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县令嘿嘿一笑:“您给个法子,这门就开了。”

江先生原也是晾着他一晾,此时便问:“大令对上任知府,也这么来的?”

邹县令不好意思地:“那怎么敢呢?哎哎哎,这不是……求人也要挑的,一般人,我也不求他呀。朝中有人好做官,对吧?可下官的这个考评……使君不缺钱、不缺人、不缺前程,下官委实不知有什么可以报效的地方。”

江先生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报效也是报效朝廷。”

“是是是。”

“附耳过来。东翁也想做出些事情来,眼下就有一件,东翁忧心来年天旱,你可要好好准备呐。哎,可不能扰民呐。”

“放心,放心,明白,明白。先生,不知道这新任的卢尚书……”

“大令,”江先生看不下去这人这般蠢了,“总是埋头干,是不行的,可总是东奔西跑的就更不行啦。大令要问我,我也只好说,大令认准了一个,还显得好看些。卢尚书,您现在也够不着吧?还是已经下定了决定,要奔新尚书去了?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少饭,吃几粒米,就填多大的胃口。一本万利的买卖,怕是没有的。”

邹县令眨着眼睛低头琢磨:“不错,不错。”

江先生跺脚:“快开门呐!使君还等我回去呐!”

“哦哦哦,开门!”

在外面要稳重,回到府衙江先生就开始翻白眼,要不是想忽悠着邹县令用力干活,他真不想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这个邹县令,容易让他想起来死了的谢源来。虽然邹县令比谢源要能干很多,在江先生眼里,依旧是个眼高手低的货。

直到见了谢麟,江先生的气才顺了过来。将事情对谢麟都讲了,谢麟道:“先生辛苦啦。邹某做县令不算很差啦,不过有所求,就容易利令智昏而已。”

“东翁的要求越来越低了,”江先生咕哝了一声,“还得屯粮啊。”

谢麟道:“我写信探问了,今年咱们的收成不如去年,邻近几府的,就更不如啦。非但如此,咱们这儿今冬少雪,他们那里也是一般。今年夏天担心的事儿,明年还要接着担心。”

江先生道:“东翁年少有为,前途无量,有奔头就有干劲。他们呢,一把年纪啦,四、五十岁的年纪,上不去下不来的,混日子的居多。治下自然没有东翁用心。”

如果有问题,周围的州府会比邬州更先爆发出来。担心流民涌入的事儿,还得继续。

然而说到屯粮,因为之前的烂账,邬州府的储备其实并不多,现有的多半是谢麟来了之后攒下来的。再让他四处捣鼓粮食,走官方途径是真没了。

谢麟道:“圣上派我出来,是要我为他省心的,如今又要他老人家操心啦。”报灾啊,冬天不下雪,来年春天的病早害不要担心吗?当然,谢麟的奏折里还提到了周围的州府也需要小心,另外还提了一样驻军的问题。如果军队因此乏食,乐子就更大了。

谢麟与附近的驻军很少打交道。本朝文武的分野越来越明显,谢麟与驻军维持一个面子情也就够了。他们的家眷之间也不亲厚,谋点私利方面,更是分得清清楚楚。用江先生的话来说:“这些丘八胆子忒大!东翁要爱惜羽毛呀!”

谢麟挥笔成文,除了自己想到的这些,想了一想,又添了一条万一有了灾异,恐怕邪教要趁机蛊惑人心,请朝廷一定不要放松警惕。他把能想到的都写到了,总有一条能撞上的,那就叫先见之明。谢麟并不认为自己这是投机取巧,他这是思维缜密。

江先生将谢麟的奏章看了又看,也想不出有什么要删减的了,笑道:“这就足够啦。又快过年了,京中的孝敬不可少了,尤其是给老相公,更要恭敬的。东翁要写亲笔信……哎!别不爱听!他都休致了!就当他是块牌坊,成不成?哄着他开心了,多活两年,好让您把这道坎儿迈过去了,行不行?您这出来还不到一任呐,就想回去丁忧?”

