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玉就势转身,朝门口一伸手,道:“相爷请先。”
两人一前一后出门,刚步出房门,杨昭突然脚步一顿,急问道:“杨昌人呢?还有杨九,都上哪儿去了?”
菡玉低头跟在他身后,猝不及防,差点撞上他后背。这么一顿,屋里裴柔就跟了出来,小跑到他身边,柔声道:“相爷,那我送你过去好了。”
杨昭轻舒了一口气,笑着挽住她:“好。”
菡玉默默跟在他俩后头,低头只看到两人并排的脚步。他们俩这算是和好如初了吧?这不正是她所希望的么?
她勾起唇角勉强一笑,眼前有那么一瞬的水光模糊,即刻又清晰明朗起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时候娘亲就教过她。这样才是对的。
三人从花园里抄近路穿过去,经过奴仆房,里头又传来叫骂和哭泣求饶声。菡玉听到这声音,首先就想到了芸香。转念一想,芸香已经被赶出府去了,奴仆房里住的都是做粗活的仆役,和芸香搭不上关系,大概是哪个下人做错了事被管事的教训。相府里的家务事她也不好多管。
可那哭泣求饶声越来越大,外头也听得清楚了,是个嗓音娇柔的年轻女子,让人听得分外揪心。她边哭边告饶:“求求你别赶我走,我以后一定小心做事绝不犯错,求求你让我留下来……”
赶人的管事无奈道:“你揪着我也没用,这又不是我拿的主意。我也知道你一直安分没犯什么错,可谁叫你长这么张脸呢?当家的命令我不敢不从,得罪了。”刚说完就听“砰”的一声响,接着是那女子惊叫的声音。
杨昭听得心烦,停下脚步问裴柔道:“又出什么事了?三天两头鸡飞狗跳的。”
裴柔歉然道:“都怪妾管理不力,还叫相爷烦心。妾一定好好反省,回头严加管教,让相爷没有后顾之忧。”
杨昭叹了口气:“这么多人你管不过来也正常。我不是责怪你,你别往心里去。”
裴柔微笑道:“谢相爷体谅。”
三人继续前行,刚走了几步,又听到围墙那边一声暴喝:“拦住她!把她抓回来!”
三个人不约而同掉头去看,只见一名头发披散、衣衫破旧的婢女从奴仆房里飞奔出来,身后跟了几名追她的家丁。那女子深一脚浅一脚,哪里跑得过那些强健的家丁,不一会儿便被追上,几个人按住了要把她拖出去。
那女子犹不甘心,看到杨昭在近旁,也不顾他身边的裴柔了,大声喊道:“相爷!相爷救我!求相爷不要赶我走,我是明珠啊相爷!”
杨昭皱着眉,似乎想不起来明珠是何等人物,对她的哀求无动于衷。菡玉方才听她声音觉得有些耳熟,待她说出自己名字才想起来,失声道:“住手!”
家丁停下脚步,手里仍抓着明珠的胳膊。明珠这时也看到了她,哭喊声戛然而止。菡玉疾步走到她身旁,只见她娇容枯瘦满脸脏污,衣衫单薄破烂,手肘脸颊都擦破了。菡玉握起她的手来,触到她满手都是皴裂粗茧,可见是常年做粗活所致。
“郎君……”明珠轻唤了一声,多少辛酸心事尽化作这两个字,两串泪珠不由自主地滑了下来。
菡玉怒由心生,霍然而起对杨昭斥道:“相爷当初曾允诺我会爱护明珠,我才忍痛将她让给你,你就是这么善待她的吗?”
杨昭早想不起明珠是谁了,听她这么一说才回忆起来,这明珠是他从菡玉身边强抢过来的侍妾。杨慎矜案了结后他就把明珠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这些年她一直在自己府里,还被菡玉碰到。
菡玉又道:“你自称一见倾心,求得这颗明珠却不体贴爱护,让她一个娇滴滴的女儿家做最粗最累的活,现在又要将她赶出去,始乱终弃令人寒心!早知如此,当初我真不该让她跟你!”
明珠小声道:“郎君,相爷他没有……”
杨昭转向那几名家丁:“明珠犯了什么事,要赶她出府?”
