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皇上!”黑瘦的侍卫废话没多说,直接呈上密折。
康熙双手颤抖着打开密折,抬头第一句映入眼帘:“阿玛,儿子不小心把广南阮氏灭了。”
康熙:“?”
第121章
康熙合上密折,揉了揉眼睛,打开密折。
“阿玛,儿子不小心把广南阮氏灭了。”
康熙:“??”
康熙再次合上密折,又揉了揉眼睛,然后再次打开密折。
“阿玛,儿子不小心把广南阮氏灭了。”
康熙:“???”
康熙深呼吸了几下,合上密折,道:“赵昌,把朕的眼药水拿来。”
皇帝昼夜不停地看奏折,眼睛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过度疲劳。
御医用清热明目的草药配了眼药水。眼药水烧开后过滤,循环几次之后澄清的淡褐色透明药水,冷却后洗眼睛特别舒服。就是每日使用的时候,都必须先烧开再冷却,特别麻烦。
赵昌把装着眼药水的小瓷瓶递给康熙,康熙滴入了眼药水,用帕子擦拭了眼睛之后,才又打开密折。
“阿玛,儿子不小心把广南阮氏灭了。”
康熙露出一个疲惫的微笑。
啊,不是眼花啊。
康熙放下密折,对侍卫道:“保成……太子他怎么把阮氏灭了?他有受伤吗?”
侍卫为难地看向康熙手中的密折。皇上,密折中都有写,您为何不看?
他看到了康熙拿着密折微微颤抖的双手。
侍卫了然。皇上担心太子受伤,先问了才敢看下去。
他立刻道:“太子和直亲王都没有受伤。太子和直亲王在柬埔寨停靠时,柬埔寨国王来访,请求大清庇佑。广南阮氏率水师,并有佛郎机掠阵。大清护卫水师反击,击破……”
侍卫话还未说完,康熙猛地站起来,弄翻了沉重的椅子:“广南阮氏袭击太子护卫?!他哪来的胆子!”
侍卫被康熙吼得有点懵:“臣、臣也不知道啊,他们就是来了。”
赵昌指挥着太监把椅子扶正,康熙坐回了椅子上,面沉如水:“你继续。”
侍卫道:“击破来袭阮氏水师后,广南阳郡公世子仍旧继续挑衅太子,并挑拨太子和直亲王关系,说太子不如直亲王,还……还……”
康熙声音低沉:“继续!”
侍卫道:“他还说,太子擅自动用护卫水师,是试图试图……试图分皇上权柄。”
康熙笑了:“好,很好,太子被袭击的时候命令护卫水师反击,是分朕的权柄,夺朕的军权。继续,还有什么?”
侍卫道:“被俘虏的阮氏族人说,他们不承认什么广南国,要建立南越国,陈廷敬大人气得把他砍死了。”
康熙愣了一下,道:“陈廷敬?陈廷敬还能动手砍人?他会用刀吗?”
虽然皇上关注点有点奇怪,侍卫还是老老实实道:“不太会用,刀卡住了。陈廷敬大人脚踩着那阮氏族人的身体把刀拔出来,溅了一身的血。”
这侍卫是宗室红带子,说话没什么忌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康熙沉默了许久,道:“陈廷敬……他怎么这么生气?那南越是……”
康熙品着“南越”二字,沉思了一会儿,道:“他砍人时说了什么?”
侍卫道:“陈廷敬大人说,安南、广东、广西共称南越。后来臣私下问了文臣们才知道,原来安南也是属于咱们的领土,前明灭亡的时候才独立。阮氏狼子野心,想要谋夺广东、广西领土。”
康熙再次沉默。
安南的事他知道。
前明嘉靖皇帝时,安南再入版图,建安南都统使司。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安南再次独立。
大清入关之后,顺治时期还在打天下;他继位之后要平三藩、台湾和东北,暂时没来得及对付安南,只派人调停安南南北战争,承认后黎叛王阮氏对广南国的统治。
康熙承认广南国,并非是怕了阮氏。除了他暂时无法出兵之外,他不希望安南再次统一,好让安南内耗,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但康熙没想到,他的政治考量居然被阮氏误认为大清怕了阮氏,阮氏胆敢图谋大清的广东广西了。
侍卫道:“阮氏说他们要建立南越国之后,诸位大人将军就群情激奋,纷纷跪请灭阮氏。”
康熙点头:“他们不错,有血性。”
听了阮氏这话还无动于衷,康熙就要怀疑这群人对大清的忠诚了。
康熙道:“太子离宫之前,朕给了太子令牌,允许他调动军队。他可是向广东提督求援,出兵安南?两广提督吴兴祚这么快就能平定安南?”
