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朝在后来便取消了官制盐, 这可以说明,大魏朝廷起码一早就有在这方面的考虑。若是如此,他便可以和刘俊义一起让朝廷加快制盐制度的发展, 到时候周勤那一伙人哪怕再不愿意,恐怕也是无可奈何。
这样一想, 张彦瑾立马拿出纸张奋笔疾书,给刘俊义写信。
周勤想要垄断官盐, 独吞这块蛋糕, 他偏偏就要把这块蛋糕从他的手中夺走!
他可以和刘俊义合作起来,在沿海地区建设制盐厂,和中州一起,把食盐生产出来,贩卖到各地去。
等到食盐生产的时候, 东瀛的使者也应该回来了, 他们还可以直接和东瀛使者签订贩盐协议不是?
一想到可以坑东瀛使者, 张彦瑾心情就越发飞扬。
他拿不到全部的利益,他让周勤更拿不到。
张彦瑾一向秉承人不害我,我不害人。可周勤实在是欺人太甚,三番五次想要弄死他, 那就不要怪他不客气。
由于制盐厂修建的事情兹事体大 ,张彦瑾只是在信中提了一下想要在沿海地区修建制盐厂的事情,让刘俊义过来一趟。
随后,他便让张伍二把信交给了驿站使者,让他们快马加鞭传递给刘俊义。
之后,张彦瑾心中再无烦恼之事,他一觉睡到天明后,便起床去了工厂,看工匠们制作的蒸汽机去了。
蒸汽机是一种往复式的动力机械,通过蒸汽的推动,将蒸汽中所带的能量转化成机械功的器械。
蒸汽机的原理对于张彦瑾而言非常简单。
它只需要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这个锅炉可以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麦秸作为热源。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
当初英国也是先进行采矿,其中采取最多的就是煤炭。英国的大多数煤矿和山西大同的露天煤矿不同,是深深藏在山底下的,所以就需要打井采矿,在采矿业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之后,单靠人力、畜力已经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
而当时周边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故而当时的英国人就萌生了用火力提水的想法。
再到后来,瓦特便发明了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部分组成的蒸汽机。
这一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推动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张彦瑾对于这些部分的构造只了解了大概,故而对这些构造的样子他也不是很清楚,便画了好几十张图来反复确认,之后又找出来许多设计图让工匠制作出来。
今天,他便打算一个一个组装起来进行实验。
蒸汽机的基本原理他是知道的,故而实验起来并不麻烦。
张彦瑾到了工厂之后,便开始组织工人们将大量的零件按照他图纸上画的样子进行安装,然后一一进行试验。
等到他们安装好之后,张彦瑾便让人用煤炭烧早就准备好的大蒸汽锅炉。
很快水便剧烈的沸腾了起来,张彦瑾非但没有让人熄火,还让人加大了煤炭的用量。
他知道,锅炉下面的火力有多少,锅炉里面的蒸汽就会沸腾多少,这也决定了最后能提供给喷雾器的压力有多大。
很快,锅炉里面沸腾的蒸汽在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管道,又从管道进入了汽缸当中。
在汽缸当中的蒸汽达到了一定的量之后,张彦瑾便让工人把各大蒸汽机的阀门关闭掉了。
