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傻眼了,没套住(2更)
张翠想借孙校长的关系把夏晓兰开除,但她没办法直接说啊。
就像夏红霞去说夏晓兰坏话,那个主任和门卫为啥鄙视她,夏红霞这丫头蠢。一家人不管咋样都该一致对外,人人都是这观念,夏红霞对别人说夏晓兰坏话,人家就觉得她当堂妹的是嫉妒。嫉妒的嘴脸可憎,没人会喜欢夏红霞…张翠反其道而行之,走了孙校长的门路,却不是求孙校长开除夏晓兰,而是以一个忧心忡忡大伯娘的身份,让孙校长多“照顾”夏晓兰。
夏晓兰为啥需要“照顾”呢,借着夏红霞的嘴说出口,那丫头从前劣迹斑斑,根本不是专心念书的料,放在县一中她只会带坏风气。
张翠从前没有这么多弯弯绕绕,不过夏子毓念书多了,会教她做事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没有用?
有用极了!
夏子毓成了家里最受宠的,“张记小吃店”能顺利开张,靠的就是这样的办法啊。有时候不要急着得到,要先学会给予。给身边的人留一个好印象,不知道啥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伯娘,您咋不求吴阿姨把那小破鞋直接开除啊!”
夏红霞不清楚张翠和校长夫人的关系亲近程度,张翠需要她在旁协作,才告诉夏红霞那是县一中孙校长的老婆。
校长老婆都来吃东西,夏红霞激动的要命。
她要是能讨好孙校长的老婆,岂不是能让对方帮忙介绍个准大学生?
张翠压下对夏红霞的不喜:“我可没说要把晓兰开除,晓兰不听话,当长辈的还能和她计较?只能是盼着她好的。不过你说她考啥大学,都好几天没来学校了吧。”
就这样还想考上大学?
张翠不是没见过夏子毓备考,每天都是看书做题,除了替自己出主意经营小吃摊,夏子毓万事不管。
就连放假在乡下,夏子毓也一点活儿都没干过。
张翠得知夏晓兰平时没有在县一中住校,就觉得她在作死。考大学?肯定是别有目的。反正夏晓兰的计划张翠都想破坏掉,夏晓兰要往县一中凑,张翠就让她待不下去。
她准备把这件事办好了再向女儿邀功。
看着蠢笨的夏红霞,张翠勾了勾嘴角:
“你上次说看晓兰过得不错,看来她舅舅对她是真好,你二叔也算可以放心了…晓兰在县一中上学的事先别往家里说,给了希望又叫你二叔失望,不如等她真的考上大学再让你二叔高兴高兴!”
夏红霞不以为然,凭夏晓兰也能考上大学?
二叔注定是听不到那个好消息了。
不过夏红霞也有自己的算盘,夏家人现在是很讨厌夏晓兰,要听说她在县一中念书准备考大学,会不会转变对她的态度?
想当初子毓姐也是成绩好,奶奶就特别喜欢,家里人也都捧着。
子毓姐能享受的待遇,夏晓兰才没有资格享受!
张翠和夏红霞两人各怀心思,有一点是一样的,她们都不希望夏晓兰能考上大学。
张翠是做了亏心事,夏红霞则是厌恶嫉妒。
孙校长被老婆吹了枕头风,对夏晓兰印象也不好。
听说是夏子毓堂妹,只以为是刚刚考进县一中的,哪知道一打听“夏晓兰”,才发现她居然是毕业班的插班生。
“插班考试就考了446分,那是我们模拟考的一套卷子。”
“挺不容易的小姑娘,父母离婚了,跟着舅舅一起生活,要读书要养家,平时也不能每天来学校。”
“孙校长,我建议学校可以给点补助,让夏晓兰同学专心学习,明年考一个重本没问题!”
孙校长以为自己会听到对坏学生的投诉,哪知高三组的老汪和齐老师对夏晓兰那是一片赞誉。
“胡闹,上学还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孙校长发火,是气夏晓兰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学习天赋。
不来学校上课能考四百多分,专心上课的话可以考多少分?
孙校长都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了,他把夏晓兰做的卷子都翻了一遍,觉得老汪他们在瞎搞,居然答应夏晓兰平时不来学校。
老汪很无奈,“平时测试的卷子她成绩挺稳定,前几天模拟考她分数还提高了30分,要是不同意她的条件,人就能转学到二中去。”
夏晓兰第二次去羊城前,来学校参加了统一的模拟考试。
她做卷子还是那么快,不会的题就空着,会的题就拿分。七科的试卷几小时就做完了,成绩考出来,比第一次插班考试的成绩多了30分。夏晓兰一共参加过两次插班考试,第一次446分,第二次457分,这次模拟考她厉害了,考了478分…干掉了好多老复读生和应届生,成年级前十名了。
年级前十算啥啊,老汪如此重视,是因为夏晓兰进步的速度惊人。
一次比一次好,等到高考的时候,夏晓兰会考出多高分?
“没有作弊?”
