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人还不止大清的皇太子。大清所有的使臣都这样。
特别是皇太子身后两位执仪仗的侍卫,简直连画都没有他们美。
威廉三世词穷了。
因大清使臣太美了,威廉三世的妻子玛丽也忍不住和威廉三世一起接待大清使臣。
当然,玛丽和威廉三世感情极好,并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单纯一饱眼福而已。
胤礽瞥了看着纳兰容若和曹寅,眼冒星星眼的玛丽一眼,笑着介绍:“容若是我们大清第一才子,诗歌全天下传抄,父亲的职位类似于你们这的首相,自己在边疆立下了军功。一直是我皇父的心腹侍卫。”
“子清也是才子,自幼被我皇父看着长大,他的父亲是大清最富庶地方的财政大臣,将来他长大了也会继承这个位置。”
“两人将来都会围绕着财富打交道,所以我带他们来向荷兰执政讨教一二。”
威廉三世和玛丽看着纳兰容若和曹寅的眼神立刻不一样了。
侍卫和侍卫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皇帝和执政的心腹,将来会成为国家重要的大臣;有的只是美色侍人。
这两人显然是前者。
玛丽竖起扇子遮住脸上的遗憾:“你们的大臣长得真好看。”
纳兰性德和曹寅:“……”
他们被夸赞了无数次相貌,这一次深深感受被冒犯了。
胤礽笑着解释道:“五官端正是当官的要求之一,除非这个人的才干特别突出。作为皇父的近卫,长相更是要万里挑一。荷兰执政见过我大清的其他使臣,有长相不端正的吗?”
威廉三世想了想大清使臣团中的人,不得不感慨:“都好看。”
纳兰性德和曹寅:“……”
他们替使臣团的大臣们感到被冒犯了。
轻描淡写解了纳兰性德和曹寅的围,让威廉三世和玛丽知道得尊重这两个年轻人后,胤礽继续和威廉三世交流正事。
他这次是真心来拜访学习,并没有阴谋诡计。
说起威廉三世大家可能不熟悉,但玛丽女王,这个大家可能……呃,也不是很熟悉。
那说起英国光荣革命呢?
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带兵登陆英国,赶走了英国的詹姆斯二世,成为了英国的威廉三世(在苏格兰称威廉二世),与妻子玛丽女王共同成为英国的新国王。
他俩的执政,奠定了英法最后一次百年战争的胜局基础。可以说,路易十四从太阳王到晚年人人喊打,这位未来的英国国王有决定性作用。
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后,同时也是荷兰执政。他来到英国后,改革英国财政和军队,利用荷兰投资盘活英国经济。一般认为,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是英国走向日不落帝国的真正起点。
威廉三世在军事上的才华很一般。他能熬死法国,靠的就是经济上的卓越天赋。胤礽馋他的经济才华很久了。
此时,威廉三世还是一个失意人。他两度败于法国之手,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虽然这些条约在同盟的支持下并没有祸及荷兰本土,但对他的执政声望打击巨大。
威廉三世一度思考,要不要辞去荷兰执政的位置,让更适合的人继任。
还好大清的条约拯救了他。
大清的条约荷兰的大商人们没发现会祸及本土,反而欢呼雀跃从此以后能和神秘的东方古国做生意。他们甚至把大清的“租借”当做是和大清深度合作的象征。
以后大清与西方贸易肯定基本通过荷兰的租借港口,然后由荷兰转运向欧洲各地。这荷兰不是赚翻了吗!
