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他们都是府学就读的秀才,便是走到哪里也礼遇有加,何曾被人这般痛骂过!偏还无力反驳!
待潘一舟骂完了,骂够了,骂过瘾了,这才略整理下自己依旧一丝不乱的胡须,语气陡然一变,又平心静气的安抚起来。
他道:“做学问一事没得捷径,要的便是日积月累,尔等即中了秀才,便是天资上乘,只要潜心钻研,假以时日,必有所成!便是一回两回乃至三回四回中不了也无妨……”
众人纷纷称是,又恭敬行礼。
说完这些之后,潘一舟又话锋一转,语重心长道:“我既到了此地,任了知府,说不得要督促你们,仗着资历老些,多说几句罢了。”
有了他方才的雷霆之势,谁还敢有旁的声音?便是不想听他说,也得硬着头皮听下去,因此便都道不敢。
不知是不是杜文的错觉,他似乎觉得这位知府大人的眼睛往这边瞥了好几回……
“举人,秀才,都是一步步考上来的,可内中却大有不同!”
“秀才取才,举人取士!前者重才华,但凡你有才气,勿论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的哪一样,都可取而中之!后者重行事,皆因举人便已是半个官,非常之时即可走马上任也非不可,看的自然便是处事之法,为官之道!再只洋洋洒洒写些个虚有其表的华丽文章,却是不能够了!”
“才子,却未必做得好官!”
此当真乃肺腑之言!
在场许多秀才都已过而立之年,可活到这般大了,竟从未有人说过如此推心置腹的话语!
故而会场先是一片死寂,继而轰然炸起!
近千名学子都顾不上什么体统风度,要么瞠目结舌,要么捶胸顿足,更有甚者干脆涕泪横流,对着上头的潘一舟拜到在地,大呼恩师。
杜文只觉得脑海中嗡的一声,在这一瞬,仿佛周遭一切皆化为乌有,天地万物不复存在,只余下一个他。
“才子,却未必做得好官!”
无数念头在他脑海中飞驰而过,纷纷扬扬,如同童年寒冬腊月漫天飞舞的雪片,遮天蔽日;又好似某一夜铺天盖地的雷雨,倾斜如注,天边卷起滚滚闷雷,叫人无处藏身。
是了,当今圣人是位极其务实的天子,朝中得重用的也多是务实的官员,那么他们这些储备官员……自然也要务实!
冥冥之中,他好像抓住了什么,只是还略有些模糊,需要他自己继续探索。
他神色复杂的看着几丈开外的知府大人,心绪翻滚。
不知是否巧合,下一刻潘一舟竟也望了过来。
杜文本能的一愣,既然像是下了什么决心一般,缓缓拱手,对他遥遥一揖到地。
也许知府大人根本就没有看他吧,因为他好似全然没瞧见这个政敌的弟子对自己施礼一般,面上照例无悲无喜,只是平静无波的转了开去。
杜文立在原地,眨了眨眼睛,又缓缓吐出一口气。
政敌啊……
这世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是非曲直和恩怨对错?
读书和为官做宰,究竟有什么分别?具体的分别又在哪里?
而所谓的朝堂和官场又究竟是什么?党、派斗争又是什么?
若当真同传言一般惨烈血腥,潘一舟这么做,是否是在给自己培养未来的政敌?
他是当真肆无忌惮,亦或是对自己就那么自信,自信无人可以击倒魏党?
杜文觉得自己半梦半醒间隐约明白了许多,却又好似平添无数越加看不透的谜团……
旁边的牧清寒觉察到他的不对劲,悄声问道:“怎么?”
杜文回神,摇摇头,低声道:“只是觉得……世间诸事,当真复杂得很啊。”
所以,他更该出去走走看看了。
作者有话要说:嗯,看到上一章的评论中,不少人说到哥哥的,我尽量都回复了,在这里集中说下哦。
杜文这个人呢,我还是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去塑造的,尽可能真实,有血有肉。
先注意一点哈,我觉得哥哥目前的状态不是飘,可能稍微有点膨胀,但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年少成名啊!当年,也有可能是大禄朝历史上第二年轻的秀才,圣人都亲自表彰过了啊,绝对是一件值得任何人骄傲的事情!而且他确实有才华,在府学内力压群雄,换谁在这个年纪,谁也该小小的得意一下了。
换我被□□公开表彰,还有可能留名青史,我早就激动地升天啦!