康熙很是疑惑。两广提督驻军地离安南挺远,太子还要从柬埔寨派人去统治两广提督,是不是太迅速了?”
侍卫道:“太子殿下没通知两广提督。殿下只是命令护卫水师出击,具体军事行动,太子殿下应该都写在了奏折中。臣只是一个侍卫,不是特别了解。”
他现在所说的话,有些都是听别人说的。
比如陈廷敬大发雷霆,他就没有亲眼看见。但他看到了一身血从大帐里走出来的陈廷敬,和同僚们都吓得不轻。
康熙手又开始颤抖,连声音都变调了:“就只让护卫水师出击?!太子受伤了吗!”
侍卫再次回答:“太子殿下和直亲王殿下都没有受伤。”
康熙深呼吸,深呼吸,让太监给侍卫赐座,才打开密折。
“阿玛,儿子不小心把广南阮氏灭了。”——这句话再次映入眼帘,康熙有一点点明白儿子所说的“不小心”是为什么意思了。
奏折中,胤礽先是告状,然后说群臣激愤,他便让陈廷敬开着汽船找后黎郑氏出兵,赵氏两兄弟带领柬埔寨军队,直亲王领护卫水师……
等等,直亲王领护卫水师?!
康熙强烈怀疑,胤礽过于偏袒胤禔的老毛病又犯了!
直亲王才十二岁,他懂个屁的领兵!把这么大的功劳塞给直亲王,太子也不怕直亲王噎着!
康熙揉了揉眉角,终于不提心吊胆了。
胤礽都敢明目张胆给胤禔抢功劳,看来这次他们确实立下很大的功劳。
康熙继续看下去。
胤礽说,他本来只是想平息一下众人的愤怒,就定了五日之约。若五日后没攻破广南国都,就启航离开。
“儿子哪知道,他们踩着第五日的线把广南国都攻破了,就离谱。”
康熙伸手。
赵昌把眼药水瓶子递给康熙。
康熙滴了眼药水,擦了眼睛,再次看折子。
“就离谱。”——还是这三个字。
康熙微微点头,嗯,没错,就离谱。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
康熙嘴角微抽。你问朕,朕怎么知道怎么办?你派人攻打广南国的时候,没想好怎么办?
“儿子怎么知道他们连五日都支撑不住。”
康熙再次微微点头。对对对,朕也没想到。
“他们就这么点实力,怎么会理直气壮肖想咱们广东广西?他们哪来的胆子,哪来的依仗?儿子想破头都想不明白。”
康熙点头的幅度加大。没错,朕也想不明白。
“总之……打都打了,阿玛看着办吧。儿子要继续旅游,啊不,出访了。阿玛下次书信见!对了,大哥想要一个大将军王奖赏。这可是灭国大功,阿玛别忘记了!”
康熙嘴角抽搐。
行了,老父亲已经在头疼了。你们俩倒是开心,还灭国大功,朕怎么办?朕也想知道怎么办!
总不能灭了广南国,便宜安南国吧?朕也不信任安南郑氏啊!
康熙抖了抖折子,发现折子贴着什么,忙把贴纸揭开。
“阿玛,这个折子是写给其他大臣看的,这场灭广南国之战的真实情况和儿子后续考量,正在写家书,请阿玛多等几日。但阿玛得快些派人处理广南国等南洋事宜,所以儿子先来一封密折让阿玛有借口调动两广军政。”
“儿子和大哥都无事,陈廷敬和赵家两兄弟居功首位,大哥与施家两兄弟位列其次,大哥是真的很有军事才华,儿子恭喜阿玛将有一员虎将王爷。”
“阿玛曾说国外事宜一切由儿子做主,儿子决定整治南洋势力,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儿子要去旧港,请阿玛侯听喜讯。”
“最后,阿玛呀,以前历史有一人灭一国,郑和下西洋时也灭了不少小国,护卫水师足以对付这些弹丸小国,别露出这么惊讶的表情。来,笑一笑。”
“朕笑屁!”康熙乐了。
他就说,这奏折怎么这么滑稽,充满着巧合和不确定,看得他胆战心惊,生怕一个不巧合,太子和直亲王就会受伤。
原来这坏儿子,居然是有预谋的针对广南国。
那就无事了。以宝贝儿子的头脑,如果他故意针对广南国,取得这样的战果理所当然。
嗯,就是只动用护卫水师,五日灭国,还是有些不可思议了。
“一人灭一国啊。”康熙见儿子最后的贴条塞进袖子里,把密折合上,“确实,大清有此实力,也该有此气度。”
一人灭一国,中原王朝最为鼎盛的汉唐时期。康熙眼中浮现向往之色。
他真的能比肩、甚至超越汉唐吗?