孙校长半信半疑。
老汪呵呵笑,“插班时是小孙监考的,小同志办事挺稳当。”
孙校长的疑虑一扫而空。
县一中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小孙,是孙校长的亲侄女。
这事儿知道的人不多,孙校长平时也没暴露过两人关系,老汪算会一个知情者。
小孙监考的肯定不可能作弊,孙校长一拍桌子:
“咋也要把人留下,转学到二中?二中能教出个逊球!”
孙校长一激动,连豫南省的方言都骂出来了,“逊球”是笨蛋的意思,孙校长很瞧不上县二中。孙校长自诩是个文化人,情绪一上头也顾不上形象,老汪奇道:“您咋想起来问夏晓兰的事?”
孙校长颇为尴尬,不好说自己是被夏家富有乡土气息的礼物搞怕了。
不过夏家送礼又不是要让孙校长开除夏晓兰,真的是想照顾夏晓兰?
孙校长又问了两句夏晓兰在学校时和同学相处如何,齐老师抢着回答:“她来学校就是考试和问题的,哪有空和同学相处,晓兰同学家条件艰苦,读书很不容易…”
孙校长觉得夏晓兰好像作风有问题,齐老师很不满,夏晓兰考试时候才来,考完就走,班上男同学最熟的只有陈庆。要说两人处对象吧,陈庆成绩也没落后啊,英语还比从前进步了十几分。
得,又是一个替夏晓兰说好话的。
校长夫人再去张记小吃店,就把夏晓兰在学校的情况透露给张翠:
“你侄女在学校成绩好,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老师们都喜欢,这下可以放心了!”
校长夫人还恭喜张翠,按夏晓兰的成绩,明年夏家又要出一个大学生。张翠脸上的笑容快挂不住,赶紧掩饰自己的惊愕,夏红霞却脱口而出:
“咋可能?她…”
校长夫人颇为冷淡看了夏红霞一眼,张翠还能说是关心,夏红霞就是想捣乱。
“咋不能,我看夏家的女孩儿念书都挺有天赋。”
前有夏子毓,后有现在的夏晓兰,就面前这个最不成器,窝在小吃店打杂,还嫉妒着努力上进的堂姐。
夏红霞惊慌失措,她想寻求大伯娘的支持,张翠却躲开了她的视线。
095:合伙行,你做主(3更)
夏晓兰回七井村了。
就像她说的,只要自身够强大,好些祸事都能扼杀在摇篮中。张翠和夏红霞搞小动作,是因为她们不知道夏晓兰如今是县一中能考重点的苗子。
再给孙校长家送一百条猪腿,他也不会开除这样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夏晓兰名声不好算啥,她答在试卷上的题能拿那么多分,学校才懒得管学生的作风问题。夏晓兰又没在学校惹事,总不能人长得漂亮,就连考大学都被禁止吧!
孙校长的观感如何不重要,夏晓兰能替县一中带来升学率即可,反正孙校长不会将她拱手让给县二中。
夏家人就像跳梁小丑,夏晓兰懒得搭理她们,她回七井村是要说服舅妈一起合伙。
夏晓兰不是缺本钱,她缺人手呢!
暂时来看,进货只能由她负责,真要开了店,她进货的时候总不能直接关门吧,谁家店铺也没有三天两头歇业的。卖衣服她可以请个人,店还要家里人看着才放心,说句不好听的,店里又没监控,衣服搞定价销售模式不一定行得通,请来的人有没有瞎卖,夏晓兰也不知道。
她回了村先提着东西到陈家。
夏晓兰不想被陈家人误会她和陈庆的关系,并不代表她不记情。陈旺达问她在商都的情况,夏晓兰没说自己赚多少钱,却也要报喜不报忧。
“陈庆说你成绩好,念书才是正途,你不要半途而废。”
陈旺达到底还是多说了两句,这是为夏晓兰好,她又不是不知好歹。
她给陈旺达拿的是两条烟,“您换个口味。”
陈旺达是抽旱烟的,有过滤嘴的香烟他肯定抽得起,不过老爷子平时不讲究这些。夏晓兰的烟是哪儿来的呢…这次不是加价买的了,周诚给钱她不要,走得时候就扔了一小箱烟在于奶奶院子里,说是送给刘勇的。
“舅舅不喜欢我。”
周诚说这话时有点委屈。
是啊,刘勇不喜欢周诚,从第一次见面就提防着他。
夏晓兰觉得周诚挺撩人适合谈恋爱,刘勇估计认为这小子不值得托付终生,长得好看不可靠,嘴巴像抹了蜜一样,说是从前没处过对象,刘勇不太信。
周诚最不缺的就是香烟,他给夏晓兰留了一箱,也不是啥中华,周诚办事儿能拿捏尺度,能拿钱打朱家的脸,还能用同样的方法让刘勇改观吗?
只怕刘勇会更讨厌他。
周诚留下的一箱烟夏晓兰还挺熟,就是商都人很喜欢,在当地却不好买的“彩蝶”。
一箱啊,周诚说有六十条。
夏晓兰觉得她要拿着这箱烟当糖衣炮弹开路,攻略多大的领导不好说,顺利办下个营业执照应该没问题。说是给舅舅的,刘勇哪能抽得完六十条烟?
