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爱小说上一章:白银时代的星空
- 爱爱小说下一章: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以忠信得罪于上(《苏秦列传》)
以忠死(《李斯列传》)
尽忠而身死(《范雎蔡泽列传》)
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秦始皇本纪》)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汉代以前史事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评论,但是出于汉代史学家与政论家的笔下,其实不免透露出对当时政治史的体味和暗示。
《史记•酷吏列传》中郅都事迹列为第一。郅都据说“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然而郅都因牵连临江王自杀一案,为窦太后忌恨,“怒,以危法中(郅)都。”①最终竟被处死:
窦太后乃竟中(郅)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老农妇干政,没一件好事!)
司马迁有“郅都伉直”,“足以为仪表”的评价。所谓“伉直”,所谓“公廉”,所谓“敢直谏”,所谓“奉职死节官下”,“不顾妻子”,应当都是“忠臣”的表现。窦太后并不否认郅都是“忠臣”,然而仍以严厉的手段处斩,似乎有复杂的心理背景。这样的处置,名义上是以执行“汉法”为标榜的,但是幕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这样特殊的史例,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忠:封谥美号
两汉之际,封侯也有以“忠”为号的。如《后汉书•张步传》记载,更始帝所立梁王刘永“承制拜(张)步辅汉大将军、忠节侯,督青徐二州,使征不从命者”。《后汉书•彭宠传》也说,“光武承制封(彭)宠建忠侯。”
此外,朱穆谥号使用“忠”字,也值得注意。《后汉书•朱穆传》说,朱穆的父亲去世,朱穆与诸儒考依古义,谥曰“贞宣先生”。范晔又写道:
————————
① 司马贞《索隐》:“谓以法中伤之。”
及(朱)穆卒,蔡邕复与门人共述其体行,谥为“文忠先生”。
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曰:
蔡邕议曰:“鲁季文子,君子以为忠,而谥曰‘文子’。又传曰:‘忠,文之实也。”忠以为实,文以彰之。”遂共谥(朱)穆。荀爽闻而非之。故张璠论曰:“夫谥者,上之所赠,非下之所造,故颜、闵至德,不闻有谥。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议之。”
蔡邕议谥及张璠所论,又见《太平御览》卷五六二引张璠《汉书》①:
蔡雍尝至朱穆家写其书,及(朱)穆卒,(蔡)雍及门人共谥(朱)穆曰“忠文”。璠论:“夫谥者,上之所赠,非丁〔下〕之所造,故颜、冉至德,不闻有谥。蔡、朱二子各以衰代臧否不立,故私议也。”
私议谥号,或说“忠文”,或说“文忠”,都反映了“忠”的观念在“私”的意识领域中的地位。
《后汉书•朱穆传》说,朱穆“素刚”,有“矫时”之志,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代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都进行过勇敢的抗争。他一生“不得意”,“愤懑发疽”而死后,公卿联名上表,称“穆立节忠清,虔恭机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宠”,于是追赠益州太守。官方“立节忠清”的赞誉,其实是和“忠文”或“文忠”的私谥相互一致的。
《太平御览》卷二一二引张璠《汉记》②,说到一则反映朱穆
————————
① 应即张璠《后汉纪》。
② 同上。
“忠”的品格的故事:“朱穆党事禁固。征拜尚书,正月日,百官朝驾毕,虎贲当陛置弓于地,谓群僚曰:‘此天子弓,谁敢干越!”百僚皆回避不敢当。(朱)穆乃呵之曰:‘天子弓,当载之于肩首之上,乃敢置地!大不谨不敬!’即收虎贲付诏狱治罪。莫不肃然服其忠烈。”
莎车王延在王莽时代死得“忠”谥之例,颇为引人注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略有西域,唯莎车王延最强,不肯附属。元帝时,尝为侍子,长于京师,慕乐中国,亦复参其典法。常勃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天凤五年,延死,谥忠武王。
莎车王延因为“慕乐”汉文化,有“世奉汉家”之志,忠于汉室,忠于中原正统,又敢于和匈奴军事贵族进行武装对抗,于是得“忠武”之谥。
东汉时,“赐谥忠侯”的有:
广平忠侯 吴汉
安成忠侯 铫期
忠成侯 马援
乘氏忠侯 梁商
廊乡忠侯 黄琼
郫忠侯 赵谦
《隶释》卷九《司隶校尉鲁峻碑》可见门生丁直等320人为鲁峻私谥“忠惠父”事,碑文写道:“追惟在昔游夏之徒作谥‘宣尼’,君事帝则忠,临民则惠,乃昭告神明,谥君曰‘忠惠父’。”
私谥用“忠”字,这可能是较早的一例。