他的太子已经做到了用护卫水师五日灭国的壮举,他是不是已经快接近汉唐的鼎盛时期了?
“你还有什么想要报告的吗?”康熙问道。
侍卫期待道:“皇上有没有需要快马加鞭递送给太子的消息?现在臣赶去旧港还来得及!”
他想回去!
太子才刚出国门,就有了灭国之功,以后功劳还会小吗?
这次随行的侍卫和使臣只要不死,回来肯定都会高升!
他怎么就这么倒霉。太子殿下看出没人想回去送信,就大发慈悲说抓阄。他看到自己抓到的纸条,都傻了。
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康熙看着侍卫的神色,感觉有些古怪,便问侍卫是不是有什么瞒着他的事。
抓阄抓中的倒霉事没什么不能和皇上说的。再加上侍卫怕自己不说实话,皇上以为他很劳累,就让他留在京城,便一五一十说了。
康熙笑得超大声:“你真是……真是很倒霉了。好了好了,明日带朕的旨意出发,你先歇息一日。”
侍卫笑道:“谢皇上!”
侍卫离开之后,康熙唏嘘不已:“当初太子出访时,人人都说这是苦差事,说朕派去的勋贵子弟和宗室子弟是人质。现在他们倒是不愿意回来了。”
赵昌附和道:“有功劳拿,他们自然不愿意回来。”
康熙叹气:“太子一直藏拙,这次虽然递上来一个荒谬的折子,恐怕也藏不住了。”
赵昌道:“大臣们未必相信太子和直亲王有这么强的能耐,可能只以为广南国太弱。”
康熙道:“安南广南经常扰边,两广总督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若广南国弱,那历代两广总督岂不都是废物。”
这话赵昌就不敢附和了。
康熙冷哼:“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那些人若知太子真正能耐,恐怕就要不计代价刺杀太子。”
康熙哪不知道那群人等着太子长大,自己年老,太子和自己起冲突的时候。
他由着这些人妄想,并推波助澜,就是麻痹这些人,让他们等到太子羽翼丰满,不撕破脸直接对太子动手。
虽然康熙有信心保护太子,但假如有疏漏,出现意外呢?
现在这群人虽然心里有控制皇位继承的想法,但还顾忌着自己与家族,不会直接谋逆。
“朕的保成真厉害。”康熙脸色阴沉了一瞬,又展颜笑道,“保清也不错。不愧是朕的儿子。”
龙果然就要行于海,才能习得翻云覆雨的本事。
待两个儿子回来,他也要出海瞧瞧。
康熙闭上眼消气了半晌,道:“传朕的旨意,召开大朝会!”
“遵旨!”
……
几日后,胤礽真正的家书终于到了。
这次家书,他是先交给受伤返航的海军送往台湾,再由施琅差人送来。
康熙看胤礽这么大费周折,明白这大概是因为出访使臣中没人愿意回京吧。
他的宝贝儿子总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特别体贴。
这次胤礽的家书是一整个小箱子,里面有详细标注着势力分布的南洋地图、这次军事行动详细情况、自己如何诱使阮氏水师来袭等事。
康熙脸有点黑。
这孩子,怎么能以身犯险呢?
胤礽在家书中解释,他不是以身犯险。若阮氏不窥伺大清,就不会派水师前来,他便可以与阮氏合作;若阮氏派水师,他就只能将其围歼于海上,并打阮氏一个措手不及。
“安南山脉众多,陆地行军困难,且他们在陆上修建有高墙,从陆地攻破很难。但他们海岸线极长,重要城市都在港口,大清坚船大炮,攻破城池很容易。花费五日,实在是后黎和柬埔寨太无用,儿子又不允许大哥登陆所致。”
“大哥说,第五日若他们不能合围,便会亲自率清军登陆。谢天谢地,他们还没有废物到这地步。否则大哥不听儿子的命令登上陆地作战,刀枪无眼,受伤了怎么办?”