因为和大清的停战条约,让威廉三世勉强喘了一口气,回升了一点支持率。
听到威廉三世的感谢,胤礽的温文尔雅尊贵矜持微笑差点没保持住。
他总算明白晚清那些大臣为什么签订无数不平等条约还沾沾自喜了。
原来,人人都是晚清。
胤礽厚着脸皮接受了威廉三世的感谢,重申大清是个善良的国家,然后向威廉三世讨教商业,特别是银行和国债。
胤礽知道在这个大航海和大贸易时代发展金融的必要性,但他满脑子经济学基础(初高中)理论,没有任何现实经验,连纸上谈兵都不知道怎么做。
他只能以自己的理论来忽悠威廉三世,让威廉三世误以为他也是个中好手,认真和他探讨经济和商业运行时遇到的具体且核心的问题。
就和之前在科学家头脑风暴会议中担任吉祥物一样,胤礽现在仿佛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经历的感情咨询大师,大部分时候都在倾听,遇到哪个听懂了的点立刻主动出击,用脑子里的理论说一些很正确的废话。
曹寅和纳兰性德不再在意玛丽夫人的视线,聚精会神记住威廉三世所说的话。
文人的记忆力都不错。胤礽带他们来,便是让他们成为“书记”,与胤礽的记忆查缺补漏,把威廉三世的话整理出来,拿回大清用。
胤礽不确定陈腐的大清会不会用上这套先进的理论,但他可以先在大清的海外飞地使用。
待自己登基后……
哈,如果他能登基,再说在大清推广的事吧。
胤礽想着康熙的高寿,觉得自己就算不被废,也不一定能活到康熙驾崩;就算活到了,他年纪也很大了,不一定有精力对大清执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这套成熟的理论,一定得传回大清去。他做不到,后人也能做到;后人做不到,也能给推翻清朝统治的天降猛人们参考。
胤礽确实是一位非常完美的交流者。他能让已经回到巴黎的路易十四视其为亲子侄,也能让威廉三世将其认可为忘年交。
威廉三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除了胤礽,他从未和其他人在聊天时这么快乐。
这个回忆录传到了还活蹦乱跳满世界乱窜的胤禔那里。胤禔直接给康熙写信,要求将回忆录列为禁书,被康熙写了五千字的回信大骂了一顿。
威廉三世在聊经济的时候,也聊到了宗教——在欧洲社会,宗教话题总是绕不开。
胤礽很诚恳道:“英国从天主教到新教,就是不认可和警惕教皇这个比国王更高地位的存在。大清也一样,我们认可神灵比国王地位更高,但不认可一个世俗的比国王地位更高的教宗。我们中国从周朝以来,皇帝便是天之子、所有宗教中唯一的在世圣人。”
胤礽胡扯,但他根据欧洲实际情况胡扯的特别有道理,特别令人信服。
威廉三世脑海中立刻闪过中欧的国家:“政教吗?这对于国家来说,或许是一件幸事。”
胤礽在心里道,对国家来说算不算幸事他不知道,对执政集团来说肯定算。
但中国并不是政教,而是完全不准宗教参与政事。
中国对宗教的态度,外国人很难理解,就像是中国人也不能理解外国对于宗教的狂热一样。
胤礽只能胡编乱造,把“天子”“代天牧民”“受命于天”“天人感应”等中国执政理念胡扯一顿给威廉三世听。
威廉三世连连赞叹,表示自己很有感悟。
连玛丽夫人都不再看纳兰性德和曹寅的脸,转而加入了和胤礽的交流。
未来的玛丽女王是一个不太喜欢政治庶务的人,但不代表她政治手腕弱。
威廉三世在外和法国征战的时候,玛丽女王负责国内事务,声望极高。
当玛丽女王去世之后,威廉三世在英国的支持率下降很快。虽说这有威廉三世并非英国皇室血脉的关系,但若玛丽女王执政期间没有获得认可,大臣和民众也不会怀念她。
玛丽是现在还未继承皇位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她是新教徒,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徒;英国现在的国教为信教,天主教徒遭到残忍迫害和歧视,就算是皇室继承人也不能信仰天主教。
如今在位的查理二世年老多病,继承人战争已经打响。詹姆斯二世不肯弃信天主教,玛丽已经站在了詹姆斯二世的对立面。
都说皇室无亲情,玛丽作为虔诚的新教徒,对“异端”也非常冷酷。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玛丽的内心深处,仍旧因为宗教信仰而导致的父女不合而深深痛苦。
听到东方对信仰的哲学之后,玛丽希望能和胤礽讨论出一个能让她父亲放弃天主教的方法。
胤礽笑了笑,道:“原本新教出现,就是因为教宗腐败,教徒们虽然信仰上帝,但并不想信仰教皇。但现在英国国教把持国政,有人反对英国国教,倒也正常。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术业有专攻。哪一日你们这里的宗教人士只管宗教,或许才能完全杜绝这件事吧。“
说完,胤礽摇了摇头:“现在,太难了。抱歉,我实在是想不出方法。”
玛丽女士痛苦地闭上双眼,道:“会有这么一天吗?”