一天一包的老烟枪也要抽两年,周诚分明是留下让夏晓兰送礼方便的。
商都市买不到“彩蝶”,商都人偏偏又认准了“彩蝶”,收礼的人搞到如此紧俏的礼物,办事的时候也心情好。
夏晓兰不要钱,却不能真的和周诚一点经济瓜葛都没有。
一箱烟,收了就收了呗。
夏晓兰往乡下带了12条烟,两条给村长陈旺达送去,十条就摆在了刘家的桌子上。
刘勇唉声叹气的,“那小子不靠谱啊,舅舅怕你被骗。”
多新鲜呢,夏晓兰自己都不怕被骗。她被骗的次数又不少,一次次上当受骗,摸爬打滚重新站起来,才有了上辈子的“夏总”。
男女感情没有谁骗谁,她反正又不靠着周诚享福,俩人相处高兴就在一起,不高兴就分开。
可她这超前的感情观不能对刘勇说,她舅非得教她重新做人不可。
“先处着呗,反正见面的时间也不多,我现在挺喜欢周诚的。”
夏晓兰眼巴巴看着她舅,刘勇不松口。
李凤梅打圆场,“终生大事,可不是要先处一处,不合适再说!”
夏晓兰就挽着舅妈的手臂摇,刘勇暂时将周诚的事丢在一边,“你跑回来干哈,生意不忙乐?我还说等涛涛放假带他去商都,没想到你先回来了。”
“我想让舅妈一起合伙开店。”
合伙开服装店,李凤梅倒是很心动,刘勇不愿意占外甥女便宜,之前提起来就拒绝了的。
“你本钱不够?我这里可以先挪点给你。”
刘勇拿回了5000块,一时也没想到可以做啥生意,加上受的伤没好,他可以把手里的钱借给夏晓兰。
夏晓兰不是来要钱,她手里已经有三千多元,再跑一趟羊城,就够她让店开张。
“舅妈要是不帮忙,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
李凤梅摇头,“我得在家带你表弟…”
刘勇有点心软,他妹子刘芬是啥性格谁不清楚。让刘芬干辛苦活没问题,服装店这种要和人打交道靠嘴皮子赚钱的生意她是真帮不上忙。
夏晓兰要说带家里赚钱,刘勇觉得自己还不至于要靠外甥女帮忙。
但夏晓兰可怜兮兮说自己没人帮忙,刘勇就心软。
可不是没人帮忙么,刘芬顶不上,夏家那边全是烂心肝的,晓兰要扛起母女俩的生计,担子重呢。
刘勇其实也不想呆在七井村,他是赚过大钱的人,让他拿起锄头从土里刨食,刘勇也没了耐性。夏晓兰和刘芬搬去了商都,刘勇也想去,他还是大男人主义,要照看着妹妹和外甥女。
“你舅妈和你合伙做生意行,你表弟上学的事儿咋整?”
夏晓兰想了想,“我们还要找合适的店铺,装修也要花点时间,这段时间内我争取在商都市找到个借读的小学。其实涛涛现在去商都念书正好,他今年才一年级,商都的小学完全可以替他打个好基础!”
合伙的事就这样说定了。
夏晓兰先把李凤梅之前借给她的300元还了,李凤梅也不要她分的利润,说之前两人不算合伙。
夏晓兰也退了一步,反正今天说好的是合伙,以后赚的钱就要一起分。
夏晓兰能拿出3000块,刘勇想了想只出2000元:
“这店还是你占大头,你做主,钱不够再问舅舅要。”
096:刘勇搬家(4更)
李凤梅也是风风火火的性格。
说好要和夏晓兰合伙,她一颗心就飞去了商都。
于奶奶家不要新的租客,夏晓兰肯定要替舅舅一家三口找落脚的房子。这事儿找胡永才老婆,对方简直轻车就熟。
“不要离太远的,平房和楼房都无所谓。”
胡永才老婆很感概,“你们这是都要搬到城里来住?”
夏晓兰谦虚点头:“乡下日子不好过,到商都谋生要轻松点。”
也是有点家底了才敢折腾,刘勇和夏晓兰手里各自都捏着钱,不然谁敢把家里的地丢下不管,拖家带口的进城?城里人过日子不像农村能自产自销,柴米油盐样样都要花钱买,坐吃山空过不长久,只能逼着进城的人拼命去赚钱。
“农民工”这词儿还不流行,极少数出门务工的都是往南边走,商都的个体户还是以城里人居多,夏晓兰和刘勇算是80年代第一批进城谋生的农民。
胡永才老婆挺羡慕夏晓兰一家的魄力,这年头把家里的田地丢下进城讨生活的农民并不多。
个体户赚钱不少,也没见哪个工人丢掉工作去摆摊。
个体户多丢人呀,再说风吹雨淋还有亏本的风险,拿工资的人是旱涝保收,生活安稳又滋润,有的单位工资不见得多高,福利好啊!吃的用的啥都发,从住房到家里孩子上学,子弟学校能自幼儿园念到高中…单位这帮工人生活滋润,人也被养废了,后来大规模下岗潮,昔日的铁饭碗也要从头开始。
人到中年再从小摊小贩做起,比像刘勇这样主动出来闯荡的更心酸。
当然,胡永才老婆现在还看不到那么远,她嘴上称赞两句,要说让她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干个体户?
