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则“数达”应当理解为“见君上”之事能够不受阻滞,不致“留迟”,尽快实现。
“速”写作“数”,在银雀山汉简中也可以看到例证。④ 如《孙子兵法•九地》:
听〔□□〕之请主数也乘人之不给也(一一〇至一一一)
整理者指出:“十一家本作‘……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数’与‘速’,‘给’与‘及’,古音相近可通。”⑤又银雀山汉简
——————————
① 陈奇遒:《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下册,第841页。
② 陈奇遒:《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一册,第315—316页。
③《汉书•贾谊传》引《鹏鸟赋》:“淹速之度,语余其期。”
④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字》,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⑤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10月版,第76、80页。
《晏子》:
其仆曰:“〔□〕莫(叹)笑相从之数也?”(五九一)
公喜,令数为之。(六○四)
晏子曰:“为□□□弗为损年,数为之而毋求财官。”(六一○)
此三处“数”字,研究者均释为“数(速)”。①居延汉简中也有如下简例:
物色年追捕之令候长丞尉数推索有无□(E.P.T4:13)
□验明数告(E.P.T5:58)
□丞为但数急取(32.25B)
“数”都可以解为“速”。从文意分析,三例大约都与上级对下级的督切之令有关。最后一例“数”与“急”并言,更见急切之意。
在睡虎地《日书》甲种的文句之中,“岁”题下又有:
刑夷、八月、献马,岁在东方,以北大羊(祥),东旦亡,南遇英(殃),西数反其乡。(六四正壹)
夏夷、九月、中夕,岁在南方,以东大羊(祥),南旦亡,西禺(遇)英(殃),北数反其乡。(六五正壹)
纺月、十月、屈夕,岁在西方,以南大羊(祥),西旦亡,北禺(遇)英(殃),东数反其乡。(六六正壹)
七月爨月、援夕,岁在北方,以西大羊(祥),北旦亡,东禺(遇)英(殃),南数反其乡。(六七正壹)
简文所见从西、北、东、南四个方向“数反其乡”的“数”,似乎也应当
——————————
① 骈宇骞:《晏子春秋校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00—102页。
读作“速”。
“数”在这里另一种可能成立的解释是亲密、亲近。
《左传•成公十六年》:“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杜预解释説:“数,不疏。”《孔子家语•贤君》引孔子语:“不比于数,而比于疏,不亦远乎?”王肃注:“数,近;疏,远也。”《说苑•敬慎》也说:“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又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十三篇•兵令》可见:
行伍之疏数,固有恒法。(九六五至九六六)
也可证“数”与“疏”反义。
如此,则“数达”应当理解为“见君上”之时气氛亲和,情绪近昵。《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所谓“调悦者,情之道也”,《孔子家语•入官》所谓“说者,情之导也”,是从“君上”角度讲和悦之益,也可以在理解“数达”之义时参考。
说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稷辰”题下“以见君上,数达,毋咎”的涵义,关键是对“数达”的理解。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有涉及“数”与“达”的文字。例如《易之要》:“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博(薄),八卦相厝(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达数也。”(十五行至十六行)又如《要》:“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十七行)这里所说到的“数”与“达”,“达数”,以及所谓“幽赞而达乎数”、“赞而不达于数”、“明数而达乎德”、“数而不达于德”种种,现在看来,似乎不能对于我们解释“以见君上,数达”之“数达”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其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可能还值得思索。
(三)“毋咎”“说(悦)”“有美言”期待
“毋咎”,整理小组释文作“毋(无)咎”。今按:“无咎”,是先秦秦汉时人习用语。汉代史籍中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及《龟策列传》褚先生补述,《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景十三王传•赵敬肃王刘彭祖》、《匈奴传上》等。“无咎”作为人名亦不鲜见。
对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内容,刘乐贤曾经提醒研究者注意:“《日书》甲种的‘吏篇’及乙种的‘入官篇’都是讲何日何时入官府、见长官,有无吉凶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日书》甲种“吏”题下说到“见君上”或“见长官”情形,我们看到,君上或长官的态度,“说(悦)”、“不诒(怡)”或“禺(遇)奴(怒)”,“得语”或“不言”,“有美言”或“有恶言”(一五七正壹至一六六正伍),都使为吏者不能不深心疑惧,战战兢兢。于是《日书》甲种又有关于“入官良日”的内容(一五七正陸至一六六正陸)。《日书》乙种“入官”题下也说到何时“利入官”,何时“入官,吉”,何时“入官,凶”,何时“入官,辱而去”,何时“入官,有罪”等(二二四贰至二三七贰)。这些内容可以联系上文说到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和《孔子家语•入官》等文献理解。
应当说,睡虎地秦简《日书》虽然文字简略,对于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严酷空气以及从政人员们的奴性心理,仍然提供了值得珍视的宝贵资料。

二十 秦汉镇墓方式及其意识背景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盗墓行为,是和人们起初随葬生活消费品的情形同时发生的。厚葬风行,则盗墓益盛。盗墓的出发点,有的出自财产追求,有的出自复仇心理,又有其他复杂的文化因素。盗墓有诸种形式,有民间自发的盗墓,又有军政权势集团组织的盗墓。在中国古代,盗墓曾经成为一些地域的普遍风习,成为一些家族的营生手段,成为一些社会集团的行业特征。由于冢墓在传统宗法社会曾经是能够长久凝聚宗族团结,寄托宗族亲情的象征,人们通过礼敬冢墓表示对先古精神偶像的追念,也成为一种礼俗,于是与盗墓盛行的同时,也有反盗墓的种种努力。盗墓和反盗墓,是中国古代影响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的重要因素。
反盗墓的方式,除了选择墓址和构筑墓室时注意力求隐蔽深锢而外,还有特意设置疑冢和虚墓以迷惑盗墓者的情形。而传统的反盗墓技术还表现为使用石椁铁壁,墓中储水积沙,以及设置机弩、伏火、毒烟以杀伤盗墓者等形式。而以恐吓手段威胁盗墓者,也是通行的反盗墓方式之一。