胤礽点了点头:“你们能赶走教皇的影响,那么也能赶走其他大主教对国家的影响。我想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时间的问题。”
威廉三世苦笑:“你比我们还更信任大不列颠。”
胤礽道:“我不仅仅是信任大不列颠,我信任整个欧洲,或者说信任整个世界。正确的终究是正确。”
胤礽顿了顿,又道:“我也信任你们。我之前和信仰天主教的法国皇帝聊过天,现在又和信仰信新教的你们聊天,你们虽然信仰不同,但有一点坚持都是一样的。”
威廉三世:“不愿意让国王头上有个教宗?”
玛丽女士睁开眼:“不愿意让宗教插手政治。”
胤礽点头:“东方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你们在自己的历史中找不到答案,或许可以看一看东方的历史。”
胤礽送给了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一套中国历史书,从盘古开天辟地的那种。
你们西方的历史从《荷马史诗》开始;我们东方的历史就算挖掘出文物,如果没有文字记载都不算。
抱歉,时代已经不同了。
胤礽将宗教话题转成了探讨历史,并代表大清邀请荷兰共同加入大清的世界史制定。
我们大清礼仪之邦,华夏作为文明古国,一直“以史为镜”,最注重历史。现在大清走向了世界,也想用自己的文明帮助其他国家和民族跟着一起文明。
所以,我们大清准备建立一个“世界历史文化协会”,邀请全世界考古学家一起来研究历史。
胤礽小小的少年脸上硬拗出一个悲伤沧桑的神情:“我们中国的史书中记载了许多拥有过灿烂文化的国度。文明古国本也不止我们一个。这次出使,我按照古书上一个个寻找曾经有灿烂文化的国度,发现他们大多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胤礽举了几个文明古国的例子,那些传奇故事听得本来因为想起父亲而痛苦的玛丽女士都暂时忘记了悲伤。
当听到这些国家的领土上的人已经完全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拥有过的一切,只有中国的史书记得他们的时候,夫妻俩都露出了悲伤的神色。
胤礽叹气道:“人死之后尚且需要墓碑,一个文明死亡了,无论是自然消亡还是被征服,给他们留下一个墓碑,写下墓志铭,也算是后来者对他们的怜惜吧。就算是征服他们的人,如果能给被征服者留下墓碑,一是炫耀自己的功绩,二也算安抚当地人。”
威廉三世若有所思。
胤礽笑道:“如果不喜欢,就当我胡言乱语了。中国就像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老人。她在前行的时候,曾经的好友和敌人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举目四望,难免有些凄凉。这也是中国不怎么和其他国家交流的原因。中国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也干涉不了。”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最后一句,胤礽用的是汉语,说的是《桃花扇》中的词,而《桃花扇》现在还没有完稿。
不过只是这三句话,没有前言后语,纳兰性德和曹寅只当胤礽有感而发,没有多想,直到他们以后听到《桃花扇》,才满头问号。
《桃花扇》描写的是明末的事,歌颂的是对前明忠贞不二的人,为什么太子会早早知道《桃花扇》中的词?
总不能是大清的太子支持孔尚任写歌颂前明的戏曲吧?
这大概会成为千古之谜。
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并不懂汉语,只听着汉语的韵律,感到特别好听,和特别悲伤。
纳兰性德诗词天赋点满,学了哪国语言就能用哪国语言写诗。他手中已经有许多各国语言的诗词书。
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与胤礽交流的时候说英语,纳兰性德便用英语将这三句话翻译成了诗句。
外文诗没有中文诗那么多规矩,对纳兰性德而言,作诗特别容易。
他吟出三句诗之后,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倒吸一口气,连连称赞。
玛丽女士道:“这是你们大清的诗?”