吃饱了撑着!
最后给刘勇看的房离于奶奶家不远不近,是楼房里的套间,属于商都铁路局的宿舍。
大家都缺房子住,还能拿出房子来出租的,肯定是有自己门路的人家。房子是夏晓兰去看的,卫生间是同一层楼公用,厨房是独立的,房间加小客厅,说是一室一厅算不上,标准的“一间半”…80年代的房子格局和后世商业楼盘完全不同,80年代的房型是客厅小房间大,客厅就是个吃饭的地方,不像商品房那样每个房间小小的,搞个大客厅才气派。
房子一个月只要15元租金,房主懒得月月上门催缴,希望能收到一年的房租。
夏晓兰还想再找找,只有一个房间,舅舅一家三口住着不方便啊。
李凤梅却很满意,“客厅随便放一张小床就是了!”
胡永才老婆也奇怪,“那不都是住一起的,大房间里拉个帘子就睡了,你家还是男孩儿。”
谁家不挤在一起住,也就商都住房还宽裕点,在京城和沪市那种地方,一家人挤一个房间的都有,男女老少不也全睡大通铺。
再说眼下房子多不好找,也就在铁路局这种单位,年轻人进去就能分到宿舍,才能有空房子出租…要不是下手快,15元一个月的租金,不算便宜,却总有住房紧张的家庭想要。
涛涛借读的事也赶着搞定,多亏了周诚留下的“彩蝶”烟,这玩意儿送礼太有面子,胡永才牵桥搭线,刘勇送了几条烟,在国营饭店请客吃饭,就在附近小学办好了借读手续。
农村户口咋啦,不允许农村人有钱?
李凤梅还养着两头猪,请村里的屠夫来宰杀,七井村的人都觉得稀罕:
“还没过年,勇子家就杀猪了?”
“他家两头猪没少喂油渣,提前出栏也很肥,都是180斤以上吧?”
“怪可惜的,要再喂两个月,会有200斤!”
200斤的大肥猪不常见,不吃饲料的猪长得慢,只有200斤的猪能出三指厚的肥膘,那样一块肉,谁家管灶台的主妇能买到,可是要得意挺久的。
几个村民帮忙,把猪的四只脚捆在,抬到长板凳上死死按住,有经验的屠夫一刀捅在脖颈处,白刀子进红刀子处。盆里放了清水和盐,热乎乎的猪血喷到盆里,慢慢就会凝结成猪血旺。
新鲜的猪血是好东西,北方习惯灌血肠和酸菜一起炖,蜀中有名的吃法是肥肠血旺,安庆这边是用小葱炒着吃。
等猪的血放干净,才用热水烫皮刮毛。
屠夫带着帮手,很快就把一头猪收拾出来,刘家的猪没有两百斤,也差不了多远。
红红的肉,白花花的肥膘,看热闹的人不由流口水。
“勇子家的肉卖不卖?”
都是一个村儿的,刘勇也不可能卖大家高价,饭桌上难得见油荤,割两斤肉回家解解馋。
“卖,咋不卖!”
刘勇是想把两头猪囫囵卖掉,李凤梅说不划算,再者自家也要留点肉吃。那就把两头猪都宰了,边边角角的该送人就送人,多余的肉卖掉,尽量把辛苦喂大的两头大肥猪价值发挥到最大。
杀了猪,七井村的人才知道,原来刘勇要带着老婆孩子搬到城里住。
“都是为了家里那混小子上学!”
刘勇是这样解释的,村里人将信将疑。
是发大财了?
家里的田地都不管了,直接托给了别家去种。
刘勇是真没发财,但刘勇期待着发财,不离开落后的地方,他又能靠啥发财!
家里的猪和家禽处理完毕,刘勇一家三口带着点猪肉和行李往商都搬,刘勇走得那天,陈旺达的大儿媳真是操碎了心:
“刘家也飘得太厉害了!”
赚到点钱,谁也不问你借,至于搬去省城住?
租个房子容易,城里那样不要钱买。等到明年交公粮和提留款的时候,也不晓得刘家能不能拿出来。
“陈庆他爷说要给刘芬母女分田,人家都搬去省城了,还稀罕这田不?”
陈老大不耐烦,“你管那么多干啥,你把咱爸捋下来自己去当村长?”
