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人没有上帝,又该交给谁呢?
答:大约也只能交给历史吧!

  第二十二、让我们荡起双桨设
问:听你这么一路讲下来,感慨良多!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真是千头万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如此之多同样是伟大思想家的不同观点,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答:哈哈,阿Q有个主张,倒是不妨参考。
问:什么主张?
答: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
问:各取所需,实用主义?这不是你一贯反对的吗?
答:我是反对,可惜我反对没用。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要“学以致用”的。你想嘛,他们又不做学问,凭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无非希望读了有用。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超功利,都“为读书而读书”。只要不过于急功近利,就很好了。
问:怎样“学以致用”?
答:这就要看你想干什么。比方说,治国,不妨多读法家。做人,就不妨多读儒家。需求不同,选择也不同。
问:为什么?
答:因为先秦诸子的关注点,其实是不同的。大体上说,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儒家关注文化。
问:关注点不同,留下的遗产也不同吧?
答:当然。
问:墨家留下了什么?
答: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问:道家呢?
答: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当然,这主要是庄子提出的。
问:法家呢?
答: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问:儒家呢?
答: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仁爱,主要是孔子的概念;正义,主要是孟子的概念;自强,主要是荀子的概念。
问:自强你好像没讲。
答:是的,后面会说。
问:墨家“社会主义”,道家“个人主义”,法家“国家主义”,儒家“文化主义”?
答:打上引号,也可以这么说。我们还可以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详尽的论述,还是请读我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
问:遗产不同,取向不同,我们的选择也不同?
答:是。这就叫“要什么就是什么”。
问“喜欢谁就是谁”呢?
答:随其所好,自由选择。比方说,主张“行侠仗义”的,多半会喜欢墨子;主张“超凡脱俗”的,则多半喜欢庄子。你喜欢哪一家,就喜欢哪一家好了。
问:别人不能批评反对?
答:当然。阅读,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事情。喜欢,也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他人岂能干预?
问:就不能给点建议吗?
答:建议也只能是原则性的,三条。第一,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第二,可以“学以致用”,但不要“急功近利”;第三,可以“弘扬继承”,但不要“全盘照搬”。
问:不“全盘照搬”,又该怎么样?
答:抽象继承。
问:什么叫“抽象继承”?
答:就是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从他们提出这些思想的具体环境和原因中抽离出来,只继承其中的合理部分。比如孔子讲“仁爱”,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仁爱本身并不错。又比如韩非讲“公平”,是为了保证君主独裁。但公平本身并不错,我们就要公平,不要君主独裁。也就是说,我们在继承先秦诸子这笔宝贵遗产时,必须“洗去”他们身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留下合理的内核和普遍适用的东西。
问:对他们所有的思想,都只能“抽象继承”吗?
答:是的。因为“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问:什么意思?
答:先秦诸子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至今还在困扰着我们,这就叫“涛声依旧”。今天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早就“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叫“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吗?
问:不能重复,又怎么办?干脆不上这客船?
答:船还是要上的,只不过得“荡起双桨”。
问:什么“双桨”?
答: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人权
问:传统与现代,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不同之处多了。社会不同,人也不同。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现代社会是宪法社会。宗法社会的人,是“臣民”;宪法社会的人,是“公民”。这可就差老鼻子了。
问:公民与臣民,又有什么区别?
答:公民是个体,臣民是群体;公民是独立的,臣民是依附的;公民受宪法保护,臣民受宗法制约;公民与公民是平等的,臣民与君主是不平等的。传统社会有一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话———天下无不是的父亲,天下也无不是的君父。
问:君主和父亲总是对的?
答:而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臣与子都必须绝对服从。
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答:岂止不得不亡?还得谢恩。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因此,君父赐给臣子什么东西,也是必须接受的,叫“君有赐,臣不敢不受”。这就完全没有人权。
问:不能拒绝赏赐,怎么就是没有人权呢?
