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看向施琴娘后面的人:“你们也有机会。”
施琴娘:“……”我一定好好学习!
胤礽见施琴娘露出要拼命的模样,在心中满意地点点头。
激起了学习的动力就好。这里很重要,虽然他决定任命当地人,但若达不到他的要求,就算是地头蛇他也能换一个。
胤礽安排好学习的事之后,又询问了一些他们吃过的苦,受过的气。
或许是胤礽太具亲和力,即使对方是颇具恶名的大清蛮夷,这群人也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胤礽不仅能倾听他们的烦恼,还能立刻给出解决的方案。
从种田、经商、打鱼到教育,胤礽就没有不懂的事。
这群人说着说着,话越来越不过脑子,问的问题越来越细,烦恼越说越具体,就像是后世的人遇到了居委会大妈一样,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胤礽仔细倾听着,连孩子不肯结婚生子这等细碎琐事都能认真提出建议,听得那群人表情越来越崇拜。
施琴娘忍不住道:“太子殿下真是无所不知啊。”
胤礽微笑道:“略知一二。毕竟孤是太子。”
在场的人,包括胤礽身后的人都在心里疯狂摇头。
历朝历代绝对没有太子和您一样统统“略知一二”,您醒醒啊!


第123章
一场谈话,前明逃民本以为是刀悬在脑袋上的杀头预演,结果一群人围着胤礽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完全忘记了上下尊卑。
有年纪大的人握着胤礽的手上下使劲摇晃,那看胤礽的眼神,不像是看太子,倒像是看自家溺爱的孙子了。
胤礽身后的臣子侍卫们不由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色,连鄂伦岱和噶礼这两个不对付的人都不由相对叹气。
太子决定前来和前明逃民谈话时,一张小脸满是忐忑不安,总认为自己做不好。
他在剩下的臣子侍卫中扒拉了许久,带足了他认为有用的人,才鼓足勇气过来。
在这位仁善的小太子眼中,与老百姓谈话,比和柬埔寨国王、前广南国世子要紧张许多。
这群人也鼓足了劲,打足了腹稿,要让太子殿下知道自己的本事。
可现在?
太子殿下在这一群口音古怪的逃民中如鱼得水,哪还有需要他们的地方?
这太子真是神了。从运筹帷幄,到安抚众民,《三国志》中的诸葛武侯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胤礽到没认为自己在安抚民众,他就是简简单单的拉个家常唠个嗑。
这拉个家常唠个嗑谁不会啊?
这个时代的人还真不会。
别说以胤礽的身份,黎民百姓说话时他“嗯”一声,对方都要激动许久。便是没有这一层身份,一个俊俏的小郎君认真地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着你的苦恼,温言细语的安慰,还能提出有用的意见……若胤礽不是太子,这里的人大概就要疯狂为胤礽说亲了。
一场谈话茶水废了不少,点心吃了不少,待结束之后,这群人都自称大清巨港人,再不提什么逃民遗民。
胤礽见有效果,便多组织了几次谈话。
他分门别类,和地方豪强谈话,也和流落在此的读书人谈话;和商贾豪富谈话,也和种地的老农捕鱼的老渔民谈话……他甚至还找来了当地的土著和留在此处的欧罗巴人。
胤礽因为有记忆挂,语言天赋极强。
下南洋的人多是两广百姓,他早早就学了两广一些通用的方言;来到此处之后,他又学了一些当地的土话。
最初他还只是多倾听,很快他就能和人聊得很开心。
胤礽拿了一个小板子,用木炭笔和这些人一边聊一边写写画画,教他们一些东西。
每过几日,胤礽就在当地有了“神子”“圣子”的绰号。
胤礽不忘为康熙宣传,总说自己一身本事都是康熙教的。于是康熙在当地就变成了圣人。
以前顺治背锅,现在康熙背锅,胤礽用得很熟练。
连大清使臣们都信了。
太子是皇上教的,那么皇上肯定也这么厉害吧?
“肯定个屁。”胤禔没好气道,“你怎么老给他脸上贴金?”
胤礽无奈道:“请称呼那个他为咱们尊敬的皇父。太子的声望怎么能比皇上的声望强?大哥你还用问我?”
“哦。”胤禔翻白眼,“嘶,轻点。”
胤礽没好气道:“重点你才知道疼。我都说让你悠着点,你怎么又和人打架,还亲自上?虽然大哥厉害,但咱们年纪小啊,你看,手臂被划拉了这么大一条口子,我……”
见胤礽一边给自己换药,一边又唠叨开了,胤禔再次翻白眼。
就是不小心被刀锋擦了一条口子而已,他都道歉了,弟弟怎么还在啰嗦?