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录有“武忠邑丞”封泥。邑名“武忠”,说明“忠”字甚至已经在命名地方时使用。
(五)人名用字中“忠”的使用频率
随着以皇帝专制制度为基本构架的政治格局的巩固,社会普遍的政治意识出现某种凝定化的趋向。
“忠”几乎在得到广泛的社会普及的同时,就被确定为公共的道德定式。
由于统治阶层的意志影响民俗文化的强力作用,“忠”的观念于是逐渐成为民众政治意识的主体。
已经有学者指出,人名的研究,有助于考史。①
先秦时期体现德能资质的人名用字之中,已经出现“义”、“勇”、“武”、“敬”、“贤”等,以“忠”作为人名的情形似乎极其罕见。②大约只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见“孔忠”。裴骃《集解》以及司马贞《索隐》都引《家语》云:“忠字子蔑,孔子兄之子。”这可能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以“忠”字为名的人。他既是孔子家族中人,又是孔子弟子,或许正暗示一种后来影响颇为广泛的社会意识
———————————
① 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一书中写道:“‘人名’,是很专门的课题,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如循此阶梯入门,则基础坚实,可减少麻烦,也可增加认识与订正错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1月版,第269页。同书饶宗颐序也写道:“人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人名是他们的标志”,“人名的研究亦是治史的一把钥匙。”他还指出:“人名的研究,有助于考史。”
② 被学者看作“先秦人名大辞典”的《汉书•古今人表》中,没有以“忠”作为人名用字的。
之初源所在。
到了汉代,人名则取用“忠”字者极多。这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反映当时极广泛的社会群体中观念形态的重要变化。
《史记》中可见汉代人名“忠”者,有:
郑忠 汉高祖时郎中(《项羽本纪》、《高祖本纪》)
孔忠 孔子九世孙,孔鲋弟子裹子(《孔子世家》)
宋忠 汉文帝时中大夫(《日者列传》)
戚忠 临辕共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所忠 汉武帝时“近臣”、“幸臣”(《孝武本纪》、《封禅书》、《平准书》、《五宗世家》、《万石张叔列传》、《司马相如列传》)
董忠 高昌侯(《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刘忠 代共王子,隰成侯(《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刘忠 齐孝王子,繁安侯(《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①
殷忠 董仲舒“弟子遂者”(《儒者列传》)
尹忠 汉元帝、汉成帝时廷尉,御史大夫(《汉兴以来将相侯者年表》)
张忠 汉成帝时少府,御史大夫(《汉兴以来将相侯者年表》)
通检《史记》全书,仅此12例。②“孔忠”2例,除前说《仲尼弟子列
————————
① 司马贞《索隐》:“夷侯忠。”
② 先秦1例,汉代11例。
传》“孔子兄之子”孔忠外,此又有《孔子世家》“(孔鲋弟)子襄生忠”之孔忠,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同一家族中同名“忠”,毕竟可疑。清人梁玉绳以为,“子襄生忠”之孔忠应是“孔中”。①
其实,同姓而同名者,在汉代是并不鲜见的情形。张孟伦《汉魏人名考》一书中论“刘姓同名者”,就指出:1.刘嘉24人;2.刘德15人;3.刘福14人;4.刘庆14人;5.刘光12人;6.刘霸12人;7.刘建12人;8.刘贤11人;9.刘成11人;10.刘定11人;11.刘章10人;12.刘顺10人;13.刘安10人;14.刘喜10人;15.刘昌9人;16.刘弘9人;17.刘广9人;18.刘宣8人;19.刘禹8人;20.刘遂8人;21.刘元8人;22.刘度8人;23.刘钦8人;24.刘偃8人;25.刘信7人;26.刘恢7人;27.刘平7人;28.刘强7人;29.刘景7人;30.刘政7人;31.刘闵7人;32.刘商7人;33.刘仁6人;34.刘崇6人;35.刘宽6人;36.刘延年6人;37.刘尊6人;38.刘固6人;39.刘贺6人;40.刘勋6人;41.刘义6人;42.刘护6人;43.刘婴6人;44.刘旦6人;45.刘良6人。这只是列举了6人以上同名的情形。其他5人至2人同名的,还有很多。②如我们在下面就要说到,刘忠,在《汉书》中就有4人。刘姓作为皇族,宗族制度之规范与严密,应当不次于孔姓。以此推想,梁玉绳以为不应有两“孔忠”之说,似未可确信。
————————
①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五《孔子世家》“子襄生忠”句下写道:“《后序》子襄生季中,名员。《唐表》忠字子贞。考夫子兄之子名忠,不应子裹之子同名,当作‘中’为是《书序疏》引《史》作‘中’也。”