但他也确实有点想当然了,迫切的想要中举,想中进士,在这里面也有很大督促的因素是想要减轻家人负担,因为前面也说过,当初他迫切的要求下场考秀才,也是不想妹妹再这么累。
只是科举真的太难了,而且哥哥前期太如鱼得水啦,太顺了,所以就想当然,倒不是飘或是怎么的。其实他属于那种“我有本事我就使出来,你有本事我就服你,也不嫉妒”,比如说当初被郭游夺了案首的时候,一开始惊讶,可见了郭游之后马上心服口服,更迅速跟他成了好友,所以性格方面还是很包容的,可塑性很强,只是一直缺乏蜕变的机会。
而且你们发现没,现阶段的他更适合当一个纯粹的学者,或是那种不顾一切黑脸死谏的刚硬文臣,就是前面有一章里面济南府学山长给肖易生写的信里对他做的评价“有才华,但过刚易折”,总而言之就是不懂变通,需要多经历一些事情磨练一番,才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臣。
毕竟十六七岁的少年郎,还很稚嫩~\(≧▽≦)/~啦啦啦。要是一出场就大杀四方,将一干官场老狐狸都压制得死死的……太玄幻啦!
后面会有很多事情,推动两位小哥哥迅速成长、转变,变得富有担当哒~么么哒~!
☆、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却说潘一舟训话结束后便去一旁同几位书院老师说话, 又叫了郭游上前,亲自问了几句,最后竟要收他为徒!
且不说在场一众师生作何感想, 郭游却是大喜过望, 当即拜到在地,磕了头,口称老师。
潘一舟也十分欢喜, 亲自拉了他起来, 很是和颜悦色,又对周围的人说道:“不瞒诸位, 这个弟子却是我早就想收的了,只乡试在即, 师生考场相见多有不便,如今倒也算圆满。”
众人便都纷纷道贺, 看向郭游的眼神立时不同了。
知府弟子,知府的弟子!
这小子当真祖坟冒青烟, 却不知上辈子做了甚好事,竟有如此造化!
牧清寒和杜文远远看着他这般行事,对视一眼, 说不得也上前恭喜。
郭游此刻正欢喜非常, 满面红光, 哪里还能看到数日前落榜的沮丧?当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瞧着说不出的意气风发。
因书院中不少学子与杜文处不来,上回知府大人亲自给郭游赐字便已搅乱一池水, 如今竟又收了弟子,众人自然又要拿他们几个陈安县来的在一处比较。
知县弟子哪里比得知府弟子来的尊贵!