康熙无奈地笑着摇摇头:“朕这个大儿子啊……唉,连太子都管不住他,还有谁能管住他?”
反正朕管不住,惠妃也管不住。
“海岸线极长。”康熙又叹了口气。
他起身转向身后,抬头看着背后的世界地图。
大清的海岸线也很长,且大部分海岸线上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若对方有足够的船只,跨越大洋而来,大清的国门几乎处于全敞开状态。
闭关锁国,只是不允许别人船只上岸。可若对方直接强势的打上门,大清真的能闭关锁国吗?
“大清镇守边疆,都是屯兵边境。”康熙敲了敲世界地图,“守这海洋边境,也必须屯兵边境。不,应该屯兵更远的地方,不能让战火烧到本土。”
康熙拿起玉如意,细细描摹大清的海岸线。
大清现在东边繁华城市,离海岸线都很近。若战火直接在海岸线燃起,这些城市肯定会受损。
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应该御敌于国门之外。
走出去!
打出去!
康熙的玉如意轻轻敲了敲南洋。
“交趾布政使司。”
“旧港宣慰司!”
……
“这里曾经是前明的旧港宣慰司。”胤礽强硬着拉着还想去安南搞风搞雨的胤禔离开。
大清留了一艘汽船,让陈廷敬等大臣协助北京来使处理安南和柬埔寨事宜后赶上大部队,其余船只拔锚启航,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停泊。
胤礽试图用前明永乐帝时期的风光,转移胤禔想去打仗的注意力。
胤禔穿了一个宽大的袍子遮蔽阳光。他抱着手臂道:“真他娘的热。前明的国土这么远?又是永乐帝的孙子废弃的?”
胤礽已经不再阻止胤禔说脏话。因为他发现阻止无用。
耳朵自动滤过胤禔的脏话后,胤礽道:“是永乐帝的孙子。他也是为了国计民生。”
胤礽见胤禔感兴趣,赶紧给胤禔介绍郑和下西洋的事。
其实郑和下西洋,并非如后世所想的那样,只是当冤大头到处送东西。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永乐帝对外扩张政策的一环。它为大明皇家内库赚取了大量钱财。
郑和在南洋马六甲、新加坡、旧港等地建立军事基地,实质上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不断通过马六甲海峡对外贸易。
为了保障大明官方做生意,永乐帝进行了非常严苛的禁海令,以防民间和官方抢夺生意。
在这个时期,大明在南洋、甚至在整个世界都拥有海洋霸权。
可惜永乐帝不懂经济。他为了让大明官方做生意不准民间做生意,赚的钱抵不过税收损失的钱。
后来永乐帝的孙子宣德帝听内阁阁老所言,废弃交趾、马六甲、旧港、新加坡等明军在南洋的势力,不与民争利。
胤禔翻白眼:“他傻吗?他放开海禁,官方和民间一起做生意不就行了?又能赚钱,还能有税收。因噎废食?”
胤礽道:“他心是好的,只是大明阁老不懂经济学,而且他们特别鄙视经商。后来他们把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都烧了。可惜那些宝船设计图啊。不过咱们大清已经有了更好的船了。”
胤禔再次翻白眼:“大臣不懂经济学,他自己不会学吗?孙子就是孙子。永乐帝也不懂经济,他至少知道控制海峡和港口收保护费。听说前明中后期国库现银没有超过一千万两的时候?”
胤礽叹气:“是啊。好了,不说这些丧气话了。前明逃民的代表来了,咱们一起去接待。”
胤禔道:“你去,我不去,不耐烦和这些人聊。我带兵四处逛逛。”
这里现在是荷兰的地盘,但荷兰被大清打败了,所以胤禔认为,这里已经属于大清。所以胤禔决定去接收属于大清的地盘。
胤礽道:“大哥,多带些人,小心些,不要和他们冲突,如果他们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你……”
“啰嗦。”胤禔用胳膊肘撞了胤礽一下,“哥是那么鲁莽的人吗?放心,哥就去看看,什么都不做。”
胤礽给纳兰性德和曹寅使了个眼色让他们跟上,然后拉住了鄂伦岱的衣角:“你不准去!”
鄂伦岱疑惑:“为啥?”
