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爱爱小说下一章:苏青:风从海上来
所有种种都预示着,在生活问题上梅兰芳并不高明,这才是导致他跟孟小冬最终分手的原因,而这也是孟小冬悲剧的根源。
梅兰芳是企图挽留孟小冬的,但是没有成功。梅兰芳也曾去孟家找过孟小冬,希望她能给自己一个机会,但是孟小冬并没有见他。就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彻底宣告失败,他们的缘分尽了。
分手是孟小冬提出的,但她并不快乐,可以说很伤心。在跟梅兰芳结合的这几年中,她付出的太多了。结婚时正是她当红的年纪,也正是她人生最好的年纪,如今年华已经不再,但身心却伤痕累累了。
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及子女
不过,即使再不高兴,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未来不会因为悲伤而不到来,过去也不会因为悲伤而改变。不管遭遇了什么,生活总是要面对的。
孟小冬病倒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孟小冬总算从悲痛中恢复了过来。不过那恢复是身体上的,精神上她依然处在伤痛当中。那一段时间,孟小冬对曾经迷恋的舞台生活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厌倦。她推掉了很多的演出。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孟小冬决定换个环境,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最后,她选择了天津的詹家,又一次开始了吃斋念佛的生活。
前文曾经说过,《天津商报》的记者沙大风极为欣赏孟小冬,正是他第一次称孟小冬为“冬皇”,并公开在报纸上对孟小冬喊出了“吾皇万岁”的话来。当他得知孟小冬因为婚姻遭受挫折,自暴自弃连演出都不接之后,非常痛惜。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小冬。
沙大风给孟小冬建议,说她跟梅兰芳的结合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如今分手了,也必须通过法律,正式提出离婚,如果这么不明不白的,只会给人留下话柄,让人们无端猜测,反而对自己不利。
那时的孟小冬,正处在凌乱当中,她听了沙大风的话,觉得有道理,自己和梅兰芳的婚姻确实应该有一个正式的了结,算是给戏迷,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她又不太想将这件事闹得太大。
已具风韵的孟小冬
最后,沙大风又给了孟小冬一个建议,他说上海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律师,叫做郑毓秀,非常厉害,不如去找她,她是专业人士,自然能够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这一次,孟小冬听从了沙大风。
1931年夏末的时候,孟小冬南下上海,找到了郑毓秀,并根据对方的意见,聘请其为法律顾问,正式向梅兰芳要说法。
在上海期间,孟小冬找到了她的好姐妹姚玉兰。此时,姚玉兰已经嫁给了杜月笙,成了杜月笙的第四房姨太太。好姐妹多年未见,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同样觉得高兴的还有姚玉兰的丈夫杜月笙。
杜月笙是因为听过孟小冬唱戏而开始关注她的,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极有个性的女子。他早年去北京的时候,还曾拜会过孟小冬一次,而且听说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心中还有过一丝失落。
杜月笙是一个常年在江湖的人,极为敏锐,他虽然不知道孟小冬为什么来上海,为什么找到了姚玉兰,但他明白孟小冬此次不请自来,一定是有什么事的。
孟小冬与姚玉兰多年前就已经结为金兰,自然是无话不谈的,她将自己的境况以及来上海的目的告诉了好姐妹。姚玉兰听了孟小冬的遭遇之后,便出主意说:“打官司虽然正式,但很麻烦。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让月笙出面帮你解决一下,不用再请什么律师了。”孟小冬本来就是叙叙旧情,并没有找他们帮忙的意思,因此听了之后,感觉不好意思,便说:“这点小事怎么好麻烦杜先生。”姚玉兰回答:“没事,本来也不难解决,而且以我们的关系,让他帮你也是正常的。”
最后,孟小冬选择了让杜月笙帮忙,杜月笙自然是愿意的,而且他解决起来也确实迅速。杜月笙给远在北京的梅兰芳打了一通电话,电话里告诉了梅兰芳孟小冬要请律师的事情,并且跟梅兰芳说,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闹出去对谁都不好。而且这件事上你确实也有理亏的地方,没尽到一个丈夫该尽的责任。我看不如这样,我当个和事佬,给你们做个中人。然后你拿出一笔钱来,给孟老板,算是对她的补偿,之后井水不犯河水。至于郑大律师那边,我会去打招呼,相信他会给面子。
梅兰芳自然是答应的。当初离婚的时候,梅兰芳就有送一笔钱给小冬的打算,一是为了化解矛盾,二是也算给小冬的补偿,毕竟小冬这些年不演戏收入也不多,当然,他也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告诉小冬自己还是在意她的。可是哪想到,那时候孟小冬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他说话。如今,孟小冬将事情弄到了上海,请杜月笙出面,自己要给个面子,另一方面虽然对孟小冬的做法感到不快,也确实觉得自己应该给些补偿,并跟杜月笙说给孟小冬4万块。
