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白银时代的星空
- 爱爱小说下一章: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城北候史李忠(E.P,T59:106)
从事佐忠(E.P.T51:40)
书佐忠(280.3)
□佐忠(495.9,503.7)
佐忠(140.5B)
士吏尹忠(57.20)
士吏徐忠(448.3)
甲渠殄北塞尉忠(E.P.T49:6A)
西乡左忠(267.18)
基层戍防组织军事长官,还可见:
临木燧长忠(127.29)
临木燧长徐忠(E.P.T51:409)
木中燧长徐忠(E.P.T51:409)
木中队长徐忠(E.P.T50:9)
木中燧长董忠(214.34)
不侵燧长主忠(4.30,4.32)
武贤燧长忠(61.1)
武贤燧长张忠(E.P.F22:259)
广地燧长忠(504.14)
万年燧长庆忠(E.P.T50:115)
(甲渠官第十燧长)秦忠(262.30)
第十燧长□□□□□□□□宋□李有李忠杨党●=凡八人(E.P.T43:39B)
第十二燧长徐忠(35.14)
第廿三燧长李忠(30.5)
第廿三燧长李忠(E.P.T50:156)
第廿三燧长李忠(E.P.T51:303)
第廿三燧长忠(257.31)
□廿五队长忠(E.P.T51:687)
燧长忠(143.27,143.32,143.33)
燧长忠(E.P.T51:228)
燧长陈忠(401.3)
甲渠候官李忠(58.1)
宣责候长孙忠(E.P.T52:132)
第四守候长忠(E.P.T51:79)
第十候长秦忠(262.31)
(第十候长)刑忠(282.12)
刑忠(132.32)
第十候长刑忠(E.P.F22:576B)
第十候长忠(73.29)
第十候长忠(123.24)
第十候长忠(214.30)
候长忠(E.P.T59:665)
□候长忠(132.35A)
候长胜忠(401.1)
候长觻得广昌里公乘礼忠(37.35)
居延甲渠塞有秩候长昭武长寿里公乘张忠(E.P.T51:11)
居延甲渠候长张忠(35.5)
候长和忠(250.14)
□□□道□长张忠(119.57)
□长忠(272.39)
□□长忠(155.16)
□□□□长忠(513.46,513.48)
作为普通戍卒的简例,又有:
(甲渠官第八卒)秦忠(264.22)
城北燧卒李忠(201.9)
城北卒忠(E.P、T17:19)
收降卒忠(E.P.T51:609)
临木燧卒忠(220.13B)
俱南燧卒马忠(257.2)
□□燧卒朱石忠(132.8)
□□燧卒徐忠(E.P.T5:206)
(第廿七燧)卒忠(E.P.T51:247)
止北卒赵忠(258.7)
第二燧卒司马忠(27.8)
第十四卒蔡忠(E.P.T52:186)
第卅八卒累忠(82.11)
沙头卒忠(503.1)
沙头卒忠(505.6)
沙头卒忠(506、16)
□卒□□赵忠(57.16)
卒庄忠(E.P.T51:61)
卒□忠(57.17)
卒□忠(E.P.T50:160)
卒忠(506.17)
卒忠(E.P.T50:172B)
鄣卒李忠(E.P.T5:99)
鄣卒李忠(49.10)
榦忠(E.P.T51:279)
忠(E.P.T50:135)
忠(E.P.T59.356)
额济纳汉简亦可见:
焦忠(2000ES9SF4:15B)
“焦忠”的身份,似乎也相当于“卒”。①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可能身份为平民的姓名为“忠”者:
从者忠(235.13)
张掖郡居延通泽里大夫忠彊(E.P.T17:27)
葆觻得安国里韩忠(334.29)
祝里男子张忠臣(340.6)
王忠(511.36)
□王忠(E.P.T5:247)
王忠(E.P.T57:16)
吕忠(258.11)
李忠(E.P.T52:560)
————————————
①《额济纳汉简》附《人名(含字)索引》中“焦忠”的“职官”列为“卒”。整理者所据简文为“五月八日私作养卒焦忠……”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300、242页。焦忠身份似乎并非正式的“卒”,然而相当于“卒”。
张忠(E.P.T48:91)
张忠(E.P.T51:88)
“忠彊”,或许即是以“忠”为姓氏者。E.P.T59.356简文为“茭千五十束,群马七匹食,忠当负已入”。或以为“忠当”也是人名。①《万姓统谱•东韵》说汉有“忠谭”,应是同例。
上述实例,当有一人数见者,也有同姓同名而非一人者。如E.P.T51:409第一栏:
候长吕宪奉钱千二百
临木燧长徐忠奉钱六百
出临木部吏九月奉钱六千
穷虏燧长张武奉钱六百
木中燧长徐忠奉钱六百
“临木燧长徐忠”和“木中燧长徐忠”同出于一简,因而显然是两位同名同姓的“徐忠”。
又如E.P.T50:9:
重追木中燧长徐忠同产姊不幸死宁日尽移居延 一事一封 正月丙戌尉史忠封
“木中燧长徐忠”与前例可能是同一人,而与“尉史忠”同见于一件文书中,可以说明当时社会以“忠”命名者其密度之大。又如448.3:
三斛二斗二升 食十六斛城仓有十六斛券
二十九斛二斗二升 士吏徐忠出问忠此假取□
————————————
① 〔日〕大庭修编:《居延汉简索引•人名索引》,关西大学出版部1995年3月版第20页。
如果能够确定“徐忠”和后面的“忠”并非同一人,则也可以看作同样的例证。
另外,还有一些不知姓氏、不知身份而以“忠”为名者,如:
不到解皆何甚毋状檄到趣遣忠□□□□□□□(E.P.T52.22)
