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4 禅宗兴起
- 易中天下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
作为坚强后盾的是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女皇将李显改名为武显以后,又安排他们在明堂盟誓,把两家人变成了一家子。现在为了共同的利益,当然要携起手来。只不过他们不便出面,冲在前面的是朝廷大臣,包括从周兴刀下被救出的魏元忠,也包括后来成为名相的宋璟(读如景)。
发起的攻击则有三波,结果却是失败。最后一次,宋璟甚至差一点就定了张昌宗的死罪,却被武则天救回。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女皇生病,文武百官一律不见,身边只有张氏兄弟负责一切事务,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箭在弦上,只好逼宫。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率左右羽林军将士五百多人从玄武门入宫,不由分说先一刀砍下张氏兄弟美如莲花的脑袋,然后提着人头去见女皇。
女皇惊起。问:叛乱者是谁?
答:张易之和张昌宗,现已奉太子之命斩杀。
女皇这才发现,这伙人身后哆哆嗦嗦地站着她那宝贝儿子李显。于是用鄙夷的口气说:你?回东宫去吧!
政变者之一却说:太子还回得去吗?
女皇转身问另一个:你是朕一手提拔,为什么来?
答:正是为了回报陛下的大恩大德。[34]
女皇不再说话。两天后,当了十四年四个月皇帝的她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大周皇帝位,称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四日,新皇帝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这就必须对历史有一个交代,武则天的深谋远虑也显现出来。实际上,当年她在建储问题上犹豫不决,恐怕就是纠结于一个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对武周革命的评价。评价当然只能由后人给出,因此谁是后人便成了关键。武承嗣或武三思固然不会诽谤本朝,守不守得住江山却大可怀疑。一旦失守,武周立马就会变成伪政权,这个风险可冒不起。
相反,如果将皇位交还给李显或李旦,革命虽然无异于失败,自己和武周却不会被看成王莽和他的新朝。亲儿子总不好意思把母亲骂作逆贼,更何况皇位还是从武周皇帝那里接过来的。武周是伪政权,他们岂非也是伪皇帝?
两害相权取其轻,武则天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李显没有让母亲失望,张柬之他们也没有。官方发布的正式文告把责任推到了徐敬业和程务挺身上,认定女皇称帝是临危受命,此刻逊位则是开启未来。也就是说,武周的革命和李唐的复辟都是奉天承运,也都合理合法。[35]
女皇放心了。尽管由于政治和男人都玩不成,她迅速地衰老下来,却还是活了不短的时间,并接受新皇帝十天一次的探望。直到这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逊位的则天大圣皇帝才在豪华体面的软禁中孤独地死去,享年八十一岁。[36]
武则天的陵墓前树立着一尊无字碑。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刻着螭(读如痴,一种蛟龙类神物)和龙,却没有字。也许,女皇帝的一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她有意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贬,随人评说。当然,也许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风,确实是会把很多东西吹干的,包括鲜血。
不过,临终前她还是留下了遗言,赦免王皇后和萧淑妃等情敌、褚遂良和韩瑗等政敌,自己去帝号,称皇后,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身边,仍然去做李家的媳妇。[37]
半个多世纪以前,守着青灯古佛的小尼姑武媚娘曾在感业寺给热恋中的李治写过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38]
以后那漫长的岁月,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败倒在她这石榴裙下。直到她换上帝王的衮冕,也依然魅力无穷,让人敬畏,让人臣服,让人痴迷。事实上,正是这位女皇帝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层次和色彩,让男性中心的世界不那么单调和乏味,也让后人在解读历史时多了一个选择和视角。
现在,她又要换上石榴裙了,因为她无法对抗强大的文化传统。这个一生要强的女子不得不离开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武则天终究未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但,这并不是她的错。
[28]以上见《新唐书·娄师德传》。
[29]见两《唐书》之娄师德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二年八月条。
[30]以上见《旧唐书·狄仁杰传》,《新唐书·张柬之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七久视元年九月条。
[31]张柬之拜相一事,《资治通鉴》系于长安三年九月条,推荐人是外出将兵的宰相姚崇(姚元之)。有野史认为狄仁杰当年推荐张柬之是后来政变的预谋,此说已被司马光驳回,见前引《资治通鉴》卷二百七久视元年九月条之《考异》。
[32]武则天在久视元年(700)修改历法,仍以每年一月为正月,所以神龙元年(705)正月是一月,与十一月同在一年。
[33]三人之死在大足元年(701)九月,死因不明,诸正史其说不一,详请参看雷家骥《武则天传》。
[34]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长安三年至神龙元年。
[35]见《大唐诏令集·中宗即位敕》。
[36]关于武则天的享年,《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和《唐会要》称八十一岁,《资治通鉴》称八十二岁,《旧唐书·则天皇后纪》称八十三岁。今从雷家骥《武则天传》之考证,定为八十一岁。本书涉及的相关年龄,均以此为据。
[37]见《旧唐书·则天皇后纪》。长孙无忌的官爵已于上元元年(674)诏复,并听陪昭陵,故不在名单中。
[38]见《全唐诗·则天皇后》。
又见女人
武则天谢幕之后,其他女人开始折腾。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大唐的女人可不是只会绣花。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甚至有自己组建的武装力量,精兵上万,号称“娘子军”。所以她死后,送葬的是战斗队,伴奏的是军乐团,一路威风凛凛,戟举旗扬,马嘶角鸣。[39]
呵呵,这是什么阵仗!