陈大嫂翻了个白眼。
当她爱操心啊,不也是替这家里划拉东西吗?都说刘勇家赚大钱了,陈大嫂想到那封像信一样厚的电报,想到夏晓兰开去羊城的介绍信,就怀疑夏晓兰攀上了啥好对象。有钱的不是刘勇,可能是夏晓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舅舅家都被提携。
可恨刘家的小崽子不好哄,水果糖吃了不少,问他表姐去羊城干啥,一问三不知。
呸,装傻的本事倒是家传的。
从前陈大嫂对刘家,对夏晓兰母女都是善意居多,不知啥时候慢慢改了态度——可能是最初她是村长儿媳妇,陈庆的条件在附近很出挑,她是高高在上给陈庆挑对象的。人处在优势位置时才能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转眼间夏晓兰从小可怜到不需要人帮忙,甚至比陈庆更优秀,陈大嫂那点怜悯就失衡了。
刘勇包袱款款携妻带子进城时,远在京城的周诚真正报道。
他到了京城,连货都让康伟去处理,自己就给夏晓兰拍了一封电报,人就被召回部队了。
“哟,咱们的周少校总算舍得回来了。”
097:周阎王恋爱了(5更)
20岁的少校,20岁的营长。
周诚的履历叫人嫉妒。
现在进入了大环境和平时期,军队里的提拔标准开始变得严格。周诚运气特别好,15岁体能合格提前入伍,正好赶上79年的对越反击战,战争中因功晋升火线提拔,83年周诚刚好20岁就成了营长,调到了京城,授予“少校”军衔,对于他的本事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却也有极少部分的人心里嫉妒,说话也阴阳怪气的。
归队的周诚换上了军装,懒散不羁的气质都消失,一旦穿上这身衣服,他就成了敢拼敢打的周营长。
他冷淡的眼神扫了对方一眼,明明一句话都没说,把那阴阳怪气的人反吓住。
对方心里咯噔一下,都怪周诚这次休假时间太长,他都快忘了周阎王有多可怕。
“老方,你跑啥,我又不吃人。”
周诚嘴角带着笑,老方越觉得他可怕。周诚是1营的营长,老方是3营的,大家都是营长,老方不晓得自己为啥怕周诚,明明他还比周诚大十岁,资格比周诚老——是了,他讨厌周诚就是这点,凭啥他比周诚还大10岁,对越反击战是一起参加的,周诚拿到的功劳就是比他大,后来者居上,已经和他平级了?
20岁的营长啊,老方怄的要死。
军队也要提拔年轻干部,周诚就算和他一起熬资历,等到退休时肯定是周诚职务高。
比老方领先了10年啊,简直不能更讨厌!
老方给自己打气,怕个屁:
“你哪只眼睛看我要跑?周少校,你厉害啊。”
板上钉钉的处分都能取消,老方就是不服气周诚的特殊待遇。周诚才不鸟他,于周诚来说,那处分本来就挺莫名其妙,而且上面的领导很爱护周诚,怕处分给周诚的履历留下污点,后来再一开会讨论,周诚的“处分”被取消了。
改成批评教育,并不记入履历。
老方就是个怂货,周诚懒得和他计较,迈着腿嗒嗒嗒走了。
老方还奇怪,和别人私下里议论,周诚那阎王“休假”回来脾气好像有变化?
“他一定是在搞啥阴谋!”
周诚脾气变好,老方反而不敢再惹他。手下的兵见周阎王偶尔会笑,更是怕的不得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啊,谁知道周阎王是不是憋着火要收拾他们。
领导倒是挺满意,觉得周诚自我检讨的不错,人变得跟沉稳。
其实呢?
他只是恋爱了啊…
20岁的周诚没谈过对象,部队里谁不知道在他眼里男人和女人全部一个样儿。
哪能想到周诚能自己谈到对象,都猜他要和部队里的娶老婆苦难户一样拖到快30岁才被逼着相亲结婚,结果周诚休假途中和夏晓兰遇见。
销假前两人又刚刚确定了恋爱关系,恋爱中的男人心情大好,旁人就觉得周诚性格变柔和了。
想到夏晓兰,周诚就有种捂着胸口傻笑的冲动,他媳妇儿就是样样都好,哪个地方他都爱。
可惜两人年龄还不够,还要等两年才能结婚。
再过几个月,晓兰就能来京城上学。
周诚对着操场上一颗掉光了叶子的柳树笑,老方蹑手蹑脚经过,周诚这个阎王到底在憋啥坏招啊,明刀明枪的干一场不行?