胤禔带着侍卫去当地官员府邸接收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不愿意乖乖把地交出来。
就算本土被打了又如何?只要上面的调令没下来,这地方仍旧是荷兰的。
胤禔是个暴脾气,对方也是个暴脾气,两人抽出刀开始比划,争吵声越来越大。
纳兰性德和曹寅连忙拉架,还是迟了一步,胤禔一刀砍掉了对方的胳膊,自己胳膊上也被划了一条口子。
胤礽气得把纳兰性德和曹寅痛骂了一顿,其他侍卫也挨个受罚。
他让这群人拉住大哥,结果这群人就看热闹,等火烧起来之后才开始降火。
这群人就是灭了广南阮氏收了柬埔寨当小弟之后飘了!
胤礽能罚其他侍卫,不好罚胤禔,只能唠叨了。
胤禔最怕胤礽的唠叨。如果胤礽再掉两滴眼泪,他能当场给胤礽跪下。
这个他从小溺爱大的弟弟眉头皱一下,他都难受极了。哪能让弟弟心疼自己?
翻了白眼之后,胤禔老老实实痛痛快快道歉,并说自己绝对不会鲁莽了。
胤禔道:“其实我当时也不算鲁莽。我就是看他是主事的人,又很松懈,如果要尽快占领这里,最好擒贼擒王。”
胤禔不是脾气上来就会和人拼大刀的人。
他看出接待他们的大部分荷兰人都有退意,只有这个为首的人是“大荷兰忠臣”。正好对方脾气暴躁,又看不起他这个小少年,他便激起对方脾气,装作虚张声势,一刀结果了他。
待砍死了这个人,大清可以名正言顺以对方居然胆敢对直亲王动刀,被直亲王自卫砍死为由,光明正大地对此地荷兰驻守军队宣战,驱逐荷兰的势力。
没了这位“大荷兰忠臣”,其他荷兰官员见大势已去,都会缴械投降灰溜溜离开,他们还缴获了不少武器,可谓大丰收。
胤禔一向胆大心细,在大事上有充足的理由才会“鲁莽”。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方反应挺快,居然死前还击,伤到了自己。
胤禔挨刀的时候就知道要糟糕。
如果他无伤,回去弟弟也就是唠叨几句,他混过去就行了;现在他受伤了,估计就没完没了了。
果然,他第一次看到胤礽暴怒。
就,咳咳,有点可怕。
所以他只能给了侍卫们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虽然这件事是他的命令,但属下就该为上司背黑锅对吧?你们去受罚吧。
纳兰性德和曹寅可没认为自己受罚有什么不对,他们俩都十分后悔自责,怎么一个不留神,大阿哥就蹿出去了呢?
他们想拉架,但双方都已经把刀挥舞起来了。他们投鼠忌器,根本不敢掺和进战局,生怕伤到大阿哥。
纳兰性德咬牙道:“早知道,我就该先一刀砍死那个荷兰人。”
曹寅点头:“想拉住大阿哥是不可能的。只能先制住大阿哥的对手了。”
其他一同被罚关小黑屋的侍卫们也纷纷点头。
于是从此以后,大阿哥再出门和人吵架,侍卫们会如恶犬出笼一样,大阿哥嗓门刚提起来,他们就冲了出去,把对方拳打脚踢揍趴下,然后回头看着大阿哥。
胤禔:“?”
胤礽:“?”
还好,现在胤礽并不知道以后会有多么令他心梗的事。
他见胤禔手臂上的口子迅速结疤,很快好转,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没有抗生素,虽然他带了许多广谱抗菌的草药,但还是担心胤禔得破伤风。
“太好了。”胤礽看着胤禔手臂上的疤,长吁短叹,把胤禔都叹得不好意思了。
就这点伤,哪值得弟弟如此重视?
他在胤礽给他上好祛疤的草药,把手臂重新包上:“还祛疤,至于吗?”
胤礽道:“至于,非常至于。等回京之后,皇父看到你的伤疤,肯定会气得惩罚你。”
胤禔无语:“我立了这么大的功,还受伤了,他还惩罚我?这个皇父我不想要了。”
胤礽比胤禔更无语:“皇父那是关心你。还有,就算在外面,大哥你嘴上也不要不把门啊。注意些。”
胤禔道:“你好意思说我?你悄悄散发出去的书本,那才是要命的东西吧?”