当然是游牧民族的气派,混血王朝的排场,甚至鲜卑女子才有的英姿飒爽。因此,只有大唐这样的时代,才会演出武周那样的故事,产生武后那样的人物。别忘了,唐代上流社会的女人,可是穿回鹘衣,化吐蕃妆,说突厥语,骑西域马,打波罗球(polo),甚至女扮男装的。
她们的男人怕老婆,也不足为奇。
波罗球又称马球,是唐代流行于贵族阶层的运动,一时风行,女子打马球也不少见。这里描绘的是一组唐代波罗球比赛陶俑,马上均为女子,英姿飒爽。原俑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实际上,正如平阳昭公主的军中,有号称“名贼”的亡命徒;太宗皇帝的手下,也有堪称“名怕”的大将军。由于此人功勋卓著,太宗皇帝赐给他两名绝色女子,此人却死活不敢接受。皇帝只好请来他的太太,倒了一杯液体,然后给她两个选择:要么不再吃醋,要么喝下毒酒。
那女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身经百战的太宗目瞪口呆:这女人也太可怕了。[40]
比较而言,武则天倒算温柔。
她的儿子李显却比父亲李治更怕老婆。高宗皇帝至少能做一半的主,真有大事也是他拍板。中宗的天下却一半是老婆的,一半是女儿的。老婆韦皇后固然干预朝政,安乐公主李裹儿也常常草拟了诏书,拿过来就让父皇签字。难怪当年武则天要废了中宗,她早就看出这人扶不起来。[41]
两个女人却野心勃勃。韦皇后想学婆婆当女皇帝,安乐公主则异想天开要做皇太女。她说法是:阿武(武则天)连天子都能当,我不过当个天子女,怎么就不行?[42]
这就已经够麻烦了,不幸的是她们还有一个帮手,那就是上官婉儿。婉儿的祖父就是当年为高宗起草诏书,差一点废了皇后武则天的宰相上官仪。上官仪被杀,还在襁褓中的婉儿也随母亲罚没为奴,在宫中长大。但,当她十四岁那年被带到武则天面前时,女皇陛下竟是眼前一亮。
从此,上官婉儿成为武则天的得力助手,中宗即位之后又被册封为昭容。这个女人却把自己和韦皇后都变成了武三思的情妇。再加本是武家媳妇的安乐公主,便形成了“韦武联盟”。只有戴绿帽子的中宗蒙在鼓里,还乐呵呵地在他们聚赌时忙出忙进帮着看筹码,不像皇帝倒像宦官。[43]
三个女人一台戏,可惜演出的是悲剧。
悲剧包括政变和谋杀。政变是被“韦武联盟”逼上绝路的太子发动的,结果是武三思先被太子杀掉,太子又被手下人所杀。当时中央政府已经还都长安,太子带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要求交出上官婉儿。婉儿一声冷笑:好主意!先抓婉儿,再抓皇后,最后轮到皇帝,是不是?
中宗被她激励,倒是变得像个爷们。他走上城楼对兵变者说:你们都是朕的心腹,为什么要谋反?缴枪不杀,反戈有赏。结果太子阵脚大乱,政变集团顷刻瓦解。[44]
太子失败,三个女人更加嚣张。其他有头有脸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纷纷见不贤而思齐,在私人会所里买官卖官,形成了以韦皇后为核心的“贵妇特权团伙”。不过这帮人做生意倒也童叟无欺。只要肯出三十万,就能弄个一官半职。
这样的官员,当然既不可能由中书省提名,更不可能经门下省审核,就连中宗皇帝也不好意思用朱笔书敕,照常规封发,只好“斜封墨敕”,请有关部门将就着承认。[45]
如此大唐,比得上武周吗?
韦皇后本人却在上官婉儿的导演下,亦步亦趋地走“武后道路”。武则天发明了天皇和天后,她们就山寨为应天神龙皇帝和顺天翊圣皇后,中宗倒也欣然从命。[46]
“贵妇特权团伙”的出现是唐代社会普遍现象的一个极致表征,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程度。如这张敦煌壁画描绘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塑造了雍容虔诚的女性供养人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女仆群像中可见着男袍者,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流行风貌。图据敦煌莫高窟130窟壁画。
不过中宗虽然糊涂,却还有底线。太子政变失败,韦皇后的党羽要求大开杀戒,他不批;要求杀周兴都没能杀了的魏元忠,他也不肯。这样看,他又并不糊涂。[47]
结果,昏庸却不失善良的中宗突然就死了。
死因据说是谋杀,嫌犯则很可能有四个: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以及皇后的两位情夫。前两人应该是主犯,后两个是胁从。这两位官员一个擅长烹饪,一个精通医术,完全可能提供技术支持。毕竟,皇帝是吃了馅饼才龙驭上宾的。
这一回,恐怕真是“吃错了东西”。[48]
总之,李显是死了。这只昏头昏脑的大尾巴羊,一生栽在最亲密的四个女人身上:亲娘武则天,爱妻韦皇后,娇女李裹儿,再加小老婆兼助理上官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