当然,明刀明枪他也干不赢周诚。
刘家杀猪夏晓兰没回去。
帮刘勇把租房落实,夏晓兰就带着钱动身去了羊城。
这次加起来有5000块的本钱,操作好了她和李凤梅可以有更多的钱开店。因为要拿的货不少,她就把刘芬给带上了。刘芬从来没出过远门,迄今为止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商都市。
和陈旺达关系好,开介绍信时很方便,填上刘芬的名字,夏晓兰就能买到火车票。
人挤人的火车站让刘芬胆怯,不过见有人要挤着夏晓兰,她护女心切,又紧紧贴在夏晓兰身边,生怕夏晓兰被挤坏。
两张车票就要五十多元,两人跑一趟羊城光车费就要花超过一百块。还不算在羊城住招待所和两人一路上的吃喝,换夏晓兰刚“醒来”那会儿,她就算想带刘芬远远离开,两人没钱没势的也跑不远。
现在不同了,刘芬想去哪儿,夏晓兰都有那个路费。
兜里有钱,她们俩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
不过人离乡贱,能在家乡痛痛快快赚钱,刘芬不是愿意折腾的性格,她对现在的生活满意的要命。
“这次去我要去看望一个姐姐,第一次去羊城时她帮了挺大忙。”
白珍珠是摆水果摊的,商都的枣子不贵,夏晓兰琢磨着对方吃不了还能卖掉,就给带了两袋子红枣去。反正母女俩去的时候空着手,两袋子红枣也不碍事。
新鲜的红枣015元斤,夏晓兰装了两口袋上车,一共是100斤。
花了15块钱,刘芬也没反对。
没钱的时候谁不抠门,刘芬现在自己一天就不止赚15元,夏晓兰口里的“白姐”既然帮过忙,感谢下也是应该。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到羊城,刘芬也是长了见识。不过她少言寡语惯了,背着一袋枣,夏晓兰说走哪儿就哪儿,半点异议都没有。
“晓兰,你背的动不?把你那袋也给妈放背上。”
夏晓兰不听,“背的动,我们坐车去。”
本来是有小拖车的,夏晓兰这次进货多,拖车都没办法解决,或许得办理托运。
羊城这种大地方有公交车,这又是刘芬没有经历过的新鲜体验。
夏晓兰找了路人问明白咋坐车,母女俩转了两趟车才到了白珍珠的水果摊子。羊城的温度比商都高,初冬也不太冷,夏晓兰和刘芬背着枣子跑来跑去,找到白家时热出一身汗。
白珍珠的水果摊就支在路口。
羊城的太阳暖烘烘的晒得人想睡觉,羊城附近虽然适合种水果,受季节限制,这时候没有那么多反季节大棚种植技术,11月份能卖的水果也不多。
苹果、橘子和柚子这三样占据了水果摊的主要位置。
还有几个干巴巴的梨。
“买水果呀?”
白珍珠的声音有些的,睁开眼睛一看,发现是夏晓兰。
“白姐,我来看看你。”
白珍珠有点手足无措。
她从小是和男孩儿一起玩的,家传的功夫让她在同龄男孩子中也是无敌的,娇滴滴的女孩子要怎么相处,白珍珠毫无经验。
夏晓兰就是娇滴滴的女孩子。
白珍珠之前也是随意说的地址,没想到夏晓兰真的来看她。
她干巴巴的不知道说啥,夏晓兰咋会让她尴尬,赶紧介绍了刘芬。
白珍珠更紧张了,这是长辈呀。50斤一袋的红枣,她轻轻松松能拎两袋,这姑娘真是缺根弦,居然问夏晓兰这次是不是来倒卖水果的:
“你这红枣够新鲜,可惜我的摊位生意不太好…不过你放心,我肯定帮你把货卖出去。”
098:羊城的合伙人(6更)
“是给你带来吃的,我还做服装生意。”
吃不完这么多的。
白珍珠犯了难。
不过这事儿可以稍后再考虑,夏晓兰和刘芬上门是客,白珍珠要收摊带两人回家。她这水果摊生意很一般,卖果蔬的就是这样,一旦你生意不好了,果蔬放两天就不新鲜,自然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好。
夏晓兰犯嘀咕,第一次来羊城,听白珍珠讲生意还挺不错的,这还没有一个月呢,一落千丈变成了这样?
白珍珠好像觉得无所谓,“之前在别的地方卖,后来有个师弟娶了老婆,生活也没着落,我就把那摊位让给他们两口子,自己换了个地方。”
她轻描淡写,夏晓兰都愕然。
这也太仗义疏财了吧?
其实当中还有很多事,比如白珍珠原本摆摊的算是黄金口岸,自然有很多摊贩争抢,都靠白珍珠一拳一脚打得其他人不敢再争抢。白珍珠对外人狠,对自己人却挺怂的,师弟想要那摊位,老婆装装可怜掉两滴眼泪就骗过去了…她一个女同志要把生意做起来多不容易,别人两口子却坐享其成。
这些事白珍珠也没觉得有啥好说的,带着夏晓兰母女回家,白家房子不小,却也是家徒四壁的。
还有个奶奶和白珍珠一起住,看见有除了师兄弟以外的人上门,并且是年轻的女同志,白奶奶可高兴了。
刘芬不会说普通话,说话带着重重的豫南省口音。
可她要放慢了语速好歹也能听明白,白奶奶只会说羊城话。夏晓兰勉强能听懂,刘芬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和白奶奶比划着交流。
白珍珠说话很直接,问夏晓兰是不是还需要帮忙。
夏晓兰跑了两次,对羊城不说多熟悉吧,批发服装这块儿肯定比白珍珠熟了。她原本没啥需要帮忙的,看见白珍珠水果摊生意萧条,夏晓兰倒有了新想法。
“白姐,你这生意要是一直没起色也不行,没想过转行吗?”