听梅兰芳如此爽快就答应了,也算是给足了自己面子,杜月笙很是高兴。便在电话里表示,钱自己先帮梅兰芳垫上,以后梅方便的时候,再还他就是了。
杜月笙这么做,自然也是有他的目的的。他虽然跟梅兰芳也算是朋友,但情感上却是倾向于孟小冬这边的。如果梅兰芳真心实意给这笔钱,那么他帮忙垫上,算是给梅兰芳面子,帮梅兰芳解决了问题,毕竟4万块不是小数目,梅兰芳虽然是名角儿可是刚去美国演出回来,赔了不少钱,一时间怕也拿不出那么多。而且,如果梅兰芳只是敷衍暂时答应,他垫上之后,梅兰芳也就不得不给了,因为很少有人敢欠杜月笙的钱。
这就是杜月笙的智慧,一个常年混青帮的人,自然办起事来是滴水不漏的。
孟小冬的上海之行,算是没有白费,那以后,心情也好些了。倒不是因为拿到了一笔钱,而是总算觉得赢得了一丝尊严,以前,净被人欺负了,这次总算扳回了一局。
同年秋天,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发起了一次赈灾义演。他本就喜欢孟小冬的戏,再加上几次来往,跟孟小冬也算是朋友了,所以自然要邀请孟小冬的。那段时间,孟小冬的心情好像也有些恢复了,答应了沙大风的请求。
孟小冬在天津是极有市场的,而且息演多年,此次再次登台,自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众们望眼欲穿,只盼着演出的到来。
果然,孟小冬没有让天津的观众失望。人们发现,虽然孟小冬已经多年未演戏了,但功力还在,而且不仅嗓音依然如前,在动作、身段上仿佛更加精进了,让天津的观众大大地过了一把戏瘾。
那次跟孟小冬同台的,还有著名的“旧谭派”领袖级人物言菊朋。言菊朋是著名的京剧家,他参加完义演之后,又接连演了好几天。孟小冬对言菊朋是非常敬佩的,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观摩机会,便邀请朋友为言菊朋捧场。
此前,二人也是相识的,而且言菊朋还曾给过孟小冬一些指点,但是从来都没有正式拜师。这次在天津偶然相遇,孟小冬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便请沙大风在中间说和,表达自己想要拜师的意愿。彼时,孟小冬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角儿,跟那些老一辈比,差的不过是些舞台经验,言菊朋没有任何犹豫,欣然答应了。并且说,选个好的日子,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甚至当时天津的一些报纸还登载了这件事。
没多久,又发生了另一件事。孟小冬拜了上海的京剧票友苏少卿为师了。
对于这一消息,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孟小冬已经是著名的京剧演员了,那时沙大风极赞她的“冬皇”称号,也早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但她却拜了一位票友为师,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不懂小冬是怎么想的。
面对朋友的疑问,孟小冬给出了解释,她引用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行了说明,她说自己拜师不在乎对方是否比自己有名气,是否比自己更全面,在乎的是能不能学到东西,只要能够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拜票友为师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小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的名气和成就,而是自己的业务能力,她是因为喜爱戏剧而走上舞台的,并不是因为喜欢出名儿走上舞台的。
然而,生活好像注定跟她过不去一样。就在她积极学习,准备在艺术境界上更上一层楼之时,又一件麻烦事出现了。
彼时,天津的一家报纸上连载了一部小说,虽然书中的主人公改了名字,但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孟小冬和梅兰芳的事情。那部小说中,重提了当年的李志刚案件,并且暗指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就是某某著名坤角儿,而且还提到了该坤角儿最后敲诈某大王级名伶数万大洋等。
小说一发,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时间风言四起,让孟小冬极为恼火。可是,对方是用小说体进行写作的,其中还夹杂着很多虚构情节,而且并未提及孟小冬的名字,所以孟小冬虽然气愤,但也拿对方没办法。她只能是在背后默默忍受,无人的时候独自神伤。
这对孟小冬造成了很深的伤害。她那本来已经逐渐燃起的斗志,也突然消失无踪了,代之的则是对这个社会深深的厌恶。整个人也失去了笑容,从此情绪低落,一蹶不振。
最后,孟小冬看破了红尘,来到了北京的一座寺庙,拜主持为师,举行了一次皈依的典礼。
不过,孟小冬虽然举行了皈依仪式,也正式拜了大和尚为师,但并未真正遁入空门。不过是表明自己皈依三宝,成为了佛家信徒而已。
从那以后,孟小冬便不再登台,而是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净。
