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4 禅宗兴起
- 易中天下一章: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
张氏兄弟成为男宠与狄仁杰再次拜相是在同一年,月份要早一些,底气却明显不足,因此曾经向吉顼和狄仁杰讨教长久之计。两位宰相的意见一致,那就是建议他们利用亲近女皇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建储大业。吉顼明确指出,以色事人不能久,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才是正当。[19]
兄弟俩倒也乖巧,一点就通,温柔地吹起枕边风。
女皇当然猜得出是谁在背后出谋划策,干脆将吉顼召来询问。吉顼给出的建议,是在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当中任选一人。他说:两位皇子都是陛下亲生,先帝所托,也都是天下臣民人心所向。至于选谁,全由陛下圣裁。[20]
武则天点了点头。
因此后来有人认为,李唐复辟,吉顼是首谋。[21]
就算是吧,就算。
不过吉顼的结局,也只比李昭德稍好一点:从宰相贬为县尉。直接原因是他在朝堂上盛气凌人地欺负武懿宗,根本原因却恐怕是武则天看穿了他的政客面目。当年,为了讨好武承嗣,你不是连妹妹都送上门了吗?不是跟武懿宗和来俊臣联手制造了三十六家灭族的大冤案吗?现在拥护李唐的呼声高涨,你就这副嘴脸?告诉你,朕还没死!
吉顼只好客死他乡。[22]
狄仁杰却在重入朝堂之后不久,很快就与武则天进入了蜜月期。这恐怕首先得益于武则天政治上的开明,狄仁杰政治上的聪明。武则天深知,夺权无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后事,却只能靠刚正贤良之臣。同样,狄仁杰也明白,真正能推翻武周、复辟李唐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周皇帝自己。这样的人能反对吗?不能。
何况武则天这皇帝当得也不差。尽管作为当局者,狄仁杰不可能意识到,武则天活跃于政坛的半个世纪,正是从治世(贞观)通往盛世(开元)的桥梁。但作为宰相,他至少清楚:帝国的版图在扩张,人口在增长,人才的辈出也由于女皇对科举的高度重视,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23]
这样的皇帝,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更为难得的是,女皇陛下虽然年事已高,而且实际执政时间很长,却没有同类实权人物的晚年病,比如暴戾狂躁或者荒淫倦政。相反,她的头脑之清醒,思维之敏捷,精力之充沛,判断之准确,都丝毫不减当年。这真是个奇迹。[24]
因此,不要说奴才和蠢才,就连一般人才恐怕也都不能入她法眼。女皇要的宰相,必须既是帮手又是对手。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他冷静耐心,机警权变,足智多谋,却又诚实友善,刚正不阿。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智商和情商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政治态度和处世理念又刚好相反。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一点。实际上狄仁杰在供词中已经表明立场: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只不过,狄仁杰是反周不反武。不反武则天,这就是共识。把武周皇帝的最后岁月经营好,也是共识。有此共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就可以求同存异,积极配合,共同实现各自的理想。
酒逢知己又棋逢对手,这才真是“天作之合”。
实事求是,推进共识,也才是成功之道。
聪明的狄仁杰甚至很好地利用了既是老乡又是同龄人的优势,将建储大计变得就像夕阳下两位老人拉家常。对于狄仁杰的这种絮絮叨叨,女皇居然百听不厌,只不过偶尔也会撒娇使横,打断他说:朕的家务,你不要管![25]
狄仁杰答: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家即是国。[26]
武则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术。
她说:狄公请回头,看看谁来了。
狄仁杰回头,看见了站在身后的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说:朕把储君还给你。
狄仁杰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来。
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女皇,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抚摸着狄仁杰的背,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27]
狄仁杰如释重负。
实际上,庐陵王李显是在狄仁杰拜相的五个月后,被武则天以治病为名秘密接回洛阳的。这就雄辩地证明了,真正解决储君问题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其中奥秘和深层原因要到以后才能揭晓。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聪明识趣的李旦立即恳请逊位,藏在宫中的李显被立为太子,并由李哲复名为李显,后来又改名武显。
对此,狄仁杰并无异议。
立储问题解决后,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女皇陛下的统治风格也开始变得温柔。这让她越来越像政治家。其实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武则天当然有这种能力。但没有狄仁杰,她开发不出来。
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和六十九岁的狄仁杰,还有两年的合作时间,他们的关系也更像相互搀扶的老伴。靠着狄仁杰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武则天慢慢变成了从善如流的开明君主。大约也就在这时,狄仁杰被称为国老。
[17]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天授二年九月及十月条。
[18]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元年八月条。