胤礽道:“我说的不是诗,但容若将其翻译成了诗。我都说过了,容若是大清如今公认最厉害的诗人。他学了哪国语言,就能用哪国语言作诗。说来,容若把自己在大清的诗翻译好带来了。”
在外国,很难解释“词”和“诗”的不同,就全说是诗歌了。
胤礽要用文化开路,树立大清文雅友好的形象,纳兰性德的词自然不会少。
胤礽之所以先翻译纳兰性德的词,而不是唐诗或者宋词,是因为纳兰性德还活着。
让外国上层人士先崇拜纳兰性德的词,显然对大清好处更大。之后他们了解了中国诗词,自己就会去学习中国其他诗词,不用胤礽刻意推广。
胤礽和威廉三世、玛丽女士成为朋友的这几月,他赠送给了对方东方的礼仪书、历史书和诗词书。这些珍贵的书籍被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带去了英国,后来被皇室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胤礽也通过这些看似散漫无刻意的交流,成功让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认可了大清在宗教方面的态度,争取了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在大清反对罗马教廷上的支持。
当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知道罗马教皇居然想插手大清,大清要全面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时,都表示会竭尽全力支持大清。
他们也彻底将大清这个敌国放在了自己朋友的位置上。
比起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同样厌恶罗马教廷的英国和荷兰,不才更应该是大清的同盟国吗?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胤礽成为他们的至交好友时,大清的大皇子、直亲王胤禔,也已经成为詹姆斯二世的忘年交。
“来,喝酒!”胤禔举起大杯葡萄酒。
“来,碰杯!”詹姆斯二世也举起酒杯。
一老一少碰杯,然后吨吨吨,那豪迈劲,看得给胤禔当侍卫的鄂伦岱和噶礼眼角都在抽。
混蛋如鄂伦岱和噶礼,都在担心胤禔的身体了。
詹姆斯二世在后世外国人眼中,只有一个光明革命被赶下台的倒霉鬼一个影响。
他倒霉、他懦弱、他被国家抛弃流亡海外,他仿佛一个没用的小丑。
但胤禔所见到的詹姆斯二世却是一个坚毅勇敢的老军人。
事实上詹姆斯二世也是。
詹姆斯二世年轻时候,国内共和派和保皇派打得厉害,他被囚禁,扮成女性逃亡到了荷兰,之后又去了法国。
这时候的他没有沮丧,而是如一个普通人一般加入了法国的军队,之后又加入了西班牙的军队。
他在法国服兵役的时候,就因其勇敢和军事才华而美名远扬,连法国杜伦尼都十分赏识他。
他回到英国之后,担任了第二次英荷战争的海军统帅,获得了巨大的战果,新约克就是他率兵攻占并改名。
詹姆斯二世人生的转折点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期。
那时英国国教对天主教徒的迫害越发严重,他们要求任何英国人接受军官官职的时候都必须进行诅咒天主教的仪式。詹姆斯二世愤怒辞去了海军最高指挥官的职位。
他这个做法激怒了国会,国会为此要通过取缔他皇位继承权的法案。没有亲生孩子的查理二世为了詹姆斯二世,解散了国会。
詹姆斯二世与英国国教的冲突更加剧烈。
詹姆斯二世:“想要控制英国皇位!圣公会大主教狗娘养大的!”
胤禔:“所有想要控制皇位的宗教人都是狗娘养大的!”
詹姆斯二世:“来!碰杯!”
胤禔:“来!干杯!”
两人再次吨吨吨。
于是胤礽和威廉夫妇二人谈论经济谈论宗教谈论历史谈论文学的时候,詹姆斯二世和胤禔就在不断喝酒骂人,偶尔去打猎玩耍。
总之,那叫一个爽字啊,别提了。
詹姆斯二世:“等我继位了!我把圣公会的教士全部干掉!”
胤禔:“先掌握军队。没有军队,你干屁干!”
詹姆斯二世:“我受不了这个委屈!”
胤禔:“百忍成钢,我对我皇父就这样。来,我给你传授几招。”
一老一少凑一起嘀嘀咕咕,詹姆斯二世不住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鄂伦岱用满语对噶礼道:“太子说,不能干涉别国内政。你说大阿哥这样是干涉别国内政吗?”
噶礼:“你问我我问谁?”
鄂伦岱道:“问太子?”
噶礼:“大阿哥会亲口和太子说这件事吧?”
鄂伦岱:“会吗?”
两人面面相觑。
如果大阿哥不说,他们要不要告密?好头疼啊。
在两人头疼的时候,詹姆斯二世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说得对!该装还是要装!”
胤禔道:“对吧对吧?我看好你!”
一老一少碰拳头。
鄂伦岱使眼色:你去告密,我不敢去。
噶礼拳头痒了。
作者有话说:
胤礽:大哥,字据……
-


第131章 (霸王票加更)
胤礽终究知道了这件事。
他最近太忙了,忙到了西方贵族们过圣诞节,才有机会回到大清军队驻扎的庄园,和胤禔好好聚聚。
现在港口已经被租借给大清,大清已经开始建造基地和新城。
好大一块地,荷兰人真慷慨。
古代中国的大臣中很多都是全才。他们在地方为官的时候,修建修缮城池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也会亲自设计自己居住的庄园,所以大部分有地方为官经验的人都点了建筑设计师天赋。
圣诞节期间,就算是战争都要停火。西方贵族们自然也不想再商量正事。
大清众臣没有去参加不习惯的宴会。他们回到了庄园待着,反正无聊,就都撩着袖子去帮忙设计规划大清在海外第一座新城了。
连儒学大师们都提着袍子凑了上去。古代的建筑设计都要符合礼制,还有比儒学大师更懂礼制的人吗?!
