吹动着,他的身躯越发消瘦与单薄,他离开偏僻的地方后,偶尔会遇到三三两两脚步匆匆的宫人,他们垂着眉眼,带着包袱,脸上是惊慌彷徨的神色,有人看到了他向他行礼,有人对他视若无睹,有人欲言又止却最后回头离开……那宫殿之中一盏盏明亮的烛火也随着他们的离开逐渐黯淡,在夜色中慢慢沉寂下去,隐没到黑暗中。
楚尧一直走,失去了光源的宫殿窗户与大门,就像择人欲噬的凶兽张大的口,贪婪地注视着每一个行人。
无数人与他远远地错过,他们走向不同的方向,楚尧就像逆着河流的游鱼,他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走了多远,只是身边宫室里的蜡烛全都熄灭,走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他缓步上了祭台。
祭台是整个楚王宫除了他之前所在的宫殿外最高的位置,从祭台向下望,整片清都在夜色中只有三两处挣扎的烛光,像是了无生气的人在苟延残喘。而城外的火把绵延,一层接一层,一道接一道,推向更远的远方。
“哒哒———”
随着一座座宫室陷入黑暗,楚王宫便也开始乱起来,寅正时分,绝大多数宫人熄了烛后便慌不择路地沿着楚王宫打开的宫门向外逃———早在神子教围城的前一日,吴大伴便召集了所有的宫人,给了他们两个选择。
一是留在楚王宫,待吴大伴开城门献降后,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博一个富贵前程;二是吴大伴给出一笔足够安然生活几年的遣散费,在第二日神子教攻城前离开楚王宫。
但无论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都要在天黑的时候点亮他们所在宫殿里的蜡烛,然后在寅正时熄灭。
这宫里呆的时间长的宫人还隐约记得上一次点亮满宫蜡烛的场景,也对如今为何要这样做有了些许猜测,在这深宫中时间尚不足十年的,却只以为是约定好的、有些怪异的信号。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离开,富贵险中求的前提,也是要有命在。随着他们的出走,楚王宫便显得越发空寂起来。
吴大伴看着那些鱼贯而出的宫人,脸上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他没有喝止,也没有斥责,只是用那双苍老的眼睛静静地看着。有一个宫人在走前忽然来到他的身前,对他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才直起腰汇入了人群之中。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越来越多的人向着这位苍老的总管行礼,在深宫中,有许多人受过他的救助,而如今他们只能用这昏沉黑夜中的一礼,来表达他们深藏在心中的谢意。
就这样渐渐地、想走的人都走了个一干二净,天色也微微有了熹明。
吴大伴看着那空荡荡的宫道,轻轻地叹了口气。他蹒跚地转过身,将佝偻的脊背挺直了些,他慢慢地走啊走,走到了楚国朝臣惯常朝会的大殿里,然后又慢慢地走上了那层层的金阶。
过去的几十年,他从来都是站在那金阶下方的位置,垂着头将上下的旨意传达,而这一次,他走到了金阶的最上端,从那冰冷的龙椅上捧下了一套天子冕服与一方印玺。
楚王服,天子印。
在天边微微出现一线光亮的时候,在围困了清都一夜的神子教众的注视下,巍峨厚重的清都大门缓缓向两边打开,里面走出了一队人,为首的是个步履蹒跚的老内侍,他已经很老了,老得头发几乎都白了,却尽力挺直着脊背,双手向上托举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一套金线绣成的衣裳,衣裳上放着一方印玺,带着温润的玉质光泽。
经过数月训练后到达清都城下的神子教队伍已经勉强算是一只令行禁止的军队,但见到如今的场景也忍不住哗然,被主将喝止后,便转为窃窃私语。
谁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难打的硬仗,却没人想到坐拥着楚国的楚帝会在他们围困了清都一夜后,直接献降。
毫发无伤地拿下一国国都,本来该是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事,可更多的怨愤在人心中聚集着,酿成不平的利语———
“难道我们楚国的皇帝是一个软骨头吗?”
“打都没打,只围了他一日,他便害怕成这般模样?!”
“我呸!他想要保住荣华富贵所以投降,我们同意了吗!”
