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然露兰春跟黄金荣结了婚,但其内心是不大满意的。一个生活不如意,一个有心追求,而且两个人都青春年少,自然就容易走到一起。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就很快就走到了一起。露兰春去演戏的时候,经常趁人不备跟薛恒在她专属的化妆间里厮混。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样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风言风语就传出来了。自然也传到了那些大佬的耳朵里。
最先知道这件事的是杜月笙,不过他城府很深,并没有张扬,而是默不作声、静观其变。后来张啸林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他是一个急性子,听了气得要死,觉得这样不仅老大没面子,自己也没面子。于是便派人去把薛恒抓了起来,扬言要杀掉他。后来杜月笙听了这件事劝张啸林不要过分冲动,如果弄出人命来,大家都不好交代。张啸林听了杜月笙的劝,于是留了薛恒一命。
渐渐地,这件事传到了黄金荣的耳朵里,不过他见小弟已经帮他教训了薛恒,而且薛露二人也不再往来,也就不再追究了,他想,只要她露兰春跟自己好好过日子,这件事就当做不知道吧。
可没想到,不久之后,露兰春趁着黄金荣出差的空档,卷了黄家的家财,逃跑了。这下黄金荣可气坏了。他派人追回了露兰春,拿回了钱财,并跟露兰春离了婚。不过,他觉得这样还不解恨,又提了条件,即露兰春从此以后不准上台演戏,也不准离开上海。他是想要让这个女人尝尝苦头。
很快,黄金荣就又有了新欢,又很快,他那新欢又成了旧爱。这时候,无聊的黄金荣突然想起了露兰春来,又想见见这个给自己带来过欢乐,也让自己丢了许多面子的女人了。于是便派人去找露兰春。可是手下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于是报告黄金荣说露兰春已经不在上海滩了。这下,黄金荣真是动怒了,这个女人太不拿自己当回事儿了。他这次要找到她,并惩戒她。
经过打听,他听说露兰春可能在北京,而且听说露兰春跟孟小冬关系不错,没准儿孟知道她的下落。于是黄金荣找来了杜月笙,让他帮自己走这一趟。
对黄金荣的举动,杜月笙是很不赞成的。要知道这时候的杜月笙早已经不是黄金荣的手下了,他跟黄金荣一样,同是上海滩的大佬,甚至他的名望还要更大一些。可是杜月笙并没有表示出半点不情愿,因为犯不着为这点事闹翻了脸,于谁面子上都不好看。最后,杜月笙便跑来北京。
其实,杜月笙是知道露兰春的下落的。黄金荣跟露兰春离婚的时候,是杜月笙帮忙处理的。他觉得露兰春可怜,便给她争取些分手费,然后秘密安排她去了天津。他当然不会告诉黄金荣露兰春的所在,只是假意按照黄金荣提供的线索,直接去了北京。当时杜月笙心里还有一个念头:去北京可以见一见孟小冬了。
杜月笙带了两个得力的助手,来到北京之后,装模作样地打听了一番露兰春的下落,结果一无所获,便不再打听了。反而开始寻找孟小冬的下落。他跑了很多戏园,终于知道了孟小冬在哪里演戏。之后便去听戏了,不过他没有直接跟孟小冬见面,而是散戏之后,偷偷派人跟踪孟小冬,找到了孟家的地址,然后择日登门拜访。
见面之后,杜月笙全程没有提露兰春半个字,只是说自己来北京办事,顺便来看看老朋友,聊了些闲话。之后便返还上海了,并跟黄金荣说,没有找到露兰春。
这一次见面,于孟小冬是没有什么大感触的。不过对于杜月笙来说,却感触颇深。因为他之前虽然也喜欢孟小冬,也迷孟小冬的戏,甚至每逢孟小冬上台都会去捧场,但那时候孟小冬毕竟还是一个小孩子。而这次两人见面的时候,孟小冬俨然已经是大姑娘了,杜月笙对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更加欣赏了。
二人的这次见面,算是一段小插曲。
全家安定之后,孟小冬没了杂事,自然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唱戏上。此时,孟小冬更加努力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愈加的红火。
当时,女须生很多,但像孟小冬这般,天赋条件极好,唱起戏来不带半点雌音的,却绝无仅有。因此,她不仅成了名,更是成了京城的一绝,就是跟那些成名已久的男性须生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的。正是这一点,让孟小冬迎来了一次跟大师合作的机会。这次机会给孟小冬的生命留下了许多的精彩,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第三卷 梅孟之缘龙凤齐飞


第一章 初识惊鸿钗弁互易
1925年,孟小冬17岁,这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纪,而在这一年,孟小冬身上却发生了很多事。这些事带给孟小冬的到底是悲苦还是欢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今天的我们是无从判断的。我们所能够确定的就是,有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这一年,孟小冬结识了梅兰芳。
前面曾说过,孟小冬和梅兰芳曾经有过同台的经历,不过那一次仅仅是一面之缘,二人也就是打了个招呼,彼此听了对方的戏而已。然而这一次结识,却是真正的合作,甚至摩擦出了情感。
提起梅兰芳,相信没有人没听说过他,他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也是中国京剧界公认的“伶界大王”。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就已经把中国京剧带出了国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曾先后带着自己的团队,去过日本、美国和苏联,梅兰芳所到之处,均备受欢迎。看过梅兰芳的戏的人,总会过目不忘,被他的艺术魅力所熏陶,被他折服。