谢麟被他吼得耳鸣,面无表情地抬起右手:“知道了。”

江先生知道他有心结,心道,信你自己写,别的事儿,我得跟娘子说一说才行。

程素素正在准备年礼,高英今年没有耽误行程,已自北面榷场回来了。若不论去年拣漏的那些珍宝,倒是今年获利更多一些。高英回来之后,清算了账目,先将程素素要她捎带的东西送来,又提前支取了银钱给程素素准备年礼。

程素素也不跟她客气,都收下了。比较意外的是高英此番又另带了旁的稀罕物来鹿茸。有条件的人家也会养鹿,方便取用,鹿肉更是许多人爱吃的食材,不过提起来总以为北方寒冷地方产的鹿茸、鹿角霜等更好。

不用江先生说,程素素在对待谢丞相的态度上,比谢麟要成熟得多。各种北货,献与谢丞相的都是顶尖的。程素素手里从来大方,凡想到的,都有份,自己只留点够用。看得江先生都要劝她:“好歹自家多留些。”程素素道:“这些要趁鲜用的,我留着等它霉坏么?放心,私房钱我会攒哒。”

江先生哭笑不得:“有这么直接说的吗?”

谢麟知道程素素和江先生都做了什么,只当不知道,硬着头皮写了一封标准的问候书信给谢丞相,就不肯再对谢丞相多说什么了。倒是给三叔、四叔写信写得绵软乖巧,还将自己修理府学学生的心得笔记抄录了一份给两位叔叔,以便他们修理自家儿子。

无奈之下,程素素只好亲自动笔,声情并茂地给林老夫人和谢丞相写了一封长信,写完了数一数,足写了三十几页的工整小楷,谢麟的衣食住行,邬州有趣的案子,高英的北地见闻,自己院子里的秋千架,等等等等。

结果,不等除夕,京里就有人顶风冒雪送来了谢丞相口述,谢涛执笔的骂书。谢丞相放过了江先生和程素素,只管挑孙子的疏漏。

劈头就问:想到复局,就只复你们自己?为什么没有复圆信?这货还在外面浪着呢!是觉得他不会杀个回马枪吗?猜到了会有流民,猜着了会有邪教,想没想过邪教驱赶流民搞你这肥羊?不是说将邬州治理得不错吗?凭什么以为他们就会放过邬州?

文官不与武官交往,有利有弊,不交往太深是对的,但是知道有这样的危险,还不示好?!!!折子都写了,私交也要有一点好吧?真有个万一,那是能保命的!与驻军关系不好,他们平乱的时候抢你点什么,你找谁哭去?你不是也随军出征过吗?怎么忘了这个?

还有,组织民壮了吗?!找个由头,比如兴修水利,聚点民壮洗洗脑,有个万一,他们能守境啊。这不算你自己训私兵,明白不明白?谁他妈告诉你,派任地方就只会种地教孩子读书就行了的?

真狗血淋头。

程素素倒抽一口凉气,谢丞相说的都在点子上,可真要把这信原模原样拿给谢麟……这比圆信更能拉仇恨吧?

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个更一言难尽的消息,是谢涛偷偷添的谢丞相动用手段,将邬州驻军调防换了个新官长,你们可以开始结交了。

作者有话要说:

素素:卧槽!圆信刚拉到的仇恨,又被谢丞相抢走了!

第136章 新来偏将

对天发誓, 她写信的时候是只想着不能跟家里关系太糟糕。她也不喜欢谢丞相,只是想维持表面的和谐而已。谢丞相可以做得过份,子孙连抗议都得小小声的来。程素素怀着万分的诚恳写长信,并不希望与京里产生矛盾。

从这封信来看,谢丞相还是很关心谢麟的。然而祖孙俩嫌隙已生, 谢丞相的动机也不纯, 做什么都是错。程素素完全可以预测, 谢麟不是不明白谢丞相这些建议的价值,肯定也知道谢丞相这回出手帮了他大忙,但是绝不会因此而对这位老人家产生亲近感激之意。

信是必须给谢麟看的, 但是看后的反应并不能预料。程素素设想了不少应对的方案,亲自将信拿去给谢麟。

谢麟先不接信,手掌覆上她的额头:“怎么啦, 有为难的事?终于下了一场雪, 不管有什么事,都不算大事了。”

