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小的时候老辈人就告诉我们,年轻人出门,像大学毕业后两三年找不到工作,那个倒霉相——皮鞋破了,西装、牛仔裤已经发白了,头发留得长长的,然后履历表到处送,一看到就晓得是个倒霉的青年。
碰到这样倒霉时,怎么办啊?勤理发,理得干干净净的;勤洗衣服,哪怕只有一件,晚上烫得笔挺。早晨出来还神气,把裤带缩紧一点。肚子饿了,问你吃了没有,吃了。那神气十足,工作容易找到的,碰到有些老板就会用你了。
这个狗是相反的,所以看到主人衣服穿得不对,不出来摇尾巴,反而拼命地叫。杨布气极了,我养这狗多少年,现在我回来,看我衣服换了就叫,“将扑之”,要把这个狗打死。他哥哥杨朱就说,你打死它干什么?狗嘛!它是禽兽,不懂事,而且其实你也是一样的,假定你的狗一身白毛出门,结果在煤炭洞里滚了一身黑回来,你不把这个狗干掉才怪啊!你也认不得是你的狗啊!外形变了样子,就引起人家怀疑了。
天下事,天下人,这些事情就很多了。我有很多年纪大了退休的朋友。刚刚退休的人,开始两三个月,在家里整理东西,还没有完,慢慢来。三年以后苦恼了,开会惯了,办公惯了,忽然没有事做,他就活不下去。像爱打坐修道的,每天多给他事情做,他也觉得活不下去。所以人生就是那么怪,你说哪一样对,哪一样不对?这也可以看到,外形的转变会影响人的心理、思想的转变。
所以孟子也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不是那么简单的,观察了外面这个环境,看看各种情形、景象。在个人讲,自己虽受了打击,还要修养很好,没有倒霉脸色。
我常常跟同学讲,一个老前辈曾告诉我,他说,“有力长头发,无力长指甲”,年轻人生命力旺盛,头发容易长;营养不够的时候,指甲容易长。所以那个老前辈告诉我,倒霉的时候,少睡觉、勤理发、勤剪指甲。如果在倒霉的时候,没有事做老睡觉,头发、指甲弄得长长的就更倒霉了。也就是“征于色,发于声”。然后啊,“喻”,懂得了。看了别人的现象,看了外界的环境,反省自己,就懂得了。
所以古代的教育先从洒扫、应对、谈吐、待人接物上训练,“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这个衣冠、仪态很重要,这不是说穿我身上的长袍这个格调,而是穿你们自己的,清洁、整齐第一。出去让人一看,印象很好。一瓶花也一样,总要插好一点嘛!常常看到现代青年人的穿着,好好的衣服穿在身上,东一块,西一块,就像什么印象派的图画一样,莫名其妙。办公地点也一样,桌上乱堆,堆得一塌糊涂,都是懒啊!懒得整理啊!一个公司看看办公室干不干净,已经看出一半了。从小看大,看它没有生气,就没有发展啊!
我看人很多,古今中外成功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格调,而且都很严肃,生活上有他们严谨的一面,这点值得大家多多注意。
像我十七岁出门,碰到过几个动乱的大时代,在家时样样都富裕,出门以后,到处闯荡,我的个性啊,向来不求任何人,哪怕是朋友、同学、长官,一封介绍信、一张明信片都不肯用,要自己出去闯,那各式各样的苦头,连带种种的经验都来了。经验多了,我觉得到每个地方,大家都欢迎我,因为知道我是什么人、什么身份。比如今天我去看一个人,一打招呼,谈了几句话,一看脸色不对,讲话不对,马上知道了,就走了,避开了。“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晓得人家心里不高兴,还在那里死皮赖脸等,那给人家印象更不好了。有时,一到那里遇到吃饭了,主人殷勤招呼:“喂!来!来!吃饭。”“吃过了,谢谢!谢谢!”出来时实际上肚子里饿得很,口袋里一毛钱都没有,但要挣个面子,总不能给人留下一个坏印象,好像我来吃你的,揩油的。这些是我年轻时在外面的经验,为了达到做人、做事成功的目的,你给别人的印象不能搞坏了啊!
在外面做事那么多年,有时候也借钱啊! 求人须求大丈夫。好朋友,问他借钱:“有钱没有?我急要钱用。”“没有!你去帮我借!”这是好朋友。不是我有困难,等人来追问,可怜我,这个我不干!
总之,做法上要分清楚,取舍之际,像用兵一样,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你们好好揣摩吧!
