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载“嗯”了一声,沉吟不语,若有所思。

斡朵思不花道:“现下该杨君回答我的问题了。你适才为什么要问我跟刺客辛亮的关系?”

杨载倒也干脆,直截了当地答道:“因为我怀疑侍卫长。”

斡朵思不花极为意外。他因为认识黄公望和倪昭奎,不由得转过头去看他二人,见二人沉默不应,诧然问道:“你们都怀疑我吗?”又紧接着追问道:“你们怀疑我什么?”

杨载忙道:“不是他们怀疑,是我怀疑,只指我一个人。至于怀疑侍卫长什么,刚才我已经暗示过了呀,你极可能事先知道刺客行刺朱清一事。”

斡朵思不花点了点头,道:“请杨君说得清楚明白些。”

杨载道:“惊变发生时,侍卫长先行扫落了阔阔真公主面前案上的酒具菜肴。这倒也能理解,毕竟高丽王世子已点破酒中有毒。但侍卫长旋即拖起阔阔真公主,退到墙角,这可不像是一般人的反应。”

又有意顿了顿,这才续道:“在侍卫长拖着阔阔真公主退开后,那刺客辛亮才昂然进来,蓦地发难。联系整个经过情形来看,侍卫长倒像是有未卜先知之能,预先知道将会有刺客行刺。”

斡朵思不花又看了黄公望、倪昭奎一眼,问道:“你们怀疑我,就是因为这个吗?”

杨载忙道:“不是他们怀疑,是我一个人怀疑。”又进一步逼问道:“侍卫长是不是早已知道有刺客欲行刺朱清,怕伤及阔阔真公主,所以才抢先拉着公主退开?”

斡朵思不花竟然没有发怒,也没有立即辩驳,歪着头想了想,才道:“好吧,我告诉你们实话,但你们未必会相信。”

杨载笑道:“只要是实话,自然会令人信服。为什么侍卫长会如此没有自信呢?”

斡朵思不花道:“因为事关高丽王世子。”

[1]崔瑀:又名怡,高丽王朝武臣政权领袖,崔氏家族第二代独裁者,于1219年接替其父崔忠献而掌权,任内设立“政房”,强化崔氏家族的统治。当时高丽最大的外患来自蒙古,在崔瑀上台前夕,蒙古透过协助高丽剿灭入侵契丹人而与高丽结为兄弟之国。1221年八月,蒙古使臣著古与来到高丽,传达成吉思汗之弟铁木哥斡赤斤要求高丽赠送獭皮、细绸、细苎等诸多物件的命令。崔瑀命大臣崔珙负责接待蒙古使臣,却遭到蒙古使臣的凌辱,最后著古与等在金希磾的劝解下才稍微息怒。其后这可、喜速不花等蒙古使臣陆续来高丽,崔瑀虽被迫接受其要求,向蒙古馈赠“国赆”,但同时又在东北面的宜州、和州、铁关等地修筑城堡,加固开京罗城,防备蒙古入侵。1225年正月,蒙古使臣著古与在离开高丽时被杀,两国遂断绝往来六年之久。1231年八月,蒙古元帅撒礼塔以清算著古与等被杀之事为名入侵高丽,在铁州、平州制造大屠杀,崔瑀出动三军迎战,又征兵诸道、收编草寇,但无法抵御蒙古兵的南下,高丽被迫向蒙古称臣,接受了苛刻的进贡要求。但崔瑀内心不平,仍意图反抗蒙古压迫,利用蒙古人不习水战及四处征伐而无法专顾高丽的特点,于1232年挟持高丽高宗,由开城(今朝鲜边境城市。近郊所产的高丽人参驰名海内外,亦是高丽参当中的最高级)迁都于江华岛(今韩国第五大岛江华岛),并下令重雕《高丽大藏经》,以祈祷击退蒙古。1234年受(转下页)
