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反的一面,“不挟长”就是并不因为对方有长处,想去沾一点光。“不挟贵”,也不是因为对方有地位、有钱、有权势才去交这个朋友,企图得什么便宜。例如,民国初期五四运动后,因为胡适之是倡导五四运动的人物之一,因而出名,便有一个文人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朋友胡适之。”其实胡适之并不认识他,直到现在,“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还常被人引用,去讥评趋炎附势、脸上贴金的人。“不挟兄弟”也就是说,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却口口声声说:“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熟得很。”这叫作交浅言深,也是不好的作风。
“友也者,友其德也。”交朋友是为道义而交,不是为了地位而交,不是为了利用人而交,也不是为了拜把兄弟多,可以打天下,或如江湖上人“开码头”“扬名立万”而交。交朋友纯粹是道义之交,不可有挟带的条件。常有年轻人说:“我们同学很多,将来可成为一帮。”这就是挟带了条件,已经不是真正的友道,只是利害的结合。
孟献子是鲁国当年的第一位大权臣,是百乘之家。古代的百乘之家,富比诸侯,权位等于鲁国的副国君。但是他在友道上了不起,他有五位真正的朋友。照理说,这样的家庭,朋友应该有很多,如战国时孟尝君门下有三千客,这都是朋友啊!都靠他、吃他的。而孟子和孟尝君是先后同时代的人,为什么孟子没有说孟尝君在友道上了不起,而只提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孟子说,孟献子五个朋友是有道德、有学问、不求功名富贵的。君王想和他们交往做朋友,他们也不来,却和孟献子做了朋友,这就可见孟献子之不平凡。孟献子和他们交朋友,只是因为他们有道德、有学问。他们五人本身既无财富,也无权位,也没有把孟献子家的富贵放在眼里。
孟子说,孟献子和这五个人做朋友,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家世、富贵、权位,纯粹就是好朋友。这五个人看孟献子,也不管他的家世,只认为孟献子这个人够格、够条件做朋友,有味道,所以成为朋友。如果他们心目中有了孟献子家世的观念,也早就不和孟献子做朋友了。
易其心
交朋友之道,要“易其心而后语”,要彼此知心。但是知心很难,《昔时贤文》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有一个知己的,尽管我们都有家人、父子。但夫妇为夫妇,不一定是知己;兄弟是兄弟,父母是父母,也不一定是知己。
所以知己只有友道,友道就是社会之道,有人把五伦之外加一伦,那是不通的。朋友一伦就是社会,过去家庭一伦也是社会。我们中国文化标榜的知心朋友,从古到今只有一对,就是管仲与鲍叔牙两个人。以后的历史虽不敢说没有,但的确很少。如果大家懂得他们两人全始全终的历史,就可以知道知心不容易了。
孔子说“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易”就是交易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易其心”是彼此换了心,就像古人一首非常有感情的词:“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孔子的看法,是要能“易其心”,才能讲朋友之道。
定其交
“定其交而后求”,我们在社会上交朋友,人与人之间要“定其交”,要有交情。
记得我们年轻时把朋友分类,一种是一般的朋友,见面之交的都是朋友;一种是政治上的朋友,就是有利害关系的朋友,除了利害关系,政治上没有朋友;另有一种是经济上的朋友,所谓通财之谊,能做到通财之谊就很难了;最难得的是道义之交,那是更难了。我们一生能不能交到一个没有一点利害关系的朋友,都是大问题,包括了政治、经济、普通等一切的朋友在内,能够全始全终的有几个?如果有,那就是可以相交的朋友。朋友的交情能够“定其交”,才可对他有所要求。
譬如管鲍之交,管仲开始跟鲍叔牙做生意,结账的时候,鲍叔牙也不问赚了多少,管仲就自己装了起来。人家告诉鲍叔牙,管仲太不够意思,两个人做生意赚了一千万,才给你鲍叔牙一百万!鲍叔牙不但不以为意,还说:“他那是因为穷!他需要钱,我不需要。”这多么难?管仲那个做法是乱来的,拿了就拿了,用了就用了,管仲的心情鲍叔牙了解。
最后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对他说:“你死了以后,我想把这个宰相交给鲍叔牙来做,如何?”管仲说:“千万不可交给鲍叔牙,他绝不能当宰相。”他就这么爱护鲍叔牙,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不要他接位,是为了顾全齐桓公,也为了顾全鲍叔牙。这种胸怀多好,多高超,也只有知己才懂。如果像现在的人,你不做国防部部长,应该交给我,却交给别人,那还够朋友吗?当年你当部长还是我建议的,要我当部长你却要反对!不骂你祖宗十八代才怪!所以只有知己才能爱人以德。
过去我们念到“定其交而后求”,很滑头地加了一个小批:“有酒有肉皆朋友,患难何曾见一人!”真有患难的时候,何曾有一人来帮助你啊!
