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万柳无枝(出版书)》
作者:吴蔚

 

简介: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后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并约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与此同时,答己也利用皇太后身份干政,一时之间,三宫关系微妙。适逢兴圣宫宴会,各路显贵齐聚,却不料发生三起命案。沉寂多年的黄公望被聘为御史台书吏,刚刚赴任,便受命查案。命案错综复杂又涉及皇权争斗,十分棘手,黄公望与友人杨载不得不小心翼翼,如服薄冰,探寻真相。而后在鲁国大长公主组织的清露堂集会上,高丽王世子又一命呜呼……各个元朝皇室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反元仁人志士的复杂争斗逐渐展开……

一本好小说,离不开一个精彩故事;
一个精彩故事,离不开镶嵌于其中的波澜壮阔的大历史背景。
真小说,于恢宏视野下品味细节;
微观历史,让人物跃然纸上,让历史触手可及。
——————————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大明赫赫
大瓮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而成,石质柔和细腻,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口呈椭圆形,体外周身雕有波纹,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旋涡做底纹,整体呈大海状,波涛汹涌,旋涡激流,气势磅礴,神秘莫测。在海涛之中,又有龙、螭、猪、马、鹿、犀、鱼、螺等动物,形体各异,神采俱佳,不但雕工精细,而且俏色独特。
第二章 男儿未济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时,最初建都于上都,上都位于大都正北一千里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气候也相当恶劣,时人称“上京六月凉如水",又有“上京六月冷于秋”之语,足见上都是多么寒冷。而当时的大都名燕京,曾为金朝中都,除了已有相当建制的城池外,且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自然环境比上都要好许多,忽必烈最终决定迁都。新的都城名为大都,由汉人大臣刘乘忠负责整体规划。
第三章 往事堪嗟
现任大元皇帝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跟之前的武宗皇帝海山虽是一母同生的亲兄弟,但性情大不相同——武宗好武,只用蒙古人和色目人,对汉人大力排斥;而仁宗皇帝雅好儒术,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即位后便命大臣将《大学衍义》节而译之为蒙文,赐予臣下,还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又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摘译为蒙文,令蒙古人、色目人诵习。
第四章 故人杳杳
蒙古帝国时期,统治中心一直在哈拉和林。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随着征宋战争的进行,元朝统治中心南移,远在漠北的哈拉和林不再适合做都城,忽必烈开始寻找新的建都地点。他先升开平为上都,取代哈拉和林,接着又将位置更为理想的燕京定名为中都,实行两京制度,后又改中都为大都。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第五章 清镜白雪
雪花的奥妙,在于它是造化的精灵,能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思。它洁白美丽,却又生命短暂,一冻一化,即是一生一灭,注定不能相守。即便如此,它仍然漫天飞舞着,追逐嬉戏着,饱含热情地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以写意的大手笔,勾勒着山川、河流、村庄、城郭,浑似江南图画。一点一点的凉意沁在脸上,清清爽爽,似乎淡化了心头的离索之情。岁月中,难以预料的怅然如此之多,当真是万事空中雪。
第六章 悠悠无定
崇恩福元寺建成之时,武宗皇帝命姚燧撰写碑文。姚燧当然不得不遵命照办,但却引发了一场争执——在姚燧撰写的《崇思福元寺碑》文章中,有“祝发”“前圣往矣”“于佛焉依”等语。一些番僧认为“祝发”是谩骂出家人,“焉”是疑问词,表示否定,对此非常恼火,一路告到答已太后那里。答已太后也很生气,预备追究此事,后经人据理力争,姚燧才得以免罪。但其所撰写碑文还是被磨平,碑文改由他人别撰。
第七章 万柳无枝
野园又名廉园,园中有池数亩,主堂构建于池上,名万柳堂。万柳堂外,又有匏瓜亭、南野亭、玩芳亭、玉渊亭等。绕池种植有百株柳树,池中多莲花,夏日柳荫莲香,风景可爱。除了遍植柳树之外,园中又有名责花草几万本,牡丹尤盛,号为京师第一。时人有诗赞道:“花飞竹外疑红袖,水度云松自玉琴。”公卿士大夫休暇时多宴游于此,吟诗赋词,赓和极盛。
第八章 锦堂风月
待到答已母子成功控制京师、爱育黎拔力八达意欲自己登基做皇帝时,手握重兵在外的海山不干了,直接引大军逼近京师。王璋自然是站在海山一边,力劝答己出面斡旋,无论皇帝是海山还是爱育黎拔力八达,都是她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何必让他们大动干戈、手足相残呢?答已深觉有理。最终,在母亲的劝说下,爱育黎拔力八达同意让位给兄长海山,海山由此顺利登上大元皇帝之位。
第九章 初心未改
一时之间,又是手舞足蹈,又是捶胸顿足,又是长吁短叹,模样颇为滑稽。王氏少年学画,成名已久,在画技上十分自负。但他料不到的是,他面前的这位黄书吏,将会在不惑之年方才开始学画,并会取得极高成就,名垂青史,其巨作《富春山居图》气势恢宏、境界壮阔,与《清明上河图》一道并列为中国传世名画。
第十章 不见长安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传统的灯节。在返回廉园的路途中,不时能遇到成群结队的民众。他们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嬉笑着,阔谈着,即便看不清面上的表情,也能感受到那份浓烈的兴奋之情。星星点点的灯火,仿若游荡在夜空中的流萤,忽闪忽闪地,装点着大地,令这清清冷冷的月夜凭空多了几许生动气息。人们如若不是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应该不会在这寒冷的冬夜出来夜游吧。
尾 声
那是怎样的一幅图啊!一峰一状,一树一态,远山隐约,近水渺茫。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然静谧,仿若时光凝止,令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
后 记

