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甭管什么方言什么话,只要说得好,说得漂亮,说得有趣,就有艺术性。艺高人胆大。北京人手艺(也许得叫"嘴艺")好,就特别敢说。比如说一个人精北京的说法是"要是长毛,就成猴了";说一个人坏。是"拍拍脑袋,那脓水儿就能从脚底下流出来";说一个人为了巴结别人东奔西跑地献殷勤,就叫"狗颠屁股三儿";说一个人笨,则叫"人家偷驴,他拔橛子"。是不是很有趣?
方言为什么比较有趣呢?因为方言是民间话语,不像官话那样有许多讲究。官话的讲究是很多的,比如要求统一、规范、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不标准,就没法让尽可能多的人听懂,也就不成其为官话了。方言则不同。它原本就是"一方之言"。只要一个地方的人听得懂,就能成立。所以各地方言中都有一些外地人听不懂的词儿,就连北京话也不例外。比如不忿(不服气)、不吝(不在乎)、抽立(输光战败)、搓火(着急上火)、底儿潮(有犯罪前科),都是正在流行的当代方言。外地人听得懂的也不多。
然而多样也带来了丰富。比如"打",在粤语中就有十几种说法。除了一般的打,还有舂(用拳头从上往下打)、挞(用手背打)、掴(用手掌打)、凿(曲着指节从上往下敲脑袋)、做(悄悄地打)、砌(狠狠地打)等等(其他一些用粤语方言字表示的说法恕不一一列举)。正所谓"怎一个'打'字了得"?
这是古风。古人说话,其实比今人讲究。比如肌肉皮肤,在古代就不是一个概念。人曰肌,兽曰肉;人曰肤,兽曰皮。皮是和毛联系在一起的。毛长在皮上。所以说皮毛皮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身上没有毛,因此不能叫"皮",只能叫"肤"。同样,肉是可以吃的(肉食或食肉)。人不能吃,因此不能叫"肉",只能叫"肌"。"肌肤受之父母",不能说成"皮肉受之父母";而大老爷在堂上恐吓人犯,说"从实招来,以免皮肉受苦",实际上就有点不把人当人了。
后来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肌肉皮肤,混为一谈。因为语言要统一,许多地方都得马虎一点,只好含糊其辞。简单、含混、粗线条,才易于流通。所以普通话往往粗疏,方言反倒过细。比如"没有",闽南话就分"无"和"未",无是不存在,未是还没有,一个立足于空间,一个立足于时间。但到了普通话那里,统统都是"没有"。
难怪方言的表现力比较强了。
二、吃不了兜着走
方言丰富、有趣,大家便都爱说方言,至少在亲朋好友们聊天时是这样。
聊天,北京叫"侃"(侃大山),上海叫"吹"(吹牛皮),广州叫"倾"(倾偈),成都叫"摆"(摆龙门阵),东北叫"啦"(啦呱),西北叫"谝"(谝传),新疆叫"宣"(宣荒)。其中新疆的说法最有意思。宣是讲,荒是远,也是荒唐荒诞,甚至只不过道听途说的"荒信儿"。宣荒,自然可以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从家长里短一直扯到地老天荒。闽南人的说法也很绝,叫"化仙",--乌龙茶一泡,榕树下一坐,看着潮起潮落云散云飞,天南海北随心所欲地聊开去,便飘飘欲仙了。
方言中的许多惊人妙语,我怀疑就是聊天时聊出来的。方言不同于官话,除了有和官话相同的那些用途外,还多半用来说闲活。说闲话的特点是放松,是百无禁忌,用不着一本正经,周吴郑王。可以胡说八道,可以信口开河,可以张冠李戴,可以指桑骂槐,甚至可以不考虑语言的规范。因为万一"吃不了",还能够"兜着走"。
事实上说话一旦随便,也就容易出彩。方言中很有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说法。比如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张牙舞爪耀武扬威甚至叫板挑衅,武汉话就叫"抖狠"。抖,可以理解为抖擞,也可以理解为抖搂,还可以理解为振作(抖起精神)。不过,狠,是骨子里的东西。如果都"抖"了出来,一眼让人看穿,显然是不智之举。所以但凡"抖狠"者,多半都有些虚张声势。如果对方比他还狠,他就会一边开溜,一边说:"你等着,我回去叫我哥哥来!"
北京话当中形象生动的说法更多。比如说一个人不识抬举,别的地方叫"给脸不要脸",北京叫"给脸不兜着"。这"兜着",就比"要"生动,鄙夷的成分也更重。意思说你这家伙平时就没什么人赏脸,好容易有人给了,还不赶紧兜着?又比如一个人行为乖张,就说他"吃错药了";脾气暴躁,就说他"吃枪药了";态度恶劣,就说他"吃了耗子药";无所畏惧,就说他"吃了豹子胆";一点小事就兴高采烈,则说他"吃了蜜蜂屎"。蜜蜂是酿蜜的,蜜蜂屎想必也甜。但再甜也是屎。何况蜜蜂屎才多大一点?小甜头么!
上海人也爱说"吃",比如吃牢(认定或咬住),吃硬(碰硬)、吃瘪(压服)、吃慌(着急)、吃酸(棘手)、吃排头(挨训)、吃生活(挨打)、吃夹档(两头受气)、吃马屁(听奉承话)、吃花功(受人迷惑)、吃卖相(只看外表),就连开车开到路口过不去也叫"吃红灯"。红灯是管制交通的,怎么能"吃"呢?上海人也"吃"。
红灯能吃,豆腐就更是吃得。吃豆腐,就是占女人的小便宜。说些风话啦,做点小动作啦,嬉皮笑脸半真半假地挑逗啦,大体上属于性骚扰的擦边球,因此叫"吃豆腐"。豆腐白嫩,使人联想到女人的肉体;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并无真正的性关系。所以,吃吃豆腐,在许多男人看来也投什么了不起。但如果碰到特别洁身自好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让他"吃耳光",甚或让他"吃官司"。
没有人愿意"吃官司",也没有人愿意"食死猫"。"食死猫"是广州话,意思是受冤枉背黑锅。广州人不说"吃",而说"食"。比如食谷种,就是吃老本;食塞米,就是白吃饭;食猫面,就是被申斥,相当于上海话的"吃排头";食碗面反碗底,就是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最让人看不起的是"食拖鞋饭",意思是靠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女人出卖色相过日子。"食拖鞋饭"和"吃豆腐"正好一对,都不怎么体面,但前者更没面子。
一个人,如果总是"食死猫"或者莫名其妙地"吃官司",那就是运气不好了。运气在吴语中叫做额角头,也叫额骨头。额骨头也就是额头。运气为什么叫额头呢?大约因为运气是要"碰"的。人身上,最容易被"碰"的就是额头。所以,一个人运气好,在吴语中就叫"额骨头高"或"额角头高",甚至直接就叫"额角头",比如"依今朝额角头",就是"你今天运气特好"的意思。
野史中额骨头最高的人是苏小妹。苏小妹据说是苏东坡的妹妹,曾被苏东坡作诗取笑说:"脚踵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可见其额头之高。小妹也不含糊,当即以老兄的长脸作答,道是"去年一点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也可见其脸面之长。看来兄妹二人都其貌不扬,一个"冲头",一个"马脸",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