“他凭什么降?!我们楚国的帝位上,难道就坐的是个这样的孬种?”
……
种种言论铺天盖地,从最初的窃窃私语,到最后的不加掩饰。有文雅的,也有肮脏的,话语像是山岳一般,压在那渐渐走过来的人身上。可那老内侍的步子没有停,他只是走到两方中间的空位,然后双膝重重落地,跪着将手中的托盘举过头顶———
“今有楚国罪人楚尧,德行不修,怒于苍天,非英君明主,幸有天神感人间之疾苦,以灵者身降世,救民于水火……”
他的声音平稳而洪亮,但不知怎的,听起来却有种苍凉泣血的味道,在他的一字一句下,那些骂骂咧咧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小了,然后渐渐地静下来,那一篇好像是和着血和着泪和着心灰意冷写下的自罪诏书,被他一字一句地背出———
“……今有万般罪孽加身,故自去王位,君若有怒,则分裂吾身,不求恕之,然百姓无辜,望珍之重之,成其明主。”
将最后一句话念完,苍老的内侍将托盘放在身前的地上,双手交叠,额头重重触地,在他身后的人做出同样的举动,这是引颈受戮,任凭处置的态度。
天边的一线光亮越扩越大,金乌即将东升而起,与之相对的,是楚国最高的祭台忽然燃起了熊熊的火焰,像是另一轮明亮的金乌。
以头触地的老内侍在听到身边的惊呼后猛地闭眼,眼泪顺着他的眼角,砸入到身下的泥土中。
所有人都以为陛下是为了保住荣华富贵,是因为贪生怕死,陛下对他所说的理由也与他们猜测的如出一辙。
陛下说:“吴大伴啊,我生得骄奢,怕痛也怕死,我可不会与他们硬争!”
“在他们攻打之前献降,就算只是为了堵住幽幽众口,他们也当以诸侯之礼待我!”
“我把穗岁送出去,是怕他们接手楚国过程中让她受了委屈,等一切定下来,我一定第一时间将她带回来!”
……
陛下说这话的时候,没有看他的眼睛。或许陛下自己也不知道,他说谎的时候会下意识地避开视线。
他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这样做,陛下用身边剩下的力量送出穗岁,是想让她日后做个富家小姐,改名换姓,和乐一生。
陛下让他献降,是为了以献降的功劳保住他的性命,让他不至于因为旧帝心腹的身份被杀,能够在新朝建立后得以保全。
陛下早为他们安排好了退路,至于陛下自己……
吴大伴想,陛下很久之前,大约已经说过了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329章 烈火焚台
楚尧独自一人坐在高高的祭台上。
抬头,他看到天边光亮冉冉,俯首,他看到楚王宫的九重宫门列次而开,吴大伴免冠徒跣,手捧着象征一国权柄的楚王服与天子印,缓缓走出宫门。
这意味着楚国的百姓将会迎来新的君主,也意味着[楚]将在这一日,化作史书上盖棺定论的前朝。
成王败寇。
成王……败寇。
祭台上的风拂动着楚尧的衣摆,他就站在栏杆边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在这一幕尚未发生前,他以为他会有铺天盖的怨恨,愤怒于王朝无可挽回的倾颓,但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他却无比的平静。
他没有做好楚国的君王,自然有更好的人来取代他,他技不如人,故而不怨。
他只是有些遗憾,还有点难过,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在遗憾些什么,又在难过些什么。吴大伴走出最后一重宫门时,他收回了目光。
在将明未明的天光中,楚尧从袖中取出火折子丢到了自己脚下。楚王宫最近没有下雨,木质的祭台相当干燥,几乎是火折子一落地,便化作熊熊燃烧的火焰。
橘色的火焰慢慢游过木质的栏杆,木质的地面,卷上飘扬的帷幔,又沿着阶梯一寸寸向下,它此时的光亮,竟要胜过天边的金乌。
楚尧好像被这越来越盛的火光熏到了,他慢慢地弯下腰,眼眶有些红。
他的身后,是一座古朴厚重的青铜大鼎,镌刻着历代楚国国君的丰功伟绩,雕着楚国信仰的神灵异兽,此时在熊熊火光的映照下,似乎永远坚不可摧。
“呼——呼——”
唐穗岁一只手抱着东西,另一只手提着衣摆,喘着粗气拼命向前跑,余光里的景色都在她眼中成了模糊的流动色块。
心脏砰砰跳着,好像要跳出胸腔,唐穗岁只觉得呼吸间都带着隐隐的血味,她死死地咬着牙,没有停下已经累得快要抬不起来的双腿,她了解楚尧,一如楚尧了解她。
呼入的气体割得胸腔有难以抑制的疼痛,唐穗岁的喘息声越来越重,天色已经在跑动间渐渐明亮,唐穗岁忽然看到了比天色更明亮的光———是祭台!