成功要靠朋友
中国人讲朋友之道还有两个原则:一、朋友有通财之谊。朋友就是社会,社会上彼此有困难要互相帮助,就是通财之谊。这个在前面已经讲过。二、朋友要劝善规过。我有过错,你能指出来,忠告我。所以孔子谈朋友之道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什么是益者三友?对你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友直,对你讲实话的人;友谅,能够包容你、包涵你的人;友多闻,学问见识比你广的人。这三种是好朋友。
大家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财之谊的朋友,没有劝善规过的朋友,也没有群众,那么你的人生便很艰难了。
中国人的朋友之道还包括老师。在中国文化中,往往师友并称,所以说师友同道,古人称弟子为师友之间。人有许多上不可对父母讲的话,下不可对妻子儿女讲的话,只能对朋友讲。这就是朋友之道,也可见友道的重要。
(选自《孟子与万章》《易经系传别讲》)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分寸感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这个人做朋友了不起,历史上有他的专门著作——《晏子春秋》。
晏子是大政治家,可以说是孔子的前辈,年龄虽然差不多,但比孔子出道早。《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有一天回家时,夫人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夫人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
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第二天驾车就变了。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我们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终的很少,所以古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到处点头都是朋友,但不相干。晏子对朋友能全始全终,“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久而敬之”。
许多朋友之间的关系搞不好,都是因为久而不敬;初交很客气,三杯酒下肚,什么都来了,最后成为冤家。
讲到这里,我想到中国人的夫妇之道——“相敬如宾”。宾是客人,对于客人无论如何带几分客气,如果家人正在吵架,突然来了客人,一定暂行停战,先招待客人,也许脸上的怒意没有完全去掉,但对客人一定客气有礼。夫妇之间,最初谈恋爱时,在西门町电影院门口等了两小时,肚子里冒火,对方来了,还是笑脸迎上去,并且表示再等两小时也没关系。如果结了婚,再这样等两小时,不骂一顿才怪!因为是夫妇了嘛!所以夫妇之间,永远保持谈恋爱时的态度——相敬如宾,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妇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如此。扩而大之,长官对于部下,部下对于长官,也是这个道理。
这个“敬”的作用是什么?好像公共汽车后面八个字的安全标志:“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少碰为妙。
普通人交朋友,恰恰与晏子相反,时间久了,好朋友变成冤家,这对五伦中的友道实在有亏。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对任何人都不大相信,友道根本上已成了问题。必须亟图匡正,以便维系“久而敬之”的交友原则。
中国人交朋友,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出自《增广昔时贤文》一书,过去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我们十来岁就已经会背了,原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说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
这个道理,诸葛亮的文章里也有提到。诸葛亮除了功业以外,千古名文只有两篇,就是前后《出师表》,另外留下来的有几封家书。诸葛亮的书信都很短,可见他公事很忙,没有时间说很多话,可是意思都很深远。譬如给他儿子讲交友的信中说,君子之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温不增华”,是说春天到了,花已经开了,不要再加一朵花,锦上添花的事不要来。这也就是“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意思。朋友得意时,不去锦上添花,朋友倒霉时,也不要看不起他,跟平常还是一样。朋友之间的感情不能像天气一样冷热变化,要永远常青,四季常青,这才是交朋友之道。