梅兰芳不仅在表演上登峰造极,在京剧创新上也是功勋累累的。他积极创新,改革和丰富了旧剧那种传统而又略显僵化的表演模式,让京剧这门传统艺术散发出迷人的现代光辉。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个人艺术成就上有别人达不到的境界,还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新风。可以说,京剧所以能够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艺术之林,主要就是梅兰芳的功绩。同时,也正是梅兰芳的这些功绩,让京剧在国内的地位空前提高,从此被人们称为“国粹”。
可以说,梅兰芳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撼动的地位。
青年时期的梅兰芳眉目清秀
梅兰芳原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艺名兰芳。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出生于北京。由于出身京剧世家,所以梅兰芳早早就进入了京剧行当,他8岁开始学戏,10岁在北京的广和楼登台演出,1908年的时候,搭喜连成班,营利商演。1911年,北京举行了京剧演员评选活动,梅兰芳位列第三。1913年,梅兰芳赴上海演出,演出效果很是成
功,一时风靡整个江南。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对梅兰芳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出现了,此人便是齐如山。齐如山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是受过完整的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他名齐宗康,字如山,生于1875年,河北高阳人。齐如山自幼熟读经书史籍,学问渊博,而且从小喜欢戏剧。他19岁进入当时官办的外语学校“同文馆”学习法文和德文,历时五年。毕业后,齐如山出了国,去西欧游学,其主要的考察内容,便是欧洲的戏剧。
辛亥革命爆发后,齐如山归国,在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校任教。由于从小接触戏剧,又在欧洲做过实地考察,所以齐如山对戏剧颇有研究。可以说,齐如山是一个戏曲理论家,他曾经也创作过不错的剧本。
齐如山非常喜欢京剧,但他对京剧的爱跟一些“糊涂者”不同。有些人爱一样事物,眼里只看到它的好,如果有人指出这样东西也有缺点,便会暴跳如雷,跟那人理论。可是齐如山不一样,他很理性。他对京剧喜爱有加,但也觉得京剧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对那些从旧式皮簧戏中吸取过来的东西,很多让齐如山感觉不适,觉得这些东西的存在,阻碍了京剧的发展。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齐如山便产生了改革京剧的想法。齐如山是资深戏迷,又是一个出色的文人,这样的人想要认识京剧名角儿并不难。事实上,齐如山也确实跟很多京剧名家都比较相熟。
当时,谭鑫培、田纪云等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参与者都是京剧各路名家,当然也有很多剧评人、资深票友等。而齐如山,经常被邀请参加这类活动。通过这些机会,齐如山给当时的京剧演员们讲述了很多西洋戏剧的知识以及特点,并主张进行京剧改革,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当时人们思维相对闭塞,因此京剧名家们听了齐如山的介绍,心向往之,觉得这个人很有想法,懂得许多自己没听说也从未想过的东西。因而,在伶人们中间,齐如山有很大的名气。很多人都常常去听他的演讲,觉得他讲得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说起梅兰芳和齐如山的相识,还有一段温馨的小故事,堪称梨园界的一段佳话。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
1913年的时候,梅兰芳刚刚崭露头角,一次,他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当时齐如山也在台下听戏。
当时的演出是这样的,以唱为主,动作等其他方面并不是那么被人在意。那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观众们闭着眼睛、神情投入、摇头晃脑地在那里听,很少看舞台上的表演。而演员在表演上也稍微粗略些,有些该互动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表情,只要求唱好就可以了。
当天的梅兰芳就是这样。当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时,由梅兰芳饰演的柳迎春按照师父的传统教法,面向里坐着,开始“休息”了。说得恰当点便是,此时他也跟台下的观众一样,注意力全在薛仁贵的唱上,已经有些游离于角色之外了。
对于梅兰芳这种暂时的“游离”,观众是不会在意的,且认为这就是京剧的样子,因为一直以来,演员们都是这样演的。所以在当时的京剧舞台上,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境,台上两个演员,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只要唱得好就行,完全可以没有互动。
可是,在齐如山的眼里,这么做却是不合适的,他看着不舒服,觉得这是京剧这门艺术中的一个瑕疵或说不足。
齐如山对这位比自己小很多的京剧名伶很是看重,想要跟他交好,也想要帮助他成长。可是,当时他跟梅兰芳并不相识,于是齐如山采取了当时的人们通用的做法,给梅兰芳写信。
在信中,齐如山以梅兰芳当天所演的《汾河湾》为例,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信中说:“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现在一个女人的面前,跟那女人说,自己是她失散了十八年的丈夫。而这女子不信,叫他叙述身世证明。那么,这个女子岂能在对方滔滔不绝的叙述时无动于衷,不管对方说了什么都漠不关心呢?”