胤礽揉了揉鼻子:“你怎么知道是我散发的?”
胤禔道:“除了你,还有谁有这个本事?你是太子啊,宣扬些不要帝王的言论真的好吗?你取的名字也很不走心,叫什么毛邓三……哪个大学问家会取这个名字?”
胤礽眼睛看天,还吹起了口哨。
胤禔无奈:“我看了那些书,有点道理,我都快被说服了。你说吧,你想做什么?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地方?推翻皇父不可能,这个不想了。”
胤礽哭笑不得:“大哥,你想太多。我只是单纯想把这些思想散播出去。于公来说,就算这里驻扎着大清的海军,也是一块远离大陆的飞地。我不想让其他人在这里称王称霸,消耗大清的势力。”
胤禔点头:“略有道理,于私呢?”
胤礽道:“大清估计持续个两百年就该灭亡了。”
胤禔翻白眼。他以前只悄悄对康熙翻白眼。出来一趟,他对胤礽翻白眼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成了成了,我知道你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算尽天下五百年。但两百年后的事和我们什么关系?”胤禔道,“就算你当了皇帝,两百年后坐在皇位上的人,说不定是从宗室过继的子弟,和你、和我,关系都不大。你替他们谋划什么?”
胤礽挠了挠头,道:“大哥,你知道吗,现在各地都在反对帝制。”
胤禔道:“哦。反对就反对呗,关我们大清什么事?”
胤礽道:“我的意思是,现在反对帝制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依照发展规律,在咱们大清灭亡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下一个朝代,而是直接没有皇帝了。”
胤禔点头:“有道理。然后?”
胤礽气得按住胤禔的肩膀使劲晃悠:“你听到我这么惊世骇俗的话,你就没有大一点的反应吗!你能不能给我的离经叛道一点面子!”
胤禔仍由胤礽晃来晃去,拉长声音说:“啊,太子弟弟,你居然有这么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想法!太可怕了!嗯,然后?”
胤礽气得趴在凉席上,躺成一个大字。
他被胤禔发现私底下做的动作之后,下定了多少决心鼓起了多少勇气,才告诉大哥这件事。
大哥的反应怎么就这!
“快说,然后呢。”胤禔戳了戳躺成大字型的胤礽。
胤礽闷声道:“改朝换代也分几个层次。在如今世界大殖民的时代,清朝灭亡,可能面临的不是内忧,而是外患。若是清朝的覆灭伴随着华夏的覆灭,那么我们就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比弱宋更是罪人。”
蒙元接受了华夏的文明,所以是华夏的一份子。大家说起弱宋,也就是嘲笑弱宋弱鸡。
但外来殖民者是真的会让华夏灭种。
胤禔盘起腿,双手放在腿上,道:“这和你现在做的事有什么关系?”
胤礽道:“如果我能继位,我也会把火种传下去,告诉后代子孙,如果看情况不对,赶紧自请退位,支持共和。靠着我们从现在开始在海外积攒的财富,咱们的后人不能一直当皇帝,但爱新觉罗家一直当个富人问题不大。”
胤禔无奈:“我都说了,你能不能别老惦记着两百年后的事?你的小脑袋瓜子想着现在就成,顶多想想今后几十年。等咱俩死了,后人的事让他们后人自己琢磨。”
胤礽自顾自的说道:“但如果后人不甘心,那就让我散播在海外的火种烧回中原,倒逼退位。我希望在华夏因为内乱而让外地入侵前,这些言论能催生天降猛人,把华夏从衰落重新带回辉煌。”
这些思想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教训才摩挲总结出来。
现在他提前总结出来,希望后世的猛人们少走点弯路,能直接高歌猛进,早点建立新中国。
胤礽不希望因为现在大清逐渐强盛,而让未来中国的体制变成君主立宪。
未来的中国不需要帝王,不需要贵族。
哪怕未来也有隐藏的贵族,但隐藏就等于见不得台面。他希望以后“贵族”是骂人的话,是一些人心里就算说认为自己是贵族也不敢承认。
历史已经证明,即使他的祖国有诸多不好,诸多黑暗,但放眼全世界,难道还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吗?