工人们虽然都懵懵懂懂,不知道张彦瑾到底在做什么,不过还都按照张彦瑾所说的做了。
这种安装在管道和汽缸之间的阀门可以有效的控制蒸汽到达汽缸的时间,在锅炉下面火力一定的情况下,便可以控制进入汽缸当中的蒸汽量。
等到蒸汽经主汽阀和节流阀进入滑阀室后,便会受到滑阀控制,来回交替地进入汽缸的左侧或右侧,推动活塞运动。
蒸汽在汽缸内推动活塞做功,经过冷却的蒸汽通过管道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结为水。这样一来,便会形成真空,和外界的大气压之间形成巨大的压力差。
外界的大气压会压着和喷雾管道当中的碘水,将碘水压到喷雾头中,形成喷雾。
现在虽然已经是秋天,可好几台蒸汽机一起启动,还是让张彦瑾出了一身的汗,可是他像是没有感觉一般,只是认真地盯着喷雾喷头,看看哪个会试验成功。
让张彦瑾失望的是,第一批试验的这几个蒸汽机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有些一开始是汽缸中的蒸汽直接将气阀冲撞掉了,有些则是活塞动了几下就停了下来,张彦瑾猜测应该是密闭性不够。
还有些则是莫名其妙就停了下来,张彦瑾还没有排查出原因。
不过他并没有气馁,因为一开始他就知道他的设计图可能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一开始就成功,故而他是有些沮丧却也在预料之中。
在让工人们把第一批蒸汽机撤下去之后,张彦瑾便开始组织大家安装第二批的蒸汽机。
“二郎,咱们安装的到底什么?”张伍二看张彦瑾让人继续安装第二批蒸汽机,他越发郁闷了,便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凑上前道。
张彦瑾把手中的螺丝递给工人之后,才抬起头来,简练地回答道:“蒸汽机。”
张伍二一头雾水道:“二郎,我知道咱们装的这东西叫蒸汽机,可咱们弄这到底是干什么的?”
要一个人没有接触过某样东西的时候,再解释他都会觉得不清楚,都会觉得迷糊。
张伍二现在就是这种状态,张彦瑾正是觉得会是这样,与其他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楚,还不如不解释。
他淡淡道:“等到成功后,你就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了,现在问这么多做什么,赶紧去看其他机子安装好了没有。”
张伍二看张彦瑾一件严肃,也不敢再问,赶紧麻利起身去安装其他的去了。
一行人一直折腾了一下午,个个脸上身上都是臭汗,距离锅炉近的人身上还沾染上了黑灰,看起来更为狼狈。
随着一台蒸汽机接着一台蒸汽机出问题,在场的众人都十分泄气。他们虽然稀里糊涂,根本没搞明白这到底是要做什么,可看着一次一次的失败,还是丧气不已,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熬时间。
锅炉当中熊熊燃烧的火光,散发出燥热的气息,和余留在初秋腾腾的潮热融合在一起,钻入在场每个人的身体里,运化成了无处发泄的烦闷。
没有人觉得张彦瑾会成功,只觉得他这是异想天开。
大家不敢直接和张彦瑾说,都把无奈的目光投向了张伍二。
张伍二此时也对什么蒸汽机不抱希望了,甚至觉得这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他望着依旧专心致志注视着蒸汽机的张彦瑾,欲言又止。
他想要开口劝说张彦瑾,可又被张彦瑾那专注的神情所打动。
外人总说他们二郎玩世不恭,可实质不然,他跟着他们二郎这么久了,发现凡是他们二郎要经手的事情,没有一件上面,他们二郎是不认真的。
也正是因为此,他们二郎才总能完成常人所不能完成之事吧?这也正是他们二郎人格魅力所在吧?