秦汉时期的盗墓现象具有典型特征。由于盗墓行为的猖獗,出现的反盗墓的形式也比较完备。考察其中“镇墓”的方式,联系种种设计与制作的心理背景,也会增益我们对秦汉社会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墓门画像:食鬼•御凶•辟盗贼
秦政短暂,秦代陵墓资料有限。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墓葬已经开始重视墓门画像。在早期的汉画像石墓中,画像主要雕刻在墓的正面,即门扉、门柱和门楣上。中晚期的画像石墓,正面的画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正面墓的入口处,并非所有的门柱、门楣上都刻有画像,但是所有的门扉上,即迎向入墓者的最主要的、最醒目的地方,则必有画像。①
许多墓门也与阳界所居的门户同样,开始刻画被称为“门神”形象的画面。
早期“门神”崇拜据说在《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已经出现。《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海外经》:“东海中有山焉,名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后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刘昭注补:“《山海经》曰:‘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门曰东北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櫑,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敲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櫑持苇索,以御凶鬼。画
——————————
① 刘兴怀、闪修山:《南阳汉代墓门画艺术》,百家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3页。
虎于门,当食鬼也。”汉代民间已经普遍接收了《山海经》中的传说,于门户立桃梗,画郁櫑于门,画虎于门,成为普遍的民俗。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多次说到这种礼俗。如:
(使)立桃〔梗〕象人于门户,何旨?挂芦索于户上,画虎于门阑,何放?(《谢短》)
上古之人,有神茶、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茶与郁垒缚以卢(芦)索,执以食虎。故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夫桃人,非荼、郁垒也;画虎,非食鬼之虎也,刻画效象,冀以御凶。(《乱龙》)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案可食之物,无空虚者。……(《订鬼》)
可见,东汉时“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应当已相当普遍。《乱龙》所谓“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注者虽然有“县官,谓天子也”的说法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产生图画门神只是宫中制度的误解。可能这种做法起初发生于宫廷②,但是社会
————————————
①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2月版,第3册,第699页。
②《汉书•景十三王传•广川惠王刘越》:“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绮长剑。”或许也可以看作例证之一。晋灼解释说,“成庆,荆轲也。”颜师古则说:“成庆,古之勇士也,事见《淮南子》,非荆卿也。”
上层风习往往可以迅速领导民俗潮流,①东汉晚期民间已经风行门神画像应是没有疑义的。
墓门门神画像的意义,论者或解释为“威吓恶害不祥之鬼,使其不敢侵入”。②其实,《论衡•乱龙》已经明言,“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夫桃人,非荼、郁垒也;画虎,非食鬼之虎也,刻画效象,冀以御凶。”《论衡•订鬼》关于“食虎”也说,“案可食之物,无空虚者”。墓室门神画像,非但“食鬼”,又以“御凶”,当不仅是用以镇伏恶鬼,也不能排除有威慑其他侵人者之作用的可能。
还应当注意到,汉代墓葬墓门多有刻画狗的形象者。在汉代人的意识中,狗的作用主要是防御盗贼。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中涉及“杀狗磔于四门”礼俗时就曾经说道:“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③
河南邓州长冢店东汉墓出土被称为“牵獒门吏”的石刻画像,一赤膊门吏手牵恶犬,犬竖耳蹲坐,张口作狂吠状,怒视墓门方向。④设计这一画面的出发点,显然有威慑闯入墓道者的用意。河南南阳汉墓出土画像石中多见的佩剑门吏、拥盾门吏、持戟门吏、执金吾门吏等形象,以及其他如挥钺武士、握钩镶武士、蹋强弩
——————————
①如《后汉书•马廖传》所谓:“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②刘兴怀、闪修山:《南阳汉代墓门画艺术》,百家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7页。
③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314页。“善守御”,《太平御览》卷九○五引作“善守卫”。
④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版,图50。
武士①等形象,也有同样的意义。
汉墓画像题榜文字多见“亭长”。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人物画像题字即有“门亭长”、“寺门卒”字样,陈直指出,“《续汉书•百官志》,司隶校尉属吏有门亭长,主州正门。又太守属吏,正门有亭长一人,即本壁画题字之门亭长。寺门卒即府门卒,始见于《汉书•韩延寿传》。又传世有‘乐安太守愿君亭长’及‘府门之卒’两石人题字,与本题字完全符合。”②墓葬壁画有门卫长卒形象,除了炫耀墓主生前权威而外,不排除也有保卫墓葬安全的意义。亭长,是汉代负责地方治安的基层官吏。对于“亭长”以及“游徼”、“贼曹”等职任类同的官吏形象在墓葬中出现的现象,也可以从同样的角度理解。
门神画像作为生居和死居的门卫的作用应当是一致的。门神、门吏和其他以卫护主人为主题的墓门画像,其意义都有守御门户、摒辟盗贼的一面。③
(二)镇墓兽
汉墓墓门画像又有张牙舞爪形象的怪兽。其意义可能也在于
——————————
①又称为“蹶张”武士。《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嘉)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蹋强弩张之,故曰厥张。律有服张士。”
②陈直:《望都汉墓壁画题字通释》,《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463—464页。
③参看王子今:《门祭与门神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6月版,第104—114页。
恐吓盗墓者,有的学者直接称之为“镇墓兽”。①
春秋战国楚墓中已经多见漆木“镇墓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