交友之道实在很难,太亲近、太熟识了,自然会变得随便,俗语所谓的熟不知礼,就是这个意思。由于熟不知礼,太过随便,日久便会互生怨怼,反而变得生疏了。所以古人由经验中得来的教训,便很感慨地说“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有如清人张问陶的诗:“事能容俗犹嫌傲,交为通财渐不亲。”又如俗语说的“仁义不交财,交财不仁义”,“交为直言亲转疏”,等等,也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教训。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如此?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的心理作用犹如物理一样,挤凑得太紧,就会产生相反的推排力。因此要在彼此之间保持相当的限度和距离,以维系永恒的感情,这便是礼,也就是敬的作用和好处。
所以我们处朋友,如能像晏子那样,彼此相交愈久愈恭敬,交情自然就会长久了。孔门弟子子游也说:“朋友数,斯疏矣。”这也同样是教人在朋友间相处不可以太过于亲密,更不可以有太多的要求。
其实,推而广之,岂但交友之道如此,就如夫妇之间许多的事故,也无非太过亲密,才会发生反作用的。所以古礼教人处夫妇之道,也要相敬如宾。宾,就是客,也就是朋友的意思。一个人如深知此中的利弊,实在会觉得可怕!不过,如能渐渐从学养上做到一个“敬”字,又会觉得有无限的机趣,才真能体会到人生处世,确是最高的艺术。
(选自《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系传别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柔与谦的哲理
这个宇宙间有一个真理,“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有永远是成功的,有永远是失败的。“常胜之道曰柔”,柔是常胜之道,谦虚也就是至柔,做人脾气好也是柔。“常不胜之道曰强”,自己好强、好胜,希望永远出人头地,就是不常胜之道。
我们看人生,有很多人个性至强,总想出人头地,凭这个个性、做法就完了。所以常胜之道是柔,自认为一切不如人,一切退一步,最后成功的是自己。
我们中国的上古文化,老祖宗的传统,“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强就是强,什么叫强?强人、英雄之类的人,总要在不如自己者之前抢先出头。“柔先出于己者”,所谓柔,自己觉得很普通,没有超人之处,就是谦虚、不抢先。“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者则殆矣”,自觉高明、抢在前头的人,遇到比他强的人就危险了。“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处处让人在前,知道谦虚,他自己的危险也就不存在了。
“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人自己能谦虚、保持柔,一切不强先出人头地。“若徒”,徒是空的意思,不是徒弟的意思。“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他说这样就是能力不够也会制胜,也能担当天下事。
所以我常说,傲慢的人,根本就是自卑,不自卑的人不会傲慢,因为自卑的人晓得自己没有什么,又深怕你看不起我,故而傲慢。自己很充实的人,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因为他心里没有你也没有我,他看天下人就是黑压压的一片,他不管这些。所以凡是傲慢的人都是可怜之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有自卑感,反过来他就傲慢,他不懂人生,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学问很好,尤其是学佛的人,研究过经律论,也了解佛经,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增上慢”。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嗔、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贪、嗔、痴,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慢,慢是什么呢?慢就是我,我们常听见别人讲口头禅,或听到街上发脾气的人骂一句“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个绝对自卑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的,为什么傲慢?因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与自傲其实是一体两面,同样一个东西。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的。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没有大吉大利的卦,每一卦都是有好有坏,找不出哪一卦是完全好的。勉强说只有一个卦,就是谦卦,六爻皆吉。万事退一步就叫谦,不傲慢就叫谦,让一步就叫谦,多说一声谢谢、对不起,就叫谦。
谦卦到了九三爻是最好的境界,但是上面有个“劳”字,劳谦。你随时随地自己要劳苦,随时随地自己要小心、要勤劳、要努力,这是谦卦的卦象。内心要谦虚,要小心谨慎,要后退。因为谦卦的错卦是履卦,履就是行动,所以一切行动都要特别小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