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所说的扬子公司是孔祥熙的长子和二女儿合开的。杜月笙的这段话,很快就传遍了上海滩,大家都佩服他的机智,也在观望政府最后将如何处理。蒋介石也很快就听说了这件事,他一看,竟然查到自家人身上了,这怎么能行,便马上命令蒋经国,让他不要蛮干,要讲究些策略。没多久,杜维屏被释放了。
就这样,杜月笙可以说一直在夹缝中生存,靠着自己多年的“手腕”还维持着一个上海滩老大的体面,不过为了这个所谓的“体面”,要操多少心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今,蒋介石要完蛋了,却突然对杜月笙好起来了,并主动为他安排后路,想让杜月笙跟他走,杜月笙自然要好好想想。
蒋介石的变化无常,让杜月笙心里没底。而他跟共产党那边实在是结怨甚深,虽然共产党说不会追究,但杜月笙心里总是没底儿。最后,他选择了两不相跟,不留在上海,也不去台湾,他的目标定在了香港。
当时的上海,不仅杜月笙存在去留的问题,其他人也一样。杜月笙的老大哥,亦是朋友、亦是对手的上海滩另一位老大黄金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杜月笙听说黄金荣一直没拿定主意,一会儿要走一会儿又不走的,便去劝他。
杜月笙给黄金荣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告诉他自己这些青帮大佬所处的位置,最后给他建议,让黄金荣跟自己一道去香港。不过,黄金荣并没有接受杜月笙的劝告,他跟这位曾经的老弟,后来的对手加朋友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
黄金荣说自己跟杜月笙不一样,虽然杜月笙也算是一个老人了,但毕竟只有六十岁,而他已经八十了。到了这个年纪,其实已经没什么太多的牵挂了,所以生死也就没所谓了。更为重要的是,黄金荣说自己这一辈子该经历过的都经历过了,已经没什么遗憾。他自从六十岁开始,活着的唯一乐趣就是抽上几口大烟,去澡堂子泡个澡,再者就是跟人打打牌。这几样在香港都是满足不了的,那里抽大烟会被抓,找不到人打牌,也没有澡堂。对于一个已经活够本的人来说,这些比多活几年更打动人。而且,他这一把年纪了也不想再去折腾,落叶归根挺好的。
杜月笙听了黄金荣的话,便没再劝,他知道这位老哥哥说的都是实话。从黄金荣的话中,他也想到了自己,怕是要客死他乡了。
不过这番话也确实让杜月笙感慨万千。昔日自己和张啸林一起跟着黄金荣闯荡。后来依靠个人的努力,自己和张啸林也都开门立户,成了与黄金荣并肩的老大,三个人称霸上海滩。可是,随着时局的动荡,张啸林当了汉奸,并被自己亲手除去。如今,自己则要远逃香港,而带自己进门的黄金荣,现在也成了一个迟暮的老人,唯一的想法就是在安静中死去。对于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来说,这个结局无疑会给人带来极为复杂的心情。
不过,不管心情如何复杂,不管如何感叹生命无常,日子还是要过的。家人都在身边,老朋友也见了,杜月笙再无牵挂,便决定择日出行,奔香港。
本来,杜月笙是想坐飞机去香港的,快捷、便利,可是医生说他如今健康状况不佳,怕是坐不了飞机,最后无奈只能乘船而去。
当时,由于急于逃出上海的人实在太多,船票非常紧张,想买一张票简直难如登天。而杜月笙是全家搬迁,妻子儿女、朋友佣人一大群,所以即使他这样的大亨,也只能买到座位分散的票,无法让一家人聚到一起。
航行期间,孟小冬、杜月笙和姚玉兰合住一间头等舱。舱内有两张紧挨着的单人床和一个三等床位。孟小冬和姚玉兰商量,两个人轮流照顾有病在身的杜月笙,约好每人几个小时,时间到了就相互替换,另一个人去三等床位上休息。就这样,两个人一路照顾杜月笙直到船抵达香港。
由于出行仓促,杜月笙在香港买的房子并不理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挤,本来杜月笙就有好几个老婆,一大帮儿女,何况还带了些昔日的兄弟和仆人一起出来,人就更多了。小一点的房子自然装不下这许多人,可又没有太多时间选择,只好随便买了一所先住下。对于那些仆人,或许这样的房子也是没什么的,可是对于孟小冬这种在北京住惯了独门独院的四合院的人,自然觉得简陋又不方便。
不过,孟小冬并没有抱怨,反而很是知足。她当然会在意房子的舒适度,但跟这个比起来,跟谁在一起,显然更为她看重。如今,能跟爱自己,自己也爱的人整天生活在一起,稍微简陋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段时间,孟小冬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照料患病的杜月笙。而唯一能够让她放松一下的,就是每周五在杜府举行的清唱雅集。这一天,一些至亲好友都会来到杜府聚会,其中有钱培荣、赵培鑫、朱文熊等一众京剧演员。当时的琴师也都是有名的高手,像孟小冬后期的专用琴师王瑞芝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人聚在一起,自然是除了唱戏还是唱戏。每次的雅集,孟小冬自然是主角儿,她算得上是余派的唯一正宗传人,又是大江南北统一认可的京剧“冬皇”,不仅名气大,功夫也好。更为重要的是,她很少出现在正式演出当中,所以,能够听到孟小冬的戏,不仅是戏迷们的愿望,也是这些著名票友、京剧艺术家们的愿望。