类似的简例又有185.31,113.28,E.P.T50:7B,E.P.T56.347A,E.P.F22:465A,E.P.F22:465B等。又如:“□忠”(18.14A),“□忠曼君”(32.24),“卿忠”(56.40B),“□忠”(75.28),“□忠”(236.3),“□忠”(E.P.T17.22),“□忠”(E.P.T51:477)等。我们还可以举出这样几种较典型的简例:
此酒县索下饮酒两杯从迹尽界还谓忠曰为候长取酒 (264.40)
忠忠伏地□
言春君足〼(283.6)
□〼直卅并直三百 案忠盗臧二百(E.P.T50:58)
临渠视妇男樊□莫还与忠会赤岸荧中因宿田舍(E.P.T53:18)
敦煌汉简中也可见“千人忠”(1884),“戍卒杜忠”(1708),“程忠信”(2245)等。
通过河西出土汉简资料可以看到,上自较高级的军政官员,下至最底层的士兵平民,许多人都以“忠”字命名。
甘谷汉简简文也有“凉州刺史超使告部汉阳从史忠等”。①江
——————————
① 张学正:《甘谷汉简考释》,《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出土木牍,也可见有关“陈忠”的行迹记录。①
江苏东海1993年出土的尹湾1号汉墓简牍也可以提供人名使用“忠”字的资料。例如:
下邳令六安国阳泉李忠故长沙内史丞以捕群盗尤异除 (三正第一栏)
开阳左尉颖川郡许胡忠故御史有秩以功迁(三正第二栏)
□乡丞淮阳国□菅忠贬秩东昌相(四第一栏)
下邳令李忠死(五正第三栏)
郡乡丞营忠免(五正第三栏)
尹湾汉墓出土文字资料中所见不同姓名计92人次,人名用字体现政治道德倾向的,有:忠、义、圣、贤、仁、谨、恭、敬、循、良、奉上、匡己、利国等。人名用字使用频率最高者,依次为:圣(6),忠(5),敞(5),勋(5),汤(4),临(4),迁(4)。“忠”在社会观念中的地位,由此也可以得到体现。
传世汉镜有所谓“吴郡赵忠镜”,铭文为:“吴郡赵忠□作象照”②
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征》中所收录汉代私印,又有“枪忠之印”、“李忠”、“陈忠”、“高忠”、“枚忠之印”、“樊忠之印”等。
吴式芬、陈介祺编《封泥考略》有“臣忠”封泥,也是人名使用
—————————
① 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博物馆:《江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文物》1981年第11期。参看王子今:《胡场汉牍研究》,《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②《古镜图录》卷中,《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录入此镜,镜铭释文为“吴郡赵忠□作众□”。文物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420页。
“忠”字的例证。
“忠”字在当时,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人名用字之一。上至贵族达官,①下至平民役卒②,都多有以“忠”为名者。孔子后裔③以及有些以科学文化论著留名的著作家④也以“忠”作名字,又说明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并没有为社会文化层次所局限。
有些迹象表明,似乎在身份较为低下的社会阶层,以“忠”命名者更为众多。《隶释》卷二《崤坑神碑阴》可见“王忠阿忠”题名。洪适说道:“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必编户民,未尝表其德,书石者欲其整齐,而强加之。”以“阿”字称名,确实因称谓形式之世俗表现出身份层次之低微。
汉碑文字可见以“忠”命名者,还有《隶释》卷三《仙人唐公房碑阴》“故褒中守尉南郑赵忠字元楚”,《隶释》卷七《泰山都尉孔宙碑》“门生魏郡魏孟忠字待政”、“门生魏郡馆陶孙忠字府文”、“门童安平下博张忠字公直”,《隶释》卷九《繁阳令碑阴》“故民杜忠文政”,《堂邑令费凤碑》“义民堂邑戚忠”、“主记史□忠”,《隶释》卷一○《陈求碑阴》“故吏□□李忠世持”,《隶释》卷一七《州辅碑阴》“公车令州忠”,《隶释》卷一九《魏公卿上尊号奏》“臣忠”,《隶续》卷一二《刘宽碑阴门生名》“蒲反阳成忠含”、“长平张忠□□”,《隶续》卷一
——————————
① 如西汉4位封侯袭侯的刘忠以及东汉的东平怀王刘忠、甘陵献王刘忠等。
② 如盗掘长陵傅夫人冢的“男子忠”以及居延汉简所见的“卒忠”等。
③ 如孔忠。
④ 《汉书•艺文志》“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中有“卫士令李忠赋二篇”,“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中有“《杜忠算术》十六卷”。
五《黄龙甘露碑阴》“益州部梓潼从事史忠节”、“故中部督邮都昌羽忠”等。
(六)“心忽扬而愿忠”
在其文学价值一时达到顶峰地位的汉赋中,已经多见“忠”字。如司马相如《美人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①东方朔《乌有先生论》:“昔者关龙逢深谏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纣,此二臣者,皆极虑尽忠,闵王泽不下流,而万民骚动,故直言其失,切谏其邪者,将以为君之荣,除主之祸也。”东方朔《答客难》:“悉力尽忠以事圣帝”,“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太玄赋》:“张仁义以为纲兮,怀忠贞以矫俗。”冯衍《显志赋》:“忠臣过故墟而歔欷,孝子入旧室而哀叹。”“无二士之遭遇兮,②怀忠贞而莫达。”“善忠信之救时兮,恶诈谋之妄作。”梁竦《悼骚赋》:“祖圣道而垂典兮,褒忠孝以为珍。”崔骃《达旨》:“率惇德以厉忠孝,扬茂化以砥仁义。”“德让不修,则非忠也。”班固《西都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班昭《东征赋》:“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李尤《辟雍赋》:“延忠信之纯一兮,列左右之貂珰。”