一时间场地中静悄悄的,只剩下锅炉内煤炭燃烧时,时不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
众人似乎都被张彦瑾的坚韧和认真打动了,压制下心中的烦躁,和张彦瑾一起关注着蒸汽机每一个环节的进程。
张伍二心中一动,他再次环视场地,望着开始默默行动的众人,心中感慨万分。
他读书少,认知更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心中的那份动容,或许这就是他们二郎身上与众不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让大家伙凝聚起来!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只有众人动作时发出细细嗦嗦声音的场地中,忽然爆发出“噗”地一声。
众人朝着声音处望去,发现张彦瑾手中的铜质喷头当中冒出了一股小小的白色气雾。这股白色气雾在空中荡漾着,很快就落到了地上,不过喷头中却依旧不断喷出细小的白色喷雾。


第102章
场地寂静了片刻之后, 这里骤然发出激烈的欢呼声。
“我们成功了!”大家虽然依旧不知道这喷雾有什么用, 可是这个机器后面冒出白色喷雾, 在他们看来,总算是有结果了。
场子中一时间充满了欢呼雀跃的声音。
张彦瑾也分外欣喜, 他本来还抱着今天做不成, 明天继续试验的心态,没想到今天这一批蒸汽机中居然有一个模型成功了,他让后面的人关掉气阀。
他这才接过张伍二递过来的毛巾抹了一把脸上和脖子上的热汗, 他看着脸上挂着欣喜笑容的工人们道:“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大家把锅炉里的火都先熄了,回去休息吧。”
从临时的试验场地中走出来后, 吹着傍晚徐徐的凉风, 让张彦瑾觉得浑身舒爽。既然喷头和蒸汽机都有了着落,那他下来只要制作好橡胶管就可以开始制作碘盐了。
喷碘水时,靠的是外界的大气压把碘水压入喷头当中,这一段就必须用橡胶管,因为橡胶管可以弯曲、柔软有弹性, 不像他今天临时做试验时用的铁管, 不能像橡胶管那样可以随意拉到别的地方去。
再者, 橡胶管一旦生产出来,可以用到很多地方,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一个生产橡胶管的厂子,生产橡胶管, 然后卖到各地去。
物以稀为贵,这个时代恐怕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发明出橡胶管,但是很多地方使用橡胶管会让很多工艺变得方便,这样必然就是供不应求。
他记得,欧洲也是在十八世纪之后才彻底改造了天然橡胶的生产工艺,把天然橡胶做成了管子,汽车的轮胎之类的东西,若是他能现在就发明出来,岂不是让大魏朝的生产工艺站在了世界最前列?岂不是成了他们祖宗的祖宗?
一想到欧洲人到时候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却发现这里的各个方面都比他们领先许多年,不知道他们又作何感想?张彦瑾心中暗爽不已。
不过生产橡胶管却不只是要突破现在工艺的桎梏,他必须先找到天然橡胶。
据他了解,最初,只有热带地区有天然橡胶树,中国一开始是没有天然橡胶树这一物种的,是后来国家农科院经过移植之后中国才有了天然橡胶树,才有了自产的天然橡胶。
虽说也有合成橡胶这么一说,可是他在这上面根本是一窍不通,再加上合成橡胶已经涉及到了高分子领域,这个时代根本无法做出来。
思量再三,张彦瑾打算还是先用铁管代替橡胶管,先把碘盐制作出来。
刘俊义马上就要到中州来了,张彦瑾原本早就想要让刘俊义去海外寻找橡胶树,可又怕写在信中他不清楚,就想要等他来了当面交流,可是他没有想到蒸汽机能这么快的就试验成功。
在他原本计划里,他是预计蒸汽机起码有一个月才能真正试验出来,而这段时间,刘俊义则想办法把在热带地区的天然橡胶树移植回来,顺便大量购买一些天然橡胶,等到他拿到橡胶的时候,刚好就可以开始生产碘盐了。
不曾想,蒸汽机都试验成功了,刘俊义还在路上,真是计划跟不上变化。
刘俊义临近海边,容易购买橡胶 ,他所在地方气候较内地炎热,很适宜种植天然橡胶树,张彦瑾记得后世国家就在沿海地区种植了许多的天然橡胶树,非但让中国自产天然橡胶成为了可能,还让中国一举跃为出口天然橡胶的世界第五大出口国。
如果他真的成功的让刘俊义把天然橡胶树移植到了沿海各地区,那他张彦瑾会不会成为让中国变成橡胶管出口第一大国呢?那到时候,他岂不就是真正的睁眼看海外的第一人?
张彦瑾原本平静的内心渐渐跃跃欲试起来,既然他在这个时代,还有机会,他要是不抓住机会,岂不是暴遣天物?
