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25年的8月,北京电灯公司的总办为母亲庆贺八十大寿,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堂会,邀请各路名家来唱戏。当时大轴已经定了,是梅兰芳和余叔岩合唱的《四郎探母》,而为他们配戏的则是姚玉英、龚云甫、姜妙香等一众名角儿。可谓是群星云集、众星闪耀。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开演前一周,余叔岩突然派人来通知主人家说要调戏,他因病不能演出。当时,余叔岩确实身体有恙,他那时已经换上了便血病。但是这次改戏,其实与病痛无关,主要是因为包银的问题。
《四郎探母》这出戏中,老生戏份最重,在其他地方也都是老生挂头牌的,但这次却因为演公主的是梅兰芳,所以主人家将公主挂做了头牌。结果就是老生戏份虽多,但却居于二牌,余叔岩心中不乐。而且,余叔岩对包银也不满意。主人家给梅兰芳的是两千元,给余叔岩的则是八百元,所以余叔岩才找出了这么个借口来。
其实,余叔岩的本意是想让主人家给自己提一些包银,他觉得,哪怕是提到一千也好。倒不是余叔岩贪财,而是相差太多面子上不好看。可是主人家听说余叔岩要调戏,也没多想,以为真的是因病不能演了,十分焦急地到处找名角儿顶替这个位置,可是找了一圈都没有合适的。后来有人主张不如再去求求余叔岩,多给些包银。但有人觉得这样不好,一时间七嘴八舌,也讨论不出个什么。
正在这时候,有人提议,不如找如今正红火的坤角老生孟小冬来试试。主人家请来的戏曲调度听了这个建议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虽然孟小冬正当红,可是年纪太小,未必有真本领,怕撑不起场子。何况,是给梅兰芳配戏,找来这么一个小姑娘,怕是出不来效果。然而,主人家却并没有反对,反而说可以先找来试试看。
就这样决定由孟小冬来试戏。试戏的地点是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的家里,当天他家设宴,梅孟二人在他家见面,并吊嗓试戏。
冯耿光在家排行第六,人称冯六爷,是广东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民国初期的时候在北京担任中国银行的总裁。他跟梅兰芳结识很早,跟齐如山一样是梅兰芳的亲密朋友之一。在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交往当中,冯耿光也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天,孟小冬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很早就来到了冯府。虽然小冬跟梅大师不久之前曾同台演出,也曾打过照面,彼此听过对方的戏,这次才算是第一次正式会面。
冯总裁告知小冬之所以找她来的原因,并介绍她和梅兰芳认识。在那种场合,小冬算是晚辈,而且初出茅庐不久,名气上也没有梅兰芳响亮。更重要的是,艺术造诣上,她不如梅兰芳。因此孟小冬十分谦虚,向梅兰芳行了个礼,嘴里叫了声“梅大爷”。当时齐如山等一批“梅党”都在,听见小冬竟然如此称呼梅兰芳,不禁觉得好玩儿,没忍住发出一阵哄笑。
梅兰芳则很客气地还了一礼,说道:“小冬姑娘,不要客气,以后叫我梅……”梅兰芳说到这里就停下了,因为他也不知道该让孟小冬叫自己什么好。这时,旁边的“梅党”之一张三突然接声道:“就叫梅大哥吧,哈哈……”众人又是一阵欢笑。这时候冯耿光走了过来,对小冬说:“今天也算认识了,以后少不了常见面,就叫梅先生吧!”之后,大家便入席了。
梅兰芳(右二)与冯耿光(左一)等人
席间,冯耿光站起致欢迎词,然后要求梅兰芳和孟小冬对对戏,简单排练一下。这是正题,自然没人反对。
这时,仇月祥站了起来,客套了几句,说小冬初学乍练,希望梅兰芳多多指点。之后人群杂七杂八说些闲话,便开始正式试戏了。
排练场设在冯家的大客厅。因为不是正式的演出,所以没有舞台,也没有观众席,只是在客厅放置了几张八仙桌,上面随意摆些水果、瓜子、盖碗茶之类的招待客人。而当天也确实没有外人,除了小冬师徒以及琴师孙老元之外,就是一众“梅党”以及冯耿光的家人。
那时候,男女同台演出才刚刚解禁,一般大的剧场依然不允许男女同台演出。所以,孟小冬虽然演了很多次的《四郎探母》,但基本都是跟女演员合演。梅兰芳就更是如此了,他是名角,去的自然都是大剧场,因此每次也都是跟男演员同台。
不过,这种情况下的合作,却让人多出了几分期待。由身为女性的孟小冬演男人,身为男性的梅兰芳演女人,相比梅兰芳和余叔岩这样两个大家的合作,观看者对孟小冬和梅兰芳能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反而更感兴趣。
而且,因为是临时试戏,所以孟小冬和梅兰芳都没有穿戏服,都是平时的打扮,这样就更增加了男女颠倒的意味了。当然,普通观众是没有这个眼福,也只有当天在场的人,能够感受到那一次演出的魅力了。
随着一阵小锣声敲响,孟小冬正式登场了,她一出来,就获得了碰头彩,而一开口更是叫好声不绝。当时伴奏的自然是琴师孙老元,那天他也很高兴,显得特别精神,因此拉的也很卖力,甚至已经超出“正宫”调了,琴声清亮,也博得了几个满堂彩。孙老元拉的这个调门是极高的,一般的演员都驾驭不了。孟小冬本身嗓音就好,又跟孙老元合作多年,自然不成问题,而且那天孟小冬也似有些激动,好像要跟孙老元比试似的,嗓音特别高亢,而且听不出半点雌音来。
孟小冬唱完,便是梅兰芳出场了,这时场上的琴师也换了,变成了梅兰芳的琴师,调门自然也就降了下来。梅兰芳一上场,自然叫好声不断。
珠联璧合的梅孟
接着,就是二人配戏。唱到后来的“快板”时,两个人你追我逐,孟小冬在梅大师面前竟然丝毫不落下风。反而是梅兰芳觉得调门太高,反而有点吃力。于是喊了暂停,之后对孟小冬说:“小姐,请稍慢些,我们现在的情形乃是夫妻二人间家常谈心,应该语速稍缓,不宜太快,那样反而给人一种似在争吵之感,你觉得如何?”