杜文此番满腔热情都扑在学问上,自然懒得理会这些风凉言语,他同郭游也不是外人,解释多了反而伤情分。因此他恭贺完了便要去寻山长,预备说一说自己外出游学的事,哪知刚要走便被潘一舟叫住了。
其余人等见知府大人要同几名学子说话,原本要上前奉承凑趣,却不料潘一舟一摆手,只点了几个学生同自己去拐角的亭子里。
同去的还有另一位年轻秀才格外突出,却是外县的,之前也曾数次与杜文在文辩会上针锋相对,谁也不服谁。
潘一舟先肯定了那秀才一回,又点出考试中他所做文章的不足之处,还说了许多勉励的话。
那小秀才见知府大人竟能在如此多的考生中背出自己的文章,已然欢喜的屁滚尿流,声音都有些个发抖了,后头不管潘一舟说什么都唯唯称是。
这个样子却叫潘一舟觉得扫兴,眉头也微微蹙起,略说几句就打发他回去了。
那小秀才欢喜的疯了,方才对郭游的那点嫉妒烟消云散,也没注意到知府大人言辞间的冷淡,嘴角控制不住的往上翘。他刚一出了亭子,就有许多素日同他交好的同窗围上来,众人七嘴八舌的问方才知府大人同他说了什么。他原本还想卖弄一番,只是终究无法克制内心狂喜,即刻添油加醋的说了……
看着下头乱哄哄的样子,潘一舟微微摇头,眼底有淡淡的失望。
接着,他又对洪清及另外几名学子点评、勉励一番,也打发出去了。
被点到的人无一不是受宠若惊,又钦佩万分。
今年参与乡试者有近两千人之众,佼佼者甚多,哪怕府学内也有数百人。其中光中了的便有七十八人,更别提没中的!而潘一舟不需任何提示,竟能张口唤出这许多人的名姓、籍贯,又记得他们的答卷,当真惊人。
除却郭游这位新鲜出炉的入室弟子,转眼就剩下杜文同牧清寒,潘一舟缓缓踱了几步,先看看杜文,再看看牧清寒,竟叹了口气,似乎对他二人十分头痛。
两人正满头雾水,就听潘一舟指着牧清寒大叹道:“你呀你,好端端的,你却又去考甚么武举!学问一道何其深远,穷尽一生都无法吃透精通,那般多的文人墨客尚且常嫌时光不够用,只恨白驹过隙,你年纪轻轻,竟这般挥霍,着实叫人痛心!”
莫说牧清寒,怕是在场任何一人都不会料到他竟会说出这般话来,一时都愣住了。
这般诚恳的言语,便如同一位普通的师长对自家学生的训诫,而非什么政敌对政敌的弟子……
稍后牧清寒回神,竟也觉得有些语塞,只得道:“学生资质驽钝,若”
怎知他一开口,潘一舟越加恼怒,直接断道:“岂有此理,既已知道自己资质有限,为何偏要三心二意?若你悬崖勒马,就此专心向学,待过个三二十年,未必不能中!”
牧清寒越发无言以对。
这几年下来,尤其前不久自己一众同窗纷纷落榜,他越发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走文举的路子,更加觉得自家老师慧眼如炬,早就窥得真相……故而今日被潘一舟一番训斥,自然没得回答。
他总不能说自己觉得文举无望,且也不愿意将泰半余生磋磨在一众口舌过人、心思复杂的文生中罢?只自己文武并重就叫这位知府大人这般勃然,若他再辩解些个什么,怕不立即就给水火棍叉出去了!
牧清寒虽没回话,可潘一舟哪里看不出他的心思?知道这小子是不打算“迷途知返”了,越发烦躁,又指着他说了老半天,最后见他竟还是无动于衷,也给气个倒仰,大呼朽木不可雕……
见劝不下牧清寒,潘一舟直气到面目漆黑,宛如夜色,又没好气的问杜文道:“你呢?日后却是个甚打算,难不成也想去考个武举,好同这小子凑一堆,踏踏实实的做个亲家?”
这位知府大人倒是个有心人,竟连这等小事也知道。
饶是知道此刻不该笑,杜文也有些个哭笑不得,后头郭游更直接在潘一舟看不见的角落捂着嘴巴抖作一团。
因着接连几桩事,如今杜文对潘一舟也不像原先那般排斥,便恭恭敬敬的行礼,忍笑道:“却不曾那般打算。”
潘一舟从鼻孔里哼了声,又隐晦的瞪了垂头装乖的牧清寒一眼,只觉得方才强压下去的怒火再一次熊熊燃烧。
唐贼果然是唐贼,他的弟子不是甚好鸟,便是弟子收的弟子,也尽是一群不省心的倔驴小王八羔子!
他用力瞪了几个人一眼,然后又将视线放到杜文身上,开口说出十分叫人震惊的话来:“你的卷子,却是我判的,我做主将你打下,你可有怨气?”