程素素由他牵着手进了书房, 在熏笼前坐下, 才从袖子里取出信来:“往京里送礼物时,我也写了封长信,现在,回信来了。”

谢麟捏过信封, 一声轻笑:“是府里来教训我的信吧?啧,又不是什么大事儿。天下独一个看我总不满意的人,写信也没好话。”程素素往京里写信, 他也是知道的。就江先生那婆婆妈妈,恨不得当保姆的样子,看他写的信还觉得不太满意,嫌不够亲切,撺掇完了程素素,回来跟他唠叨了很久,讲娘子办这事儿比他周到呢。

程素素抿紧了唇,无声地指指信皮。谢麟也挨着熏笼坐下,慢悠悠拆着信,轻佻地捏着信纸,越看表情越严肃,直至最后浑身寒气往外冒。换个人,哪怕是这种口气,做了这样的事情,谢麟都能接受,还认为自己赚了,只有对谢丞相不行!

程素素担心地握着他的手,掌心感觉到了细微的颤抖。谢麟将信往身下一掖,挑着下巴对程素素笑道:“咱们再复局一次?”

程素素担心地说:“你想骂谁就骂吧,甭憋着自己。”这笑容真是让人想一巴掌糊上去。

谢麟下巴挑得更高了:“想骂的话早骂完啦,我并没有生气。要是挨两句骂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多挨两句好了。哼。”

拇指和食指捏着尖尖的下巴,程素素将谢麟的脸扳了回来,捏近了,仔细打量。唉,如果谢麟的表情能够自然一点,她就真的相信了。谢麟鼓起双颊:“他的冷嘲热讽我听得多啦。”

松开了下巴,摸摸谢麟只戴头巾的脑袋,程素素道:“你开心就好。”

谢麟低下头,摸出信又看了一遍,只觉得这些字句不但刺眼还扎心。胡乱又扔在一边,带点自嘲地说:“我比人家少活五、六十年呢,哼,我到老了肯定不这样讨人厌。”

顿一顿,加重了语气:“肯定不这样。要是也这么惹人厌了,你就打我。”

“噗,”程素素捏着他的脸颊轻轻地晃,“那可舍不得。”

谢麟捂着脸:“变讨厌了就舍得了!我要变成他那样,还不如被打死算了!”

“我信你的状元不是偷来的了,”程素素拣起信纸,尽力将皱皱巴巴的纸弄得平一点,“刚才还怕你看了发怒又或故意赌气。”在这节骨眼上,要是谢麟还一直在正事上怄气,程素素真就要打人了。

谢麟清咳一声,板起脸来,严肃地说:“生气也不生你的气,我才不会迁怒呢。那老头子难讨好得紧,你以后随便应付应付就得啦。”

程素素含糊地道:“唔。”

谢麟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请江先生来,咱们再来复局?”

“好呀。”程素素这回答得干脆。

江先生被请过来的时候毫无怨言,欣喜中带点愧疚地说:“是在下疏忽了。”没到总结圆信,是他的失误,谢麟能想到,他又觉得高兴。

程素素假意咳嗽两声,谢麟道:“还是我来讲吧。先生,是京里来信提及此事。”

江先生微愕,旋即道:“哦,老相公。咳,毕竟是一家人。”

程素素又咳嗽了两声,江先生小心地问:“那信,是不是不能给在下参详体会了?”程素素再咳嗽了两声,谢麟也跟着咳嗽了:“一样一样来吧。”只不说拿信给江先生看。

江先生顿时明白了,以祖孙俩的关系,这封信里必无好话了。

说圆信,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拼出了圆信在邬州的行踪,由江先生总结:“来历不详,进野寺挂单,不讲佛法讲故事,聚信徒而敛财,故作清高而沽名,一朝携弟子突然消失。这心机,做作的痕迹很明显呐!也并不怎么高明嘛。”

谢麟道:“不错,这个记下了。”

二人对圆信又生出点蔑视来了,正面交锋,二人都自信能搞垮圆信,突出的例子就是,圆信此时在邬州的名声,已经被二人破坏了大半了。不过是“没有防备”四个字,才令圆信坐大。

谢麟又说了下一件,也是谢丞相提到的,邬州地方的自保问题。谢麟对行伍有一点了解,拿主意说:“最怕农怕时出事。”江先生却笑了:“非也,非也,农忙时反而不会出事,有正事忙时,才不会出事呢。”

谢麟道:“先生说的有理。我想,百姓不经操练也成不了军,又不知教匪何时生乱,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等着教匪吧?多半还是要急时抱佛脚的。与其操心如何操练百姓,不如在讯息上做文章。”

江先生问道:“东翁的意思是?”