同时,齐如山在信中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戏里面,薛仁贵背井离乡十八年而毫无音信,突然回来了,柳迎春早已不认识他,怀疑是有人冒充自己的丈夫,来欺负自己,从而一怒跑回寒窑,并顶住寒窑不开。这时候,薛仁贵在外面叙述自己的身世,回忆当年两个人在寒窑中成亲的景象,以证明自己就是薛仁贵,同时也表达他的思念之情。但是梅兰芳当天的表演当中,柳迎春却一直背对着门外的薛仁贵,听到薛仁贵那动情的讲述,竟然丝毫没有情绪上的共鸣,完全无动于衷,身上、脸上竟然一点戏也没有,然而,当薛仁贵唱完之后,这柳迎春竟然突然发生转变,立即开门相认。这是不恰当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听薛仁贵唱的时候,柳迎春有一个情绪的变化和积累的过程。她经历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先是怀疑眼前的人是冒充的,后来听他说得句句是真,开始半信半疑,当薛仁贵说了很多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的事情之后,开始相信,并感到震惊,之后就是激动和欣喜等。这里面有一个情绪的渐进过程。这样的情绪发展过程才是符合生活逻辑的,省掉这个过程会让人感觉很突兀,观众会产生不适感。而且,在信的后半部分,齐如山还列出了自己对这段戏的详细理解。他将迎春的情绪变化分成了九段,并提出每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当时的情感。
梅兰芳《黛玉葬花》剧照
梅兰芳看了齐如山的信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这封信中所写的,正是京剧中所缺的,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做了,便可以将京剧提上一个档次,自然也能让自己的艺术修为提上一个档次。于是,梅兰芳便根据齐如山信中的建议,加上自己对戏中情节的理解,重新设计了那段戏的演法。
10天后,梅兰芳再次上演《汾河湾》,这一次,他改变了演法,按照齐如山的建议在戏中加入了很多表情和身段。散席后,跟梅兰芳一起演戏的谭鑫培跟别人讲:“窑门一段戏的时候,我唱得有几句并不十分好,可是台下依然有很多叫好声,而且极热烈,当时还暗自纳闷是怎么回事。留神一看,原来是兰芳那孩子正在那做身段呢!”
当时,齐如山也在台下,当他看到梅兰芳竟然真的听从了自己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想法改了戏,而且效果颇好,不禁非常激动。自那以后,凡是有梅兰芳的戏,齐如山都要到场,而且看完之后便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寄给梅兰芳。就这样前前后后齐如山一共给梅兰芳寄了100多封信,提了很多极有建设性的意见。可是两个人却从来都没见过面。
梅兰芳(左)齐如山(中)等人在缀玉轩中
今天我们可能有些无法理解。两个人同在一个城市,而且齐如山是每逢梅兰芳的戏必看,那么何不见上一面呢?所以会如此,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那时候,虽然戏曲演员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尊重,但依然没有太高的地位,很多人仍将他们视为“戏子”。而且,清末的时候很多人会光顾所谓的“相公堂子”,即一些面目姣好的男性童伶经常会充当一些类似男妓的角色,供那些纨绔子弟或浪荡公子们取乐。而且,这些人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个特别漂亮的男性童伶而争风吃醋。因此,当时有很多人不愿意跟京剧演员来往,主要是怕影响了个人的名声。齐如山也是因为这一点才采用写信的方式的。而且,梅兰芳当时也不太愿意见陌生人。一个不愿见陌生人,一个怕因见演员招来闲话,索性两人就不见面,而是书信来往,双方都觉得方便。
后来,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一封信,邀请他来自己的家中见面,二人才算正式结识,之后便引为至交。
那之后,齐如山经常给梅兰芳写剧本,前后一共写了差不多四十余出戏。他将自己的戏剧理念都融入到了创作的戏剧当中,给当时的京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而梅兰芳也在齐如山等人的帮助下,综合了各家的表演方式,最终创造了一种醇厚流丽的唱腔,后来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从那以后,梅兰芳如鱼得水,一路飙红,成了人人景仰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带领自己的团队去日本演出,并大获成功,他在京剧界的地位更加坚实了。
孟小冬跟梅兰芳见面的时候,梅兰芳已经功成名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