此言一出,亭中三个秀才都是愣了,尤其是郭游,嘴巴微张,完全猜不透这个老师想做什么。
落榜一事终究是痛处,杜文闻言心神激荡,难掩苦涩之情,可却在沉默片刻后对潘一舟一揖到地,老老实实的道:“不瞒大人,原先,学生,学生确实是怨的,可如今却早已心服口服。那些中举的才学风流,各有所长,皆在我之上,败给他们也不冤。”
潘一舟先不说话,只是盯着他瞧了许久,这才有些意外和惊讶的点点头,说道:“你小小年纪就能有这般气度,倒是难得。”
却听那头杜文又道:“学生欲外出游学,历练一番,正想同知府大人求个书面文书。”
郭游也是第一次听说,闻言不禁瞪圆了眼睛,若不是碍于潘一舟在场,只怕就要冲上来抓着他大喊胡闹了。
然而潘一舟却并不吃惊,只微微挑了下眉毛,点点头,道:“游学?唔,也倒罢了,你的文笔虽犀利,切点也上佳,到底浮躁了些,更兼内中空空,多出去见识些个,也是正道。”
杜文原不曾想到这般顺利,不由得有些喜上眉梢,正要道谢,就听潘一舟继续用那种不咸不淡的语调问道:“预备什么时候出发?却是先往哪里去?走的哪条道?带几个人,多少行李?用个什么脚程?可会当地方言?可识的路程?若是错过宿头却如何是好,又要往哪里去?”
这番话竟问的杜文瞠目结舌,嘴巴都本能的张大了。
他,他哪里想过这般详尽!
原本还担心着的牧清寒瞬间放下心来。
见他这般,潘一舟登时嗤笑出声,将那宽大的官服袖子重重一甩,凉凉道:“且收起那副蠢相!连个一二三四子丑寅卯都说不出来,还谈甚么游学!没得败坏我读书人的名声!”
见他要走,郭游也顾不上许多,只得跟上,哪知刚出亭子就见潘一舟又突然停下,郭游险些躲避不及就撞上去。
潘一舟刚一转身,就见亭子里头三人皆出尽洋相,就连自己新收的弟子也踉踉跄跄,不知作何名堂。
一气之下,他又将眉毛高高扬起,指着这三人喝道:“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且看看你们这幅蠢笨样子,哪里还有点读书人的体面!”
说罢,不再继续停留,又愤愤的甩了袖子,倒背着手大步流星的走了。
郭游匆忙回头,对两位同窗苦笑,再一次快步跟上。
被留下的杜文同牧清寒老半天回不过神来,然后便面面相觑:
这却算是……怎么回事?
杜文自己回去想了一遭,却觉得潘一舟倒不像是不愿意给自己发放文书,不然也不会问的那样详尽。
与其说是训斥责骂,或是刁难,倒更像是别扭的指点多一些,又隐隐带着点儿恨铁不成钢。
这么想着,他又去找了山长,禀明想外出游学之余,又试探着说起潘一舟对自己的态度。
山长却只是笑,说道:“知府大人既这么问了,你便好好琢磨,待一应细节俱都想明白了,写一副卷子交于他过目也就罢了。”
闻弦知意,杜文不禁大喜,立即朝山长拜了几拜。
山长摆摆手,也不问旁的,只说:“读书人游学也是正事,然也要讲究个厉害得失,你此番前去为的是做学问,我自然不好拦你,只出发前务必做好万全准备,万事小心为上,莫逞一时之气,没得叫亲朋忧心。”
这位山长今年都六十多岁,听说早些年也做过官,后来不知怎的辞官归乡,后又被人请来做了山长,为人十分谦和宽容,对杜文也很照顾,便如一位亲切长者。
他并未制止,也没说要叫杜文晚些再出去,皆因年轻时他也曾外出游学,知道假若真做起准备来,恐怕也得三两个月,到时候也快到年根儿下,估计……
顿了下,山长竟又突然说道:“你也知道,每年各处州、府学都会往太学选送若干成绩优异的学子,你年岁虽小,这一二年也可用心准备一番。”
位于开封的太学是大禄朝最高一级学府,汇聚当世大儒,便是执教琴棋书画等的,也均是各行大家,随便提及一个名字足够撼动八方,端的是天下学子心之所向。
只太学入学条件苛刻,每年所取人数不过百人,而全天下光是府学便有十五所,另有州学无数,百人名额着实竞争残酷。另,若诸位教授觉得某一年学子水平太差,便是大批裁减名额也是有的。
且即便能够入学,也未必自此之后高枕无忧,太学每月都会考试,一年十二次考试中,成绩累计甲等以下三次及以上者,将会被打回原来所在学院!