② 张孟伦:《汉魏人名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04—138页。
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名使用“忠”字的情形,大致是自汉武帝时代起逐渐增多的。
《汉书》中以“忠”为名者数量多于《史记》。例如:董忠、所忠、孔忠、张忠、尹忠、郑忠、郭忠、丁忠、李忠、靳忠、杨忠、成忠、吕忠、车忠、杜忠、黄极忠、甘忠可等,刘忠即可见4位:
广望节侯 刘忠
温成侯 端氏侯 刘忠
繁安夷侯 刘忠
栗炀侯 刘忠
此外,又有名“忠”而未知姓氏者,例如:
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傅介子传》)
永光三年男子忠等发长陵傅夫人冢。(《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这里被楼兰王杀害的“光禄大夫忠”和盗掘长陵傅夫人冢的“男子忠”,都没有记录姓氏。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临辕共侯“戚忠”,《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写作“戚中”。可见,有些名“中”的人,或许当初原本是名“忠”的。
《后汉书》中,又可见廉忠、颜忠、王忠、贾忠、邓忠、耿忠、审忠、宋忠、梁忠、李忠、袁忠、董忠、樊忠、韩忠、黄忠、赵忠、陈忠、周忠、段忠、阎忠,以及东平怀王刘忠、甘陵献王刘忠,更始帝时益州刺史张忠、汉灵帝时南阳太守张忠等。《班超传》又有这样的记载:
(班)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
李贤注引《续汉书》:“求得故王兄子榆勒立之,更名曰‘忠’也。”同篇又记载说:
焉耆王舜、舜子忠独谋悖逆,恃其险隘,覆没都护,并及吏士。
西域贵族新立疏勒王忠和焉耆王舜子忠,得名应当都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而前者有记载明确说是汉人代为“更名”,尤其引人注目。
《后汉书》中,人名使用“忠”字的计26例。虽然有的已见于《汉书》,总体上仍然可以说明人名用字中“忠”的使用有所增加,有些姓名相同者,其实未必是一人。例如,张孟伦在讨论汉魏“非刘姓同姓同名者”时,就指出3人以上同姓名者有,
5人同姓名:王咸,王崇;
4人同姓名:王匡,王嘉,王闳,王吉,王信、王襄,李寿;
3人同姓名:张苞,张吉,张霸,张修,王歆,王安,王业,王望,王平,王调,王孟,王舜,王岑,王定,王仲,王扶,王成,王临,郑子真,黄忠,召平,韩婴,徐宣,陈庆,许昌,李广。①
例如其中“黄忠”,就有《汉书•循吏传•黄霸》所见颖川太守,政绩为天下第一的黄霸的孙子黄忠,《后汉书•申屠蟠传》所见与申屠蟠同郡的陈留外黄人黄忠,《三国志•蜀书•黄忠传》所见与关羽、张飞齐位而同列为后将军、封关内侯的黄忠②。
——————————
① 张孟伦:《汉魏人名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38—144页。
② 同上书,第143页。
《隶释》卷三《无极山碑》中可见有关“尚书令忠”的文字:
……月十七日丁丑尚书令忠奏雒阳宫
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尚书令忠下
可见汉灵帝光和年间,曾经有不知姓氏而名字为“忠”的尚书令在朝廷中枢机构任职。
更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忠”的观念普及的,是民间普遍多以“忠”作为人名用字。能够最直接地反映这一文化现象的,当然是出土汉简资料。
无论是居延汉简还是敦煌汉简,都可以看到,“忠”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人名用字。
在居延汉简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记录人名为“忠”的简文,例如:
河南都尉忠(157,24A)
……胪野王丞忠(203.22)
(居延)丞忠(170.3A)
北乡啬夫忠(15.19)
啬夫忠(58.15B)
(居延)掾忠(E.P.T51:236)
掾忠(E.P.T51:463)
掾忠(E.P.T51:198B)
甲渠令史忠(244.11)
令史田忠(89.2)
令史田忠(133.7)
令史隗忠(142.9)
守令史忠(34.8B)
令史忠(76.19)
令史忠(168.9)
令史忠(286.13)
令史忠(乙附50)
令史忠(E.P.T53:256)
令史忠(E.P.T56:73A)
令史忠(E.P.T56:73B)
令史忠(E.P.S4.T2:53B)
库令史郑忠(178.30)
史郑忠(132.24)
□史忠(286.23)
□史忠(E.P.T43:341)
□史忠(E.P.T51:711)
□史忠(E.P.T59:410)
(居延)尉史忠(E.P.T50:9)
甲渠尉史忠(E.P.T52:190)
尉史忠(59.23B)
尉史忠(E.P.T59:94)
尉史忠(E.P.T50:97B)
甲渠鄣候尉史忠(E.P.F2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