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按东、西、南、北方向,布置龙、虎、鸟、龟。每到一刻,四种神物便会跳跃、舞蹈、鸣叫,与第一层周日旋转运动相呼应。
第三层的圆环状被一百等分,每一等分即为一刻钟。又团团排列着代表十二时辰的木制“十二神”,每一位大神手中都执着一块“时牌”,上面写有时辰名称。当某个时辰来到,大神便在四个方向的门内执牌按时出现,报告当时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人立在门口,手一直指向刻数。如此,现下是何时何刻,一望便知。
第四层为底层,四角立着四名木人,各执不同乐器,分别为钟、鼓、钲、铙。每个时辰分“初”和“正”两段,每段各有四刻,乐器木人逢初刻鸣钟,到二刻打鼓,至三刻击钲,最末四刻时击铙。
通常,白天的六个时辰相对容易区分,然每个时辰之内,再细分的八刻,则往往难以明确。七宝灯漏以时牌报时,再配以不同的声响报刻,可谓巧妙而完美。
盛大的朝会从早晨便已经开始。清晨时,文武百官齐聚在崇天门下待漏,等待皇帝升殿。大明殿内,皇帝和皇后则先后在御榻上就座。司辰郎据大明殿灯漏报时,宣布元正朝会开始。
怯薛及其他殿前侍卫人员最先从日精门和月华门进殿,向皇帝、皇后叩拜,随即按仪制分立在两旁或殿下,充作宿卫。
在后妃、宗王、驸马等皇亲国戚依次进献贺礼后,文武百官才分左、右,依次从日精、月华两门进入大明殿,参拜皇帝。
之后,中书省丞相向皇帝三进酒,宣读中央官署及各地贺表与礼仪清单。
最后,僧人、道士及外国使者等入殿。这些人因为身份特殊被破例允许穿着自己的服饰,而不是穿白服。这时候起,大明殿中的服饰才有了颜色。僧道等朝贺完毕后,受朝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按照惯例,每年的元旦或其他节令,在朝会结束时,皇帝都要命乐伎演唱《新水令》[1]等散曲以示庆贺。这一年朝会唱的《新水令》套曲,由翰林侍读学士贯云石填写,对大元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曲中唱道:
“郁葱佳气蔼寰区,庆丰年太平时序。民有感,国无虞。瞻仰皇都,圣天子有百灵助。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军尽欢娱,民亦安居。军民都托赖着我天子福,同乐蓬壶。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架海梁对着檠天柱,玉带金符。庆风云会龙虎,万户侯千钟录,播四海光千古。三阳交泰,五谷时熟。梅花枝上春光露,椒盘杯里香风度。帐设鲛绡,帘卷虾须。唱道天赐长生,人皆赞祝。道德巍巍,众臣等蒙恩露。拜舞嵩呼,万万岁当今圣明主。”
一曲歌毕,群臣拜伏在地,山呼“万岁”。仁宗皇帝俯视着匍匐在地上的人群,感慨万千——
五年前,他就该坐在这至尊宝座上,虽然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将皇位让给了兄长海山,其后又经历了许多风波,他终于还是等到了这一天。而且自大元立国以来,还没有一位皇帝能像他这样登基[2]。
仁宗皇帝愈发志得意满起来,转头望向身边的阿纳失失里皇后。阿纳失失里皇后出自弘吉刺氏,是蒙古贵妇中难得的酷爱汉学
——————————
[1]新水令,曲牌名,源于隋唐之水调,多入套数(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若干支曲子按一定规则连级在一起,联合成套),居于首曲地位。水调始创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最初只是小曲,音乐风格以“悲切”为特点。唐代发展了水调,既演变成大曲,又有小曲或杂曲的流传。另外,唐人还制作了“新水调”曲。“水调”一名,亦演变成为音调名。宋代是水调持续发展时期,水调不仅如其在唐代时一般,有大曲、小曲或杂曲的流传,而且在南宋有了次曲或中曲的形式存在,在其大曲“摘遍”的形式上,产生了词牌《水调歌头》和《新水令》,且都可配辞入乐演唱。宋代杂剧有资料可查的名目中,用《新水令》曲调的官本杂剧有四本。