高据颈后一凉,以为又要被老师卖去做卧底。却听谢麟道:“第一,既出了妖僧拐带人口的事,咱们紧着些查生人,不过份吧?”

“这是应该的。”

“第二,再整顿驿馆,令驿丞、驿卒们小心过往人等,一旦发现教匪行迹,即刻上报!”

“可以,这些货,多折腾折腾,就灵便了。”江先生一句话,境内驿站就过上了演习的日子。

“第三,邬州要来个新的偏将啦,与他通好了气。再助他清理营盘,屯粮、练兵、一旦有变能及时驰援,才是正理。”

江先生道:“这是正理。”

谢麟最后叹气:“新的偏将,是他给安排的,应该是好相处的。”

“他”是谁,江先生心知肚明,故意绕开了这个话题:“虽说不能令百姓枕戈待旦等教匪,准备点底子还是要的。再者,军营里的事情,在下以为,东翁不宜插手太深。”

“我有分寸。”

程素素听到最后,发现他们还是按着谢丞相说的来,也闷不吭气了。默默地记了下来,得闲便写了封长信给程犀,请他也注意境内有没有什么教匪的。隐下了谢丞相与谢麟之间的恩怨,只写了邬州的事与谢丞相的指点。为怕程犀担心,还说邬州终于下了雪,可以少一件操心的事了。

年前,程犀的回信连着李绾给的年货一齐送到了,程素素不看东西,第一就是拆信。信是程犀写的,除了关心问候,对教匪的事情,第一句评价圆信便是“这个和尚不正干”。兄妹通信,程犀用词从来都是朴实无华的,“不正干”三个字,直接打穿了程素素的膝盖。他们复盘这么多,大哥就三个字概括了一切。

一个不正干的和尚,走歪路,有什么好奇怪的?

程犀很直白地指出,如果类比一下,就好比一个官员,只会做表面文章,实际并不能令百姓获益、令地方安宁、令朝廷稳固。只有小聪明、玩小把戏,是把自己当做戏子,演一场光鲜亮丽,博几句吹捧,永远成不了大器。

最后,程犀也不客气地教育妹妹:你,老实一点,不要翘尾巴,以圆信为戒!做点实事累不死,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要“慎独”。

程素素默默地把信卷巴卷巴,锁进自己的妆匣里了。

不想谢麟听说程犀有特产送到,顺口说了一句:“道灵可还好?桃符该开蒙了吧?他信里有没有说什么?怎么?事情不太好?有什么咱们能帮得上忙的吗?”

程素素的脸色变得不太美妙了起来,六月债还得快,谢丞相骂孙子的信直接寄到她手上,让她围观了整个过程,现在……大哥教训她的信被谢麟给提了起来。

谢麟柔声道:“你也说啦,我这状元不是偷来的,能有多难的事呢?”虽然有时候觉得程犀有点傻,他却真很喜欢程犀,必然不希望程犀遇到什么不好的事。

程素素磨磨蹭蹭地开了妆匣,取了信给他。谢麟捧起来认真地从头看到尾,脸色数变,叹道:“道灵才是真君子啊。我这状元,真像是偷来的了。”

程素素道:“我被训了十几年啦,可习惯了。”

谢麟笑道:“那我也慢慢习惯好了。并不难的。”

犹豫了一下,问道:“这封信,可以借给我吗?我给你另抄一份收着。”

“啊?哦。”