祭台上的火焰自上而下,照亮了整座楚王宫!
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抽走了唐穗岁所有的力气,她几乎是一瞬间僵在原地,唐穗岁的手死死地抓着衣摆,好像要把那轻薄的衣摆抓出个洞来。
她看着那团火光,眼前漫起了水雾,于是那火光也在水雾中模糊。唐穗岁用袖子狠狠地擦了擦眼睛,然后抓起衣摆,毫不犹豫跑向那火源处,然后从祭台的入口冲了上去!
祭台里此时已是浓烟滚滚,火焰在四周跳着舞,像是一场肆无忌惮的庆贺。
唐穗岁将怀里的东西用裙摆兜着,另一只手捂着口鼻,只卯足了劲儿地向上冲,火焰越来越大,渐渐熏得她辨不清方向,她从没有来过祭台。但她知道祭台里只有一条路,唯一的一条路。
她拼命地向上爬,火焰撩过她的裙摆,烫伤她的肌肤,她眼泪好像都是热的,湿漉漉地流过脸颊边,冲刷出一道又一道脏兮兮的痕迹,像是灰头土脸的小乞丐。
在木质的祭台燃烧的噼啪声中,唐穗岁几乎用尽此生最大的力气:
“阿尧———阿尧———”
但她的声音在这祭台燃烧的悲鸣中,被掩盖得微不可闻。
“轰隆———”
一块横梁掉下,狠狠地砸在唐穗岁的肩膀上,她踉跄着摔倒,裙摆里包着的东西散了一地。
唐穗岁从来没有这么痛过,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她眼中掉下来,她抽抽噎噎地去捡那些散落的东西,她不知道自己捡全了没有,只是将自己目光所能及出的一切拢到怀中,然后继续拼命地向上跑。
———她终于跑到了最顶层。
最顶层已经成了一片火海,火海的正中心有一个青铜的四方大鼎,鼎旁静静的躺着一个人。
“阿尧!!!”
唐穗岁想要用力地喊,可祭台里的烟似乎已熏哑了她的嗓子,让她只能发出蚊蝇般的声音。她想要冲过去,可那火势太大,她几次都被阻拦了回来。
“阿尧!!”
唐穗岁的眼泪已经流干了,她站在火海的另一端,想要呼喊那个她心心念念的人,却只是徒劳。
“阿尧!!!”
意识昏沉间,楚尧似乎在幻觉中听到了唐穗岁的声音。
他想要睁开眼,却只觉得浑身没力气。
穗岁早已被他安排着送了出去,这大概……是他临死前的幻觉吧。
抗难以抗拒的疲累拽着楚尧的意识往更黑沉的地方坠,但伴随着呼喊他名字的呜咽似有若无地传过来后,楚尧却猛地惊醒!
不对……不对!
那不是他濒死前的幻觉,好像是真的有人在呼喊他!
楚尧费力地睁开眼睛,却看到了让他几欲肝胆俱裂的画面———隔着熊熊燃烧的火焰,那个被他放在心尖上的少女,正在火海的另一端哭泣。
楚尧从没见过这么狼狈的唐穗岁。
身上的衣裳破破烂烂全是黑灰,露在外面的肌肤擦伤和烫伤绵延不绝,肩膀上受了伤一直在流血,于是半身都是血迹。
而顶着这样一身重伤,她却还是坚定无畏地冲了过来,一直冲到他的身边。然后她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熄灭了身上沾染的火焰。
楚尧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他撑起身体从地上爬起来,然后跑到了唐穗岁身边,用力地抱起了她。
楚尧已经吸入了太多的浓烟,此时说话都费劲,他气得快要疯掉了,可手上却不敢太用力,因为唐穗岁身上几乎没有完好无损的皮肤。
“你是什么笨蛋吗?就这样往火海里冲,你不要命了是不是!”他狠狠地骂着,脸上的表情看起来特别吓人,好像恨不得把唐穗岁嚼碎生吃了一样,“谁要你自作多情陪我一起死!”