张彦瑾当即就下定了决心,等到刘俊义来了之后,除了告诉他筹划生产海盐的事情之外,首要任务就是让他去海外大肆购买天然橡胶。
至于橡胶的生产工艺张彦瑾虽然只知道个大概,但是他觉得应该不难,毕竟当时历史上英国生产出橡胶管之后,欧洲各地就迅速普及开了。
打定主意之后,张彦瑾这才洗漱吃饭去了。
几天之后,张彦瑾终于等到了一路策马加鞭风尘仆仆赶到中州的刘俊义。
刘俊义虽说十分疲惫,可一双眼睛却分外明亮。
此次在内陆行走,为了方便,他把常年蓄着的一把大胡子剃了,只剩下些许短短的胡须,看上去竟然显得年轻了不少。
“二郎,你这个天天在内地的人,怎么比我这个经常在海上飘的人还要黑了几分啊?”刘俊义和张彦瑾寒暄道。
张彦瑾这小半年来基本上都是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性的顶着大太阳晒一天,怎么能不黑?
他露齿一笑,打趣刘俊义道:“听说刘兄和尊夫人终于和好了?”
以前刘俊义在海上飘荡的时候,虽说也是海上一霸,可由于其中可捞的油水又实在是太少,再加上经常在海上飘,行踪不定,生活条件又不好,他们家给他许配的妻子就离他而去了。
刘俊义富了之后,先是把生气离开的妻子找回来,这倒是张彦瑾没有想到的。不过刘俊义如此举动,倒是获得了张彦瑾不少认可。
好男儿顶天立地、雄霸一方,在家中却愿意为自己的妻子放下身段,包容自己的妻子,这才是真正的男人。
刘俊义哈哈一笑,掩饰过尴尬后道:“这还不是托张兄的福气,我在海上赚了钱,有了稳定的收入,让我和兄弟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夫人这才愿意跟我回来。”
两人谈谈笑笑一起进屋,喝过一壶茶之后,终于谈到了正事上。
张彦瑾把需要天然橡胶的事情一说后,刘俊义也不问用处,直接道:“我确实在热带地区见过这种树,你放心,你既然想要,我就帮你弄来。”
说罢,他顿了顿又道:“其实这种事,你在信中告诉我就好,我看到之后,就会让人买来给你送来。”
张彦瑾知道,豪爽如刘俊义,经过海上的摩擦之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兄弟了,完全没有斤斤计较得失的意思。
“我不止是想要乳白色的天然橡胶,我还想要天然橡胶树,刘兄可否能弄到福建厦门那边去?我想要让你帮我在那里找合适的地方种植这些天然橡胶树,甚至发展出一个园林,专门种植天然橡胶树。”张彦瑾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说了出来。
刘俊义略略一思量便道:“这其中有利可图?”
张彦瑾颔首道:“我想要用天然橡胶生产一种橡胶管,运用在制盐上面。”
“制盐?”刘俊义粗黑的眉头微微皱了皱道:“张兄,你上次在信中给我说用海水制盐的事可当真?”
他还从来没有听过能用海水制盐这一说,要是真的能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岂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赚取巨大的利益?
毕竟每户每家都需要食盐,而食盐因为只能从天然的盐湖和卤水中制取出来,每年的产量有限,故而价格昂贵。
可要真的能用海水制盐,海水浩瀚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食盐,到时候再贩卖出去,岂不是基本上没有摊上什么成本,就能空手套白狼,赚大钱?
这也是刘俊义虽然觉得用海水制盐不可能,可是还千里迢迢跑过来的重要原因。
“海水是咸的,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为何大家不用海水制盐,那是因为海水制造出来的盐是脏的,可要是我们能把海水中的脏东西分离出去呢?那制作出来的盐又该如何?”张彦瑾知道刘俊义在担心什么,便详细解说道。
刘俊义的眼睛熠熠发光,他嘴边的小胡子因为激动而微微颤动。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真的是能用海水制作出来食盐,那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
“二郎,你有办法把海水中的脏东西分离出去?”刘俊义追问道。
张彦瑾泰然一笑,点了点头道:“我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只要你按照我这个方法做,一定能从海水中制造出大量的食盐,而且不用像现在锅煎熬盐那么费劲。”
刘俊义一把抓住张彦瑾放在案几上的手,身子前倾道:“二郎,你真是我刘俊义的好兄弟啊!”