[2]元成宗铁穆耳和元武宗海山即位前,均没有被正式立为储君。元成宗铁移耳虽然手有皇太子宝,但因为没有正式被册立为太子,即位时,手握重兵的兄长晋王甘麻剌(即《富春山居图——高楼聚远》一书中的梁王,后改封晋王,驻守西北)并不服气,只是由于迫于重臣伯颜的武力压力,才放弃争位。元武宗海山能当上皇帝,则完全是靠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的宫廷政变。元武宗即位后为表感激,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实为皇太弟)。尽管元武宗在位期间也有改立亲生儿子为储君的想法(类似故事可参见吴蔚小说《大明惊变》明英宗及景泰帝的故事),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最终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皇太子身份顺利即位,是为元仁宗。
的人,精通琴棋书画,又素以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为榜样,谨言慎行,宽仁待下,甚得夫君敬重。她见皇帝瞧向自己,当即微笑着点了点头,仁宗皇帝遂高声传令开宴。
原来朝会贺礼仪式结束后,还有宴饮,称诈马宴[1]。四品以上,赐酒殿上;五品以下,则赐酒于日精、月华二门之下。
皇帝一声令下后,大明殿立时安静下来,几乎是鸦雀无声,众人目光一齐落在宫殿中央的大瓮上。
大瓮四角装饰有四条金龙,均作昂首搏击状。瓮体边缘挂着上千颗珍珠编织成的璎珞,每颗珍珠都有拇指盖大小,珠光晕彩,圆润细腻。仅凭黄金、珍珠两样饰品,便彰显出大瓮的贵重地位。大瓮本身两步多高,形体巨大,气度不凡。
大瓮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而成,石质柔和细腻,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口呈椭圆形,体外周身雕有波纹,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旋涡做底纹,整体呈大海状,波涛汹涌,旋涡激流,气势磅礴,神秘莫测。在海涛之中,又有龙、螭、猪、马、鹿、犀、鱼、螺等动物,形体各异,神采俱佳,不但雕工精细,而且俏色[2]独特,利用玉石本身的色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形态特征,可谓匠心
——————————
[1]诈马宴,又名质孙宴,质孙意为一色衣,意思是参宴者穿同一颜色的衣服。诈马,蒙语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杀后,用热水退毛,去掉内脏,烤制或煮制上席。原为蒙古部落分食整牛整羊的古朴习俗,入元后发展为奢华的宫廷宴会。又,诈马宴并非单指大明殴宫宴,凡大型庆典宫宴,均称为诈马宴,如,大都诈马宴。上都诈马宴一般在六月举行,往往要欢宴三日,期间设宫廷乐舞、竞技表演等,有时在筵宴上也商议军国大事。三日下来,用羊二千、牛三头(诈马宴以烤全牛开场),不醉不休。元人杨允孚是非常特别的一位诗人,以布衣模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莫不以诗歌记之。他有诗记录道:“千官万骑到山椒,个个金鞍雉尾高。下马一齐催入宴,玉阑干外换宫袍。”
[2]俏色,又名巧色,是玉器工艺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术语,是指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加工。例如,有五块通体为白色的玉石,上面带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玉雕艺人的精心设计及加工,制成了五只生动活泼的鹅,玉上的红点成为鹅的脑门,黑点成为鹅的眼睛。今存最早俏色作品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殷商时代之玉器。工匠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整的背甲,鳖的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鳖的双目为黑色,白爪上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独运,技艺高超。
这大瓮,便是大元乃至天下最著名的酒器,名曰渎山大玉海[1],又名酒海、大玉瓮,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意在反映大元疆域之辽阔、国力之强盛。渎山大玉海一次可储酒三十余石。天下人无不以见之为荣,饮之为耀。
一名怯薛应命上前,打开大玉海机关,深褐色的葡萄酒从玉器的肚腹中流出。宫人们早各握金杯在手,次递而上,以金杯接酒,往来穿梭,分别奉给皇帝、皇后、诸王及以下诸大臣。
