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微睁开一只眼,见有三个黑衣劲装的蒙面人将承铎围在核心,斗成一处。三人显然都是内功高手,除了兵刃的风声,不听一声响动。承铎几个纵跃,已退至寝室外间。他以一敌三,却似乎并不落下风。
缠斗片时,便听得倏然一声,显是有暗器出手。承铎听音辨位,闪身躲过,一脚踢到身侧被茶茶装满清水的铜盆上。铜盆飞到墙上“匡”地一声,随即摔落在地又“当”地一响,水花四溅,夤夜之中格外响亮。立时便有书房外院的侍卫奔来。
三个黑衣人听见人来,连发暗器。卧房外格内顿时如细雨击窗般,丁冬婆娑响成一片。忽听一声轻呼,不辨是谁的声音。外面侍卫已奔至门前,甫一破门,便有两人应声倒地。
火光闪处,两名黑衣人退入内室,一个黑衣人倒在地上。承铎手中拿着那个铜盆,盆底已插满如韭叶般细利的短镖,左臂白色的衣袖上俨然留下一道红痕。他一跃跟进了内室。
两个黑衣人中,左侧的那个瘦高个子见他跟了进来,只一瞬心念闪动。镖上原本淬有剧毒,承铎左臂被划伤,就算他内功再深厚,点穴封毒再快,此时也不应再动一动。他跟进这内室来,必是这屋内有什么要紧的人或物。
瘦高个子眼光四面一掠,内室铺陈不见有异,亦空无一人,方才承铎睡着的床上只堆着一堆绣被。耳听得身后风声一响,瘦高个子头一偏,一枚短镖从他耳边射过,钉到了对面墙上——是承铎从那铜盆上拔下来飞出的。两个侍卫已抡刀砍了过来。两个黑衣人挥刃相抗。
瘦高个子往那床沿飞身一蹬,耳听得承铎又是一镖。他猛然省到承铎是不让他靠近那床,一时不暇它想,举剑便向那堆纹丝不动的绣被刺去,却被一个侍卫欺近,不得不回身应对。瞬间身后围了四个侍卫。
哲义早已赶来,护在承铎身边,见他手臂膀受伤,急道:“主子!”承铎站着不动,只看着那几人争斗。哲义飞身去斗那两个黑衣人。兔起鹘落间,瘦高个子虚刺一剑,提气跃上那房梁。承铎抬手又是一镖,“铿”地一声响,应是被那人挡过。只听外面数十人顺着房梁追了远去。
两个黑衣人本是背靠着背,互为照应的,瘦高个子忽然逃走,余下那人后心一空,便着了哲义一剑。一声轻呼后,那个中剑的黑衣人已将一枚短镖刺入了咽喉。哲义措手不及,拉下他面罩,人已死了。
室内一时安静下来。承铎扔掉那铜盆,往后一倒,坐在了临窗的软榻上。几个侍卫点上烛火。哲义见他脸色不好,惊慌起来。承铎止住他,道:“暗器有毒,去找老余。”哲义被他一提醒,飞一般跑了出去。承铎闭目道:“你们都出去。”几个侍卫躬身退出。
床上看似没人的绣被动了一动,茶茶掀起一角看了一眼,拉开被子跳下床,赤着脚跑到承铎身边,把他周身一看,便看到他左臂的伤口。
虽说茶茶方才帮不上什么忙,她伪装没人,装得很好很像,倘若换了别人,承铎还可能赞一句:识实务!然而让承铎不高兴的是,没有帮忙的意愿和帮不上忙,结果上大概一样,动机上却有质的区别。她凭什么就那么安安心心躲着。
于是他斜倚在那软榻上,闭了眼睛不理她。
茶茶此刻却不管僭越与否,曲膝跪上软榻,左手便按上了承铎左臂肩下三分处的脉管。承铎吃惊地睁开眼,茶茶也顾不上看他一眼,右手执起软榻矮几上削水果的小刀,顺着他划开的衣袖在布料上拉了一条大口子,露出那伤口来。她毫不停顿再下一刀,却深深切进承铎伤口中,把那道很浅的划伤切深。
承铎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奇怪的想法,自己生平第一次被女人咬,就是茶茶。如今生平第一次被女人动刀子,还是茶茶。今后不知她还要怎样。