(选自《列子臆说》《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
如何认清一个人
很多人都欣赏杜月笙,他虽不是读书出身,但有一种温文儒雅、老老实实的神态,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做了社会的闻人,他有包容三教九流的本事。因此,他有三句名言:第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南方话讲有本事就是能干。没有脾气不是没有个性啊!第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脾气比谁都大。
真的,一等人,有本事、有学问,又能干,所谓没有脾气是说不随便发怒,不为情绪所迁。二等人,就是一般人,古今中外都一样。有本事,一定有个性,有脾气。但是真正的大领袖,没有脾气,所以能容纳一切。末等人,本事是没有,个性强得很,这种人多啦!
所以大家立身处世,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在世界各地也一样,如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的;还有一种“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方唯心的哲学),所以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
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地,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到体内,当然健康要出问题。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书上说的。”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他的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冰鉴》所包含的看相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相书。他说,“功名看器宇”,讲器宇,又麻烦了。这又讲到中国哲学了。与文学连起来的,这“器”怎么解释呢?就是东西。“宇”是代表天体。什么叫“器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可以如此解释。中国的事物,就是这样讨厌,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下,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同,这就叫“风度”。
“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形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跟不点地,他果然短命。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躁,所以交代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
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用处的,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昞所注,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看,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一个人做学问修养,如果平常无所安顿之处,就大有问题。有些人有工作时,精神很好;没有工作时,就心不能安,可见安其心之难。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为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者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则安于平淡。
孔子又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他说上古时候的人有三点毛病,是社会的病态,也是人类的病态。但到了现在,“或是之亡也”,“或”为“或者”的意思,“是”为“这个”的意思。这就是说,如今看来也许这三个毛病都变得更坏、更糟糕了。用一幅画来作比喻,古人的画画得这么好,但其中还有三个缺点;不过现在的艺术家,比起古人那些缺点来更差了,还够不上古人认为是缺点的那个水准。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是缺点的,比现在认为是优点的还要更好得多。
下面孔子讲了这三个缺点。古代的人狂,这个狂在古代并不一定是坏事,不是现代观念的狂,如果现代对神经病、精神病叫作狂,那就糟了。古代的狂就是不在乎,但是有一个限度的。孔子说,古代的狂不过放肆一点,不大受规范;现在的人糟糕了,狂的人则荡,像乱滚的水一样,兴波作浪。古代的矜,比较自满自傲,但有一个好处,因为自己要骄傲,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重,于是比较廉洁自守,人格站得很稳;现在骄傲自矜的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看不惯,有一种愤怒暴戾之气。古代比较笨的老实人,还是很直爽的;现在更糟了,已经没有直爽的老实人,而社会上那些笨人都是假装的笨人,是一种狡诈的伎俩。
这是孔子当时的感叹,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三点等于是观察人的六个大原则。我们读到这种地方,要特别注意,这是对于一个人的看法。很多人都讲究看相,这就是相法,不过这个相法不是看五官和掌纹,而是看神态,看他的做人做事,就看出来了。
当领导别人,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部下、同事狂一点没关系,有时还蛮欣赏其狂,就怕不够狂,有本事不妨狂一点。如果是狂而荡,就问题严重了,狂到不守信诺,乃至把公家的钞票用光了,对什么事情都乱来,就要不得。有才的人多半狂,爱才就是懂得欣赏其狂,不要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不必要求别人也这样做,但是要提防他,不可失诸荡,这个狂就是人才。自我傲慢,有个性就是矜。自矜值得欣赏,一个人没有个性、不傲慢就是没有味道,每个人都有他独立的个性,但要有适当的限度。假使傲慢变成愤戾之气,到处怨恨,没有一个人、一件事使他满意的,即使他单独自处,也会跟自己过不去的,那就过于愤戾,这很不好。愚、老实没有关系,可不要故作老实,伪装老实,所谓貌似忠厚,心存奸诈,那就大成问题了。这狂、矜、愚三条,有相对的六点,外在是观察别人,内在是反观自己修养的准则,都要注意的。
(选自《论语别裁》《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
朋友之道
友其德
孟子说,交朋友之道,第一要“不挟长”,不以自己的长处,去看别人的短处。例如,学艺术的人,见人穿件衣服不好看,就烦了;读书的人,觉得不读书的人没有意思;练武功的人,认为文弱书生没有道理。这都是“挟长”,也就是以自己的长处为尺度,去衡量别人,这样就不好。
第二要“不挟贵”,自己有地位,或有钱,或有名气,因此看见别人时,总是把人看得低一点,这也不是交友之道。
第三要“不挟兄弟而友”,就是说朋友就是朋友,友道有一个限度,对朋友的要求,不可如兄弟一样,换言之,不过分要求。一般人交友,往往忽略这一点,认为朋友应该一如己意,朋友事事帮忙自己,偶有一事不帮忙,便生怨恨。在另一面,对一个朋友不帮忙还好,越帮忙,他越生依赖心,结果帮他忙反而害了他,所以“不挟兄弟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