孟小冬听了梅兰芳的话后,猛然醒悟,连忙回应道:“梅先生说得有理,是小冬无知,让先生受累了!”
旁边的人见孟小冬小小年纪,第一次在梅大师面前表演就能够旁若无人,按照自己的所掌握的尺寸来唱,不禁都非常佩服。
一曲唱完,众人向负责调度的戏曲提调征询意见,问孟小冬唱得如何。提调对她自然是满意的,连夸唱得好,甚至说日后有可能会超过余叔岩。不过他也指出,在节奏上还需要再对几遍。显然,这是首肯了。
第二天,孟小冬不得不以身体不适为由向自己的老板告假几天,然后专心排练。
8月23日,正式开演,梅孟二人果然珠联璧合,当日演出大获成功。
这一次接触,不仅让孟小冬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和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梅兰芳及“梅党”一众人见识到了小冬的实力。从那以后,梅兰芳每次演堂会的时候,只要有《四郎探母》,便会邀请孟小冬跟自己合演。
以上,便是梅孟二人第一次会面的情形,可以说是互相欣赏,彼此看好的。虽然没有擦出情感的火花,但在彼此的心中,都是认可对方的。
而能够跟梅兰芳一众人等结识,对孟小冬技艺的提高自然也是大有好处的。到这里,可以说孟小冬已经位列京剧演员第一梯队了。
演艺地位有时候很奇怪,尤其是演员界。不仅要看观众对你的评价,还要看专家对你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看你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哪怕一个不是特别厉害的演员,只要他跟一众名角儿整天在一起,人们也会对他高看一眼。那些有实力的就自不必说了。
孟小冬现在是有观众,也有专业人士的承认和指导,更是得到了“伶界大王”梅大师的认可,而且经常合作,自然算是京城中响当当的角色了。
不过事业虽然有成,但已经长大成人的孟小冬,还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这注定是不太远的事情。爱情是甜蜜的,不过在孟小冬这里,却掺杂了苦涩。


第二章 流转深情设法联姻
1926年的5月4日。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任英航总裁的王克敏过生日,办大堂会唱戏。当天,到场的都是北京城内数得上的大人物,而舞台上自然也都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演员。梅兰芳、孟小冬都在被邀请之列。
本来,当晚的戏码已经敲定了,可是不知是谁突发奇想,提议让梅兰芳和孟小冬唱一出《游龙戏凤》。这出戏梅兰芳常演,不过合作搭档基本都是名家余叔岩。孟小冬虽然也曾跟师父仇月祥学过这出戏,但平时很少演。可是,谁也没想到,孟小冬在对戏不是特别熟悉的情况下,竟然答应跟大师梅兰芳对演。她的这一举动,就连师父仇月祥都替她捏了一把汗。因为对方实在是太强了。
这种意外的演出是存在风险的,但同时也让观众有更多的期待。只有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才能够勾起人们更多的好奇心。也只有人们无法预测即将上演的是不是一台好戏的时候,期待才会更高。
孟小冬没有辜负观众们的期待,演出非常成功。虽然对戏本不是特别熟悉,而且对面是著名的京剧大师,孟小冬丝毫不露怯,反而完成得自然潇洒。实在是令人钦佩。
《游龙戏凤》写的是明武宗正德皇帝微服出访,在李家客店中挑逗李凤姐的一出戏。然而,在当天的舞台上,却是乾坤颠倒的。孟小冬扮演的是正德皇帝,而美男子梅兰芳演的则是李凤姐。
戏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正德皇帝从头到脚地瞧李凤姐,之后用手指搔李凤姐的手心跟她打情骂俏。
梅孟二人演戏,自然都是按照常规出演。但在观众看来却是另一番情味。他们要看青涩年华的孟小冬如何调戏美男子梅兰芳。
当演到正德皇帝调戏李凤姐的时候,台下掌声雷动,不断有人叫好,有些甚至已经有起哄的性质了。大概在那个时代,这种情境实在是太难看到了。人们也经常看这出戏,但因为男女同台还未真正普及,所以大都是一个男人调戏另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调戏另一个女人。这种男女颠倒,由女人调戏男人的桥段,实在是让台下的观众感到亢奋。
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梅党”中的一些中坚分子,竟然真的入戏了。那齐如山竟然说:“台上这俩真真是天生的一对,如果有人能够成人之美,将两位撮合到一起,也算是人间佳话了。冯六爷,您看呢?”其他的“梅党”一听,大受启发,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将这两个人撮合到一起,京剧舞台上岂不是真正上演了一出鸳鸯戏?台下的丈夫是台上的妻子,台上的丈夫则是台下的妻子,简直是太有趣了。