转瞬茶茶又已经竖切了一刀,把伤口划成一个十字,便有墨色的污血流了出来。没等承铎更吃惊,茶茶已低头吮上那伤口。
承铎并不觉得疼,反倒有点麻痒。茶茶像个嗜血的小动物,默默地吮吸了一阵,抬头吐出污血,再低头俯上他手臂。她柔软的身体已整个坐在他怀里,她的头发拂在他手臂上又滑又凉,她的唇齿轻噬着他的肌肤,她的鼻息浅浅地吹在他手臂。
大约是没有防备的缘故,承铎竟然心猿意马了。
茶茶很专心地对付伤口,忽然觉得臀上被什么可疑的硬物抵触。她大吃一惊,抬头看承铎,不想这位仁兄此刻竟有这等兴致。承铎被她一瞧,眉毛一挑,很无辜地回望她。茶茶跳下软榻,从矮几上倒了杯水漱了两口,转到他身侧,扳着他手臂继续吮吸那伤口。
承铎闭上眼睛平心静气了一下,心中大呼定力啊定力!他承铎竟会被个女人无意的动作撩拔,这女人太可恨了,太可恶了,太……
他这样想着,表情愤恨中似乎带了高兴,脸色青灰中又似有红晕,以至于东方进门,看见他如此这般地闭目倒在榻上,茶茶伏在他身边像是悲痛欲绝,以为他至少是受了重伤,命在转息之间了。
不等东方说话,哲义已一路急奔进来,后面跟着那个姓余的王府内丞,手里拿了一个锦盒。打开盒子,里面是两粒白色的药丸。哲义取出一粒递给承铎,承铎便吃了,坐起来。茶茶抬头,吐出来的血色已见鲜红。
东方搭上承铎腕脉,见他臂上有外伤,不由得问:“你怎么……?”他停住话,却细看那伤口。
承铎道:“谁知她怎么要搞出这么大阵仗来。”
东方看了半天,说:“不,她做得很对,不然你的毒虽不会危及性命,手臂却保不住了。”他转向茶茶,“姑娘怎么知道吮毒之法。这看似简单,按脉,切口,放血一步也不能错。按脉之处,切口几分都是有讲究的。稍有不慎,施法之人很可能自己中毒。”
茶茶置若罔闻,只默默地抱了水杯漱口。
承铎看着她想了一想,拿起另一粒丹药按进茶茶嘴里。茶茶便赏脸地吞了下去。她并不晓得这丸药的珍贵,那位余内丞的眼睛都瞪大了。
不过一会儿,承铎手臂上的伤已经裹好了药,他站起来按了按伤口,对东方道:“然之兄,今晚的事麻烦你去查问一下。一会他们回来有什么情况就说给你知道。其余的人散了吧,我休息了。”
东方应了,说:“你这伤现下已经无碍,好生歇着吧,我到外面看看。”
一时,众人都散了。
茶茶见承铎撵走了人,担心他想把方才的冲动付诸实施,心里盘算着如何坚决抵抗。承铎却只是把她乱七八糟地往怀里一揉,倒在床上睡了。茶茶兀自拱了半天,才争取到一个比较舒适的姿势。
承铎只一动不动,茶茶便知道他故意的。于是她鼻子里冷哼了一声。虽没哼出声来,承铎却轻声笑了,嘴唇已封到她唇上。他吻得并不炽热,不像是有什么企图。
茶茶想到他今天受了伤,应该优待,也就依着他回应了一下。
第十六章 道歉
承铎因为这刺客的事受了伤,索性就托病养伤,连朝都不上了,闭门谢客,悠哉了好些日子。
一入四月便连日阴雨,搞得人难出门。承铎早上醒来,屋里暗沉沉的,耳听得外面淅沥细雨,他也就懒懒地躺着。茶茶裹得很严密,脸有一半埋在被子里,只有头发露在外面。承铎撩起一点被角,看她睡熟的脸。他这样看了一会儿,轻轻摇了摇头,把被角放下,却拉下来一些,掖在她颌下。
承铎下了床,自己穿好衣服,出了卧室。李嬷嬷迎面上来,见了承铎,眼中精光一闪。承铎立刻抢先道:“那点伤真的没事了,不需要躺在床上,我也不出去,就院子里走走。”李嬷嬷要开口,承铎马上道:“一会回来吃早饭。”说着,往东方的别院走去。
进了院子,明姬坐在台阶上,正碾着一撮药。承铎招呼了她一声,问:“你哥哥呢?”