郑重将信折好,谢麟露出了极舒适的笑来,程素素忍不住挠了挠他的下巴,在谢麟惊愕的目光中,讪讪地道:“顺手。”说着,瞄了眼绣屏,刚才那个样子,真得像喵么……

程犀的信到的时候已经入了腊月了,待偏将拖家带口抵达,已是逼近年关。寻常百姓家都在忙碌地置办年货了,对一个偏将来说,临时准备这个年,就显得时间很仓促了。

一路上,夏偏将一路被老婆念得想上吊。他是行伍出身,能混到偏将凭的是三十年的拼杀,以及幸运地遇到了上回平弥勒教的叛乱。行伍气息的人家,妻子以两种类型的居多,要么是丈夫铁拳下的小媳妇,要么比丈夫还要凶残,得是“请夫人阅兵”那一款的。夏偏将遇到了后者,打是打得过的,但是老婆气势惊人,多年来夏偏将习惯了被吼。

二人结缡三十载,儿女成群,夏大娘子持家过日子很不容易,养成了个风风火火的性子。

一路上,夏偏将宁愿寒风里骑马,也不想跟老婆坐车。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晚上歇息的时候,夏大娘子就来了精神:“你也不早些说,到了地界儿还有几天就得过年了?啊?这年要怎么过啊?人生地不熟的,哪里买米哪里买面?怎么过年?!”

夏偏将道:“能升就不错啦!总比窝在京里强!出来好歹我做主!”

“呸!当我不知道,等你到了,先点点人吧,看三千人里还剩几个!”吃空饷,永远是一个大问题,连妇道人家都知道了。

“有空饷吃,行啦。”

夏大娘子继续骂:“你个驴脑袋!就知道吃空饷!这偏僻地方,你剩下的这些儿女怎么能说个好亲呐?!”

“什么偏僻地方……谢状元都在那里做官儿呢。”

“呸!你懂个屁!状元有丞相翁翁,你有吗?”

“有丞相翁翁,也跟我在一个地界儿上了。嗷!”

夏大娘子不解气了又掐了好几下:“我叫你顶嘴了吗?!”

一顿乱打,终于安静了下来,夏大娘子叹气道:“好啦,别躲啦,不打你啦。滚过来!没劲儿打你了!给我坐好了!不打骂你就不老实!坐好了听我说!咱没依没靠的,你别犯浑我告诉你!襄着点儿,弄点儿好人缘儿,别叫人说你坏话。你个实心眼儿的货,能走到今天是烧了高香了,咱不要再升官发财,只要甭叫拽下去就行。吃空饷就吃吧,好歹算一笔钱呢。过年事儿你甭操心啦,我来想法儿吧。”

夏偏将老实了,蔫蔫儿地:“连累你了。”

“睡觉!”

夏大娘子虽骂着丈夫,还是盘算了一下家底儿,还有四个儿女在身边没成亲的,也确得要个外放的差遣弄点钱,在京里,夏偏将不大够格伸手捞钱,到外面就不一样了。卡在不会被砍头罢官的线上,在外面做几年也能让家里宽裕些了。今年过年有些紧,没关系,家里还有些钱,自己也还有些私房钱,可以拿出来使了……

盘算了一路,及安顿了下来,夏偏将营里文书移文到邬州府,通报一下来了新官长,谢府居然就送了几车年礼,并些日用摆设一类。夏大娘子欣喜地道:“怪道人家年轻轻就做了大官儿,真是善心人。比那里下眼皮肿了的货强多啦!”夏偏将一生出大部分时间里官职卑微,他还是个文盲武官,在京城权贵遍地走的地方,被鄙视是再常见不过了。

一放外任,就得到了比较客气的对待,夏偏将也有点小得意了:“嘿嘿,还给我写帖儿,我哪认得字儿!这些文人就是……哎,文书呢?来给我念念。”

谢麟的分寸拿捏得炉火纯青,用词简明客气,却并不热络,程式化的问候后面,写了个原因听说当年你也参加了怼教匪并且没有溃逃,我很高兴。其他的一概不提,连扩展一下昔年旧事都没有。

这样的信,极易让人认为谢麟客气又疏离,夏偏将夫妇俩却觉得很好。夏偏将道:“哎,当年他也不是软蛋。”夏大娘子则认为:“都是咱用得着的,仔细人,缘份呐!”