胤礽没好气道:“你跟着大哥,头铁鲁莽加倍吗?得了,跟着孤去见前明逃民代表。”
鄂伦岱哭丧着脸:“臣也不爱听那些人瞎叨叨。”
“孤管你爱不爱。”胤礽道,“走,这是命令。”
鄂伦岱哭嚎:“太子殿下,臣是您表叔,也是您的亲戚,您不能这样对臣!”
胤礽道:“孤的表叔太多,不稀罕。再不走,孤就让你回北京。”
鄂伦岱立刻正色道:“走,赶紧走!”
其他侍卫都露出嫉妒的神色。
表叔了不起啊!表叔就可以和太子打闹吗?
呜呜呜,太子的表叔就是了不起。
噶礼看着鄂伦岱的表情特别不好看。
嫉妒!
“噶礼,你也一起去。”胤礽在脑海里想了一圈能用的人,还真没想到,只能把噶礼带上。
能处理这些俗务的人,都被胤礽留在了安南和柬埔寨。现在跟着他的,只有年轻的勋贵子弟和一些学问很厉害的人。
噶礼立刻扬起灿烂笑容:“臣遵命!”
然后他得意的瞥了一眼鄂伦岱。
鄂伦岱:“?”
虽然不知道噶礼为什么对自己有敌意,但这敌意,我鄂伦岱记下了!你等着瞧!
胤礽看着这两人莫名眼神交锋,头开始疼了。
他此刻多么希望常泰舅舅在这里。只要常泰舅舅在,鄂伦岱和噶礼都很老实,连大哥都会沉稳许多。
胤礽按了按眉角。
在南洋的前明逃民代表忐忑不安地等待大清皇太子驾临。
当他们得知大清将要将势力扩展到南洋时,他们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穷途末路。
这种绝望,在大清皇太子出现时,突然消失了。
大清的皇太子他他他居然有头发!
第122章 (17w营养液加更)
现在南洋大部分前明逃民都是因躲避剃发令下南洋。
前明逃民揉了揉眼睛,视线黏在了胤礽的头顶,连跪地磕头都忘记了。
胤礽揉了揉自己的短发:“嗯?我头发上有什么吗?”
前明逃民这才回过神,参差不齐跪地磕头。
“好了好了,起身吧。孤说的是官话,你们能听懂吗?”胤礽问道。
来者用古怪的口音道:“能。草民读过书。”
胤礽笑道:“那就好。请起吧。你们既然还能说官话,那么就还自认是华夏的人,对吧?”
来者立刻道:“草民当然是华夏的人!”
他视线又往胤礽头上瞟。
虽然是短发,虽然没有戴发冠,那也是有头发啊!
大清剃头令,只能留后脑勺一小戳头发,发辫若不能穿过铜钱,便要砍脑袋。
这个发型,绝对不合大清的规矩!
胤礽摸了摸自己的头发:“你们看这个?哦,清朝已经坐稳了江山,没必要再打压前明抵抗势力,便把剃发令废除了。”
前明逃民愕然:“废、废除了?”
胤礽点头:“现在大清与大汉、大唐时一样,没有汉蛮之分,只有大清人。”
胤礽笑了笑,道:“在汉朝的时候,只要臣服大汉皇帝,皆是汉人,所以不算有汉蛮之分,对吧?”
前明逃民神色更加愕然。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
胤礽道:“大清兼容并包,你想剃头也好,你想留发也好,随你的意。只是如果入朝为官,或者进入军营,头发和衣着需要符合规矩。我们大清也要有些和前朝不同的地方。历朝历代都会和前朝有所区分。你们若不习惯,不为官便是了。”
胤礽见这群人还在发呆,继续道:“孤并不指望三言两语就能让你们回归大清。你们在这里已经有了基业,回去也不现实。孤召你们来,只是告诉你们大清要如前明永乐帝时期一样,将南洋纳入水师管理。这些地方是咱们华夏人的地方,你们需要组织起来,帮大清管理这里。”
胤礽没有给这群人反应的时间,直接派人将计划书交给他们。
“大清派人来管理这里不太现实。这里还是得交由你们管理更好。”胤礽道,“前明海军撤退之后,你们在南洋受了不少委屈。现在前明虽然没了,但华夏有大清,大清是你们的靠山。放开手做。”
来访使者中一位女性走出来,跪地道:“草民施琴娘拜见太子殿下。”
胤礽眉毛上挑一下:“施进卿后人?还是施二姐后人?”