明姬抬头见是他,笑道:“他一早到文渊阁去了。王爷找他有事么?”
“也没什么要紧事,只是这么早他到宫里去做什么?这雨还没停呢。”
明姬皱眉:“是啊。可他说要查一下前朝的《起居注》,民间不许流传的,挟了伞就去了。他就是那样子,想起来做什么事,刮风下雨都不顾。”
文渊阁本是个大图书馆,在皇宫内立政殿之侧,其中经史子集,乃至世间绝本无所不有。东方如今有外职,又协理户部的事务,被准许出入其中,怎会不要这便宜。承铎不久就要回燕州主持战局,东方是要留下给他供应粮草辎重的,因而东方近日比他还要忙。
上次那个刺客的事,两人查寻了半天也找不出端倪来。不过以承铎这样的身份,敌人明里没有,暗里也总有那么几个,遇上一两回的刺客实在不算稀罕。承铎既找不着东方,便转身出了那院子。
明姬看他一言不发地走了,心里仿佛微微有些失望,拿了纱格筛那药末出来。
*
话说承锦这天早上起来,百无聊赖地在寝宫里消磨了半天,见雨终于停了,空气也还好,便想出去走走。因为连日下雨,她也无所事事,只好在寝宫里看书。现在雨停了些,她便想到文渊阁去查一本词典。
承锦换了衣服,也不带人,只说出去逛逛,便一径往文渊阁来。临出门时,就妆奁箱子里顺手拈了把象牙雕花折扇拿在手里。这个时节原本用不着扇子,然而那些王公贵妇手里的扇子也确乎不是用来扇凉的,不过是拿在手里装些文秀。承锦拿着它也不过是把玩,不至于甩着手走路。
她牵着裙裾,小心避过地上的积水,一路悠哉游哉走到文渊阁去。这文渊阁是分了经、史、子、集四部收藏的。承锦查着了她要的词典,叫人拿到下面去,自己又到南阁子上找一本裨史趣闻。南阁子是储史的地方,其中有一间上了锁的秘室,是专门存放本朝历代圣旨的地方,除非皇帝下令查阅,否则无论外臣内戚,一律不准擅入。
承锦记得那本书是放在南阁子右手边靠里的书格上。因这文书重地不能点火,承锦走到里侧幽深之处,光线便黯淡不少,只觉室内空旷。她认那架上大写的书名,认得十分费力,一路走到这个书格子的末端,还是没找到那本集子。
承锦直了直腰起来,忽然觉得耳侧仿佛有人吹气,她下意识地扭头一看,就在那最昏暗的角落里,竟有一张金黄的面具反射着淡淡的光,显得诡秘异常,而很显然,那面具下还有一张脸,一个人。
一瞬间,承锦便想尖叫起来,然而比她更快地,那个人捂住了她的嘴,将她整个人拖在角落里。承锦惊恐极了,却动弹不得,一双眼睛只盯着那面具下鹰一样的目光。这人显然是早就在这里的,只因承锦进来,他没了退路,偏承锦又一路走到最里面来。
那人的眼光也是阴晴不定,似乎在想到底要把承锦怎么办。就在这时,承锦抬起手在他眼前晃了晃,示意他放开手。那黄金面具犹豫了一下,慢慢松开了手。承锦被他一松开,深吸了两口气,低声说:“我没看见你,你也没看见我。”