孟小冬信佛也跟学艺一样,广拜师父,她除了在家独自念经静坐之外,每逢初一十五的时候,还会去寺院听法。而听法的地方也不局限于一处,当时北京的各大寺庙她都去过,为的就是从各路大师那里都获得指点。
那段时间,孟小冬的心是安静的,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打扰。这种安静的生活状态,是她自结婚之后从未有过的。以前,她被“困”在“金屋”里,虽然也是没有人打扰的,不过内心中总有一份对情郎的牵挂,以及见不到情郎的煎熬。现在才是彻底的宁静。
然而,另一群人却备受煎熬。他们便是孟小冬的戏迷们。
孟小冬早已经是名家了,也正处于艺术辉煌期。她的离开,无疑是戏剧界的一大损失。戏迷们早就等着看她的戏了,可是她却总也不出来。于是,外界对孟小冬的呼声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戏迷,呼唤着她,希望她重返舞台。
这时候,很多人开始开导孟小冬。他们说,那些人所以登载无聊小说,为的就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你又何必在意呢?况且,如果他们真的有恶意,是为了伤害你的话,你现在这种躲在家里的做法岂不是正好中了他们的计吗?等有一天,观众彻底忘记你的时候,他们怕是会在背后偷笑吧!而且,孟老爷子已经去世了,一大家子人都等着你来撑起这个家呢?此时消沉,岂不是让那些小人偷笑,让全家人跟你受苦吗?不如重新拾起精神来,让他们看到你是不能被打倒的。而且,那些流言算什么呢?你在报纸上发一份声明,将事情的经过阐释一下,让支持你的观众们看到真相,大家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孟小冬一想,觉得有理。自己这样做,看似得到宁静,其实是不敢面对外界舆论的一种逃避。自己为何要逃避呢?分明是他们做错了事,伤害了自己,为什么自己还要用他们更为高兴的方式去“报复”他们呢?
于是,孟小冬拿起纸笔,开始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启事,现援引原文如下:
启者:冬自幼习艺,谨守家规,虽未读书,略闻礼教。荡检之行,素所不齿。迩来蜚语流传,诽谤横生,甚至有为冬所不堪忍受者。兹为社会明了真相起见,爰将冬之身世,略陈梗概,惟海内贤达鉴之。
窃冬甫届八龄,先严即抱重病,迫于环境,始学皮黄。粗窥皮毛,便出台演唱,借维生计,历走津沪汉粵、菲律宾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养。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抑冬更有严重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逼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
冬与李某素未谋面,且与兰芳未结婚前,从未与任何人交际往来。凡走一地,先严亲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训,重视人格,耿耿此怀,惟天可鉴。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实堪痛恨!
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淆惑视听者,冬惟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
特此声明。
这则启示于1933年的9月5、6、7日,在天津的《大公报》上连载三天。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也从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从这份启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信息。孟小冬确实是愤怒了,而且,她虽然曾经深爱过梅兰芳,但确实被梅兰芳的一系列行为给伤到了。不过,在愤怒之余,孟小冬也保持了理性。她说出了自己最在意的事情,是之前介绍人,即“梅党”跟自己说是有名分的,但真正应该体现出名分的时候,也即梅兰芳伯母去世时,自己却遭遇了羞辱。但是,她并没有直接用这件事指责梅兰芳,也没有夹杂太多的情绪,而是陈列事实,让读者自行判断。
这则启示宣告了孟小冬的态度,同时也预示着孟小冬将要复出了。确实,此后不到半个月,孟小冬便重返舞台。她的戏迷又有戏可听了。
第三章 重返舞台旧人重逢
1933年9月25日,是孟小冬正式复出的日子。那一天,她在北京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演了自己拿手的全本《四郎探母》。
当时,著名的京剧艺术家,“余派”唱腔的创始人余叔岩先生,已经因为病痛辍演多年。余先生造诣极高,对艺术要求也极为严格,所以虽然从艺多年,但还没正式收过徒弟,因为在他看来,一般人都不是认真学戏的,不值得教。这样,他本人辍演之后,正宗的余派戏,几乎就可以说是没有了。人们想听余派只能从其他研究余派的演员那里听。但当时确实没有太正宗的余派演员。不过,在这不久前,孟小冬刚刚拜了鲍吉祥为师,主攻的就是余派戏。所以,一批老的余派戏迷,更是将孟小冬的这次演出看得格外重要。因为在他们眼里,孟小冬虽然不是余派的传人,但以她的能力如果钻研余派戏,一定能够掌握余派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