几名家丁唯唯不敢言,偷偷觑着裴柔。裴柔也不紧张窘迫,只道:“明珠一向麻利能干,大约是有什么误会。都怪我有眼无珠,以为她只是个杨慎矜抄家被卖出来的寻常婢女,不知道原来是相爷的爱宠,否则怎敢怠慢呢。”
菡玉心下了然。并非杨昭恶待明珠,他从未将明珠放在心上,而是裴柔见她美貌有意为难。这回要赶她出去大概也是这原因,裴柔吃了芸香一堑,便把府里有些姿色的年轻婢女全都遣走。昨晚就有几个婢女来跟小鹃道别说要回乡去了,原来是这个缘故。
杨昭忽然道:“你做得没错。”
裴柔不明所以地望着他,他却看向菡玉,又道:“她就是寻常婢女,不是我的什么爱宠。”
菡玉微微皱了皱眉。
明珠对裴柔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娘子,求求你让我留下吧!我对相爷、娘子绝无二心,只求能留在吉少卿身边,哪怕是做牛做马,我也甘愿!求娘子成全!”
菡玉心酸不已,蹲下去扶着她柔声道:“明珠,都是我不好,叫你吃了这么多苦。”
明珠道:“明珠本以为此生无望,谁知竟能再见到郎君,明珠死也无憾了。”珠泪滚滚而下。
裴柔听她俩话语已约略明白怎么回事,上前扶起明珠,笑道:“正好吉少卿院里只有一个小丫头,还缺个主事的。明珠聪慧伶俐,又和少卿是故交,不如你就到少卿那边去伺候吧。”
明珠大喜过望,连忙叩谢:“多谢娘子!”
裴柔道:“都怪我任人不周,让你吃苦受累,此番就当是补偿。你不会怨我吧?”
明珠道:“娘子对明珠恩同再造,明珠感激不尽!”说着又要拜,被裴柔托住。
明珠依着菡玉,喜不自禁,一改方才的愁容,连枯瘦苍白的脸庞也现出光彩来。菡玉对她满心歉疚,哪里还管明珠在她身边会不会有所不便,只想着她可以不再受苦,也十分欢喜。
裴柔一箭双雕,满意地回到杨昭身边,说:“相爷不用担心吉少卿留在咱们家里会耽误终身了,说不定还能因此成就一段良缘呢。”她偷偷瞧杨昭脸色,却见他不动如山毫无表情,不由疑惑,心想他不该心生醋意才对,难道真的跟那姓吉的一刀两断了?
裴柔遣人带明珠下去收拾东西搬到菡玉院里去,又赐了她一些布匹衣裳。
不多时三人到了书斋,杨昌已在门口候着,见到杨昭禀报道:“阁老们正在前厅用茶,已经派人去请了,不一会儿就到。相爷先进去歇息片刻。”
杨昭点头。裴柔道:“那不妨碍相爷了,妾先告退。”
杨昭见有杨昌在场,便放她走了。他与菡玉前后走进书斋,两人干坐着,谁都不说话。菡玉心平气和坐得端正,杨昭却有些心浮气躁,拿起桌上的书卷来翻阅,看了几眼又放下,换了别的也一样看不进去,把东西往桌上一扔,怒道:“怎么还不来,还要我等他们?”
这才多一会儿的功夫,换个鞋都来不及啊。杨昌暗忖,瞥了一眼杨昭,低首道:“那我再去催一催。”说着便要告退。
杨昭却又抬手叫住他:“不用了,你留着,等就等吧。”
杨昌看他心神不定的模样,心中明了,又道:“那我去给相爷沏碗茶来。”
杨昭抬高声音:“叫你留下就留下,乱跑什么!”
杨昌应了一声,乖乖站着不动,心想:所谓自相矛盾,大概就是相爷现在这个样子。
又沉默了片刻,只有一个杨昌在场,杨昭终究还是忍耐不住,开口问:“吉少卿,这回安禄山入朝,你有何看法对策?”