我们只是希望她能消除历史遗留的顽疾,希望她能变得更好,所以才会在遇到黑暗的时候义愤填膺。
只有……绝不会辜负中国。
“这些书,我还会散播到更多的地方去。”胤礽道,“既然我看到了,想到了,我就应该为两百年后那个大变革时代,做出我的一份贡献。”
胤礽想起第一世的执念,感叹他是在赎罪。
他想明白了,他确实是在赎罪。
但这不仅是他对第一世辜负的、伤害的、错过的人赎罪,他突然奋起,除了穿越者想要挥斥方遒的豪气之外,他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是,他是想赎罪。
为大清赎罪。
为爱新觉罗赎罪。
为那些不平等条约赎罪。
华夏之后百年灾难,和自己这个古人没关系吗?他是大清太子,他是爱新觉罗,怎么会没有关系?!
大清明明可以在康熙朝的时候进行蜕变,却因为九龙夺嫡,硬生生由盛转衰。
老四和老十三两人相互扶持,都能把岌岌可危的大清扶正,让乾隆能够大展拳脚,成就他的“十全武功”。
如果他们兄弟同心,肯定能比老四和老十三两人做得更好吧?
当胤礽这一世出生,回忆起前尘往事时,他曾经有一个极端的想法,那就是他如果现在自杀,或许大清的未来都会比历史中好。
没有了太子,没有了两立两废,康熙到中年的时候再选一个他看得上的皇子当太子,即使也会有皇位争夺,但康熙晚年没有所有心气,或许有精力再为国家做些事。
康熙的确不够资格当一个千古一帝,但康熙在历代封建皇帝中,的确能算上一个心中有百姓的好皇帝。
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没有太子的拖累,他肯定能做得更好。
胤礽如此想着。
或许后世对他有许多同情,但胤礽始终认为,自己的错误和罪过更大。
许多人都说,大清衰败从乾隆起。
胤礽认为,大清衰败从九龙夺嫡起,从他这个无能的废太子起。
“弟弟,我一直很不能理解,你哪来那么多责任感。”胤禔盘着腿歪着头,叹气道,“我知道每个朝代都有圣人般的皇帝,我们皇父能算半个。但你这已经不能算圣人了,你这是……”
胤禔想了半天,想不出能形容弟弟的词。
“我感觉,你活着就不是为了自己。”胤禔道,“你这样,哥哥我很难受。”
胤礽爬起来,和胤禔一样盘腿坐着,道:“不,我是为了自己。大哥,人活着除了为了锦衣玉食权力地位,还可以为了梦想理想,为了心中的那口气。”
胤礽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目光熠熠生辉。
胤禔看着胤礽的双眼,好似看到了胤礽眼中有小火苗在燃烧。
他释然,无奈苦笑:“行吧。你这个叫什么来着?理想主义者?我弟弟,现在的大清太子,未来的大清皇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哇,我的长生天啊,虽然我不信什么长生天,还是想喊一句我的长生天。”
胤礽瘪嘴:“理想主义者怎么了?”
胤禔道:“没什么。既然你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做完之后你自己会感到满足和开心,那就做吧。反正都是两百年后的事。我帮你瞒着其他人。”
这些书要动摇爱新觉罗的皇位,也是在大清风雨飘摇时动摇爱新觉罗的皇位。
反正都要当末代皇帝了,被人砍头推翻,还不如体面一点。
到时候爱新觉罗的人拿出祖训,说“这皇帝老子不干了”,不比被人拖下皇位来得畅快?
胤禔坏笑道:“你就只准备了汉字版本吗?多准备一些。咱们一路走一路传播,好东西要全世界一起共享。”
胤礽道:“你以为我不想吗?但这些书我只敢自己写,到了这里之后才敢让人偷偷印刷。你让我一个人翻译?饶了我吧。”
胤禔道:“现在荷兰已经逃跑,西班牙和佛郎机也来示好,柔佛直接送土地,我没有仗打,我来帮你。”
他们离开南洋之后,就要开始赶路了,中途没必要多停留。
只有南洋,是目前大清应该掌握在手中的地方。因此胤礽和胤禔会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直到康熙派人来接收这些地方。
他们可以在康熙的人到来前,做许多事。
“再多拉几个人上贼船。”胤禔转动了一下脖子,狞笑道,“只要他们接了咱们的活,就别想告密,告密也是个死。”
康熙或许会对他们不满,但康熙不会杀儿子,只会把“带坏”儿子的人都杀了。
胤礽犹豫道:“这样不好吧?”