没多久,几个“梅党”中的中坚力量便开始聊起了这事儿。齐如山是主意的提出者,自然觉得好。旁边的李释戡也说:“如果从经济上看,这样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两人结合,那么婚后出台合作演出生旦戏,票房肯定大卖。”冯耿光听了几个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没有插话,不过心里早已经在盘算这件事了。他也觉得,这个想法很是有趣。
齐如山等人为何要这般撮合孟小冬和梅兰芳?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有趣,还有其他的考量。这还要从梅兰芳的家庭说起。
梅兰芳也是个苦命的人,他3岁的时候,父亲梅竹芬就去世了。那时候,梅兰芳的祖父也已经过世了,家中主事的是他的祖母陈氏。陈氏见儿子早早离去,留下一对孤儿寡母根本没办法生活,便让跟他们同住在一个院子内的大儿子,也就是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来照料这对母子。
然而,上天并没有可怜这户穷苦人家,梅兰芳12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候,他的老祖母再一次说话,希望梅雨田夫妇能够接手供养梅兰芳。不过,梅雨田的夫人,也就是梅兰芳的伯母却提出了一个想法。她们夫妇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她希望梅兰芳能够过继到他家。这样就可以替他们传递香火了,否则,梅兰芳传递的依然是梅竹芬这一房的香火,他们不过相当于替弟弟养了孩子。
梅兰芳的祖母陈氏想,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是一家人,如今梅兰芳没人照顾,给谁家传香火还不是一样呢!而且,如果梅兰芳真的过继过去,也算是跟大伯有了父子的名分,大伯家也会对这个苦命的孩子更好。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梅兰芳正式过继给了自己的大伯。
梅兰芳的大伯是一个京胡手,虽然到不了大富大贵的程度,但也算是有固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能够保障的。所以,过继之后,梅兰芳的日子也算好过了些。
因为梅雨田夫妇急于抱孙子,所以在梅兰芳16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张罗梅兰芳的亲事了。他们给梅兰芳找的妻子是王明华。王明华非常贤惠,也很能干,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王明华比梅兰芳大两岁,她嫁到梅家的时候,梅兰芳还没有成名,家境也不富裕。不过王明华并没有任何抱怨,反而是勤恳努力,一心操持家务。
梅兰芳元配夫人,王明华
梅兰芳和王明华感情很好,他们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大永,隔了一年,王明华又为梅兰芳生了个女儿,叫五十。梅王二人感情和睦,一双儿女又非常乖巧,这一家四口不管在谁的眼里,都是幸福的。
王明华不仅能干,肯吃苦,还很精明,且富有见识。她不仅在生活上给梅兰芳以体贴和照顾,在事业上也给了梅兰芳很多帮助。王明华善于梳头,早期的时候,就经常帮助梅兰芳整理假发。那时候,梅兰芳去演戏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个木盒,里面装的就是王明华帮他梳好的假发。这样,梅兰芳上场之前,只要拿出假发,往头上一戴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也有很多人在传播这件事。结果时间久了,传言走样,人们都说王明华每次都会跟着丈夫去戏班的后台,亲自给丈夫梳头。传来传去假话成了真事,王明华后来竟然真的去戏班帮梅兰芳梳头了。至于到底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没有人知道。有人猜测说,可能是传言太盛,于是王明华索性就假戏真做,顺水推舟一把,直接去帮丈夫。这种说法也有可能,不过我们不能确定。
王明华非常聪明,接触化妆不久,就学得有板有眼。最后,梅兰芳在她的帮助下,扮相更加俊美得体了,表演也蒸蒸日上,事业开始迅速崛起。
从此,不管梅兰芳外出演戏还是参加应酬活动,王明华都会陪伴左右。1919年,梅兰芳作为中国第一位京剧艺术家去日本演出的时候,王明华也一同前去了,那一次,她还负责掌管梅兰芳演出的许多业务事项。
从日本演出回来之后,梅兰芳的名气更大了。而王明华对梅兰芳的呵护也得到了众人的褒奖和赞扬,并被坊间传为佳话。从那以后,梅兰芳几乎就不管家中的事务了,只是安心唱戏,家中的大小事情都由王明华一手操持。梅兰芳外出演戏等事务,也会征求妻子的意见,很多时候干脆也就交给她安排了。同时,王明华在化妆、饰物等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追求细节,她给梅兰芳化的妆,总是很精致,很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