[2](接上页)封晋阳侯,后升为晋阳公,官拜中书令,1249年去世,传位于庶次子崔沆,谥号匡烈。崔瑀精通汉文,在历代武臣政权首脑中以精通书法著称,据说他“于真、行、草无所不兼,草则如迅鹘飞空,轻风卷雾;真、行则如阵马齐首,步骤闲舒,无不中规,然中有奔逸薾云之气,少放则自亦不能遽遏也”,李奎报(高丽文学家哲学家,22岁时即考中状元)赞其字道:“朝日排云兮不足况其明丽,鸾腾凤翥兮未足比其联翩,妍莫妍兮中有强,强莫强兮还有妍,气骨风流,惟公兼焉,天符神契,得乎自然。”又,崔瑀迁都江华岛,已是高丽历史上第二次迁都。986年,辽国耶律斜轸在讨伐女真时,先率军攻打高丽。高丽国在契丹军事压力下数次迁都江华岛,几近亡国。最初蒙古也是靠驱逐辽军势力而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又,《高丽大藏经》共有1496章,6568卷,52382960汉字,雕刻于81340块木板上,每块木板长24厘米,宽60厘米,高2.6—4.0厘米,重量约3—4公斤,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经之一,涵括北宋、辽和高丽的大藏经版本,对了解古代中国的大藏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韩国第32号国宝。其保存地韩国海印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
金俊:原名金仁俊,其父金允成是崔忠献(崔瑀父)家奴。金俊本人状貌魁岸,性格宽厚,谦恭下人,而且又善射好施,故而深得人心,被人专门推荐给崔瑀,由此得到了崔瑀的信任,免其奴隶身份,而授予要职。但金俊风流而不安分,暗中与崔瑀之妾安心通奸,事发后被逮捕流放,数年后又被召还。1249年,崔瑀死,金俊因扶植崔沆嗣位有功,得到崔沆的信用,升为别将。崔沆逝世后,其子崔竩执掌政权,亲信崔良伯、柳能而疏远了金俊,金俊对此十分不满,1258年,金俊联合林衍、柳璥、崔温等人,以三别抄军(高丽时代一支执行警备与战斗任务的特殊部队,是左别抄、右别抄与神义军的统称)为主力发动政变,杀死崔竩,崔氏政权覆灭。由于金俊在推翻崔氏政权的行动中有功,同其他同谋者一起被高丽高宗封为“卫社功臣”。金俊被授予教定别监的职位,担当国事监督的大权。高丽元宗时又被封为门下侍中、海阳侯,其权势拟于崔忠献,金俊成为高丽武臣政权的新执政者,高丽国王形同傀儡。金俊执政期间,对蒙古持强硬政策。126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要求高丽国王入朝朝见,金俊强烈反对。1268年,忽必烈听说金俊是实际上的高丽统治者,便传金俊父子入朝,金俊拖延不去,甚至打算将蒙古派来的使臣杀害,挟高丽元宗逃到更远的海岛。虽然该计划未果,但金俊每逢蒙古使者到来时拒不出迎,如果使者责备高丽,就骂其可杀。后金俊父子同另一卫社功臣,同时也是金俊养子的林衍发生土地纠纷,林衍妻子怒杀金俊家奴。金俊大怒,欲将林衍妻子流放远岛。高丽元宗一直不甘心受金氏挟制,得知此事后,便秘密同林衍合谋。元宗召金俊入朝,趁其不备,将其击杀。林衍则率夜别抄(最早由高丽权臣崔瑀以备盗为名建立,具有崔家私兵性质。之后夜别抄人数增多,分为左别抄与右别抄两支部队,再加上被蒙古俘虏逃回者组成的神义军,合称“三别抄”)之兵尽灭金俊之族,将其妻和余党流放远岛。