说罢,对着那人莫名其妙地点点头,转身提了裙摆,飞一般跑出去,也顾不上那人追没追来,跌跌撞撞一口气跑到文渊阁正殿上。
正殿上许多办事的官员正坐了几大排,各自查阅手头的文书。此时忽见有人跑进来,纷纷注目,等看清楚了是她,全都惊疑地站在那里。文渊阁主事赶过来行礼叩问。承锦扶着桌角喘息了两下,说:“南阁子上有刺客。”
那主事一听立刻喊了侍卫,便有数十人一起涌进南阁子里。
承锦坐下桌旁,握着双手,惊魂未定。过了好半天,侍卫长过来了,对承锦道:“殿下,臣等搜遍了南阁子,并不曾见有人。只在墙角下,捡到一柄扇子,不知可是殿下的?”说着,必恭必敬地捧上一柄雕花折骨象牙扇。
承锦接过扇子,道:“不错,扇子是我落在那里的。只是,你们可搜仔细了?”那侍卫长面露难色道:“弟兄们都在那里,每一个书格都搜了,确实无人。不知那刺客长得什么模样?”
承锦沉吟片刻,道:“我也没看清,仿佛有个人影晃了一晃,也许是我看错了吧。”
她这话一出,那十数个观望的官员里便有“哎”的一声。承锦抬头看去,只见众人摇头的摇头,回座的回座,显然都觉得她大惊小怪。
承锦正要回转头来,忽然一眼看见桌角坐着个人,表情却大不相同,似乎想笑,又似乎觉得此事甚是有趣。他虽一句话没说,却比说了更让承锦生气。承锦咬咬牙,想起自己方才那样跑进殿来,都看在了他眼里,不由得恼火起来,瞪了他一眼,连那找好的词典也不要了,转身出了文渊阁正殿。
走下正殿石阶时,她不禁站住,向南阁子方向望去。侍卫们正从里面出来,算起来总有二三十人。承锦几乎要怀疑自己当时果然是看花了眼。她默然良久,身边有人轻咳了一声。承锦回过头来一看,正是那个姓东方的。承锦扭了脸只看着前面。
东方却不以为意,对她行了一礼,正色道:“敢问公主,方才那刺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承锦仍不回头,只想了想说:“我没看清,也许是看错了吧。”
“公主想必看得不错,只是你跑出来时,他已走了,侍卫再进去也找不着了。”
承锦回头,见他不像是嘲笑的意思,犹豫了一下,说:“那个人,戴着一张金黄色的面具,看不见脸。仿佛是穿了件暗色的衣服,站在角落里。他……他大概是想掐死我的,我说,我说我没见过他,他也没见过我。他便把我放了。”承锦想到方才那情形,仍然心有余悸。
东方默然想了片刻,问:“公主瞧着那人可觉得眼熟?”
“眼熟?”承锦不明白他所问何意,“不,我不认得他。不过……不过他为什么放了我?”
