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爱爱小说下一章:苏青:风从海上来
孟小冬在香港的时候,正式收的徒弟不多,但得到她指点的却不少。概因她家是京剧演员及票友们的集散地,人们常常在此聚会聊戏,说到兴头上,孟小冬自然会给上一些建议。
在这些从孟小冬处受益的人中,值得一提的是辜振甫先生。他从小就非常喜欢京戏,早年间也曾到北京和上海专门学过一段戏曲,甚至还曾拜余叔岩为师。算得上是一个发烧友级别的爱好者。1949年底,辜振甫携新婚夫人由台湾去香港避祸。期间他曾经请教过琴师王瑞芝,跟他学习余派唱腔。后来,王瑞芝将他介绍给了孟小冬,并拜入师门。
孟小冬是很喜欢这个徒弟的,不仅因为他是真正爱京剧的,更是因为他有很深的思考。据传,有一次孟小冬授课的时候,曾经问自己这个年轻的学生为什么喜欢京剧。辜振甫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觉得,京剧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还蕴含着很多其他的东西。像我国的传统习俗、历史、礼乐教化等都在里头。”
对于这个回答,孟小冬极为满意,能从一个年轻人的嘴里听到这种话,是她所没想到的。
那之后,孟小冬对辜振甫格外上心,还手把手教他自己的拿手戏《洪洋洞》。后来,辜振甫为台湾和大陆的交流做了很多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传统继承者,一直为两岸往来而努力。
辜振甫先生
在香港期间,孟小冬收的徒弟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之外,还有知名票友李相度、丁存坤、张雨文等。这些人从孟小冬的身上学到了余派唱腔的精髓,并将之发扬,让余派在海外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有人曾说,余派的唱腔乃是余叔岩自创,但真正让它拥有影响力的,却是孟小冬。
确实,余叔岩是伟大的,他是门派的开创者,不过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京剧的辉煌期,各路英豪太多,大家各显身手,也各有特色。虽然余叔岩自成一派,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其他人跟他差距并不是太大,因此虽然轰动,却还没到一览众山小的地步。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体不好,真正教授的徒弟很少,能够掌握余派精髓的,更可以说仅有孟小冬一人而已。而孟小冬,也跟余叔岩一样,由于身体原因很少登台。这样,余派名气响亮,但实际演出少,因此虽然很多人知道它的名气,也很向往,但实在很少有机会听到正宗的余派。
到了孟小冬在港的时候,京剧已经不如之前兴旺了,那些名气极为响亮的大家也都相继离世。尚在的人中,也只有孟小冬和梅兰芳这两个人。这时候,对于他们所在的流派,人们自然关注甚多。而且,虽然余叔岩的余派跟其他派别来比占优势,但并不占压倒性优势。可传人中,其他派别跟余派的孟小冬比起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为重要的是,孟小冬经常参加各种雅集,那些有话语权的人都来听她唱戏,更是愿意宣传她。因此,余派便慢慢以压倒性的优势流传开来了,这是其他如马派等所不能比拟的。
其实,当时很多人对孟小冬都有一个建议。觉得以她的身份、地位和艺术造诣,已经有资格称“孟派”了。是啊,像赵培鑫都会跟别人公开说自己唱的是赵派,孟小冬这个级别的人物,自称孟派自然更无不可。
不过孟小冬却一直拒绝这么做。她觉得,论艺术造诣,自己还不如师父余叔岩,论唱腔中的创造性,自己也不如师父余叔岩,更重要的是,余叔岩对艺术的认真和挚爱,是她所一直尊重的。所以她觉得将师父留下来的东西传下去才是自己最应该做的,相对这个而言,自身的名声之类的还在其次。
这是一个京剧艺术家的情怀和责任,更寄托了她对恩师的情谊。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大局逐渐稳定,国家开始了对文艺领域的关注。这时候,很多流落在外的艺术家都在周恩来总理的统战政策感召之下,回了大陆。其中,京剧领域内的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都回了大陆。孟小冬是京剧冬皇,余派唯一的真正传人,自然也是被争取的对象之一。而且,她是周总理极为看重的一位。
为了能够让孟小冬答应回大陆,周总理曾经派姜妙香、章士钊等人多次赴香港做她的工作,还答应她如果回归大陆可以让她去戏校教戏,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也可以帮她拍摄京剧类的舞台艺术片。