白珍珠也在考虑这问题,她都干个体户了,也不觉得丢脸。但卖水果她是有经验的,从哪里进货,货该怎么卖她都知道,如果转行她又能干啥。
卖水果当然是赚钱的。
后世人们腰包瓷实后,在口舌之欲和营养均衡两端徘徊,水果越吃越贵,有人甚至习惯性用水果来代替正餐。在83年做水果生意就马马虎虎了,哪怕羊城经济比内地城市富裕。
大环境就是如此,卖吃的能发的是小财。
夏晓兰卖两件衣服出去的利润,白珍珠的水果摊卖一天也不一定能赚到。
倒卖女装的利润,又不如倒卖电器。
夏晓兰问白珍珠是否想过改行,白珍珠老实点头:
“想过开个猪肉铺。”
猪肉铺?
猪肉摊子倒不愁赚不到钱,不吃水果行,长期不见油荤却不行。
白珍珠显然早有打算,夏晓兰人聪明,她就说出来请夏晓兰参考下,“我去乡下收生猪,自己宰杀自己卖,一头猪也能赚点钱,一天能卖两头,赚的比我之前那水果摊也不差多少。”
生猪的收购价是才几毛,一头猪出肉率在65左右,售价却能比收购价贵一半,赚的就是中间的差价。以现在的肉价,白珍珠一天宰杀一头猪,全部卖光的话能赚大概20元,两头就能赚40元。
不是人人都有夏晓兰的野心,对83年的白珍珠来说,一个月赚近千元,已经能在羊城带着她奶奶过很好的生活。这个收入的前提是她每天能保证收购到两头猪,并且宰杀完毕,将它们全部卖出去!
想也不可能,收生猪要耽搁时间,屠宰也要花时间,每天40元的收入不说砍掉一半吧,少三分之一没疑问。
一个月能赚600800元之间,夏晓兰飞快计算出了这行的利润。
她上辈子没接触过这些,不过知识的储备向来有备无患,从夏晓兰开始倒卖油渣,就把整条产业链都打听了一下。大规模养猪是不是有可行性,搞肉联厂有没有发展性,夏晓兰能搞个计划书出来…然而并没啥用,投资大见利慢,有这时间她都不知道倒腾多少手货物了。
白珍珠好厉害,会自己杀猪!
夏晓兰咂舌,哪个年轻女人敢搞猪肉摊子,也就白珍珠这样的猛人了。
敢杀猪能杀猪的白珍珠,能不能干点别的呢?
“白姐,你有没有想过去特区找点门路…”
“你说鹏城特区?”
夏晓兰轻轻嗯了一声。
1979年才建市,80年国家批准建立鹏城经济特区,那地方发展有多快呢,上辈子夏晓兰供职的那家跨国公司,其华国总部就在鹏城。
鹏城她也算熟了,要说发财致富,商都哪能和鹏城比!
就算现在的京城和沪市论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不如鹏城的,国家政策的支持,鹏城特区各种厂子落户开花,生产出来的啥都能赚钱,夏晓兰想到那些出厂价便宜的电子产品和电器就心痒痒。
白奶奶和刘芬在厨房里继续比划,白珍珠想了半晌,很直白问夏晓兰:
“你想让我干什么?”
白珍珠果然不傻的,谁把她当傻子骗,谁才是笨蛋。那个让白珍珠让出水果摊的师弟早晚会后悔,一个水果摊,白珍珠让了就让了,两人的情分也消耗光!
“白姐,你首先要搞到一张边防证。”
白珍珠是羊城城市户口,她要办去鹏城特区的“边防证”虽然不容易,也不至于没门路。夏晓兰一个豫南省人,没有正式单位的农村户口,想办一张去鹏城特区的边防证就太难了,要经过村、乡、县的层层审批,比后世办港澳通行证要难得多!
她总不能学某位房地产的大佬,办不到边防证,靠钻铁丝网偷偷跑进鹏城特区吧——山穷水尽想要成功的时候,夏晓兰也愿意钻铁丝网,现在她还能指望着白珍珠。
她现在还不能真正天南地北到处跑,想要赚钱,夏晓兰需要在羊城这边有个代理合伙人。
白珍珠会是合格的代理人吗?
夏晓兰并不知道,这只是她和白珍珠第二次见面,她希望自己的眼光不要太差,也希望白珍珠是个聪明人。
099:想批发棉衣(7更)
在白家蹭了顿饭,夏晓兰和刘芬就告辞了。
刘芬还以为只是来看朋友的,却不知道夏晓兰已经初步说服了白珍珠。鹏城特区高速发展,83年早早涉足,如果能在鹏城站稳脚跟,夏晓兰以后还犯啥愁啊。
两人到底要干哈,还要白珍珠去看看鹏城此时的具体情况。
夏晓兰对鹏城最早的印象都得是千禧年之后,83年的鹏城特区她也没亲眼见过,但她很想亲眼见证!