第一章 大明赫赫

  大瓮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而成,石质柔和细腻,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口呈椭圆形,体外周身雕有波纹,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旋涡做底纹,整体呈大海状,波涛汹涌,旋涡激流,气势磅礴,神秘莫测。在海涛之中,又有龙、螭、猪、马、鹿、犀、鱼、螺等动物,形体各异神采俱佳,不但雕工精细;而且俏色独特。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温浦,愁听兰舟夜雨。
——姚燧《中吕•醉高歌•感怀》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年时节,元夜时”,正月初一元正节,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皇庆元年(1312年)元旦,也是新即帝位不久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改元的第一天。满朝文武及各方使者尽着白衣,齐聚在大都皇宫大明殿[2],庆贺这双喜临门的日子。
大明殿是宫城正殿,也是皇宫中最壮观的建筑,为“前殿后寝”的格局,分为前殿和寝殿、香阁等部分,中间以柱廊相连。
————————————
[1]蒙古人尚白,入主中原后依然保留了此习俗,在举行元正受朝仪式时,皇帝及所有参加庆典的臣民都要穿白衣。各地进献给皇帝的贺礼,也须配上白布。因蒙古人爱马,在这一天进奉的马匹也多是白马。又,据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记载,臣民进贡礼品的数目应与九相合,如进献马匹,应该是九乘九共八十一匹。
[2]蒙古人很早就有庆元正的习俗活动。金人张德辉在《岭北纪行》中记录了贵由执掌汗位时草原庆祝元旦的情形:“比岁除日,辄迁帐易地,以为贺正之所,日大宴所部于二帐前,自王以下皆衣纯白裘。三日后,方诣大牙帐致贺礼也。”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后,每年都要在皇宫举行盛大而降重的元正受朝仪式。
前殿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仅殿前台基,便分为三级,均由白石阑环绕。白石阑上雕刻有龙凤图案,每根柱子下还有伸出的鳌头,造型独特。
与宏伟宫殿颇不相衬的是,台基丹墀上种植着大批移自沙漠的莎草,称为“誓俭草”,以示不忘创业艰难。时人有诗吟诵道:“黑河万里连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数尺阑干护春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至于大明殿内,则是富丽堂皇——青石花础,白玉石圆碍,文石梵地,上藉重茵,丹楹金饰,龙绕其上。四面朱琐窗,藻井间金绘,饰燕石,重陛朱阑,涂金铜飞雕冒。整座殿堂阔大宽敞,可同时容纳上千人。
大都宫城由中亚花刺子模人亦黑迭儿丁设计,汉人郭守敬担任都水少监,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成[1]。当年正月初一,元世祖忽必烈在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及高丽国王元宗王植所派使节的朝贺。此后,元廷每每有盛大聚会,都会在大明殿举行,饮酒奏乐,歌舞升平,即时人所称“万国贡珍罗玉陛,九宾传赞捧珠帘。大明殿前筵初秩,勋贵先陈祖训严”。
宫殿外观,采用了中原王朝宫殿的传统模式,红漆门窗楹柱,绘有金龙及其他各种彩画。屋顶则以琉璃瓦覆之。殿前悬有绣缘朱帘,又用青花石做成台阶,白玉石雕成栏杆等。
宫殿的内部装饰,则沿用了蒙古族传统的毡帐风格。地上铺有厚厚的地毯,墙壁用银鼠、黑貂等名贵兽皮缝制的壁障装饰,以挡风寒。其他摆设,如御榻、胡床等,皆依照蒙古毡帐的风格设置。
——————————
