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 易中天下一章:费城风云 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启示
然而意译的新词还是代替了音译的老词。不是说音译就一定不好。许多音译的外来词现在也还在使用,比如吉普(jeep)、引擎(engine)、倍司(bass)、摩登(modern)、威士忌(whisky)、白兰地(brandy)、高尔夫(golf)、歇斯底里(hysteria)等。但汉字讲究的是形声意的统一。一个词,如果能让人一目了然望文生义,就比较受欢迎。比如引擎,虽然是音泽,可是又"引"又"擎"的,意思也对。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总统和灵感也是。资产阶级就是有钱的人,无产阶级就是没钱的人。科学,分科的学问;民主,人民作主;总统,总而统之,都有那么点意思。
灵感一词也译得好。因为在古希腊,灵感就是"为神灵所感",当然是"灵感"。那时的诗人,都是些能够通神的人。当他们为神灵所感吋,就会在近乎迷狂的状态下说出"神赐的真理"。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不都有点神经兮兮么?他们不总是突然一下就有了一个奇特的构思或绝妙的好词么?那都是因为他们为神灵所感,有了"灵感"。说"灵感",当然比说那个不知所云的什么"烟士披里纯"好多了。
事实上,语言从来就不是自给自足的,也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引进",有的"借出",有的"死去",有的"活来"。比如新上海人,现在突然时兴说"不要"。什么"不要太潇洒哦',"不要太漂亮哦"。这里的"不要",其实是"实在"的意思。"不要太潇洒哦"就是"实在太潇洒了","不要太漂亮哦"就是"实在太漂亮了"。"实在"用"不要"来表示,可真是"不要太难懂哦"。难怪一些久居国外的老阿拉,回到上海以后,不但"看不懂",而且"听不懂"。顺便说一句,看不僅,也是新上海方言,意思是"不可理解"。
最让人"看不懂"的还是所谓"网络语言"。什么jj,什么BB,什么TMD,什么678、886、7456,谁懂呀!其实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方言。方言有两种。一种叫"地域方言"。闽语、粤语、吴语、湘语之类是也。另一种叫"社会方言",是一定阶级或一定行业"圈子"内部使用的语言,各类术语、行话、黑话是也。网络语言是BBS族在网络上使用的专用语言,当然是"社会力言"。
社会方言也是古已有之,中外皆然的。十七世纪法国一个文学家叫索枚士的,就曾编过一本《女雅上大词典》,专供所谓"上流社会"的才女、淑女、太太、夫人们使用。二十世纪初以前,广州话也有街谈和绅谈之别。至于行话、黑话就更多了。比如赶场、救场,坐台、出台,蘑菇、溜那路、什么价之类,都是。不懂行话,就是"外行";不懂黑话,则是"空子"。一个"空子"如果不小心跑进黑社会去了,对方一问三不知,弄不好便有性命之虞。便是不懂行话,也很麻烦。比如你问一个演员演出一次要多少钱,不说"出场费",而说"出台费",对方不骂你个狗血喷头才怪。
上网也一样。如果不懂网络语言,也想进聊天室聊天,没准一分钟以后人家就会和你BB(拜拜)。这时你必须赶快说678(对不起),请对方不要和你886(拜拜了)。但如果你还是笨手笨脚半天不得要领,那你就是个286。这年头谁还会用286电脑?所以286也就是过气、没用的意思,没哪个奔三水平的网虫会理你。那才真是7456(气死找了)。
网络语言也和别的力言一样,得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比如BB可能是拜拜,也可能是宝贝;而TMD则多半不是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而是"他妈的"。因为TMD刚好是这个"国骂"汉语拼音的头三个字母。其实网络语言也没什么稀罕,无非是怪话连篇再加错別字连篇,只不过怪得有趣错得可爱而已,比如"灌水"是随便说,"造砖"是用心写,而"潜水"则是说悄悄话。如果网友们表示"欢迎你来灌水",那你就可以胡说八道了。当然,胡说八道也要有个谱。这谱就是不能"土",只能"酷"。比如说"美女"就太俗气了,好歹也得叫"美眉"(丑女则叫"恐龙")。最好是俊男叫"菌男",美女叫"霉女",这才叫酷毙帅呆。因此我很怀疑总有一天这些新新人类的俊男美女会变成"菌蓝霉绿"。
也许你会说,这网络语言究竟是TMD(他妈的)个什么东西?678(对不起),你又286了。网络上不兴说"东西",得说"东东"。还是好好学习吧!只要你说得好,"斑竹"(版主)是会送给你一些小"东东"的。
二、上海口头禅
话语的"死去活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世界在变么!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了,话语相应地也要变。就连"万寿无疆"也不可能万寿无疆。过去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用得很频繁的,现在还有谁喊"万岁"呢?没有。词语就像人一样,有的要"死去",有的要"活来",有的会"转换角色"(由一种意思变成另一种意思),有的会"增减体重"(增加内容或缩小范围)。即便是很"新潮"的方言,也不例外。甚至越是新潮,就越是变化快。比方说上海话。
上海话往大里说当然是吴语的一种。但上海话在吴语中是很特别的。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杂,二是新。上诲话是很杂的。周边地区的方言土语.松江话、苏州话、宁波话、杭州话,上海话当中都有,可谓兼吴越而有之。比如"小鬼(读如居)头"就是宁波话,"勿来三"就是苏州话,"莫牢牢"则是杭州话。所以上海话也是很丰富的。光是"很",上海话当中就有交关、邪气、穷、牢(老)、赫等好几种说法。这也不奇怪,来源多嘛!
上海话也新。许多词汇、说法、口头禅、俏皮话,都是过去吴语中没有的。因为上海是近百年间迅速崛起、全然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工商业大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半个世纪以前,上海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中国其他地方很不一样。什么招商局、巡捕房、交易所、拍卖行,何曾有过;什么拿摩温(工头)、康白度(买办)、披霞那(钢琴)、梵哑林(小提琴),也闻所未闻。外地人自然也不知嘎斯(煤气)和水汀(暖气)、司的克(手杖)和司必灵(弹簧锁)为何物,没用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