张彦瑾也反握住刘俊义黝黑粗糙的手掌道:“有福同享,我有了制盐的好办法,自然不能一人独享。”有福同享自然也要有难同当,巨大利益背后往往伴随着无尽的风险。


第103章
对于食盐关乎瑞国公周家这一点上, 张彦瑾并不打算隐瞒刘俊义。
他停顿了一下, 话锋一转道:“不过俊义兄, 你可知道这官盐背后是谁把控?”
“瑞国公周家?”刘俊义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大魏朝谁人不知瑞国公周家显赫?谁人不知瑞国公为朝廷右仆射, 位及人臣, 妹妹为当朝皇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仅是,而是士族。我听到一些消息, 皇上早就想将盐从世家手里拿回来。瑞国公只是皇上和士族之间的牵连而已。”
“兄弟这是何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俊义脑子转得飞快, 他粗黑的眉毛拧在一起,如同一块隆起的疙瘩。
他有些急躁地舔了舔上下嘴唇道:“我听说兄弟在中州平顶山这里挖出了盐床, 这岂不是也和士族的利益犯冲?”
张彦瑾颔首道:“所以我请刘兄来分糕点。”
说着, 他负手于身后,将缘由娓娓道来:“往日里从来没有人能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故而朝廷也没有这方面的法令禁止老百姓利用海水制盐,故而用海水制盐是合理合法的。”
刘俊义陷入了沉思当中,他摩挲着下巴上的小胡子久久没有说话, 却也没有了刚刚的急躁。
“倘若我们让海边的人都开始用海水制盐, 那么法不责众, 朝廷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办法啊。”半晌,刘俊义抬头看着张彦瑾道。
张彦瑾淡淡一笑,放下手中的茶杯道:“是这样没错,可是这样一来, 士族和瑞国公周家你可是得罪透了。”
这世道是讲道理的没错,可也不光是讲道理的,尤其在人情社会当中,一旦刘俊义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那么瑞国公和士族周家的利益根本会彻底被动摇。
到时候恐怕衍生出来的,就不单单是食盐的事情了。
巨大的利益势必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张彦瑾算是彻底把话给刘俊义点透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事标准,把选择权交给别人,从不为难别人。
刘俊义的手握成拳头又松开,松开后没多久又握成拳头,这样重复几次之后,他一拳头砸在案几上,飙了一句粗话:“去他娘的,干!老子远在天边,飘忽在海上,他能把我怎么样?难不成还能不遵守大魏朝法律不成?!”
“好!”张彦瑾抚掌赞许道。他想把利用海水在沿海地区制作食盐的事情交给刘俊义,一来是看中了刘俊义所处的位置优势,二来是看中了刘俊义身上的侠义精神和敢于反抗世俗的精神。
其实刘俊义刚刚的回答也基本上是在张彦瑾的意料之中,毕竟刘俊义的为人他很清楚。
“刘兄也不必太过担心。”张彦瑾盘腿坐在案几边,微微斜靠在凭几上道:“一旦我们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将食盐贩卖到各地,可以大大增加朝廷的税收,那瑞国公周勤虽然位高权重,可皇上和朝廷总不会和自己所得的税收过不去吧?”
“有道理。”刘俊义捋着胡子点头道,不过他话锋一转道:“不过朝廷也有规定说是不让制作私盐,若是到时候他用这一点压制我们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张彦瑾早就有所准备,他的手指在案几上划了一下道:“我们为何非要叫食盐呢?难道不能叫其他名字吗?”
“可…”刘俊义有些迟疑,就算是叫其他名字,可那白花花的颗粒谁看不出来是食盐?