[19]张氏兄弟向吉顼讨教事,见两《唐书》之吉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元年二月条,记录颇为详实。向狄仁杰讨教事,见《新唐书·狄仁杰传》,但《资治通鉴》不予采信。
[20]见两《唐书》之吉顼传,其说与《资治通鉴》不同。
[21]见《旧唐书·吉顼传》所引睿宗语。雷家骥《武则天传》也持此论。
[22]以上见两《唐书》之吉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六久视元年正月条。
[23]请参看胡戟《武则天本传》。
[24]从麟德元年(664)与高宗皇帝并称二圣同时临朝,到神功元年(697)再次起用狄仁杰,武则天实际执政三十三年,本人则高龄七十三岁。之前可以相提并论的只有汉武帝。
[25]两《唐书》之狄仁杰传都发现和指出了狄仁杰与李昭德等人的不同,那就是“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又,狄仁杰籍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武则天籍贯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两人是并州老乡。狄仁杰生于公元630年,武则天生于公元625年,是同龄人。
[2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圣历元年二月条。
[27]关于本段史实,正史和野史众说纷纭,尤以《狄梁公传》所记富有戏剧性,以至于《资治通鉴》简略到只有一句话,并在《考异》中长篇大论予以辨证。本书兼采诸传,而以逻辑与常情常理综述之。
狄仁杰不仅为武周重臣,在朝野举足轻重,后世更成为一代名相。宋范仲淹为其撰写的《唐狄梁公碑》也成为历代热门碑文,书家如黄庭坚、赵孟等都曾书此碑,这里选录的是赵孟作品。该碑文极言狄仁杰的丰功伟绩,反映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向往。
女皇谢幕
八月的洛阳秋高气爽,女皇和国老心情很好。
两位老人闲庭信步,武则天却看似不经意地问起了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宰相娄师德。这是一个脾气好得被李昭德骂作乡巴佬都不生气的人,狄仁杰不大看得起他。
看不起也并非没有原因。据说,娄师德的弟弟曾经向哥哥请教为官之道,得到的建议竟然是“唾面自干”。他的解释是:别人把口水吐到你脸上,你不生气,自己去擦,就算有涵养吗?不,这只会更加惹怒对方。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擦都不擦,让风吹干。风,总是会把什么都吹干的。[28]
如此没有骨头的人也值得尊敬?狄仁杰不认为。所以当女皇问他娄师德算不算贤人时,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武则天微微一笑。
又问:那么,他有没有识别人才的鉴赏力呢?
狄仁杰答:臣也没有发现。
女皇却说:朕知道国老,正是娄师德的推荐。
狄仁杰这才知道天外有天。[29]
女皇却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的确,之前连续不断的宫廷斗争留下了大量空白急需填补,能够担任宰相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她说:国老,朕需要一条好汉,有吗?
狄仁杰问:陛下用来做什么?
武则天答:出将入相。
狄仁杰说:那就只有张柬之。这个人虽然年纪大,却是真正的宰相之材。而且长期不被重用,一定感恩效力。
武则天点点头。过了几天,又向狄仁杰要人。
狄仁杰说:臣已经推荐了张柬之。
武则天说:朕已经让他当洛州司马了。
狄仁杰说:臣推荐的职位是宰相。[30]
结果,张柬之终于拜相,只不过是在狄仁杰去世整整四年之后。因此,狄仁杰的本意并非要埋下地雷,尽管后来发动政变逼女皇逊位的主谋,确实是年过八十的张柬之。[31]
惹出是非的却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看完下页的年表就会明白,在武承嗣和狄仁杰等人相继退场后,这两个陪女皇陛下寻欢作乐的小伙伴,已经变成帝国的风暴中心。
◎张氏兄弟与有关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张氏兄弟成为女皇男宠
闰十月 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
698 圣历元年 二月 吉顼劝张氏兄弟参与建储之事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八月 武承嗣卒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0 久视元年 九月 狄仁杰卒
701 大足元年 九月 李显子女因得罪张氏兄弟被杀 702 长安二年 八月 李显及弟妹请封张昌宗为王 703 长安三年 九月 张氏兄弟制造魏元忠谋反案 704 长安四年 七月 张氏兄弟腐败案发,被赦免 九月 张柬之拜相
十二月 张氏兄弟再次成为被告并被包庇
705 神龙元年 正月 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杀张氏兄弟,李显即大周皇帝位 二月 李显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十一月 武则天卒[32]
很难界定围绕张氏兄弟的一系列事件,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斗争。但可以肯定,他俩的权势之大和民愤之大,都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只不过私下议论了一下,居然就死于非命。至于是女皇下令杖杀,还是他们的家长缢杀,不详。[33]
现在只知道,此事发生在狄仁杰去世后整整一年。
这件事在当时应该震惊朝野。因为李重润和李仙蕙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和嫡女,女皇的嫡孙和嫡孙女,武延基则是魏王武承嗣的继承人。身为金枝玉叶,又是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的嫡传,却死得不明不白,怎不让人惊诧!
朝廷却没有发布官方消息,正史也讳莫如深,反倒是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一年以后联名上书,奏请册封张昌宗为王。这就不是什么来俊臣可以比的了,“后狄仁杰时代”的女皇也变得让人恐惧和不可捉摸。老太太难道要把皇位传给那两个小白脸吗?这种想法简直让人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