这话问得如此笼统,她要是能直接答上来,今天也可以不必找这么多人商议了。她想了一想,还是把心中斟酌已久的事说了出来:“相爷,其实你并不需要和安禄山对……”
话没说完就被他打断:“你以为我为什么针对他?吉菡玉,你未免太看得起自己了,无利可图的买卖我是不会做的。一山容不得二虎,宰相边将不能俱重,我和他不过是权利之争,和你有什么关系。”
菡玉闭口不再多言。
所谓不打自招自欺欺人,大概也就是相爷现在这个样子。杨昌心里挣扎着,他出去是成全相爷,不出去也是成全相爷,到底要成全哪个好?
作者有话要说:亲们,请答应我,像Jack答应Rose一样答应我,不要在评论里提旧版了,假装这是一篇新文,让我骗几个新读者好吗?

十一章·玉离(1)

天宝十三载正月初三,安禄山应召入朝,初四抵达华清宫觐见皇帝。这倒是出乎杨昭的意料。他屡次进言安禄山有反状,二人水火之势昭然若揭,年前更调集潼关兵马入京,将长安城大半兵力掌控于手中。他料想安禄山必不敢进京,因此向皇帝进言说,若试召之入朝,安禄山必不会来。
菡玉大抵知道杨昭的打算。在京盛势以待,若安禄山生惧不来,那当然就落了心虚有鬼的话柄,告他谋反有了凭据;若他敢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这机会把他除去。
皇帝听了杨昭奏议,下旨令安禄山入京。谁知安禄山丝毫不惧,立刻奉旨进京,让杨昭这一招一上来就落了空处。
安禄山在皇帝贵妃面前一向示以愚鲁痴顽之态骗取他们怜爱欢心,这回面对杨昭的两面夹逼,也不像常人一般费尽心思去明争暗斗,而是直接对皇帝痛哭流涕地诉苦,说自己因功高而为右相不容,这次进京到了他的地盘上,恐怕要被他害死。
皇帝本就不信谋反说辞,安禄山慨然进京,愈发对他深信不疑,见他如此情状,不由对这“禄儿”更加心生怜爱,留在身边常随左右。朝臣再有进言指斥安禄山有反心的,皇帝都不听了。
这日菡玉忙完了吏部的琐事,天色已晚,准备独自步行回去。走到院中,她往尚书都堂那边看了一眼,屋内掌上了灯,似乎是要挑灯夜作了。她犹豫了片刻,还是转身往院门走去。
刚出门口,斜里突然蹿出一人,帷帽遮面形迹鬼祟,把她拉到墙角僻静处,口中小声道:“吉少卿,碰见你就好了!”
菡玉仔细一看,认出那人是高力士手下的一名小黄门,时常来传话的,忙问:“大官,陛下有什么旨意下达?”
小黄门道:“这倒没有,陛下正在两仪殿为东平郡王论功行赏,□□无暇。”
皇帝这时候本应在后宫用膳休养,却突然跑到两仪殿去给安禄山行什么赏赐,还劳动高力士暗地派人来通知杨昭,定是要绕过右相决议什么大事。不知陛下又想给安禄山加什么职权?还要瞒着杨昭?
小黄门又道:“小的不便在此行动,劳烦少卿转告右相一声,时间紧迫,小的得赶回去复命了。”
菡玉道:“我这就去去禀报右相,有劳大官了,路上小心。”
小黄门看了看四周,拉好帽子急匆匆地走了。菡玉立即调头回省院去告知杨昭,她一心想着这是公事,未觉得有什么不对,径直闯进尚书都堂里间。
书案前的杨昭抬起头来,冷冷地看着她:“吉少卿,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是你说来就来的么?未经通报擅闯,该当何罪?”
菡玉一愣,到嘴边的话就噎住了。屋里其他几个人一看不对,纷纷借故离开。
生疏的气氛扑面而来。她站在门边,只见他冷淡疏离的目光从她脸上一扫而过,又落回自己面前的卷册上,手里的笔却提着,不耐地晃动,不落下去。
差点忘了,她已经……不再有在他身边任意行走的特权了。
菡玉盯着他手里晃动的笔杆,喉间像塞了一团草,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塞得满满的,言语也是不能。心里头却空落落的,寻不到一个实处,好似所有的东西都化作了那团草堵住喉口,隔绝了内外。
杨昭终于不耐烦地把笔扔在砚台上,抬起头来问道:“有事?”