答:因为拒绝,因为说“不”,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你想啊,一个人,如果连“不”都不能说,那他还有什么可以说;如果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事可以做主?要知道,就连一只狗,你喂它什么,它都可以不吃的。
问:明白了,公民是有人权的,臣民是没有人权的。
答: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人权。没有人权,就没有法治。没有人权,也就没有民主。所以,传统社会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问:法治的传统,法家那里不是有吗?
答:有一点,但问题很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法家主张的“法”,是“王法”。既然是“君王之法”,那就不是“人民之法”。所以,它也是不保护人权的。比方说,审案的时候,都是官员坐在堂上,百姓跪在地下,然后法官惊堂木一拍,一声断喝———尔等刁民,为何犯罪,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你看,案子还没审,小民先就成了罪人。
问:没有“无罪推定”?
答:也没有“律师辩护”。辩护什么?小民原本就没有人权,不招就打。到了明代,更惨,官员都没有人权。皇帝一不高兴,就可以把朝廷大臣拖到午门外,脱了裤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屁股。你想,这还有什么“人的尊严”?
问:说到底,还是人权问题?
答:是的,没有人权,就什么都谈不上。所以,传统社会虽然也讲“以人为本”,却只有“民本”,没有“人本”;或只有“民本”,没有“民主”。
问:民本和民主,又有什么不同?
答:民本是“为民做主”,民主是“人民做主”。为民做主,做主的还是君,所以是“君主”,即“主权在君”。人民做主,做主的是民,所以是“民主”,即“主权在民”。当然,人民不能治国,治国还得靠政府。但是,在民主制度下,政府的治权,是需要由人民来授予的。政府做得不好,人民可以问责。可见民主的关键,在于人民授权。
问:人民授权的思想,孟子好像有吧?
答:孟子的思想,是天神与人民的双重授权,而且名为“天授”,实为“民授”(请参看《从君权到民权》)。这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授权的方式,也没有问责的制度。人民不满意,只能闹革命。这时,人民也几乎根本就活不下去了,这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所以,改朝换代,社会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都太大。
问:不是还有“禅让”吗?
答:禅让也并非政权的和平交接,只不过血流得少一点而已。能接过政权的,其实都是军阀,都有枪杆子撑腰。因此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没有民主的传统。
问:为什么没有?就因为不讲人权吗?
答:对!比方说孟子,虽然主张“以民为本”或者“以民为贵”,却没有想过,这个作为“根本”的人民,究竟有哪些政治权利。
问:不是说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权革命吗?
答:严格地说,那叫“改朝换代”。改朝换代以后,人民与君主的关系,按照后世最开明之君主的理解,也只是水和舟的关系,不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所以,君主不合格,人民是不能“问责”也不能“解雇”的,只能在活不下去的时候起义、造反、闹革命。
问:墨子呢?墨子主张人权吗?
答:墨子确实是“维权”的。可惜,他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权利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权利和言论权利。相反,在他看来,这些权利还必须无条件地交给统治者(请参看拙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结果,他就从平等走向了专制。
问:除此之外,墨子还有问题吗?
答:有。只主张“集体权利”,不主张“个人权利”。正因为不主张“个人权利”,结果是“集体权利”也没了。
问:杨朱好像是主张“个人权利”的。
答:可惜杨朱被歪曲和误解。杨朱被“妖魔化”以后,民主与法治就彻底无望。
科学、民主、法治,是我们今天的救世之道和强国之道
问:科学的传统呢?
答:也很稀缺。先秦诸子当中,孔、孟、老、庄、韩,都不讲科学,也没有兴趣。难得的是还有墨子和荀子。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具有科学精神的。
问:不是还有墨子吗?
答:墨子主要讲工程技术。何况墨子对待自然,还采取了宗教的态度。
问:其他人呢?
答:孔子和孟子,是回避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哲学的态度;只有荀子,是科学的态度。在《天论》篇,荀子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观点:“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问:什么意思?
答: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天行有常),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尧存),也不因统治者是什么人就会怎么样(不以桀亡)。这就把天与人区分开来了。天是天,人是人,自然是自然,社会是社会。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有人类的规范。自然不能把人类怎么样,人类也不能把自然怎么样。
问:那又怎么样?