反正钱是荷兰给,人是荷兰出,我们不往完美修,对得起大清海军的付出吗!
后来,他们给出的报价让荷兰人热泪盈眶,说大清果然是荷兰人的朋友,让大清使臣大为震撼,这是后话。
大家都回来后,胤礽拿到了包括胤禔在内的大清所有使臣的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报告。
其他人就罢了,胤礽看到胤禔的工作总结,学着他皇父康熙的姿势,双手交握撑着下巴,沉思了许久后,才幽幽道:“大哥,你立过字据。”
胤禔一拍脑袋:“啊,喝醉酒忘记了。也没什么关系吧?我又没做什么,就是和詹姆斯瞎扯。詹姆斯只是一个富贵闲人,和他瞎扯能出什么事?”
胤礽抓狂。大哥,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詹姆斯马上就要当英国国王了啊啊啊啊啊!
如果历史不出错,应该就是两三个月之后的事啊!
胤礽让胤禔去接触现在还不是詹姆斯二世的詹姆斯,就是趁着詹姆斯二世如今失意,与詹姆斯二世处好关系。等詹姆斯二世一登基,他立刻就带着大清使团去英国,搜罗英国的科研人才。
如今英国科学院和欧洲整个大陆的科学人才分庭抗争,可见其人才有多充沛。
人才越充沛的地方,失意的埋没的人才就越多,胤礽就越容易捡漏。挖不到牛顿,牛顿的徒子徒孙我总能挖几个把?
查理二世虽然为詹姆斯二世解散了国会,但目前英国的局势,反天主教反到疯魔,就算查理二世想让詹姆斯二世继承皇位,所有人都不看好詹姆斯二世。
詹姆斯二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
他和胤禔天天喝酒打猎骂圣公会,就是已经破罐子破摔的颓废表现。
但现实向来比小说无逻辑,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谁能想到,如此排斥詹姆斯二世的国会,对詹姆斯二世继承英国皇位表现得十分乖巧呢?
在詹姆斯二世颁布信仰自由法案、接待罗马教皇的使者之前,英国国会都是詹姆斯二世的“忠臣”。
所以詹姆斯二世只要不公开反对英国国教,说不准真的能在英国皇位上安度晚年。
不不不,应该不会。
胤礽使劲挼脑袋,抱着脑袋做出可达鸭歪头姿势并静止。
他想了起来,路易十四曾经评价詹姆斯二世是一个固执的宗教疯子,“为了一台弥散抛弃了三个王国的傻瓜”。即使有大哥发酒疯出谋划策,詹姆斯二世应该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应该。
胤礽想通之后,结束了可达鸭抱头,开始训斥其他的事:“大哥!你怎么能酗酒?!我一个不注意,你居然每日和人喝酒!”
胤禔摊手:“酒?那什么酒,不就是果汁,还蛮甜的果汁。”
胤礽:“……我不信。”
胤禔道:“我问詹姆斯要了一个酒庄,你要不要喝喝试试?”
胤礽疑惑:“詹姆斯在荷兰怎么会有酒庄?”
胤禔道:“当然是在英国啊。走,这里也没趣了,等天气暖和一点,咱们就去英国。”
胤礽深呼吸。
可恶啊!他那么讨好路易十四和威廉二世,他们都没有送给自己酒庄!
说好的亲如子侄和忘年交呢?!
其实胤礽知道,这两人不送给自己土地,是因为自己的身份代表大清,贸然送东西不太好,胤礽也用不上,不如多送能带走的东西。
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送了胤礽大量金银珠宝、珍贵艺术品,折算起来价值绝对不会比一个葡萄酒庄低。
但胤礽还是有点酸。
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拒绝大庄子?
啊啊啊啊啊,我的大庄子!
胤礽酸溜溜道:“分我一半。”
胤禔笑了。他就知道弟弟会羡慕,弟弟小时候就天天念着要带温泉的庄子。
胤禔道:“我的就是你的。哥以后会在世界各地都置办庄子,如果你不想待在大清了,想住哪个庄子就住哪个庄子。”
胤礽想起远在大清的老父亲,道:“皇父、皇父现在应该不会再赶我走了吧?”