菡玉定定心神,走上前去毕恭毕敬地垂首作揖,答道:“禀相爷,高大将军刚刚派人来传话,请相爷务必立刻进宫一趟。”
“高力士?”他皱起眉,“知道是什么事吗?”
“说是陛下在两仪殿计议如何为安禄山加封赏。”
“哼!”杨昭一甩袖站了起来,“陛下还真是宠这个干儿子,上次是封王,这次是不是该拜相了?”
安禄山如今身兼数职荣宠无比,富贵享之不尽,放眼朝野内外能让他看得上眼的,除了皇帝的宝座,大概也就只有这宰相之位了。
杨昭绕过书案往屋外走,走到门口,一只脚都跨出了门槛,回头见菡玉还低垂着头不动,不悦道:“跟我进宫,动作快点。”
菡玉应一声,跟上他的脚步。外头起了风,一打开门,冷风呼呼地刮进来。菡玉看他衣衫单薄,大氅还挂在里间衣帽架上,杨昌又不在近旁,忙去取来。
“相爷,外头冷,把外衣穿上罢。”她双手拎住衣领一抖,往他肩上披去。
“我自己来。”他一旋身避开她套过去的衣裳,自己伸手接住穿好。
菡玉尴尬地缩回手,低头不再作声。
两人出了省院大门,杨昌已迎了上来:“相爷忙完了?马车就在那边候着。”
杨昭摆摆手:“还有事,往北边去。”
三省六部等官署位于皇城之内,往北去就是宫城。杨昌讶道:“这么晚了,相爷还要入宫?”
杨昭正往车上走,闻言回头看了他一眼。杨昌自觉多嘴,转口道:“那我使人回去知会裴娘子一声,免得她等得着急。”
杨昭道:“不必了,她知道我忙。”
杨昌应下,见菡玉只是站在车旁,问道:“少卿,小人去把您的车夫招过来?”
菡玉道:“今日风大天冷,早上我就让他回去了,本准备走回去的。”
“这……总不好叫少卿跟我们这些下人一起走路。”杨昌迟疑道,一边把眼光扫向自家相爷新置换的四马油壁车,那车并排坐三个人也绰绰有余。
杨昭却不回应,冷冷地瞥他一眼,自顾自地上车去了,关上车门。
杨昌颇觉尴尬,菡玉笑道:“不妨事,我脚程快,不会拖你们后腿的。宫里有急报,还是快走吧,别耽误了相爷的要紧事。”
一行人疾步往宫城正门赶去。车马进不了宫门,杨昭便在承天门外下车,和菡玉一起步行进去。守卫见是右相,畅行无阻。走到两仪殿前,果然见里头亮着灯。
门口侍卫看见杨昭大惊失色,连忙上来阻拦,一边高声道:“右相……”还没来得及出言提醒,杨昭已强行推开他,推门入内。
殿中除了皇帝和内侍,还有左相陈希烈、刑部尚书张均和其弟太常卿张垍。张氏兄弟二人皆为翰林院待诏,为皇帝起草诏书。此时张垍手中就拿了一份诏书的草本,正念给皇帝审阅,刚念到“功勋卓著,兹特加尔同平章事”,杨昭就闯了进来,生生将他打断。
皇帝一见杨昭,知道他已经得了消息,摆开笑容:“右相来得正好,朕刚想去传召卿入宫商议呢。”
杨昭拜过皇帝,顺水推舟道:“不知陛下召见微臣所为何事?”
皇帝道:“就是刚才太常卿念的,东平郡王安禄山镇守东北护卫河山,立下无数战功,对社稷可谓功不可没。朕想加他同平章事,入朝为相,也好为卿分劳。翰林已草拟了诏书,正好让右相也看一看,文辞有无不妥。”
杨昭从张垍手中接过草拟的诏书,看了两眼却不评价,转身递给菡玉:“吉少卿,你觉得呢?”