胤禔笑道:“有什么不好?对满人而言,如果未来还有新的朝代,大概率会清算前朝,压制满族。那不如谁都别坐皇帝的位置,大家一起平等相处。你尽管看着,他们决定会支持你。”
胤礽还是不信。
直到鄂伦岱和噶礼最先加入,纳兰性德开始奋笔疾书,曹寅看着书废寝忘食时,他懵了。
除了曹寅之外,你们都是勋贵啊!你们怎么能这样!这些书都是革你们的命!
“一两百年后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鄂伦岱兴奋的表情好像在叫嚣着“打起来打起来”,“咱们大清强盛的时候,老百姓绝不会想反。只有等大清快没了,中原又进入乱世了,才会有人反。那不如,嘿嘿嘿。”
噶礼道:“大清之外很乱,这些书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
纳兰性德叹气:“这就是顾炎武先生的思想吗?真是太……希望这些思想能在海外留下来。”
曹寅道:“这些书在大清肯定是禁书,在海外就多印点,就算是皇上也会支持。”
所有人看向曹寅。
曹寅疑惑:“怎么了?”
噶礼道:“我和子清的想法一致。只要这些书籍不在大清传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胤礽瞠目结舌。
我好端端的向世界传播火种,怎么到了你们口中,就变成大清扰乱西方的舆论战了?
虽然可能真的有用,但这不是我的主要目的啊!
胤禔拍了拍胤礽的肩膀,道:“这不是挺好吗?”
胤礽嘴角抽搐:“嗯,挺好。”
原来他还可以用“打舆论战”的方式把这些书拿出来啊。他怎么没想到呢?
这下好了,他把《资本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也拿出来好了。
正好天主教想要染指大清,禁止大清教徒祭祖祭孔,还要让大清准许他们那套礼仪。
他把辩证唯物主义丢进欧罗巴大地,一定会让许多人被烧死吧。
胤礽背手望天。
“大哥,我真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男人。”
“弟弟,你现在还算不上一个男人吧?”
胤礽捏紧拳头,追着嘲笑他的胤禔揍。
被改造成皇子暂时住所的荷兰总督府中充满着欢声笑语。

 

第124章 (18w营养液加更)
康熙刚派人和柬埔寨、安南谈港口和驻兵的事,又得知消息,他儿子把马六甲海峡控制住了。
他儿子说,原本的旧港、现在的巨港,与新加坡都很适合驻兵,可以都要,遥相呼应。
新加坡是深水港,比原本的马六甲城更适合成为海军驻地和贸易集散中心,而且华人众多,很好控制。
他儿子还说,这个地方宗教斗争比较严峻,所以他把康熙的雕像树了起来,让他们改拜康熙,封康熙为大清当代财神和海神,保佑船只顺利航行和贸易。
这个“封”当然是打引号,胤礽实际上说的是“尊”。
康熙看着儿子的家书,脸上浮现出迷茫的微笑。
啊,不愧是龙行于海,才能翻云覆雨。
看看我的儿子,就领着一众使臣,已经把南洋都平定了啊。
哦,他不仅把南洋平定,还把他老子变成了神灵,树了个神像在港口遭受风吹雨打。
康熙知道台湾和两广、福建有个妈祖神。现在他康熙就是新一代妈祖?
好,真好啊……
康熙深呼吸了好几下,才压住心头翻滚的情绪。
康熙放下家书,手肘放在桌子上,双手手指交叉握住,抵住额头。
他的儿子,怎么就这么有能耐呢?
大儿子假装鲁莽,一刀把荷兰总督砍了,兵不血刃夺得马六甲海峡;二儿子很快就获得了当地人的爱戴,还要偷偷印小册子宣传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去撩拨天主教的胡须。
康熙疑惑,天主教做了什么坏事吗?为什么惹儿子生气了?