作者有话要说:

请夫人阅兵,传说是戚继光怕老婆,被血虐,手底下官兵不干了,说:“你还有咱们呐!点起兵马,叫她来,咱们吓唬她,让她老实点。”戚继光一听,不错,好主意!

列队完毕了,请了老婆来。

万万没想到啊,老婆一板脸:“你要干嘛?”

老戚麻溜跪了:“请夫人阅兵。”

第137章 初见夏氏

养移体、居易气。大约是才阔不久, 更兼双方的亲友要帮衬的多,而夏家交游之人并不如何富贵。夏大娘子身上几乎看不到一般人意识里的官家娘子的气质,一到了地方,与管事娘子一道吆喝着卸货安置。

她是贫苦出身,自家干活麻利, 贫苦人家的抓家媳妇儿比大户人家的仆人要勤快得多, 一旦看不惯仆妇做得不好, 还要夺过来搭一把手,弄得仆人们面红耳赤的。这也是她与不少官家娘子不大合得来的原因之一:就不是一路人。

仆人们也有些不太开心,夏家仆人少, 做活就多,偷奸耍滑也很为难。夏大娘子干活太地道了,她可能不知道四季衣饰怎么搭配首饰, 却不可能不知道任何一样家务活该怎么做、多长时间能够做完。

夏大娘子撵得一阵鸡飞狗跳之后, 单论安家的速度,比从京城谢府出来的训练有素的家仆们还要快些。干活的时候, 还不忘了数落夏偏将:“你驴桩子一样挺在这里做什么?人家给咱送了东西, 咱不得回礼啊?我这儿收拾着,你那儿找个书办写帖儿啊!”

夏偏将也被她支使得团团转。随行的还有未成家的两儿两女,夏大娘子对女儿们和颜悦色地说:“你们大小也算是做官儿人家的小娘子,别外头站着啦, 往屋里去。”接着是吼儿子,“你们爹是驴桩子,你们就是小驴桩子!长得横高竖大的, 屁用没用!去看好马房、库房!”

风风火火地安顿了下来,又催问夏偏将,帖子写好了没有。夏偏将从来没有书房,正在文书于秀才房里蹲着烤火,于秀才面前写坏了八张帖子,正文还没有写出来。

夏偏将做偏将没几年,官职不大、油水不丰,自家和岳家穷亲戚还多,长子次子娶妻、长女出嫁,又是一笔花销。亏得老婆不爱摆谱,日子才能维持一个还算体面。家是没存下几个钱,自己从不读书,也从来没考虑过自己要养个专门代写文出的人。以他的身份,也几乎用不到写奏折。遇到要写帖子写信了,就花几个钱,找个不第秀才代笔。日子久了,夏大娘子索性就聘了这个秀才给自家儿子当西席。

夏大娘子的算盘打得精:自家儿子这脑子呢,现读书也晚了,会认字,能代他爹写个信写个帖儿就行。以后自己做了官儿,也不用央别人了。且这秀才做儿子先生的同时,还能兼着给夏偏将写个信稿什么的,一举两得。并未想过什么参赞幕僚的事儿。

夏偏将要赴任,也设法将这秀才夹进了名单里,做自己的文书。

于秀才听说要自己写给谢麟的贴子,激动得手一直在颤:“状、状、状无谢、谢、谢公?”

夏偏将道:“怎么?不能写么?”

当然不是!是太能写了,于秀才将谢麟的帖子捧着看了又看,怎么看怎么觉得喜欢,珍而重之的,读了又读,只觉得遣词造句妙到巅毫,竟不知道要怎么写回帖了。都知道夏偏将大字不识,那这帖子,不就是文书的水平吗?!要写得不好了,岂不是要在状元公面前丢脸了?

于秀才搜肠刮肚,只恨自己平常写的奇葩家书太多,影响了自己的书写习惯,弄得用词都不文雅了!好容易字斟句酌,觉得满意了,又对自己的书法不太满意了。

夏偏将围着他转了好一阵儿,越转他越写得不好,夏偏将只好离他远远的,蹲在门口。

夏大娘子带着个伶俐丫头往于秀才这里来,见状也不由小心翼翼了起来:“这是……还忙着呐?”

