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爱爱小说下一章:苏青:风从海上来
至此,余叔岩才说出自己的顾虑,他拒绝收孟小冬,不是因为觉得孟小冬不行,也不是不想收徒弟,而是有太多世俗上的考量。
当晚,二人谈了很多。虽然这次谈话涉及孟小冬的地方很少,但确实给了余叔岩一个触动。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一身技艺或许真的要找个传人了,一旦自己身体不行了,或者生一场大病,无法教授徒弟了,那么自己这一派岂不要断绝?余叔岩想法的改变,自然是利于孟小冬日后拜师的。
说来也巧,余叔岩有一个发小儿,叫李育庠,一次坐火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文武老生,叫做李桂春。言谈中,李桂春说出自己要去北京,然后找门路帮自己的儿子李少春去拜余叔岩为师。李育庠一听,便说了自己跟余叔岩的关系,并开口许诺对方,帮忙当个中间人,代为介绍一下。不料,李育庠跟余叔岩说的时候,余叔岩当场就拒绝了,此时他虽然已经有了收徒的想法,甚至从内心觉得自己确实需要一个徒弟了,但标准依然未改,必须是自己看中的,判定有资质,并肯去努力的。在余叔岩眼中,这种自己见都没见过,只是朋友帮着答应的徒弟,是不值得收的。然而,这李育庠确实是个奇人,他见老伙计竟然如此不给自己面子,竟然耍上了流氓手段。跟余叔岩说,我们也算是从小玩到大的,如今你竟如此不给我面子,既然你无情,我也无义。你今天若是不答应这事,我就吊死在你们家门口。余叔岩对这个发小儿实在是无奈,最后只好答应了下来。
李少春的拜师仪式是在1938年的10月19日举行的。余叔岩首次收徒,前来祝贺的人非常多,期间很多前来贺喜的客人聊着聊着便聊到了孟小冬身上,不少人都为孟小冬抱不平,觉得余叔岩太过偏心。人家孟小冬一直对你尊崇有加,见了你毕恭毕敬的,而且天赋又高也懂得努力,可你不收,反而收了个李少春这种条件没有孟小冬好的。这不是重男轻女吗?
余叔岩听了众人玩笑式的责问,也有些尴尬,只得说小冬曾是兰芳之妻,后又离异,我与兰芳一向交好,如今虽然往来较少,也不宜介入这种关系。
众人一听,说道那好办,我们就去把兰芳找来,让他保证不干涉,这样总行了吧?这时候,在场的人已经被此氛围感染,纷纷玩笑似地七嘴八舌起来,弄得余叔岩好不尴尬。不过,还得接话,于是继续解释道:“你们不要急,听我说。男师父教女徒有诸多不方便,你们都是梨园行当的人,知道教戏的时候难免有身体碰触,怕遭人言啊!”
众人听了,又是一阵哄笑,这时杨梧山突然上前插话道:“原来你不收小冬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担心男女授受不亲啊!这个好办,你家的两位女公子不都是戏迷吗?你教授小冬之时,可以让她们陪学,这样一来,旁人还能说出什么呢?”杨梧山说完,听众们一阵叫好,都觉得这个主意实在是妙。
余叔岩见到了这个份上,如果自己再不松口,显得太不合时宜了,便不再拒绝。第二天的时候,请来许多梨园行有头有脸的人做中人,第三天正式举行了孟小冬的拜师仪式。
余叔岩与孟小冬、李少春
余叔岩是北京地区的名人,自然很多人想要结识他,而他本身也愿意交朋友,因此家中客人很多。一般来说,余叔岩吃完晚饭后,都是陪着朋友们聊天,等到将近十二点钟,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便开始教授孟小冬和李少春。这一教,往往就要教到第二天的天亮。
每次孟小冬学戏的时候,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也都是陪在旁边的,为的就是防止别人说闲话。
一般来讲,传统式的师徒协作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就是类似孟小冬跟仇月祥那般,师父不收学费,并且负责学生的日常起居花销,但是当徒弟学有所成之后,赚来的钱要分给师父一部分。还有就是类似今天各种补习班的样式,交学费学习。而余叔岩选择的却是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问但不收费。
所以如此,一是那时的余叔岩不缺钱,他不过是想把自己的一身本领传下去而已。师父免费教学,而且教得极为认真,让孟小冬更为感动的是,师父教自己的时候,还拉上两个女儿作陪,让孟小冬很是过意不去。年轻女孩之间本就容易熟络,孟小冬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之后,孟小冬便经常买些礼物给她们,以弥补自己没花学费的亏欠心理。
那一段时间,孟小冬是下了心思的。她不仅自己听得仔细,还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刚刚拜师不久的时候,对师父还没那么了解,她便通过余叔岩的两个女儿打听余叔岩的教课特点,以及在余叔岩面前要注意些什么。
孟小冬跟余叔岩学习的时候,总是站着听,不做笔录,而是用心默记,表示对余叔岩的尊重。这样做余叔岩自然从内心喜欢,觉得这个女徒弟有心,懂得规矩。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默记总是会有遗漏的,有些东西当时听的时候记下了,很快就容易忘记。因为跟余家姐妹相处得很好,两个小姑娘就自动担起了记笔记的任务,她们记下后,到时候送给孟小冬。这也是孟小冬跟余家姐妹感情融洽的一个见证了。