如此种种,一年年积累下来,这才锻造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太学,令无数人趋之若鹜,甚至有小国使臣也巴不得能将本国贵族子弟送来学习……
山长这么一说,杜文的眼睛都亮了,一颗心砰砰直跳,难掩激动的问道:“您是说,我?”
太学,那可是太学!须知能在府学就读的皆是秀才,可在太学中,便是举人也比比皆是!当真精英汇聚!
山长笑而不语,只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初始的激动过去,杜文也渐渐冷静下来,觉得即便自己有机会去,可今年的可能性也不大……再说了,便是能去,自己要去吗?
他分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不足,若不能及时填补,便是去了太学,纵使能够增进一二,可如今他所欠缺的,依旧会欠缺。
此刻的自己,并无踏入太学的资格。
游学,势在必行!
见他似乎很快便下定决心,山长微微有些惊讶,惊讶之余却更多的是欣慰。
杜文刚要走,又想起一事,站在原地踟蹰片刻,才小声道:“学生有一事,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山长笑眯眯的看着他,也不问,只把那几缕打理的整整齐齐的胡须摸了几下,道:“若你想问潘大人的事,且不必开口了,他实在是位难得的君子。”
杜文一怔,有种被人看穿心思的窘迫,面上禁不住微微发红。
见他这般,山长反倒哈哈大笑起来,说:“素日天不怕地不怕的杜氏狂生,如今竟也被此等琐事所困,当真叫人刮目相看。”
杜文越发难熬,只得硬着头皮道:“既是山长这样讲,便是学生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实在罪过。”
“我并非怪你,”山长笑完了,冲他招招手,和颜悦色道:“他是个君子,这世上却非人人都是君子,你如今眼见着也能想事,不一味死读书,甚好。”
杜文干笑,心道难不成我素日里真的那般蠢笨呆板?怎得略一琢磨人情世故,身边诸人便都一副老怀大慰的模样……
山长面容温和,便是不刻意笑,一双带了皱纹的眼睛中也透出暖意,叫人打从心底想要亲近。
他起身拍了拍杜文的肩膀,背着手走到窗边,望着外头万里晴空下的山景道:“你不必担忧他会因你是旁人的弟子便从中作梗,说来他也实在是个惜才之人,只脾气臭了些。”
这个他,指的自然是潘一舟。
杜文揣度山长的语气,觉得这二人之前大约是熟悉的,只是不好细问。
山长呵呵笑了几声,又转回身来道:“说句不中听的,你此刻远未成长到值得他打击排挤的地步……”
直到杜文晃回宿舍,整个人还是晕晕的,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山长最后那话:
你此刻远未成长到值得他打击排挤的地步!
杜文忍不住将自己丢到床/上,随手扯了被子盖住脸,羞愤欲死。
是啊,是啊!
杜文呀杜文,你算是个甚鸟物!不过小小秀才,值得谁花心思对付?当真是叫以往的好言语给冲昏头,自以为名扬天下了。
少时牧清寒过来找他,见他这样还以为外出游学的事被山长驳了,不由的一喜,伸手掀了被子劝道:“这回你可信了吧?”
“信了信了,”杜文有气无力的说道:“信了我实在是个傻的,也信了自己是个眼高于顶的混账狂生……”
牧清寒听得满头雾水,追问之下才弄清缘故,一时也有些讪讪的。
说到猜疑,他的心思更重,猜疑时难免更甚……
两人对坐无言,一时心思翻滚。
后面杜文果然沉下心来,又翻了诸多地理书籍和县志,又拜托牧清寒帮忙,找惯会走南闯北的老人询问许多事项。
事已至此,且知府大人同山长都阻拦,牧清寒便也不再劝说,开始尽力帮忙。
然后杜文就渐渐觉察出不对,怎得许多时候,瞧着这位朋友竟比自己更上心?!