以菡玉的官阶,跟着杨昭夜闯两仪殿已经是逾越,这里皇帝和左右相、两位翰林待诏商量给安禄山拜相,怎么还问起她的意见来?一时五双眼睛全都盯到了她身上,她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皇帝笑道:“吉卿精通卜算,看看也好,集思广益。”
菡玉应声“遵旨”,接过诏书来。张氏兄弟的遣词用句自然不会有问题,菡玉看过一遍,双手捧上,回道:“陛下英明,臣请立即将此诏书公示天下。”
杨昭连夜赶进宫,无非是想阻止皇帝封安禄山为相,他的跟班却说出这样的话,让其余几人都十分诧异。皇帝问:“吉卿难道无异议么?”
菡玉道:“臣并无异议。”
皇帝顿了一顿,才道:“朕还记得卿初为太常寺卿官时,曾多次进言说东平郡王有不臣之心,天象预示其命犯华阙,想来是当初观测有误了。”
菡玉道:“安禄山据守藩镇拥兵自重,手下都是强兵猛将,倘若其揭旗而反,将使天下大乱;但若征他入朝在京为相,解了他手中兵权,就算他有谋反之心也无谋反之力了。陛下此举正为朝廷除去此心腹大患,一劳永逸,臣岂能不额手称庆?”
菡玉之言句句为社稷安危着想,字字在理,皇帝虽然心中不悦,也不好斥责她,只道:“东平郡王为朝廷征战沙场多年,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吉卿空口无凭,单凭自己卜算就咬定他心怀异志,未免太过武断。”
菡玉也不想再强行进谏,顺着皇帝话语道:“如果安禄山真如陛下所言这般忠心不二,陛下封他为宰相,入朝常伴圣驾左右,他必然乐意之至;如果他存了异心,有意拥兵自立,则不会轻易就此罢手,乖乖放弃手中兵权。待陛下将这任命的诏书颁布下去,看他反应就知其心意了。”
皇帝转向杨昭问:“右相以为如何?”
菡玉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又拂逆皇帝的心意,必然说不动他;见他转问杨昭意见,忍不住也抬头看去,只希望杨昭不计较安禄山抢他宰相权柄,和自己同一阵线,将安禄山召进京来消弭祸端以绝后患。但眼光触到杨昭冷冷的视线,她又不禁心里一虚,别开眼去。
杨昭转过脸去看着张氏兄弟道:“张尚书伯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怎么不好好学以致用报答陛下,反而把才学都用来睁眼说瞎话、蒙蔽上听了?东平郡王虽有军功,但出身胡戎目不识丁,领兵打仗也就罢了,怎可为相?流传出去,岂不让四方周边的蛮夷都嘲笑我□□枉为礼仪之邦,竟然让一个白丁当宰相?尔等却在诏书中极力称赞安禄山之才,试问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不会写的人,何来的才?”
皇帝也被他问住,思索良久,才又开口问道:“那以卿之见,该怎么赏禄山才妥当?”
杨昭道:“陛下要封赏,不必一定要以宰相之衔。反正如吉少卿所言,东平郡王是不会愿意放权入朝的,陛下还是留他在范阳,另加高职厚禄吧。”
菡玉抬头,只见他双眉深锁,神色却是冷淡无波。要阻止安禄山入朝为相,当然得强调安禄山在外的好处,也不必使自己的私心那么明显。杨昭却毫不避忌,既不让安禄山进京抢他的权势,也不会因此帮安禄山说半句好话,最后还不忘戳上一刀,自己的利益半分也不相让。
皇帝想了想,最后还是道:“禄山质朴粗豪,长于武而短于文,宜在外为将,不宜入相。拜相一事暂且搁下,朕再作思量。”
陈希烈、张钧、张垍三人闻言,脸色俱灰败颓丧,又不敢出言反对顶撞杨昭。这件事他们三个背后撺掇,意图瞒过杨昭先斩后奏,不料被他撞破功亏一篑,不但日后再难有机会,恐怕也会因此受他记恨,今后的日子要不好过了。
菡玉随杨昭出来时天色已经黑透了,风从高空刮过,呜呜作响。殿前有内侍持了灯笼来为他俩引路,菡玉向他索要灯笼,只道自己提着就好,不劳烦他。那内侍也识趣,告了歉便将灯笼递给她,自己走了。
灯笼被风吹得明灭摇晃,只能照见脚前一小块地方。两人并排走着,暗夜里一点微弱的灯光,四周空旷辽阔的宫城,脚步声在四周围墙之间回响。远处的殿宇檐下挂着灯,勾出巍峨的轮廓,其余都是黑黢黢的,如藏在夜幕中的巨兽。
远远地看见灯火明亮的宫门了,杨昭忽然停住脚步道:“快到了,有什么话就赶紧说。”
菡玉听他声音冰凉,越发觉得自己实不该再说什么,质问都噎在喉咙口,只问出一句囫囵的话:“在相爷眼中,到底是荣华富贵重要,还是黎民苍生重要?”