东方想想,微笑道:“皇宫大内原有不少奇事,公主这样处置很对。此事不宜声张。公主今日受了惊吓,早些回寝宫休息吧。”他笑得温文尔雅,一派谦和。
承锦也不便多说什么,略有些矜持地下了石阶,头也不回地走出文渊阁去。她走出去老远了,还是忍不住要转头四望,仿佛那个有着鹰一般目光的戴面具的人仍在暗处窥视着她。
承锦看看天色还早,便不太想回去,且到各处逛一逛。信步走到御花园里,偏是进的中门。御花园中门临湖,湖边种着许多垂柳。承锦一眼看见那杨柳青翠,心里就有些添堵。她忽想起皇三子允宁的寝宫就在不远,不如就去看看他。
允宁幼年丧母,母亲出身又不好。这上上下下都是有眉眼高低的,所以皇子之中他的境况难免寥落。允宁却从小恭恪好学,勤谨本分。承锦也时常照顾他些。
她走到允宁寝宫正院时,见着一个老嬷嬷,仿佛是这院里管丫头仆役的。那老嬷嬷见了她,倒是恭恭敬敬行了礼,承锦便问:“你家三殿下可在?”那老嬷嬷一愣,随即一脸笑意,对她点头:“是,是,这月季花开得可爱。”承锦无语地望了望旁边花坛里的月季。这老嬷嬷年老耳聋,糊涂成这样,怎么能管照允宁日常起居。承锦打定主意要跟皇后说一说,便不再睬她,自己径直进去了。
一路只遇见三两个小太监在院子里打扫,看见她都站住行礼,有些不知所措。一进堂屋便见允宁正在案上写字。旁边站了个小宫女却有些哈欠。那宫女先看见承锦,马上堆了笑,向她屈膝。
允宁抬头一看,搁下笔,笑道:“姑姑,这时候怎么来了?”
承锦笑笑,便在一侧席案旁坐了,说:“去了趟文渊阁,过来瞧瞧你在做什么。”
允宁过来陪她坐了,道:“多谢姑姑挂记。”
那小宫女低眉顺眼地斟上茶来。承锦接了,正眼也不瞧她一眼,只慢慢吹了吹茶,抿了一口,才放在案上,缓缓道:“你这里可怪,我从门口走到屋里没见一个人通报。跟皇子的人都是有份例的,你若缺人便该说给内庭署。这样子成什么体统?”
那小宫女脸色白了白。允宁平淡道:“侄儿素常读书时不喜人多,他们都知道,想必避了开去。”
承锦道:“这些事原不归我管,我也不过白说一声。你自己记得管照就是。”又问了他几句话,渐渐说了些闲谈趣事。忽然一个内侍宫监在门口禀报,散骑常侍东方大人求见。
允宁正要说话,承锦却轻笑道:“你这里的人果然机警,知道你读书不喜人多便都不在,你才一放下书,就都回来侯着了。”说着,端了茶杯喝水,又问:“这个东方大人是个什么人,怎么会到你这里来?”
允宁道:“他是五皇叔举荐到户部的,很有些学问见地。侄儿常约他叙谈,以长学识。”
承锦点头道:“既是外臣,你们且聊。我到里面坐坐,也顺便长点见识。”说罢,拿了自己那只茶杯,绕过木屏风进了内室。
允宁愣了一愣,便命那宫监去请东方。少时,东方进来。允宁站在席案边施礼道:“让先生久等了。”东方还了一礼,允宁便请他席案旁坐了。
“那天殿下说想看看民间杂文。我在昨晚在夜市上看见一册书,写得还过得去,拿来给殿下看着玩吧。”东方递过一本书来。
允宁这回总算是像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了,接过来笑道:“那可好了,我读书累了也好消遣。”他拿起书来翻了两页,道:“前日老师令作一篇新文,题目是《里仁》。我不曾在民间住过,没有邻居,正不知要如何破题呢。”
(里仁:邻里的仁德。)
“那便要看殿下如何立意了。”
“当然是要论仁德之美。”
“仁德有何美?”