又有白纱蒙面的白衣宫人鱼贯而出,在参宴大臣的案头摆上各色美食佳肴。所谓佳肴,无非是羊肉、马肉、牛肉、驼肉、鹿肉、鱼肉等各种肉食。蒙古执政者入主中原后,仍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日常饮食均以饮酒、食肉为主,宫宴亦是如此。不过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食材均为各地优品,如羊肉是来自北方草原的黄羊,鱼肉则来自黑龙江。烹调制作也格外精细讲究,炊厨及负责端菜的宫人侍者,口鼻均要用白绸或是白纱包裹,以防污了菜肴。调制肉食品的佐料、香料,也是各方进贡的珍品,如石盐、野山椒、野茴香、野韭菜、哈昔泥、咱夫阑、白蘑等。
诈马宴宴饮用酒为葡萄酒,但因为参宴者多是蒙古人,不习惯饮用果酒的亦大有人在,各人案头早备有银裹木漆瓮,里面装有上好的马奶酒,只需举手示意,便自有宫人上前斟酒。
除了美酒外,也有茶水供应。盖因为诈马宴以肉食为主,参宴者需不时靠茶水来消食、除腻、提神,即唐人所谓“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白衣宫人各捧南方名茶凤髓茶[2],在大殿中轻盈穿梭,及时为需要者添茶送水。
——————————
[1]渎山大玉海原来被放置在太液池琼华岛(今白塔山)上的广寒殿(殿毁于明代后期)中。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又因琼华岛是远古河道残留下的水泊中的山,故有“渎山”之称,所以大玉瓮被称为“渎山大玉海”。
[2]凤髓茶,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所产名茶,一种绿饼茶,故又名为“青凤髓”,唐宋时便已负有盛名。清人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用唐人李肇《国史补》:“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建安有青凤髓……皆品第之最著者也。”诸多元曲中亦有记载,如吴西逸《殿前欢》中“味偏长风髓(转下页)
皇帝、皇后是国父、国母,待遇自与众不同。仁宗皇帝面前菜肴为“八珍”,即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八种奇珍异品。皇后面前的众多菜式则称为汤羊[1],亦是由极为名贵的美味佳肴组成。
一时间,大殿内酒如林,肉如山,处处欢声笑语,大有昔日酒池肉林、长夜之饮之象[2]。有诗记云:
宫漏催朝烛影斜,千官鸣玉动晨鸦。
交龙拥日明丹宸,飞凤随云绕画车。
宴罢戴花经苑路,诗成传草到山家。
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彩霞。
此刻,翰林国史院[3]编修官揭傒斯同僚杨载同案而坐,见杨载目不转睛地望向殿中,料想对方对渎山大玉海极感兴趣,便悄声告道:“听说哈拉和林的大殿中也有一具巨大的树状酒器,虽是银制,但内有机关,酒器内部可存储四种不同的酒。大树有四根粗
————————————
(接上页)茶,梦己随胡蝶化,身不入麒麟画”。《红楼梦》第八回回前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翠贮琼浆。莫道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风髓香”即指风髓茶。元宫廷宴会饮凤髓茶,见于元人杨允孚诗:“嘉鱼贡自黑龙江,西域葡萄酒更良。南土至奇夸风髓,北陲异品是黄羊。”
[1]汤羊原意为专门供应蒙古可汗宫廷膳食之羊。据《元朝秘史》载,窝阔台汗时,为减轻属部负担,巩固统治,与其兄察合台商定,“百姓羊群里,可每年只出一个二岁羯羊做汤羊”,供汗廷膳食。元人杨允孚有诗记道:“内人调膳侍君王,玉仗平明出建章。宰辅乍临间闳表,小臣传旨赐汤羊。”又自注:“每汤羊一膳具数十六,餐余必赐左右大臣,日以为常,予常职赐,故悉其详。”杨允孚曾任元廷尚食供奉之官,记录真实可靠,足见入元后,汤羊已成为专供皇帝、皇后享用的十六道珍品膳食的统称。又,本书各种细节均取自典籍。
[2]酒池肉林、长夜之饮均为商代商纣王典故,据《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即以“酒池肉林”形容极度豪华奢侈。