施琴娘磕头道:“都是。”
永乐帝曾册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施进卿为反抗当地佛教政权,信奉了伊si兰教。
不过施进卿却将继承人定为次女施二姐。女人当政,这可就一点都不伊si兰教了。
胤礽问话的意思是,施琴娘是施进卿其余子的后人,还是施二姐的后人。
若是施进卿其余子的后人,那就和倭国有关系。前明支持施二姐,施进卿的儿子就去找倭国帮忙,之后一直和倭国有往来。
“施二姐在明英宗时期丢掉了祖业,你有信心维持住这份祖业?”胤礽问道,“虽说那是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无力支援旧港,但施进卿当海盗时,可也没有华夏王朝支持啊。”
施琴娘脸色很难堪,但她仍旧磕头道:“先祖擅经营不擅军事。”
胤礽道:“那你擅长吗?”
施琴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确实有一支海贼船队,但根本不敢说擅长。
胤礽叹气:“罢了。既然只有你敢出来与孤对话,那么这群人以你为首,除了你,孤也选不了其他人。你若能坐这个位置,那就坐。”
施琴娘立刻再次磕头:“草民领命!草民绝对不辜负太子期望!”
胤礽看了一眼其余人的表情,发现有人露出了愤愤之意,但没人敢出声反对,便知这个施琴娘确实有手段,是巨港华人的实际领导者。
即使在海外,女子执政,都会比男子有许多艰难,何况这里还有信伊si兰的人。
施琴娘能坐稳这个华人领导者的位置,肯定不像表现出来的这样弱势无害。
胤礽指着计划书道:“先给你们一刻钟的时间看这份计划书,之后咱们再慢慢讨论。”
说完,梁九功点上香,并给胤礽奉上茶水。
施琴娘打开计划书的时候,悄悄扫了一眼太子身后的大臣。
女子揽权,以华夏文化,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当初先祖施二姐获得大明支持,也是耗费了不少心思。
现在太子很爽快就接受她成为此地大清的代言人了?就没人反对吗?
施琴娘看太子身后的人的表情,居然没有一个人有不赞同的神色。
是太子的威望太高,还是有其他理由?
胤礽算无遗策,灭广南阮氏之后,的确在这一众使臣中威望已经高到无人轻易反对胤礽的决策。
但更重要的是,大清已经露出了要让公主去蒙古执政的野心,这群人又早早睁眼看世界,知道外国有女王、女公爵,所以对大清中原以外的土地上女人当权者,并不奇怪。
一炷香之后,胤礽茶未喝完,施琴娘等人已经把计划书看完。
他们抬头十分不礼貌的看向大清的皇太子,都傻了。
“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施琴娘忐忑不安道,“没有,不是,这……”
胤礽道:“这里属于荷兰,但大清已经打到了荷兰的都城,这里已经属于大清了。孤会重建宣慰司……就取名为新港吧。不只是这里,整个马六甲海峡,大清都会握在手中。大清海军会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
“你要做的事,就是在这里建立完善的官员体系,推行教育,培养人才,推行华夏文化。”
“你们能考科举,也能按照我写的计划书,直接经过本地的考核,成为当地官吏。”
“这一切,都和在华夏本土一样。”
“你不要把自己当成海盗头子,以为自己管理的只是一个山寨。你是大清的地方官,是这里的父母官。”
胤礽谆谆教导,语重心长:“明白吗?”
施琴娘结结巴巴道:“明白、草民明白……”
她本来信心十足,但看完这个计划书之后,她开始怀疑自我,真的能做到这些吗?
她根本没有执掌这么大一片土地,做这么多事的经验啊。
就算是先祖施二姐,也不过治理巨港一地,而不是整个岛屿。
不,不止整个岛屿。甚至马六甲那一片,将来也属于她管理。
胤礽道:“你信心不足啊。你若是没能耐做到,孤只好另寻他人。你可要想好了。”
施琴娘心里一凛,立刻鼓起勇气道:“草民有信心!”
胤礽点点头,道:“孤会给你留下书籍,你好好看书,好好学习,当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有语言,你虽然汉语已经很流利,但其他国家的语言也必须会,否则怎么和其他人打交道?即使大清也会派官员来,但大部分政务还是得你自己处理,大清只管军事,明白吗?”
施琴娘心中忐忑,脸上却只能装出镇定的模样:“草民明白!”
胤礽道:“很快大清就会派人来给你授官,在那之前,你好好看书学习。他授官的同时会给你考试,若你考试不过关,大清就会另寻他人。”
施琴娘头皮都炸了。
原来不是现在领命就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