“原来你和安禄山的恩怨还是关乎黎民苍生的大事呢。”他冷哼一声,“吉少卿,你不用扣这么大的帽子来压我。我答应和你合作,互惠互利,可没答应为了你的事把我自己搭进去。”
“相爷!”她激动起来,“区区富贵权势,值得如此锱铢必较么?你可知道你为这一己之私,断送了大好的机会……”
“区区富贵权势,你说得倒轻巧!我不计较富贵权势,还能计较什么?你倒是给点别的我计较计较?”
菡玉被他问得一滞,还好天色昏暗看不清他神色。“可是这样一来……”
“够了,”他不耐烦地打断她,“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需要你来教。你要是觉得我误了你的事,咱们大可以一拍两散,各走各路互不干扰。”
菡玉没料到他居然说出这么决绝的话来,不由愣住。他的脸没在夜色中,表情神色都不可见,黑漆漆的一团,什么也看不到。她是离不了他的,但他无所谓,他手下有那么多人,她只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以前若不是因为……现在,那唯一的理由也没有了,她于他,彻底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庸。
她抬起手按住了心口,四周寂静得只听到她微微紊乱的呼吸。他伫立不动,也不开口,似乎在等着她的答复。
她深吸一口气,把手拿开。冷风冲进胸腔中,让她不由打了个寒噤。“相爷行事必有自己的道理。是下官僭越了,一时失状,还望相爷海涵。”
杨昭从鼻子里哼出一声,转身撇下她自行往宫门而去。她提着那盏昏黄明灭的灯笼,看着他的背影逐渐模糊远去,融进漆黑夜幕中。
他本就是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上的人,他自己也从不讳言。从前他也许违背本心为她做了很多事,多到她险些就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然而一旦那支撑他的理由和目标没有了,他像对其他人一样对她,她才知道他的本性有多自私冷漠。
这样一想,他对裴娘子真的算很不错了,那也许才是世上他最亲近信任的人吧。
她觉着自己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透,不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只知道他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就像这夜幕中的背影,看不透、看不清、看不见了。
作者有话要说:终于写到文案上那句话了!

十一章·玉离(2)

安禄山未能拜相,赏赐封禄却一样都没少。正月初九,皇帝下制加封安禄山为左仆射,赐他两个儿子一人三品官,一人四品官。因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后世臣子都避而不任此职,左右仆射实际就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安禄山倒成了杨昭的上司。
杨昭也不甘示弱,指使幕下群臣上奏美言,请求晋升他为司空。司空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皆为正一品,辅佐天子安邦定国,无所不统。
安禄山对左仆射之职仍不满足,自己向皇帝要求担任闲厩、群牧等使。闲厩群牧都是管理战马的署衙,安禄山正可利用权力之便为自己搜罗良马充实军力。
菡玉屡次上书劝阻未果,反而惹恼皇帝。杨昭不出面,她一个人势单力微,说的话毫无分量,眼睁睁看着安禄山得逞却毫无办法。
不过让她吃惊的是,安禄山同时还荐举了御史中丞吉温为兵部侍郎。吉温原在河东任魏郡太守,与安禄山有过接触。他由杨昭一手提拔上来,在右相那里碰了壁,便索性投靠安禄山和杨昭作对,朝堂上也敢公然顶撞。
菡玉远远望着百官列首的那两人,心底无奈地叹口气。
杨昭最近的脾气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对她发作,还常常当面斥责其他官员,朝堂上捋起袖子来喝骂,被人鄙为毫无宰相威仪。
其实他的脾气本来就不好,只是原先一直对她包容忍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