[3]林衍:原名林承柱。最初为大将军宋彦祥的部下,因击退蒙古兵有功,而被任命为队正。当时有一个名叫林孝侯的人与林衍的妻子私通。林衍知道后,也诱导林孝侯的妻子与自己私通,以此来报仇。有人告发了此事,林衍本该被逮捕论刑,但将军金俊对其行为赞赏不已,出面力救,并推荐林衍担任郎将。林衍感激之下,拜金俊为义父。1258年,林衍同金俊、柳璥发动兵变,杀死了崔竩,崔氏政权覆灭。由于林衍在推翻崔氏政权、恢复王权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被高丽高宗授予“卫社功臣”的称号。1268年,因与金俊发生田界冲突,林衍杀死了金俊,尽灭其党,建立新的武人政权。次年废黜高丽元宗,拥立安庆公王淐为王。林衍则被任命为教定别监,独揽朝政。高丽元宗是亲元派人物,元宗的被废触犯了元朝的利益,因此忽必烈遣使诘问林衍。林衍则谎称元宗是因病逊位的,元朝要求元宗与安庆公王淐同来元大都以断其曲直。林衍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元朝发兵进攻高丽。林衍发兵抗击元军,失败窜居海岛,元宗复位。林衍遣夜别抄军至各地方抗击元军,并责令百姓入居海岛。元朝遣使要求林衍投降,被他拒绝了。不久以后,林衍因过度担忧的缘故,疽发背而死。谥号庄烈。其子林惟茂嗣位。
[4]李藏用:字显甫,号乐轩,初名仁祺。出身高丽名门望族仁州李氏(庆源李氏),是高丽文宗时期名臣李子渊六世孙。1220年科举及第,初任西京司录,后入补校书郎兼直史馆。其人精通汉文,文才出众,很早便担任外交文书的撰写工作。李藏用与武人政权崔氏关系密切,其女嫁崔竩为正妻。崔氏政权崩溃时,李藏用因才华出众未受牵连。高丽元宗继位后,李藏用升任参知政事,加守太尉、监修国史、判户部事。中统二年(1261年),李藏用作为高丽王世子王昛(后来的忠烈王)随从出使蒙古,与蒙古重臣史天泽、张文统、姚枢等人进行笔谈(因语言不通,遂以笔谈,高丽官方文字是汉文),“燕语甚欢”。这次对话被汉官王恽详细记录,王恽记录李藏用“满月白皙,须发皓然”,王恽本人也有与李藏用唱和的诗篇传世。后李藏用几次出使蒙古,折冲樽俎,广泛交游,许多蒙古人士尊称他为海东贤人。武臣林衍执政后,元宗欲杀林衍,但因事泄,被林衍抢先下手,软禁起来。林衍将这件事告诉群臣,询问群臣意见时,李藏用觉得事情已无回旋余地,便首先提出了元宗逊位的意见。于是林衍废黜元宗,另立王弟安庆公王淐。后林衍担心蒙古干涉高丽国事,便以李藏用为节日使,派其出使元朝。李藏用完成使命后,在回国途中遇到了入朝的元宗,随行的还有林衍长子林惟干。元宗受林惟干胁迫,为林衍推脱,称自己因病退位。李藏用要求与元宗一起入朝,元宗不让。李藏用自行追至燕京,在忽必烈面前与林衍之子林惟干对质,这才令忽必烈了解到真相,决定铲除林衍。元宗复位后,蒙古遣使追究林衍废立之事,李藏用因首发退位之议而被罢官。翌年病卒,享年七十二岁。又,李藏用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嫁崔氏武人政权最后一位首脑人物崔竩,崔竩被杀后,李氏下落不明;次女嫁朴晖,生名臣朴全之及奇皇后(元顺帝第三任皇后,其事迹参见本书《外一章》)外祖母朴氏。又,关于高丽文字,朝鲜半岛很早就诞生了高度的文明,但只有语言,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3世纪前后,汉字传入朝鲜,此后的1000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由于当时汉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为东亚地区周边民族所仰慕,所以在吸收各方面的汉文化时,对承载汉文化的工具——汉字全面接收,朝鲜半岛的人民学习用汉字书写经典文献,也用汉字记写自己的历史,用汉字创作本民族文学作品,记录本民族语言。直到公元1444年(明朝正统九年),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李祹颁布了“训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是为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据史料记载,就在“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认为,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甚至偏激地把“训民正音”贬斥为“螗螂之丸”,而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
[5]无论林惟茂是否真的执掌过政权,但他名义上是高丽王朝时期最后一位武人政权的掌权者,其死标志着长达百年的高丽武人时代(1170—1270年)正式终结。
[6]耽罗:今韩国济州岛,韩国最大的岛屿,位于韩国西南海域。其海岸拥有奇特的火山柱状节理,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亦是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7]高丽武臣林衍行废立之事,其国中西北面大臣崔坦、李延龄等以反对林衍为名趁机起事,几近杀光高丽朝廷任命的全部官员,然后以西京诸城投降蒙古。忽必烈欣然受降,并在西北面之地设东宁府,公然将这些城池纳入元朝领土。元宗请求忽必烈归还这些土地,但被忽必烈拒绝。高丽的西北疆域遂从鸭绿江退至慈悲岭。直到二十年后(刚好本书起始故事发生之前),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忠烈王亲赴大都朝见后,忽必烈才同意将东宁府归还高丽,忠烈王随即恢复了西京留守。
[8]元军第二次征服日本失败后,元朝撤销征东行省,但忽必烈仍不甘心讨伐日本失败,又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设征东行省,仍以忠烈王为左丞相,企图第三次进攻日本,后因元朝民间疲敝而放弃该计划(书中将会有情节涉及此节)。后因东道宗王乃颜作乱,元廷以此为契机,开始强化对东北地区的经略,正式将征东行省常设化,任命忠烈王为该行省的平章政事,后又升格为行省左丞相。从此,高丽国王兼任元朝征东行省丞相,成为定制。
[9]此处嫡生并非指安平公主(母阿速真)为忽必烈皇后察必所生,而是元朝制度,亲王之女均为公主,于是皇帝之女均称嫡生公主。又,元朝实行多皇后制,并保留了“斡耳朵”宫帐制。斡耳朵意为宫殿营帐,每个斡耳朵设有皇后一人,下有若干嫔妃。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如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分居在四个斡耳朵中,分别由孛儿台、忽兰、也遂和也速干管领,又以其正宫皇后孛儿台地位最高。
[10]巡马所:元朝在高丽设立的治安机关。
[11]关于安平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史籍所记都是其人骄横跋扈,倚仗元朝作威作福于高丽之事,然其死极具戏剧性。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高丽皇宫寿宁宫芍药花盛开,安平公主前去观花,忽然间长吁短叹,感慨不已,一时泪流满面,当日便染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其死引发高丽局势剧变,此节将在小说正文中提及。
[12]《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的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该剧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近代文学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冤》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就改编之作来说,明代即有叶宪祖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题材,改编成三十二出的传奇《金锁记》,其中的《羊肚》《探监》《斩娥》等出,直至近年来还在舞台上演出。很多地方戏曲,如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桂剧、滇剧编演的《六月雪》,汉剧的《羊肚汤》《斩窦娥》,川剧高腔的《金锁记》,也都是改编取材自《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外,各种说唱艺术,如鼓词、宝卷、子弟书等,也都有以窦娥故事为题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