这辈子的皇帝老爹还是蛮好的。
胤禔道:“他不赶你走,你也可以走。当太子有什么好?你看你离开大清之后多快活。”
胤礽叹气:“快活……是很快活。我有机会一定跑路。我大概有机会?”
胤禔道:“就算还在当太子也可以跑路。大清有皇父撑着,趁着皇父能干活,你不多往外面跑跑,以后当了皇帝,你就没法跑了。”
胤礽使劲点头:“这个倒是。”
兄弟俩达成一致意见,以后一定再找机会出来玩。
鄂伦岱和噶礼得知此事之后,都十分无语。
他们担心了许久,结果大阿哥三言两语就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了,真是……
唉,太子殿下虽然英明,但他们怎么觉得大阿哥才是太子殿下的克星?
“他们是彼此的克星。”曹寅说了一句大实话。
鄂伦岱和噶礼连连点头。
但这事并没有就此了结。
胤礽认为,大哥喝酒喝忘记了字据上的事,明显是闲的。所以,他不顾胤禔的抗议,把胤禔拉入自己的经济理论整理大军中。
胤禔经过康熙的填鸭式教育,这些理论都看得懂。但看得懂不代表他爱看。
他有气无力道:“有那么多大臣,为什么非要我陪着你?”
胤礽道:“现在天寒地冻,别乱跑。我们草药有限,得了风寒怎么办?乖乖待在家里帮我。”
胤禔道:“待在家里也不用我陪你……哎哟,我陪,我陪,别踹了。”
胤禔乖乖拿起凌乱的手稿:“股份制?国债?有意思,但这得百姓信任国家才行。”
胤礽点头:“国债就是用国家信用换钱。”
胤禔道:“能打胜仗,就能得到钱。不过也得把胜仗转化成金钱才行。啧啧,怪不得他们的百姓狂热地支持国家对外扩张,有利可图啊。这个我们能学?”
胤礽道:“能学一点,不能学太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国外不一样,国土面积也不一样。先安内,再说对外的事。”
大清毕竟文化和西方大不一样,若不带着和善无争的面具,很可能会被西方联合起来群起攻之。所以还是如今的方式更适合大清。
对大清国内而言,不占领别人领土、不直接伤害对方国民的行为,也更能被士族阶层接受。
中国把别的国家的人也当人,“杀俘不祥”,不管有没有用,杀多了其他国家的人都会被弹劾的传统挺可爱,胤礽希望能保持。
胤礽甚至怀疑,以传统东方文化骨子里去不掉的“仁德”二字,大清的势力范围内,说不定会变成西方地狱中的伊甸园。毕竟这个时代的西方普通民众过的实在是太苦了。
“财帛动人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就会变成前明投靠我们那群商人。”胤禔心中了然,“商人重利轻义,必须提防。”
历史太长有个“好”处,什么事都可以从历史书中找到“前辈”。
买办阶级和带路党也是。
从汉朝起,商人们为了巨额利益就充当匈奴的走狗。向匈奴贩卖盐铁,帮匈奴打探汉军情报。
到了明朝末期,这样的带路党也很多。努尔哈赤发家靠的就是晋商。
政治投机也是投资投机的一种,商人爱搞这个没毛病。
荷兰现在虽然连连吃败仗,海上马车夫的声势还在。
当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之后,英荷名义上一体,荷兰投资者大买英国国债,在英国投资实业,一手将并不算特别强大的英国军队捧起来,帮助英国一脚踏碎荷兰马车夫的马车,荷兰从此虽富不强,在世界舞台上再无声势。
这就是太吹捧自由经济和商业行为的后果。
经济手段必须以合适的思想为枷锁,就像是骏马必须有马龙头、缰绳和合格的骑手一样。
胤礽碎碎念的时候,许多大清的大臣也听着。
两个少年皇子整理这么庞大的经济理论显然不可能,懂经济的大清大臣都来帮忙,不懂的也能贡献一下翻译或者抢了内侍添茶送水的活。
好不容易能和太子、直亲王一起出使,不刷刷存在感怎么行?
他们听到胤礽的言论,连连点头。
现在欧洲在全世界抢钱,大清不加入,他们富一分,就等于大清弱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