“楚王后的流程都没有走完,都还没有昭告天下,你有什么资格陪我一起死!”
“你为什么要过来!为什么要过来!”
楚尧觉得自己心里有一团火,烧得五脏俱焚,烧得他呼吸都快停滞,这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笨蛋,怎么会有这样自寻死路的笨蛋!
被他抱在怀里的唐穗岁却好像在这样一抱中失去了之前所有的勇气和果敢,她很小声地抽泣着,说:“阿尧……我痛……”
这句话瞬间将楚尧所有的狂怒都浇灭,他颤抖着看她浑身上下的伤痕———那是为了穿过火海来到他身边时所留下的伤。
“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笨啊……”楚尧心疼到眼眶通红,“谁要你陪我一起死,我只想你平平安安的活着,谁要你陪我一起死啊!”
在火焰燃起来后,楚尧设想了很多种可能,唐穗岁或许在离开他之后,找到了另一个愿意了解她,保护她,和她携手相伴一生的人;或许没有找到那个人,但自己也快快活活、衣食无忧地过着,又或许,她有了一些新奇的遭遇,于是见到了这世间更好更有趣的事情……他做了许多种假设,却唯独没有眼前这一种。
她不是楚尧,没必要和即将成为过去的楚国一起,将一生定格在史书寥寥三两行中。
“你不要凶我……我好痛……”唐穗岁的眼泪又啪嗒啪嗒落下来了,她蜷缩在楚尧怀里,声音中都带着呜咽,“你之前要送走我,没有征求我的意见……现在我和你一起死,我也不用征求你的意见……”
唐穗岁其实并不是自己醒来的,她是被吴大伴唤醒的,那时天还没有亮,吴大伴坐在她身侧,给她讲述了所有的前因后果。
“陛下要我将您悄悄地送出去,送到足够远才让您醒来。”那个苍老的内侍静静地注视着她,他的眼睛已不再明亮,但仍旧温和,“但我擅作主张地觉得,您应该自己做选择。”
无论是好意还是坏心,人都不应该擅自替他人做出决定。死并非好事,但有时候活着,却比死更痛苦,更熬煎。
唐穗岁坐在小榻上,安静地沉默着,她看着那车厢里布置好的一切,耳边听着米粥咕噜咕噜冒泡泡的声音,忽然觉得自己的心口很疼很疼。
“我知道我应该遵循他的意思,被他远远的送走,安然地过完这一生。”唐穗岁说,“可他没有问过我……愿不愿意……”
或许楚尧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第一次擅作主张地替唐穗岁做了决定。
唐穗岁看着那咕噜咕噜冒泡的小炉子许久,忽然掀开身上的薄被翻身下来———这个车厢都是按她的习惯布置的,所以她很轻易地找到了她想要的东西,她将东西抱在怀中,然后掀开帘子,在踏出这架马车之前,她回过头:“我其实知道你为什么要让我醒来。”
她顿了顿,又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与你无关。”
挡风的帘子被放下,她的身影消失在了车厢中。
吴大伴看着那放下的帘子,缓缓地闭上了眼睛。说是让唐穗岁自己选择,但这其中,又怎么可能不包含他的私心?
他明知道陛下之所以要将唐穗岁迷晕让他送走,就是因为她一旦清醒,就绝对不会弃陛下于不顾,他明明知道的……
明明知道的,可是他还是这样做了。
不可能与他无关。
……
唐穗岁提着衣摆在已经没有宫人的宫道上拼命奔跑,去奔赴一条既定的、必然的死路。
或许有人会骂她笨,或许有人会骂她被情情爱爱迷了眼睛,失了心智,喜欢哪有自己的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