[1]元朝宫殿规模宏大,远远超过了金朝,仅大明前殿,其建筑规模若折合为现代尺寸,即宽60余米,深约37米,高约28米,总建筑面积达到2270余平方米。十分可惜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下令拆毁了这座极为壮观的皇城宫殿,目的如同之前元世祖忽必烈派僧官杨琏真迦拆毁南宋皇宫(事见吴蔚小说《富春山居图——高楼聚远》),借拆毁元朝宫殿来铲除蒙古的“王气”。有意思的是,后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受命就藩北平(即元大都,今北京),燕王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下天子一等,其他诸王均是如此。朱元璋特地下诏告谕诸王,让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无须重建,而其他藩王新建的府邸则要按规定办事。而朱元璋死后,朱棣即发动了“靖难之役”,用武力从侄子建文帝朱允校手中夺取了皇位。
前殿正中设七宝云龙御榻,白盖金缕褥,为皇帝宝座,旁设皇后之位。诸王、百官、怯薛等侍宴坐床,以及雕像酒桌、银裹木漆瓮、玉编磬、玉笙、玉箜篌等物,列于左右[1]。
最为特别的是御榻之前陈列有一具七宝灯漏,名大明殿灯漏,由郭守敬设计制造。主体造型类似宫灯,为一个巨大灯球,高一丈七尺,以黄金制成,球体四面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宝石,极为华丽。最妙的是,这样精巧的灯漏,其实是一件由水力驱动的自动报时器——
灯漏灯球内部共分成四层,各有各的作用:顶部最高一层内,按圆环状分布着“四神”,每天自右向左回转一周,表示天体在自东向西做周日运动。
——————————
[1]元朝制度,皇帝、皇后座位并列,因而即使在大明殿这样的皇宫正股中,皇帝的宝座也不是独尊的,而是与皇后的座位并列。除此之外,段中也为其他宗王贵族等设置了座位,以便于宴饮。这种帝王和皇后并座的皇宫布局很有特色,体现出元朝统治者仍然保留有部落贵族平等制的观念。
[2]七宝灯漏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高约5.3米,是一架以水力为原动力的精密机械时钟,内部构造相当精巧复杂(以当时技术水平而论)。灯漏的动力装备,是一组水力机械。用水车注入水壶,通过类似漏壶的一组水箱,使一个水位恒定的漏壶中的水均匀地流出,依次冲击一个枢轮。枢轮旁边装有一套轮轴装置,利用凸轮机构与齿轮系统,使轮轴传动装置的一重重机轮带动灯球内四层中不同的物象,做出不同的反应。尤其是第三层内的四象模型,能按时鸣叫、舞蹈和跳跃,这是前所未有过的。要做到这些,机械传动装置内必须装有控制速度的擒纵器,使走速均匀,计时准确;并且需要有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和齿轮系统,以带动这一整套的传动装置。除此之外,灯球上面有一道“中梁”,中梁之上还设有一道“曲梁”。曲梁上面刻有水槽,用以定水准。中部安设“云珠”一颗。左右两旁,分别布置“日球”与“月球”各一颗。曲梁两端用龙首作装饰,梁摆动时,能够口吻张开,目珠转动,好似凝视着曲梁架上的水平位置是否左右平准。云珠下面另挂一颗“大珠”,位于其下的中梁上左右盘旋着两条龙,成“双龙戏珠”之象。两龙又能随大珠的摇摆而俯仰转动,好像是在昂首察看水槽内的水是否平均稳定。这两根梁、两个龙头及两条龙,都非为了单纯装潢而虚饰的,而是供校正这座水力机械时钟的水平状态之用。又,值得强调的是,机械装置用水力传动,创始于东汉张衡(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天才人物,其人事迹可参见吴蔚小说《江东二乔》)。经过唐代改进,到北宋有了很大进步,北宋苏颂、韩公廉等人曾制造过一座雄伟高大的水运仪象台,高近12米。上层安装浑仪,中层设浑象,底层有一座五层木阁,通过水力传动机构,能自动报时、报刻和夜漏更等,并能摇玲、扣钟、击鼓、打锣,以声响报告时刻。郭守敬的七宝灯漏显然是承唐宋旧制而作,同水运仪象台下部木阁内的计时机制基本相同。但水运仪象台早在北宋灭亡后便已经毁去,南宋朝廷曾考虑重新复制一座,却没有人能看懂苏颂的遗著,遂成缺憾。到了元代,郭守敬能重新制造出来同样原理的七宝灯漏,很不简单。欧洲1386年方出现第一台机械时钟,此七宝灯漏比其早一个世纪。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欧洲钟表与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后,曾在他的《中国的天文钟》一文中提到水运仪象台:“可能天文钟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