余叔岩的艺术成就在于注重细节。当时,很多演员都将主要的功力放在了唱上,对于动作以及人物心理等揣摩得不够。前文曾经介绍过,齐如山跟梅兰芳结识,靠的就是齐如山给梅兰芳讲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并觉得应该将这种变化体现出来。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余叔岩也有着类似的看法。
他教给孟小冬和李少春的不仅有唱腔上的各种变化,更是有一出戏中,每个人物处在每个阶段的时候,心理上的发展和变化,并告诉他们如何表现出这些变化来。
正是因为余叔岩的戏中夹杂了太多这种细节性的东西,是需要去认真揣摩,认真体会的,所以虽然孟小冬和李少春都有很好的基础,甚至孟小冬已经是绝对的名角儿了,但二人学习得依然很慢,当然也很苦。不过,进度虽慢,但质量却高。他们两个,尤其是当时的李少春演出很多,他每学完一出戏,便上台表演,以检验成果。而每次都差不多能够引起轰动。
这便是名师的能力了,不仅自己演得好,教学生也教得好。
李少春最开始的时候,学习也是非常认真的。他本来就有一定的天赋,而且肯努力,进步也快,有些戏目甚至比孟小冬接受得还要迅速。不过,一段时间之后,李少春去余叔岩那里的次数就开始少了。
之所以这样,不是李少春不愿意学了,也不是余叔岩不喜欢他了,而是李少春没有太多的时间,他需要不断登台。李少春跟孟小冬不一样,此时的孟小冬虽然也需要养家,但她毕竟是名角儿,唱了很多年,而且也红了很多年。手里有一定的积蓄,因此即使不经常上台,家中的吃穿用度也没有问题,而且杜月笙也会经常资助她,在经济上她是没有负担的。但李少春不一样,他需要养家。现实让他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舞台上。最终,李少春在父亲的要求下,不得不辞别恩师,跟着老父亲去关外演出了。
这样,李少春虽然也是余叔岩的入室弟子,但其实并没有跟余叔岩学过太多的剧目。而孟小冬则不同,她是因为真心喜欢戏剧,所以才拜师的,其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因此不仅学的剧目多,学习得也更加刻苦。当然,成长得自然也更快。
余叔岩本身就有病在身,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更是大不如前了。他自己好像也感觉到了身体境况的不好,因此更加珍惜这在世的时日,对小冬的教授也更加严苛了。每一出戏,都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地教小冬。这样虽慢,但学得扎实,孟小冬在这一段学习的日子中,可以说艺术造诣又上了一层楼。
就这样,孟小冬整天跟着余叔岩学戏,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刻苦。几年的时间,孟小冬已经学了余叔岩所会剧目的大半,而余派唱腔的精髓,也尽都学会了。
1943年5月19日,余叔岩这个甚至可以用伟大来称谓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最终没有战胜病魔,离开了人世,享年54岁。孟小冬听闻师父死讯,一时无法接受,悲伤不已,然而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余叔岩去世之时,北京正处在日伪的统治之下。这期间,孟小冬以要为亡师心丧三年为由,正式宣布告别舞台,不再为人唱戏。其实,也有部分原因是她不想为日伪唱戏。
1947年9月,孟小冬再次出山,这一次是为了陕西水灾义演,同时也是为了庆贺杜月笙60岁的生日。孟小冬连着演了两场《搜孤救孤》。
自从拜师余叔岩门下之后,孟小冬就很少登台了,正儿八经的演出可以说是没有的。这次是孟小冬正式学习余派之后的第一次正规演出,也是孟小冬给观众们交答卷的一刻。这也是她这一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演出。
由于孟小冬在开演之前就已经宣布了,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所以未演便轰动了,人们争相抢票,一时间一票难求。原本只卖五十万元的一张门票,竟然被黄牛们炒到了五百万元一张,即使价格翻了10倍,依然是供不应求,很多人还是拿着钱买不到票。甚至,当时已经到了像马连良这种角儿都弄不到坐票的程度,他为了看戏,只好找人在戏园过道加了张凳子。
当晚的演出极为轰动,也相当成功。不仅戏园的人大呼过瘾,通过无线电收听直播的人,也都觉得不虚此生了。
这一次是孟小冬演艺生涯的巅峰,同时也标志着孟小冬演艺生涯的结束。纵观孟小冬从艺的这些年,虽然中间也有坎坎坷坷,不过只就艺术上来讲,还是顺利的。她8岁第一次登台,便给观众们一个惊喜,等到最后一次唱完,又是让观众大大满足了一把。以辉煌开始,又以辉煌结束,可以称之为完美。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她因为身体不好,曾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孟小冬那段时间虽然不在台上,却一直在戏迷们的心中。一个艺人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什么遗憾呢?