当时,人们觉得孟小冬是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不仅政策对她极为优待,那时候孟小冬的老母亲张云鹤女士也在北京生活。确实,孟小冬自然也有落叶归根的愿望,不过她最后依然拒绝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考虑到了诸多不便。那时候,梅兰芳已经成为了中国戏剧研究院的院长,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绝对的领军人物。如果孟小冬回去的话,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平时人际交往上,想要真正避开梅先生怕是很难。而她又不想经常跟这位曾经的爱人相见,不是彼此有怨念,而是太为尴尬。第二,孟小冬毕竟跟马连良他们不一样,她是杜月笙的太太,而杜月笙曾经对共产党做过什么,她是清楚的。因此,虽然大陆方面承诺不追究,但孟小冬到底还是没底儿。还有就是她如今年岁已大,身体更是大不如前了,像现在这样偶尔在雅集上唱几句还行,如果担任日常的教学任务,身体是吃不消了。
正因为有这些顾虑,所以孟小冬最后婉拒了大陆方面的好意,执意留在香港。
不过,孟小冬毕竟是生在内地,长在内地的,她虽然有诸多顾虑不愿回来,但对内地的感情依然是在的。她经常关注内地京剧事业的发展。当时,内地排的昆剧舞台艺术片《十五贯》曾上映香港,孟小冬竟然一反常态,不顾虚弱的身体,前后一共到影院看了15场之多,而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63年的4月,京剧名角儿马连良、张君秋等率领北京京剧剧团去香港演出。这次演出中央方面很是重视,赴港之前,每次排练的时候,周总理都会到场,亲自审看演出剧目,并时常跟大家交谈,问还有什么问题,哪些是需要他配合的,一定会给予支持。此外,剧团临行前,周总理的爱人邓颖超大姐还在家中设宴,亲自为主要演员们饯行。
就在饯行宴上,周总理又一次提到了孟小冬。他说自己曾经看过孟小冬的戏,极为好看,并跟马连良先生说,这次去一定要想办法跟孟小冬见上一面,做做她的工作,即使她不能回来唱戏,也要跟她商量一下,录录音也好,像孟小冬这样的艺术家,是应该有作品传世的,不然太过可惜了。
内地剧团来港演出,这自然是大事,孟小冬肯定是知道的,而且来的多是她的老朋友,她就更为关注了。在港演出期间,演出团的主要成员马连良先生等人,曾宴请孟小冬。席间,马连良说了周总理的意思,又一次向孟小冬发出了邀请,想让她回大陆唱戏。孟小冬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说自己会考虑。这时候马连良先生见孟小冬气色甚好,精神也佳,便说即使不能立即回去,灌几张唱片也是好的。孟小冬对这个提议很是感兴趣,说会好好考虑。
最后,孟小冬思虑再三,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说,大陆方面再三邀请,让她倍感荣幸,可是由于身体等原因,实在无法登台唱戏,所以暂时没有回大陆的打算。至于灌唱片,她也觉得没多大意义,原因是她的恩师余叔岩先生有18张唱片传世,自己的手艺都是从师父那里学来的,两人演出相差无几。如果再灌制唱片,会有一定的重复。不过,虽然这两样她无法完成,但孟小冬说自己对拍摄电影很有兴趣,如果大陆想就这方面跟她合作,她一定配合。
不过孟小冬提了几个条件,分别是指定了一些演员和乐队配置,还有就是她希望剧组人员能够在影片摄制之前先到香港,他们一起排练,之后再行拍摄,为的就是彼此有一个磨合跟默契,好拍出更好的片子来。
大陆方面对她提出的几个条件是表示理解的,并且说前两条绝对没有问题,但第三条需要向上级请示一下。
概因当时大陆正处在自然灾害期间,财政有些困难,而让剧组人员提前到香港排练,需要很大一笔经费,批示上可能会有困难。
就这样,这件事暂时搁置了下来,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为孟小冬拍摄影片的计划迟迟未能施行,最后竟不了了之了。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孟小冬对大陆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不过,她好像依然没有走出曾经生活的阴影,因此有太多的顾虑,以至于大陆之行始终没能实现。但她想为大陆的戏迷献技是真实的,可惜并未成功。这是大陆亿万戏迷的损失,亦是整个中国京剧界的遗憾。
第四章 十年台北凝晖遗音
1967年春的一天,孟小冬、姚玉兰这对已经差不多15年没有联系过的异姓姐妹,通了一次电话。那通电话是孟小冬打给姚玉兰的。彼时,孟小冬在香港,姚玉兰在台湾。
在电话中,孟小冬告诉姚玉兰,最近有一个她们共同的朋友来找过她,跟她说有个生意,肯定能赚大钱,想要孟小冬给他投资,结果被孟小冬拒绝了。不过孟小冬听说那个人要去台湾找姚玉兰借钱,孟小冬觉得这个人不靠谱,所以她提醒了姚玉兰一下,要小心,不要上了别人的当。同时,她也说道,我们姐俩虽都有些私房钱,但也都有限。吃穿用度是够了,但经不起折腾,如果投入生意中,赚了自然好,万一赔了,日子就难过了。姚玉兰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同时,她也很开心孟小冬能够给她打这个电话。她们之前是好姐妹,后来杜月笙去世的时候,闹了点小矛盾,便不联系了。
其实,两个人心中也都是有对方的,不过都不好意思开口。这次孟小冬借着提醒姚玉兰打了这个电话,其实也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委婉地告诉这位姐姐,她想要和好了。
姚玉兰自然明白孟小冬的意思,她也是早就觉得两个同甘共苦的姐妹不应该这么冷战着。不过是碍于情面不好开口罢了,这次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就坡下驴。于是,她们又和好如初了。