服装批发市场还是那么热闹。
秋装和冬装还好,夏天的短袖论"斤"称,裤子以"打"来论。
夏晓兰哪怕第一次本钱不足,也没进过便宜货,有的牛仔裤一打12条才80元,批发价不过几块。夏晓兰进的货是不是外贸产品不好说,质量上起码甩一打80元的牛仔裤一大截。
这样一看,她赚的钱似乎不够多,可新颖的款式和过硬的质量,让她每一次进回去的货都被人抢购。
夏晓兰想进点棉衣。
商都的冬天最冷时会零下好几度,11月就能感受到凌冽的冷风。
轻薄保暖的棉衣应该能卖出去,夏晓兰想进一批回去试试水。毛呢大衣洋气,可它不抗冻,夏晓兰也没打算放弃这个市场。
可走了一圈,摊位上都没有棉衣。
跑了两趟,她也知道这些人是啥钱都能赚,只要有顾客要,他们肯定能捣鼓到棉衣。干脆就直接问,夏晓兰拿过两次货,拿货时间的间隔短,可见货卖的很好,再加上她这张脸,批发摊位的老板对她印象很深刻。
“棉衣,你能要多少?”
还是之前批发毛衣的老板,他的货比别的摊位贵,质量和款式都经得起考验。
他的摊位上也没有棉衣,但夏晓兰一听这话,就知道有戏。
“要看价位和款式、质量…都满意的话,先带10件吧。”
听说夏晓兰只要10件,老板懒洋洋的。
10件也赚不到多少钱,夏晓兰也不催促,照旧挑选着摊位上的货。好些人的摊位上买来买去都是那些款,这人的摊位上却时常有新款,以夏晓兰的眼光都看得上,摊主拿货的源头绝对是83年国内服装厂的佼佼者了…起码是潮流设计上的领头羊。
夏晓兰第一次才带了900元的本钱,进的货并不多。
第二次她的本钱翻了一倍,这次刘勇出了2000块的本钱,夏晓兰的本钱扩张到了5000元。
她拿的货一次比一次多,之前进单价贵的衣服还迟疑,现在挑款式特别时髦的衣服时眼睛都不眨一下。本钱厚就有底气,夏晓兰能承担一时卖不到的成本积压了。
老板看她气定神闲的一点不着急,想了会儿跺跺脚:
“明天你还来不来,带几个款式给你看看。”
最多他再跑一趟厂子里,一次拿10件是小生意,他指望着夏晓兰后期会大量进货呢。
夏晓兰抬起头来,“先把我今天选的算算价。”
她一口气挑了有1500块左右的衣服,刘芬是说不出那些衣服哪里好看,有些款式在她看来太大胆,可夏晓兰每次批发回去的衣服都能卖掉,刘芬肯定不敢瞎提意见。
夏晓兰和老板约定了时间,又去别的地方挑了点裤子。
她上次穿在身上招揽顾客的一套搭配很受欢迎,除了毛呢短外套,询问特别多的还有脚上的白皮鞋。方头粗跟的皮鞋有种特别的味道,好几个女客人追着要买,夏晓兰总不能从脚上把鞋脱下了吧?
她这次准备顺便进几双鞋。
能从商都女人兜里掏出钱来的爆款商品,夏晓兰都不打算放过。
皮鞋还是沪市的货更受欢迎,不过夏晓兰从羊城拿货回去,那些买主也分辨不出来。猪皮做的皮鞋硬邦邦的,一双鞋子批发价很便宜,不过不透气,皮质的毛孔粗大,一看就挺廉价。
牛皮上脚就挺舒服了,再好就是小羊皮…后者不用想,这时候国内还不流行用来做鞋。
不过鞋子的利润很薄,就拿今年最流行的男款“83鞋”来说,卖价才19元,出厂价就是13元左右,据说厂家的成本都超过12元…这里的批发市场,“83鞋”的批发价是15元,由奢入俭难,一件女装她赚多少?鞋子一双才赚几块钱!
皮鞋不如女装有那么多花样,不论男女鞋,款式就那么固定的几种。
百货商场定价销售,人家不一定要来夏晓兰这里买。商店卖19元,夏晓兰敢卖20元都要被人骂死。算了,她脚上这款式还没流行到商都去,批发价也是十几块,拿回商都加个10块左右应该能卖出去。
夏晓兰只拿了363738这三个尺码,大部分女性的脚都是穿这三个尺码的鞋。
刘芬一直看着包呢,生怕被谁顺手拿走。
夏晓兰以强硬的态度,给刘芬从头到尾挑了一套。里面的毛衣,毛呢外套,裤子和皮鞋,批发价都要花上百块。刘芬啥时候把上百块的衣物穿在身上过?她离开夏家时,就带着几件破衣服!
还是夏晓兰倒卖黄鳝赚了钱,在安庆县买了布请李凤梅帮忙给刘芬做了衣服。
刘芬都有七八年没穿过新衣服,更何况是如此频繁的穿新衣,她连连摆手:
“妈有衣服穿,不是刚做过?”
“那是秋天的,这是冬天的!”
夏晓兰直接付钱了,她妈哪有啥像样的衣服啊,从夏家带出来的两件棉袄都补了又补,里面的棉花发黑。除了呢大衣,夏晓兰还得给刘芬买两件棉衣替换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