夏偏将蹲地抱着个头:“你甭吵吵他,叫他写。”

夏大娘子咽了口唾沫,退了出去,决定晚上再好好教育教育丈夫。

好容易于秀才战战兢又志得意满地写完了,抬头一看,到了该掌灯的时候了。今天这帖子是送不出去了,于秀才便和夏偏将商议:“既然要明天送帖子,我再琢磨琢磨?”

夏偏将是真不知道于秀才哪儿来的这份仔细,全家也就他能写了,只好同意了。于秀才又熬了半宿,添添改改,五更鸡啼,终于成稿。

夏大娘子干净利落地派人给府衙送了去。

大门一开就看到外面立着个人等着开门送帖子的情况还是不太多的,番役抻着懒腰打着哈欠拖开了大门,就叫门外一个黑脸壮汉给吓了一跳:“做做做做,做甚?”

夏家挑人的审美是这样的高大、健壮,浓眉大眼,阔口直鼻。夏偏将自己个头偏矮,虽壮,身高终是件憾事,挑几个亲卒,都是这等长相,身高的要求就极高。照他的标准,一字摆开那是威风凛凛,拿去敲门,活似收阎王债的。夏大娘子偏偏也是这个爱好,觉得这样威武霸气。将最高健黝黑的一个派了去府衙。

这亲卒一路吓跑了三个早起担水的路人,问到一个打完更回家的更夫,才找到了府衙。到了地方,又吓着了一个番役。亲卒官话讲得好,番役却是一口邬州方言,两个人都别别扭扭,比划了好一阵儿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番役心道,这群丘八,果然凶神恶煞的。怪道都说不要与丘八打交道!瞥了瞥这丘八钵大的拳头,还是客客气气请他到门房去坐着等,还给丘八上了壶热茶:“咱看门的只有这些粗茶,您凑合着焐焐手吧。”

飞一般去报信了。

府衙从上到下都起得略晚,离了京城,都有些放鹰。谢麟才穿好衣服,捏着下巴往后院里去蹭个早点吃,还没走到二门,就被拖了回来夏偏将送帖子来了。

谢麟打开了一看,嘴角一抽:“知道了,看雨,去打发些赏钱吧。你跟着他回去,见了偏将,就说,知道他新来必有一番忙乱,此时我就不去凑热闹了,等他们安顿下来,也好过年了,再一道吃酒。”

看雨领命,与番役去门房打发来人,中途还拐了个弯儿,捞了一盘点子带给夏家来人。

谢麟踱着方步,慢腾腾地独个儿往后走。

他对驿站颇为重视,自驿丞至驿卒,都被他顺得乖巧服贴。夏偏将一家才进邬州,驿丞就将消息送到了府衙里。不像谢麟到任时上下官员连着士绅一同出迎,夏偏将的到来,并没有惊动到地方。谢麟也没有组织人去迎接一个偏将的意思。

大约从幼崽期开始,谢麟就是个肚里明白的货。少年时惨遭变故,更是冷了心肠,总要别人先对他好,他才会对别人也渐渐温和起来。虽觉得程犀那样的君子很好,也清楚自己这辈子大约是与君子无缘的,是以热心肠的事情,他极少去做。

他对夏偏将,既没有什么印象,更不知其为人,非亲非故的却体贴关照夏偏将,乃是因为要用到夏偏将。他待夏偏将,留了的何止一个心眼?正在用着心机呢。

到了后面,程素素那儿正在摆早饭,看了他来,笑道:“可巧了,灶上才送来的。”

谢麟将帖子往几上一放,洗了手,坐在桌边才说:“夏家送来帖子了,写得……很有童趣。”

“噗,”程素素被这冷笑话给逗乐了,“怎么说话呢?”

“吃完饭你看了就知道了。”

程素素道:“你对偏将刻薄了啊。”

谢麟两条好看的眉毛此时才往中间拢了拢,道:“已做到偏将了,就没有个书办幕僚?别再是个不中用的。”谢丞相不至于办这等事吧?不过考虑到谢丞相还打算过扶植谢源,这种看走眼的可能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