“按照我给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盐当中会多加一味成分,长期服用,可以治疗大脖子病,既然能够治病,那就和普通的食盐不是一样的东西,我们给它起名叫雪药如何?”张彦瑾解释道。
“张兄还懂药?”刘俊义是一脸惊奇。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刘俊义根本不懂医学,也不懂药理,此番听刘俊义如此一说,便瞬间联想到了药房当中那一味一味的中药上面去。
张彦瑾微微一笑道:“只是名字而已,叫它雪药,乃是因为它刚好能治疗大脖子病。”
“原来如此,二郎真是高明!”刘俊义靠在凭几上,满脸憧憬之色道:“如此一来,朝廷规定的百姓不得制盐便无法约束我们了。”
他们这也算是钻了朝廷法规的漏洞,不过只要能让朝廷从中得到利润,便没有问题。
在他把修建晒盐池,以及其中的各项工艺一说,刘俊义这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立马就懵了。
他扒拉扒拉桌子上的图纸,眉头紧皱道:“这么难,估计所有的晒盐池子修建好之后,恐怕就要等到明年开春了。”
由于是海水制盐,故而先需要把海水引入盐池当中,经过晒盐,洗盐去除泥沙,才能达到张彦瑾在中州平顶山挖出来的盐床这种效果。
如此一来,工艺中一个流程接着一个流程,便需要更多的盐池。
刘俊义思索片刻后又道:“二郎,你知道的,我也是建造过船只,以及其他东西的人,修建这些什么盐池之类的东西我倒是不怕,只是这其中的工艺和操作,我这个大老粗完全不懂啊。”
“刘兄放心,我会派四五个完全掌握技艺的人跟着你一起过去,你觉得如何?”刘俊义的反应完全在张彦瑾预料之中。
刘俊义喜笑颜开道:“这个好啊,这个好!等到明年开春我把所有的盐池都修建起来,咱们的海边制盐厂就可以开起来了!”
张彦瑾淡淡一笑,他在中州挖出盐床的事情必定让周勤恼怒不已,可他恐怕没有想到,让他想要呕血的事情还在后面等着他呢。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张彦瑾和刘俊义交代清楚之后,刘俊义没停几天就匆匆赶了回去。他先把修建盐池的事情安排下去之后,便带人去了海上,准备趁着这段时间给张彦瑾寻找天然树胶。
张彦瑾则继续在中州平顶山忙碌制盐的事情。在他不断实验之下,大批量可以正常运行的蒸汽机终于被他生产了出来,并用在了制盐上。
在培养出能熟练使用蒸汽机的工人之后,张彦瑾立马调出了二十来个熟练的工人,把他们派到了张伍二那里和王石王久那里。
既然他们现在生产出了蒸汽机,有了高级的方法,为何不全面广泛地利用起来呢?
修建好的盐池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晾晒已经可以使用了,张彦瑾便让人把盐从盐床上挖出来,放入盐池当中进行第一次清洗。
在洗掉其中的泥沙之后,他便安排人将已经融入水中的盐引入第二个盐池,进行蒸发,除去其中的氯化镁。
就这样,一个流程接着一个流程的进行,在八月十五号中秋节前夕,张彦瑾终于制作出了碘盐。
他望着盒子中如雪一般的碘盐,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好戏终于要鸣锣敲鼓了。
此番回长安城,一路上已然不是春末初夏来时的绿水红花,而是层林渲染的枫叶和那随风飘摇的银杏金叶,到处充斥着秋季独有的丰收喜悦。
可谓是天高云淡,秋风飒飒。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张彦瑾一路纵马疾驰,和陈溯带着张伍二一行人回到了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中秋将近,张彦瑾和陈溯回到长安城之后,便各自分开回府为宫中中秋盛典做准备。
月有阴晴阳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礼记》有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中秋八月十五,在古代最初其实是仲秋,这仲秋又在八月之中,渐渐的便有人把八月十五称之为中秋了。
在大魏朝之前,人们虽然也赏月,可八月十五却不是一个节日。是人们在春夏两季种下的植物获得了丰收,秋天充满了收获的喜悦,才开始有人在八月十五赏月。
等到了大魏朝,皇上才正式把中秋节定为一个节日,象征着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