[3]翰林国史院是元代掌管草拟诏令、纂修国史、兼备皇帝咨询的中央机构。前身是唐朝玄宗开元初年设立的翰林院。元初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再后两者合并,建翰林学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1267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至元八年(1271年)升从二品,大德九年(1305年)升正二品,皇庆元年(1312年)升从一品。翰林国史院设承旨六员,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各二员,属下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院内下设(蒙古)新字学士,负责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译诏敕。
枝,分指四方,便是专门取酒的四根输出管道[1]”
杨载依旧是那副模样,漫应道:“那倒是不错。”又随口问道:“揭公去过哈拉和林吗?”
揭傒斯摇了摇头,道:“这些都是听人说的。”
杨载终于转过头来,问道:“应该是听尊内兄程大学士说的吧?”程大学士即指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2]。揭傒斯比杨载小三岁,年轻时远游湖南、湖北,讲学谋生,名气很大,也很得名公显宦器重。彼时程钜夫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一见到揭傒斯,便称其为奇才,还主动将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为妻。
程钜夫在朝中地位显赫,但揭傒斯并未利用这一点。后程钜夫入朝,揭傒斯虽随内兄来到大都,但他只居于远斋馆内[3],很少外出,且对程钜夫执主宾之礼,十分恭谨,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钜夫的亲戚。直到有一日,有访客听说程公有佳客在堂,便想与之结交。程钜夫不得不叫出揭傒斯,引荐给众访客。交谈之后,诸访客一致认为揭傒斯才华横溢,是栋梁之材,纷纷向朝廷推荐。知中书李益看了揭傒斯写的《功臣列传》,赞叹不已,道:“这才是修史
————————
[1]此处据西方传教士鲁不鲁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所著《东游记》一书。鲁不鲁乞早于马可•波罗及鄂多立克,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于1253年自地中海东岸出发,经由黑海以达伏尔加河流域,谒见拔都(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嫡次子)父子。后到达哈拉和林附近,次年曾谒见蒙哥汗,并随蒙哥汗至哈拉和林。旋由陆路西归,以行记《东游记》寄呈路易九世复命。其行记《东游记》为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及蒙古历史之重要史料。
[2]程钜夫,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叔父程飞卿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军通判,程钜夫过继给程飞卿为嗣子,随叔父来到南城寄居。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因程钜夫是叔父的嗣子,作为人质进京。当时南宋尚未灭亡,朝中权相贾似道执政,忽必烈极想了解贾似道,遂召来南人出身的程钜夫。程钜夫时任千户,应对极详,又写了二十多幅笔札呈上。忽必烈大为惊奇,立即下令召程钜夫入翰林院。彼时程钜夫不到三十岁,因太年轻,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后,升为翰林修撰,再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遂成为元朝开国以来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程钜夫虽得到忽必烈信任,但也知道蒙古人从心底深处看不起南人,是以极知进退,忽必烈曾想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他坚辞不就。宰相桑哥执政时,法令苛急,四方骚动。程钜夫时任江南行台御史,毅然入朝弹劾桑哥。桑哥大怒,将程钜夫滞留朝中,并六次奏请杀他,忽必烈均未准许。世祖之后,程钜夫继续得到成宗、武宗、仁宗倚重,为四朝元老,四十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