他一问,牧清寒就爽快的说了:“我便与你同去。”
这回轮到杜文大吃一惊,连声道使不得。
回想起当日自己苦口婆心劝他的情景,牧清寒心中突然有一股莫名的畅快,反问道:“你去得,我怎的就去不得?正好到来年三月,春归大地,便是有灾情也可略缓和些,你我二人便一并出行。若你执意要在冬日使犟,我便是打昏了你也要将你绑在济南府。”
大禄朝明文规定,子女需得为父母守孝三年,三年内不得行乐、不得婚娶等,可满十个月之后,若有正规理由,可向当地官府报备后外出。当初牧老爷是五月上旬没的,到来年三月初正满十个月,故而牧清寒可外出游学无碍。
杜文语塞,待要说危机四伏吧,貌似自己比对方更加文弱;若要说自己是为游学长见识吧,难不成旁人就不许?
他当真觉得自己掉入自己挖的陷阱中了。
时下并不反对文人外出游学,便是父母在,也不过“游必有方”,更何况牧清寒父母都不在了,也早已出了热孝;且如今郭游有了老师,日日下学后必要过去请教,洪清洪师兄同牧清寒的爱好脾性着实南辕北辙,若自己再走了,留他一个孤鬼在此,确实孤单的很。
却听牧清寒又道:“近来这一连串的事,难不成只叫你醒悟了?我也知道了不少,欲要出去走走,开阔眼界。再者如今世道乱的很,你我结伴出行好歹有个照应,我哥哥也是应了的,想必妹妹他们知道了也更安心些。”
到底是打小就跟着走南闯北过的,牧家又是商户,见识得百般人情冷暖,论及这些事,便比一个临时抱佛脚的杜文强了不知多少。
杜文着实按耐不住,本欲整合妥当便启程,怎奈牧清寒罕见的坚持,并严肃道:“此事由不得你使性子,你没出去过不知道,冬日本就危机四伏,更勿论如今,冬日酷寒凌冽,寸草不生,如今又逢大灾之年,若逼急了,你当吃人真只是不可信的传言?”
*****
远在陈安县的杜瑕一家都还不知道府学中有两个胆大包天的小子要做一桩眼下足够吓破人胆的大事,便是刚得了信儿的肖易生,也碍于弟子恳求,且什么时候出发,往哪里去暂时未定,也只得帮忙瞒着。
读过信后的的肖易生又喜又惊,喜得是这二人竟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又敢迎难而上;惊的是这俩小子实在狗胆包天,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真真儿的叫他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杜文也给家里去了信,只因日程未定,也绝口不提游学的事,单说自己并未受到落榜刺激,已很认识到本身不足,皆是学问并未融会贯通的缘故,日后定当加倍努力用功,叫爹娘妹妹不必忧心云云。
一直听杜瑕将这封信翻来覆去的念了三遍,杜河同王氏这才彻底将心放回肚子里:“这就好,这就好,想得开就好。”
过去的大半个月里,杜瑕虽看着十分镇定,又不时安慰父母,可内心也着实焦躁,如今见了哥哥的亲笔信,也跟着松了口气。
杜河瞧着也爽朗了,同她们娘儿俩说了几句话后又道:“晚间大哥要带着宝哥过来,你们若愿意见见就都在一处用饭,若不爱见,我只带着他们在前院,如何?”
之前杜河给大哥杜江推荐了学堂,几日后又带着杜宝一同去入学。小一个月之后杜江又过来道谢,说是那学堂极好,比村塾不知强到哪里去不说,先生也敦厚宽和,外头名声极好,就知道是二弟当真用心了的,坚持要今儿来郑重道谢。
如今杜河家极为宽裕,自然也不差这点谢礼,便道不用。
怎奈杜江本就觉得亏欠,如今又受了这样大的人情,非来不可。杜河也怕拒绝太过反而伤了和气,只得依他。
王氏略想了一回,不甚情愿的说道:“既然大哥要来,总要出去见见,前儿我不是还嘱咐小鹤特地裁出两身簇新衣裳?今儿正好给那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