但她的人生却并不完美,甚至满是伤痛。第一次婚姻没能让她得到想要的生活,反而是受了一身的伤。这些都是她所没想到的,更是她所不想要的。如今年纪已经大了,也该给自己找一个归宿了。可是那归宿在哪里呢?此时的孟小冬对以后的日子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不过,好像有一个人早已经开始为她规划了。
第五卷 缘起缘灭戏如人生
第一章 情归于杜释然于心
其实,孟小冬这次去上海演出,本来也是有顾虑的。因为这种类型的演出,梅兰芳肯定是被邀请的对象,到时候台前台后免不了要碰到。虽然说两个人的事情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但如果再见面,依然会觉得有些尴尬。当然,最重要的是,媒体的眼睛都会盯着他们俩,到时候没事也会弄出事情来。
不过还好,这次主办人依然是杜月笙,而他也早已经想好了解决办法。这次演出一共是十场。杜月笙的安排是分别由孟小冬和梅兰芳唱大轴,其中孟小冬两场,梅兰芳八场。这样,两个人就不会碰面了。但是媒体和戏迷们都希望梅兰芳和孟小冬能够合作,这不是没事找事,而是觉得这样的组合才是当时最强大的组合,才能让他们好好过上一把戏瘾,也生出更多谈资。
媒体希望有话题,戏迷们希望有好戏看,这样一来,话题自然就会出现了。确实,当时有一些小报呼吁梅兰芳和孟小冬再次合作,以飨听众。事实上,如果仅仅合作演戏,也并无大碍。只是小报们的无良体现在他们不仅呼吁两人合作,更是表达出了想用个这次演出,让梅孟重归于好的意愿。这样一来,就让孟小冬和梅兰芳尴尬了。
当然,同时感到尴尬的还有杜月笙。一边是自己的朋友,一边是自己事实上的女人,如今被媒体弄得混乱不堪,他自然是不愿意的。
不过,小报们的发言是没法阻止的,所以也只能当做没看见,任它去做吧。然而,当时却有个来头很大的人物,也参与了进来,要撮合梅兰芳和孟小冬合演一场。这个人就是黄金荣。
这次的上海义演,同时也兼有为杜月笙庆生的目的。而且,这次杜月笙过生日排场弄得尤其大,宾客足有五六千人,汽车也差不多上千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期间警察局长亲自在门口指挥交通,而且当时许多政府的头面人物也都来了,像宋子文、汤恩伯等都到了现场,甚至连蒋介石也派了代表祝贺。
黄金荣心想,杜月笙如今虽然是上海的老大,但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肯定会给自己几分面子,所以他也去了,不仅为了祝寿,更是为了告诉别人,我老黄也不是一般人物,你们都看重杜月笙,但杜月笙看重的却是我老黄。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竟碰了软钉子。他到现场的时候,杜月笙并没有出来迎接他,而是推托说身体不舒服,仅派了一个小弟出来。
这下可把黄金荣气坏了,他觉得太没面子了,整天都想着怎么扳回来一局。后来他就想到了孟小冬和梅兰芳。
黄金荣跟杜月笙是对手,但也是多年的旧相识,对于杜月笙跟孟小冬的关系,他自然是知道一二的。于是,他就想着趁这个机会,让孟小冬跟梅兰芳上台合演,好让杜月笙出丑。当时一些小报上的消息,就是黄金荣授意发的。
不过,孟小冬和梅兰芳都是有分寸的人,他们在梨园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早已经对各种舆论看开了。而且,这么多年的社会经验,他们也自然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因此,他二人自然不会被小报牵着鼻子走。事实也确实如此,二人不仅没有合演剧目,甚至一方有戏的时候,另一方也会故意避开,以免有闲话。甚至就连最后一天有杜月笙本人参加的集体合影孟小冬都没去,因为那天梅兰芳在。
也正是因为这次上海之行有太多的闲话,孟小冬演完之后便整理行装回了北京。杜月笙和姚玉兰自然是极力挽留的,不过孟小冬说自己离开北京已经好几个月了,家中老母非常惦念,已经写信催促了,不得不归。这个理由是无法反驳的,因此杜月笙和姚玉兰也不好强留,于是拿了很多首饰出来,作为孟小冬出席此次活动的酬谢。
不过,孟小冬并没有收受杜月笙给的酬金,只拿了一块刻有杜月笙名字的金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回京孟小冬并没有拿戏服,她只留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件——演程婴时穿的褶子,其他的都送人了。其意非常明显,是想告诉众人自己在演出之前宣传的从此不再登台并不是制造噱头,而是真实的。
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梨园行当的同行以及各类戏迷都觉得十分惋惜。有人也问过她为什么要从此弃演,孟小冬只是幽幽一声叹息:“我现在的样子,还怎么演戏呢!”她并不是屈从命运,也不是看透了世事,而是病痛使她不再有长时间演出的体力了。实在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