康熙本来没怎么在意天主教,只把其当做一个普通宗教,爱传教就传教,只要不造反就行。
康熙本想叫传教士来问问,但又想着,天主教做了傻事,传教士估计不会说。
于是他就找来了大臣询问。
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没怎么关注天主教,他们只好去找京中信教的人问。
这问来问去,还真问出了大问题。
原来清顺治二年,梵蒂冈的教皇前颁布了不准信徒祭孔祭祖祭奠华夏神灵的禁令;顺治十三年,教皇又同意大清信徒祭祖祭孔。
可到了康熙十五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出版《中国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概观》,抨击大清耶稣会同意大清教徒祭祖祭孔,让罗马教廷惩罚大清耶稣会,令派他人传教。
虽然大清耶稣会还是坚持入乡随俗,但罗马教廷已经对大清很不满。
特别是法国教会,因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是虔诚且疯狂的天主教徒,所以法国教会特别保守且顽固,一直想来大清搞事。
教皇也逐渐偏向了传统的一边。
“在欧洲,教权和政权绑定,皇帝继位,都需要教皇授冠洗礼。欧洲许多皇位更替,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一个关注了西方宗教的汉臣道,“他们的宗教和我们不一样。”
康熙叹气。
怪不得太子会搞釜底抽薪这一套,去扰乱欧洲的思想。这孩子,唉……
“只可说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康熙十分淡然地颁布了这条旨意。
他一如既往礼遇传教士,但再不允许传教士传教。京中教堂也悉数拆除。
他还给两广、福建总督下令,拆除教堂,不准传教。
当传教士们得知,大清皇帝发怒是因为多明我会士闵明我的《中国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概观》一书和1645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禁令,纷纷上京请求大清皇帝原谅,并表示自己立刻回罗马教廷,一定会给大清皇帝一个交代。
此时汤若望已死,死之前差点因为谋反被杀。在康熙心中有一点地位的传教士,只剩下南怀仁。
南怀仁在治河上很有本事,康熙挺看重他。
当南怀仁说希望康熙给传教士一点机会时,康熙淡淡道:“那你带朕的旨意去罗马教廷吧。若教皇不同意,那就不必谈了。我大清自有国情在,天主教想要染指大清,就问问大清的坚船大炮同不同意。”
现在康熙打赢了荷兰,还重新掌控了南洋,正是信心最足的时候,说话一点都不客气。
南怀仁满头大汗:“臣遵旨!臣必不负皇上所望!”
康熙叹气,道:“朕猜测,太子和直亲王气性大,估计也会去罗马教廷和教皇好好辩论辩论,你拦着他们一点,若他们因此受伤……”
南怀仁立刻磕头道:“臣会拼了命保护太子和直亲王!”
康熙点了点头,道:“你自去吧。太子要解决荷兰的事后,才可能去罗马教廷,你应该能在他之前到达。”
南怀仁再次叩拜,带着一群传教士和康熙的书信急匆匆出京。
南怀仁离开之后,康熙又拿着胤礽的家书重复看了一遍。
他边看边叹气。
两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消停呢?罢了,给儿子擦屁股收拾烂摊子,就是当阿玛的宿命吧。
“朕怎么没这么好的事,朕都是自己抗。”康熙有些不满了。他走到太庙中,又瞪了顺治的牌位好一会儿。
宫中,小皇子们得知了太子哥哥和大哥的新消息之后,一个个更蔫了。
胤祉:“真好啊。”
小胤禛:“太羡慕了,我也想去当大将军。”
小胤祺:“呜呜呜。”
其他小阿哥不太懂,只感叹哥哥们好厉害,哥哥们什么时候回来。
胤祉想起太子哥哥说的话,勉强扯了扯嘴角,道:“没叹气了,来,哥哥陪你们玩游戏。”
在太子哥哥和大哥回来之前,他要承担起好哥哥的重则,照顾好弟弟。
小胤禩小声道:“不玩游戏,可不可以再说说太子哥哥给三哥说过的故事?”
其他小阿哥纷纷点头。
胤祉打起精神,笑道:“好。不过我也记不太清了,我记起什么,就和你们说什么。我们继续说李逍遥?”
小阿哥们欢呼:“好!蜀山!仙剑!”
胤祉一边说,一边在心里叹气。
弟弟们倒是有新故事听,可我没有了啊。
好想哥哥啊。
胤礽拉着胤禔也给弟弟们留下了书信;与康熙通信的时候,也不忘问候弟弟。
可一些空泛的文字,怎么也比不过真正的哥哥。
特别是胤祉。
明明他一直和大哥、太子哥哥一起,和其他弟弟们不是一个梯队。
现在他却被抛下,太子哥哥只和大哥一起出海干大事。
“等太子哥哥回来,我应该就能和太子哥哥一起出门了。”胤祉捏了捏自己更加壮实的胳膊,自言自语,“等大哥回来,我要和大哥比一比。”
“阿嚏。”胤禔打了好几个喷嚏,“是皇父在骂我,还是弟弟们在念我?”
“可能都有。”胤礽站在甲板上,看向船后的马六甲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