姚玉兰觉得,如今两个人年岁都大了,身体也都不太好。如今已经不比从前年轻的时候了,应该找个能够养老的地方了。而她认为,台湾是比香港要好些的,因为毕竟当初杜月笙死后,杜家人去台湾的比较多。而且,这边是蒋介石的老巢,蒋的部下大都在这边。而这些人中,有很多曾经是跟杜月笙交好的,也能照顾下她们。于是,和好之后,她便经常给孟小冬打电话,劝她到台湾跟自己一起生活。
最后,孟小冬接受了姚玉兰的邀请,并于1967年9月,去了台北,从此在那边定居。
孟小冬到台北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孟小冬搬家的时候将自己养的三条狗也带上了,装在了一个木笼里。根据当时的规定,这是不允许的。因此受到了海关人员的阻挠。就在争论的时候,去接孟小冬的陆京士等人到了,他们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之后,便去跟海关人员交涉。
结果海关人员不给面子,说这种行为是违反规定的,谁都不可以。后来,陆京士在聊天中告诉对方,来者是我国有名的京剧“冬皇”孟小冬,这才得到了放行。原来,孟小冬的出入境证明上,写的名字是孟令辉,所以海关人员不知道自己阻挠的这个人就是孟小冬。当他们知道是京剧名家孟小冬之后,便乖乖放行了。而且,还给孟小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迎接仪式。从这个插曲中可以看出孟小冬的名气,也能看出她的影响力。更是能够看到,在台湾孟小冬也是有着极大的市场的。
孟小冬定居台北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由于她名气太大,很多人都来拜访,其中更是不乏各界名流。像想要采访她的记者,要请她登台的一些演出队领导,以及有些梨园同行请她赴宴等,络绎不绝。不过基本都被孟小冬辞谢了。
孟小冬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还是身体原因。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染上了吸食鸦片烟的习惯,因此更加孱弱了。对于这些社交活动,实在是应付不来。索性就一并推掉,在家静养。
不过,虽然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对于那些京剧爱好者她还是欢迎的。当时,有很多爱好京剧的人都会去她那里,想求得她的指点。如果当天身体好,而且对方确实是有些基础的,孟小冬便会认真指教,给对方一些指点。至于那些一看就是没诚意,不过是来见见名人的,则三两句话就打发了事。
孟小冬刚到台北的那几年,生活是很惬意的。开始的时候,姚玉兰和杜月笙的二女儿杜美霞都跟孟小冬生活在一起,平时会给她很多照料。尤其是杜美霞,简直就像是孟小冬的亲女儿一样,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孟小冬自己租了一处房子,不过跟姚玉兰她们相隔不远。而姚玉兰和杜美霞则几乎每天都要来孟小冬这里坐一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无间断。
后来,提起那段日子的时候,孟小冬依然很是怀念,她说:“真的好奇怪,她们只要来,我就会很开心,哪怕是一句话不说就坐在那里,我也觉得心情好。如果他们谁都不来,我就感觉不自在,像是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一般。”
那段时间,孟小冬的精神也很好,经常跟朋友们打打牌、玩玩麻将之类的,有时候则给人指点些戏。实在没事就练练书法,后来孟小冬还跟人学习太极拳等,用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
后来,孟小冬又多了一个习惯,每晚都会念一会儿经文。她年轻的时候,就曾信奉佛教,早就是个佛教徒了。不过这些年由于各种杂事太多,沉下心来念经的机会早已没有从前那么多了,这下有了时间,就将这个又捡了起来。
孟小冬在台北的那几年是很平淡的,最多也就是跟一些京剧爱好者们聊聊戏,因为身体的原因,她已经很少开口唱了。平时戏瘾上来,也只能是用低调门吊吊嗓子,早已经没了年轻时的风采。不过,一个人年轻时的风采或许更加可爱,但老来的恬静也是别有一番魅力的。
孟小冬的魅力,在于她的经历让她看透了人生,也看淡了人生。对于所谓功名利禄,她早已经不去挂怀了,唯一能够引起她的兴趣的是京剧艺术。除此外,她的追求就是平淡。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大,京剧也渐渐无法引起她的兴趣了。不是她不想唱,而是常年的咳嗽、气喘,让她开不了口,在病痛的作用下,唱戏给孟小冬带来的不是愉快而是痛苦。
这一段时期内,孟小冬便很少出门了,运动对她来说,已经成了过分的奢侈。此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待在家里看电视。从屏幕中,为自己寻找快乐,打发时间。据传,孟小冬的家里有两台电视机,有时候她会将两台电视都打开,同时收看两个不同的节目。在电视节目的选择上,孟小冬是比较随意的。京戏她自然会看,也是最爱看的,但其他如电影、话剧以及一些娱乐节目等,她也都常看。有时候,看电视里的某些演员唱歌,她还会点评这个唱得好,那个在动作或咬字上有些不足等,都会说出来。心情好的时候,孟小冬还会对一些知名的影视歌星进行模仿,引得宾客们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