而这些人的到来,也让孟小冬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
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着,孟小冬每天的生活就是跟姚玉兰一起,照顾杜月笙的饮食起居,周五的时候则跟一众梨园界的朋友们吊吊嗓子,唱唱戏。虽然平淡,也算温馨,毕竟身边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做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然而,杜月笙毕竟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昔日的辉煌不再,也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亨平添了几分惆怅。在这些消极心理和疾病的共同作用下,杜月笙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
1950年5月,杜月笙的病更重了,他只能躺在床上,靠着吸氧气维持身体的运转。可是,即使这样依然不时地喘个不停。而孟小冬则始终陪在他的床边,替他换洗衣服,不时问冷问热。
过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杜月笙终于好些了,不再那么喘了,他在鬼门关又走了一遭,还是没有进去。不过,此时的杜月笙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甚至有些让人惨不忍睹。
孟小冬与晚年杜月笙
可以说,在杜月笙晚年,唯一让他安慰,能给他提供动力的,便是孟小冬的陪伴和服侍。杜月笙以前曾经帮助过孟小冬无数次,可是他心里明白,相对于孟小冬在自己身上的付出来说,自己曾做过的,根本不算什么。杜月笙的一生,成就过无数人,那些跟着他的小弟,很多都出头了,过上了好日子。唯一一个跟着他没有享过福的,便是孟小冬了。自从她正式定居杜家之后,杜家的境遇便每况愈下。这还不算,杜月笙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孟小冬来到之后,所做的就是整天给杜月笙熬药,侍候他的起居。杜月笙曾经的繁华,她未得到一点;但杜月笙此时的落寞,她却全部承担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得意时有人来到他的身边,会让他高兴,但失意时依然有人来到他的身边,则会让他感动。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当别人得意时靠过去,是大家都愿意的,当那人彻底失意的时候再靠过去,则是很多人不愿意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杜月笙很感激孟小冬,同时,他也觉得自己辜负了这个一世名角儿的感情。
在杜月笙面前,孟小冬一直表现得很得体,她整天带着微笑,为的就是给杜月笙一个好的心情。不过杜月笙明白,孟小冬很苦,这从她那日渐消瘦的面容就能看出来。杜月笙更觉得自己欠这个女人太多了。
不过,杜月笙口头上却从未表达过。之所以这样不是他不好意思说,也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深知孟小冬的个性。孟小冬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女子,她与生俱来的刚强赋予了她高傲的本质。可以说,孟小冬是从未低过头的,不管是面对具体的苦难,还是面对那不可触摸的人生,从未认输过。她这种性格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便是别人表示出的同情和怜悯。
正是知道孟小冬的这种个性,杜月笙才不敢贸然开口,不过他的内心中是怀有深深的歉意的,他一直想为孟小冬做些什么,可是自己现在的样子,又能做什么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敬爱的心,去面对这个爱自己,自己也深爱着的人。
孟小冬平时是个较为安静的人,她自从进了杜家的门之后,一直都是不问任何事的,只是默默地照顾杜月笙。在杜家,她算是做的多说的少的,却从未抱怨过,也没有表露过不满足或者是想要向往更好。不过在她43岁生日前夕,孟小冬却反常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杜月笙很受触动。
当时,杜家刚搬到香港不久,他觉得,香港虽好但未必是能够久居之地,所以有将全家移民到美国的想法。从香港去美国,可要比从上海去香港麻烦多了,第一就是要办护照。当时,杜月笙默默计算了自己想要带上的人,然后说估计要办27张护照。这时候,当着众人,孟小冬看似无意地说了句:“我也是要跟着去的,可是算什么身份呢?是丫鬟还是女朋友啊?”
