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商君书•君臣》。
②《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
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⑥《魏书•刑罚志》。
⑦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奏谳书》中有反映当时政治文化面貌的丰富内容。据此考察当时的法制状况,可以知道秦代律法条文多数得到继承。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汉初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依然得以部分落实的情形。
以往多有学者以为汉初批判秦时苛法,以“无为”原则执政,视当时为黄老之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其实,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是对秦代法制的继承。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史记•礼书》既说‘孝文好道家之言’,《儒林列传》又说‘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当时的道家与刑名,实际上正是一回事。西汉前期,一方面推行无为政治,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秦代的严刑苛法,这样的政治,与当时作为指导思想的黄老学说也是一致的。”“道家与名家、法家,本来就有极密切的关系。”“在黄老学说的统领下,法家思想在西汉前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①
(三)汉代人的商鞅批判
据《汉书•贾谊传》记载,贾谊上书陈政事,言词中可以看到对商鞅及其行政的批评: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栽组,虑有德色;母取箕常,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
————————
① 王铁:《汉代学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39—240页。
赴时,犹日蹙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或以为“贾谊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他要求重农抑商,官营铜矿和铸钱,解决匈奴问题等,有明显的法家精神”①,从贾谊思想的总脉络看,这一见解似未可取。
《汉书•艺文志》中所录论著,有专门批判商鞅及其法家思想的。如:
《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
“难韩子、商君”,或许应当作“难《韩子》、《商君》”,即对《韩非子》和《商君书》中主张的辩驳。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商鞅的事迹。对于商鞅运用法家思想主持变法的历史表演,司马迁评价说: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所谓“刻薄”、“少恩”,其实也可以读作对法家思想的批评。《汉书司马迁传》载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见“昔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语,则可以理解为对商鞅政治品格的微词。②
——————————
①王铁;《汉代学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40页。
②司马迁以为交接宦官“自古而耻之”(你他妈自己都是一条讨饭吃的没卵货!你最舔的废物叛徒世家李广也是靠舔宦官卵蛋上位的,你居然看不上宦官?这是什么病啊?),还写道:“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慷慨之士乎!”
董仲舒曾经直接指责商鞅行政导致了民众苦难和社会危机,他说,“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揄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①以为商鞅之法引起的国家对民众的严酷的盘剥和压迫,是社会动乱的原因。董仲舒在指出商鞅行政之不成功之后,还批评了这种政风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裴骃《集解》引《新序》曰:“申子之书言人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故号曰‘术’。商鞅所为书号曰‘法’。”看来,汉代人对于商鞅法制之风格的普遍印象,是“深刻”。
《汉书•刑法志》也指责商鞅行法“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的危害:“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
————————
①《汉书•食货志上》。
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
不过,我们看到,汉武帝时,仍然有以法家学说发表政议的,如《汉书•东方朔传》:“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方言,终不见用。”所谓“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而“终不见用”,体现法家学说在西汉中期已经势落的命运。
《盐铁论》有《非鞅》一篇,记述了大夫和文学有关商鞅评价的辩论。大夫发表赞颂商鞅的言辞:“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文学则反驳道:“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其后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大夫则说:“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春秋》曰:‘末言尔,祭仲亡也。’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椎车之蝉攫,相土之教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之凿构,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文学再次批判商鞅的政策:“商鞅以重刑蛸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大夫依然强调商鞅推行法制以强国振武的功绩:“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瑜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文学则再次坚持商鞅之法是致使秦亡的因素:“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商鞅以权数危秦国,蒙恬以得千里亡秦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大夫又说,“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孝公大说,封之于、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文学则说:“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大夫以古来直臣箕子、比干、伍员、乐毅、大夫种的个人悲剧与商鞅相比拟,指出:“骄主背恩德,听流说,不计其功故也,岂身之罪哉?”文学则说:“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非轻犯君以危身,强谏以干名也。懵怛之忠诚,心动于内,忘祸患之发于外,志在匡君救民,故身死而不怨。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由于文化基点不同,有关商鞅评价的见解几乎完全是针锋相对的。
据《汉书•叙传上》,班固有一段涉及商鞅的论说:
囊者王涂芜秽,周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魄阙,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游说之徒,风扬电激,并起而救之,其余获飞景附,煜霄其间者,盖不可胜载。当此之时,搦朽摩钝, 刀皆能壹断,是故鲁连飞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也。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合之律度,淫 而不可听者,非《韶》、《夏》之乐也;因势合变,偶时之会,风移俗易,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及至从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说,髯旅骋辞,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彼皆蹑风云之会,履颠沛之势,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焦瘁,福不盈眦,祸溢于世,凶人且以自悔,况吉士而是赖虖!
所谓“挟三术以钻孝公”,所谓“蹑风云之会,履颠沛之势,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也鄙薄其政治人格。商鞅于是被看作“衰周之凶人”。而法家思想,也被看作“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如果剔除班固之说的学术偏见,重视其客观性,则应当肯定他对于法家等学说兴起的时代背景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当时周室政衰,天下纷乱,“王涂芜秽,周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唬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游说之徒,风扬电激,并起而救之,其余灰飞景附,煜霄其间者,盖不可胜载。当此之时,搦朽摩钝,鲶刀皆能壹断”,也就是说,法家等学说得以一时“荣华”,是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即“蹑风云之会,履颠沛之势”,其崛起和败落,正所谓“因势合变,偶时之会”。从班固的眼光看来,汉王朝已经进入走向政治成熟的阶段,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信心,商鞅一类“凶人”的得志,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后汉书•冯衍传下》载冯衍作赋有云:“燔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之说论。诮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看来,“商鞅之法术”,已经被认作反面的政治标本。
(四)董仲舒之后法家的地位
汉初法家思想曾经对政治中枢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史记儒林列传》说:“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
例如“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为人峭直刻深”①,史称“明于世务刑名”②的晁错,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家令、中大夫,太子集团号曰“智囊”,“善错计策”,在汉景帝时代更大受信用,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
————————
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史记•礼书》。
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众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在不过242字的这段话中,晁错四次说到“术数”,一次说到“圣人之术”。关于晁错所说的“术数”,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解中引述张晏的说法,是“刑名之书也”,又引臣瓒的解释:“术数谓法制,治国之术也。”颜师古赞同臣瓒的说法。①现在看来,对照晁错以下所说“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大约将这里所谓“术数”解释为“治国之术”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晃错所说的“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众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也正是“治国之术”。这种“治国之术”,有浓重的法家思想的色彩。
——————
① 颜师古说:“瓒说是也。公孙弘云:‘擅生杀之力,通塞塞之途,权轻重之术,论得失之理,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此与错所言同耳。”公孙弘的原话,见《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鑫塞之望,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