答:各干各的呗!荀子说,天,是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季的(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也是不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的(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那么,一个君子,难道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动了吗?当然也不会(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这叫什么?这就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问:这话也是荀子说的?
答:不是,是《易传》说的。但是,君子为什么要自强,却只有荀子能解释。我们知道,作为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师,荀子与孔孟的区别,就是接过了道家的思想武器。
问:道家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答:以天道说人道。这是道家的方法,也是荀子的方法。
问:荀子岂不变成道家了?
答:不。他们对“天道是什么”,认识不同。道家认为是“无为”,荀子认为是“自为”。在道家看来,既然天道无为,人也应该无为。荀子则认为,既然天道自为,人也应该自为。所以,与其听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这就叫“天行有常,君子自强”,很有“中国特色”啊!
问:什么特色?
答:表面上说“自然规律”,实际上说“伦理道德”。
问: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吗?
答:是。这也是东方与西方之别,即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人事;西方人讲科学,中国人讲道德。所以,西方哲学是“物理学之后”,中国哲学是“伦理学之后”。
问:这里面有高下优劣之别吗?
答:没有,但有利弊。
问:对于西方人来说,利弊是什么?
答:那是他们的事,我不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也不用说。
问:那么请问,对我们,有什么不利呢?
答:泛伦理、泛道德。具体地说,就是把所有的问题,政治问题啦,经济问题啦,艺术问题啦,甚至科学问题啦,等等,都说成是道德问题。比如文艺作品的“品位”,是有雅俗之分的。但这是审美判断,不是道德判断。低俗不一定就缺德。然而在中国,那就是道德问题,肯定会吵翻天。
问:还有吗?
答:一事当前,先做道德判断,后做事实判断,甚至不做事实判断,或者用道德判断替代事实判断。比如我说道家“消极无为”,马上就有人跳起来大骂,说你怎么能这样贬低道家?其实我说“消极”,只是事实判断,并非价值判断,更非道德判断,哪有贬低的意思?凡此种种,都因为缺少科学精神。
问:科学精神有哪些内容?
答: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可惜不能展开说了。其实,只要用这四种精神去反省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论争,就会发现问题确实很大。
问:所以要用科学精神来补充?
答:还要加上法治精神。
问:法治精神又有哪些内容?
答:无罪推定、权利优先、程序公正。在操作上,则表现为四项原则: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说得白一点,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也不错杀一个”,或“宁可牺牲真相,也要保护隐私”。
问:为什么要这样?
答:为了保护人权。没有人权,就没有法治。
问:这么说,还应该加上民主精神了?
答:当然。科学、民主、法治,才是我们今天的救世之道和强国之道。
问:所以,我们在继承思想文化遗产的时候,必须兼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答:对!这样才能荡起双桨,驶向彼岸。

  ◎至此,《易中天问答诸子百家》全部刊完,本系列文章已结集收入《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敬请留意。——— 编者)

后记(2009年7月15日)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我山之石”,又何尝不可?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再好的东西,引进来也会“水土不服”。因此,在这个地球越来越变成“村落”的时代,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既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又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思想遗产。我写《费城风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就是为了前者;写本书(《我山之石》),则是为了后者。
实际上,本书原是我应媒体之约所写的系列专栏文章。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更便当、更直接地了解先秦诸子的“救世之争”,以及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因为此前出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还是写得“学院”了一点。一般读者读起来,可能不那么轻松和顺畅。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恐怕还需要有一个“快捷版”和“现实版”。因此这个系列的文章,就按照媒体喜欢的方式,写得更好读,也更直截了当。但是写着写着,又有心得。为了简明扼要,又必须提炼总结。结果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反而更加深入,也算是“后来居上”吧!
所以,当它们在《经济观察报》和《南方都市报》连载以后,便有不少读者希望结集成书。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是看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或读过上海文艺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这让我感到惊喜。承蒙广西师大出版社体察此心,愿意付梓,诚不胜感激。如蒙读者批评指教,则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