这句说完,众人都有些惊讶,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话了。而受触动最深的,自然就是杜月笙了。他突然想起来,孟小冬自从进了杜家的门就一直在付出,可自己竟然连个名分都没给她,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于是,杜月笙下了决心,要给孟小冬一个名分。
孟小冬正式嫁给杜月笙
想到这里,杜月笙开口了,他当着众人说,自己要与孟小冬尽快成婚。其实,之前没说,并不是他没有这个打算,而是碍于各方顾虑。第一,当时正值战乱,又是杜家最为困难的时候,举办婚事,不大合适。再者,自己已经重病在身了,也不好开这个口。这一次,听见孟小冬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杜月笙明白,这件事孟小冬十分看重。自己一直以来就想为她做点什么,在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装聋作哑,就有些太说不过去了。
当时,家人中也有些是反对的,理由跟杜月笙之前的顾虑是一样的。他们觉得,杜月笙和孟小冬已经有了夫妻之实,而且这个家中的每个人也都认同孟小冬的地位,再去举行婚礼没有必要。不过这次杜月笙是下了决心的,根本不听别人的劝告,执意要跟孟小冬举办一次婚礼,给她一个正当的名分。
由于杜月笙本身有一位已经过世的原配夫人,又有三位填房,所以原则来讲,举行仪式是不大合规矩的,而且当时杜月笙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出门极不方便。最后,便折衷在杜家公馆举行一个仪式,只请一些至亲好友来参加喜宴。
虽然场地有限,但杜月笙对宴席的要求却很高,他执意要弄最好的酒宴,最后,派人渡海去了九龙,将九龙地方最好的九龙饭店的大厨都拉来杜家,亲自下厨。而且那天杜月笙坚持带病陪客,以表示自己对这一仪式的看重。杜月笙的这些做法,都表明了他看重这次婚礼,更是看重孟小冬。而孟小冬看着自己这位已经63岁的新郎官,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是一个迟来的婚礼,虽然它姗姗来迟,却异常闪亮。在那种条件下,杜月笙坚持用如此的规格,甚至比杜月笙辉煌的时候请来上海所有的政要都让人动容。
孟小冬满足了,对杜月笙,她从此无遗憾。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了。这之后的日子孟小冬过得更加舒坦。这份舒坦不是因为肩上的担子轻了,而是心中的失落和遗憾没有了。一个人没了心事,自然就更加快乐。
年老失意,是最让人难受的。而杜月笙所处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境地。所以,他的心情一直都不好,这又反过来加重了他的病情,更多的病痛,又导致他情绪的进一步低落,这好似一个死循环,缠绕着他、折磨着他。
最终,杜月笙挺不住了。在一个宁静的早晨,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上海大亨,安静地立了一份遗嘱,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第三章 在港授徒为国献艺
孟小冬本身的悲剧,大都源于时代。她所处的时代中,女性演员可以取得成绩,能够获得戏迷们的认可,也可以称王称后,但却少有人生的自由。像梅兰芳也是京剧演员,但他可以娶好几房太太,他也能在舞台上唱一辈子戏。孟小冬则不行,跟梅兰芳结婚之后,她就要放弃舞台,这是时代的局限。
时代强加给女性的束缚,只能随着时代的消逝而慢慢消失,它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改变。所以,当孟小冬决定嫁给杜月笙之后,她也将第二次面对那个问题,即从此不能再登台演出了。从种种迹象中可以看出,孟小冬是做好了这个准备的。
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孟小冬对杜月笙的看重,也能看出她个人心态的变化。前文曾经提到过,在要跟梅兰芳结婚的时候,孟小冬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她是不甘心,也不情愿离开舞台的。不过这一次,显然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这说明,她更珍惜眼前的这份感情,同时,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也逐渐看淡了人生。
不过,虽然离开了京剧舞台,但孟小冬却并没有离开京剧艺术。她只是不上台表演了,并不是从此不接触京剧了。前面说过,孟小冬到香港之后,也是经常组织、参加一些票友雅集的。这算是她刚到香港的时候,与京剧仅有的联系,因为那时候的孟小冬事情很多,她要照顾生病的杜月笙。
杜月笙离世之后,孟小冬自然就没有那么忙了,也没有那么累了,但同时,也没有从前那般开心了。毕竟,她失去了自己的最爱。而且,她的好姐妹姚玉兰去了台湾,也没有人陪她了。
这时候,唯一能够给她带来快乐的,自然只有京剧了。那段时间,孟小冬的家俨然成了京剧票房,她的那些老朋友,王瑞芝、郭晓农、钱培荣等经常去她那里吊嗓聊戏。
时间久了,自然有人劝说孟小冬登台,不过都被她婉拒了,她不想背弃曾经的诺言。但是,在众人的不断劝说下,她做了另一个决定,就是开始收徒弟了。
1952年的春天,在孟小冬的家中,由孙养农举香,孟小冬正式收钱培荣和赵培鑫为徒。收徒那天出了一个小插曲。就在仪式进行当中,孟小冬的私人医生吴必章忽然跑到了钱培荣和赵培鑫中间,也朝着孟小冬叩了一个头。孟小冬感他心诚,便收下了他。不过,由于他没拜祖师爷,仅仅拜了师父,所以算是半个徒弟。
孟小冬是一个热爱京剧的人,也是想要为京剧做些事情的人。她继承了师父的衣钵,也继承了师父的收徒方式,极为严格。不过,师父再严格,也要徒弟肯学才可以。在她早期收的这几个徒弟当中,赵培鑫就属于那种不太肯学的。他学了几段戏之后,便觉得自己已经可以了。于是日渐骄纵,开始把自己当回事儿了。有人曾经问他唱得到底是哪一派,属余派还是马派,结果赵鑫培牛气十足地说自己唱得是赵派,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代宗师了。孟小冬得知了赵鑫培的一系列所为,极为不满,最后将他一顿训斥,并责令他不许再进门。而那半个徒弟吴必章也没学多少。他是一个医生,不是专业的京剧演员,拜师只是因为爱好京剧。不过,好在钱培荣是一直跟随孟小冬学戏的,而且学得极为认真。他跟随孟小冬学了差不多七年,是孟小冬在香港期间教授过的时间最久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