不过,我们以为更值得重视的,是更能够体现代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的民间意识倾向的文学遗存。
————————
①《古文苑》卷三注:“‘妖’一作‘姣’。”这里所谓“忠”,当与“朴”、“诚”意近。
②“二士”,见前句“昔伊尹之干汤兮,七十说而乃信;皋陶钓于重泽兮,赖虞舜而后亲”。
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九七收录镜铭拓片,有“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池”句。
这其实是颇为常见的汉镜铭文。类同的文字又或有变换,如:
内清以日月心忽而扬忠然不塞光不泄(《善斋吉金录》镜二)
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忠夫而日月不(《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
陈直说,“此镜出土最多”,“每字中隔‘而’字,不甚可解,纵有全文,脱落亦多”,参看同文各镜,“互相稽考,略通句读,就可解者而论,气势完全与汉赋相近。”①
我们可以将有关“忠”的文句“互相稽考”:
心忽而忠然难塞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而忽忠不□(《小檀栾室镜影》卷三)
心忽忠然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扬而忠然□(《小檀栾室镜影》卷三)
心忽扬而愿忠然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而忠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扬而愿忠然□塞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而忠而不泄兮(《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兮而忠然而不泄兮(《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
① 陈直:《汉镜铭文学上潜在的遗产》,《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心忽而扬忠侣而世□(《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扬而忠然□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而愿忠然难塞兮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扬而愿忠然难塞而不泄(《小校经阁金文》卷一六)
心忽而愿忠□然塞不泄(《西清续鉴》甲编卷一九)
心忽扬而愿忠然难塞而不泄(《徵秋馆吉金图》卷七三)
出土汉代铜镜也多有此类铭文,例如:
心忽扬而愿忠然而不泄乎(江苏扬州)
心忽而忠不泄(江苏扬州)
心忽而忠雍塞不泄(四川成都)
心忽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陕西长安)
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江苏盱眙)
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山西朔县,陕西西安)
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陕西淳化)①
见于著录的其他汉镜,又有“内清以昭明日月心忽忠然不泄”,“内清之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不泄”②,“内清以昭明光象日之月心忽忠□雍塞忠不泄”③等。
此类镜铭标准句式应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有人理解为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十二》所谓“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有关。④晏子所言全句为:“君
——————————
①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文物出版社1992年1月版。
② 洛阳博物馆:《洛阳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版。
③ 王士伦:《浙江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④ 同上书,第34、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