“这……可使人行端步正,成仁人君子。”
东方摇头:“殿下,世上圣人无多。我辈效仿先圣,是要使自己有所得,有所悟。若只一味仁德,而不明白这个道理,活过一世也不过是一个好人。所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此句正好破题。”
(那句破题的意思就是:邻里要有仁德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话仿佛是老孟说的,青某人架空,就不写典故出处了。)
允宁欣然点头道:“不错,这句便是好的。”
“其实邻里相处,便和人与人相处是一样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丢了斧子,便疑心是他的邻居偷了去。他存了这样的心思,第二天看到他的邻居便越看越像贼,认定是那位邻居偷了他的斧子。然而又过了一天,他在自己家找着了斧子,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别人。”
“所以一个人单凭自己的念头就对他人妄言生意是不对的。即使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失,对他人也是不公平的。世上的人常常不自觉地说出这种话,做出这种事。是以君子当三思而后行,以免作那些轻佻之言。”东方说着,不明含义地微笑,将坐席旁的一把雕花象牙折扇拿起来,顺手放在案角上。
承锦在那屏风后,倚了柱子听他二人说话。此刻听得一阵愤怒,险些将茶杯给打翻了。他说得那么道貌岸然,那么冠冕堂皇,那么字正词严,承锦恨不能出去跟他辩上两句。
只听允宁道:“你这样一说,我倒也觉得是的。平素看那些丫鬟仆役时有斗口吵闹,只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以自己的意思为准。”
东方微笑道:“殿下如今明白了这个道理,若旁人这么对自己,便可视若狂言乱语,不予理会,也不必生气了。”他说完,站起来,“时候也不早了,我今日抄了些公文,还要回去理出来,这便告辞了。”
“你这就要走?”允宁也站起来,忽想起承锦还在后面,也不便多留东方,只得黯然道:“先生的道理总是让人受益非浅。前日听了你一席话,让我释怀不少。”
东方安慰他道:“仁德固然能给人智慧,困厄能给人更大的智慧。殿下若能从中有所得,便不辜负人生之意了。”
允宁听了,笑道:“我明白。我送你出去。”两人一前一后出了院子。
两人才一出去,承锦从那隔间里转出来,心中甚是不平。一回头要坐,忽发现自己那柄象牙折扇放在了案角上。她坐下来,拿起那扇子,四面一看,回想了半天,才记起刚才仿佛是忘在了坐席旁边了。承锦不由得发起愣来。
*
东方回到王府时已近中午。
他进到自己住的别院,在桌旁坐了,理了理墨蓝色外衫的衣袖,伸手倒了杯茶水来喝。喝着,却尤自浅笑。
他喝完那杯茶水,见明姬不在屋里,那个伺候明姬的小丫头也不知去向。东方便到院子里,收拾了一下鸽子笼,添了水食。不一会儿,哲修过来请他吃饭。东方便问他可看见明姬了?哲修说:“定国公府上来人请。”
定国公府上,便是赵隼家了。
明姬是个闲不住的。在承铎府里也就老实了三天。好在回京时,赵隼便允诺回京招待她。因为明姬第一次出门这么远,赵隼也就常尽地主之谊。
东方思量赵隼来找明姬何意,若只是朋友约玩,那也就罢了。若是他对明姬有什么想法,明姬是在外面野惯了的,又是一介平民,这世家豪门岂是轻易进得。
想了一回,觉得这种事情说不准,也只好暂时放下了。
第十七章 古原
承铎无论何时睡觉,起床的时间都非常精准,每天的寅时三刻(四点半)。这个时辰并不是因为他失眠,而是因为这是个薄弱的时间。所有夜岗的士兵站到这将亮不亮的时候,都会疲倦大意起来。承铎每天起来把整个大营巡视一遍,天也就差不多亮了。十数年来几乎每天如此。每一个站过岗的士兵在凌晨看见他提剑巡营时敬的军礼无不是发自内心的。
他这样早起成了习惯,即使在上京也一样;起来就到后堂练武,练完才去早朝。他如今养了几天伤,就着实闲不住了。因为今早赵隼要回燕州,承铎去送他一程,既然送了,不如就到郊外游玩游玩,于是拉上了东方。东方既然要去,明姬岂肯放过机会。承铎便索性叫上自家小妹承锦。各人还有仆从,俨然成了一次庞大的春游。
如此多一个人也不多,承铎昨天便问了茶茶要不要去逛逛,茶茶也愿意去。承铎这一早起来,就毫不留情地把她给推醒了。
茶茶是可以睡到日上三竿的人,此时被他推醒来,头脑一片空白。她半眯着眼睛,憨态可掬地想弄清楚承铎干什么。等到听明白了,表情变得十分挣扎。承铎穿衣服穿到一半时,茶茶趴在床上捶枕头。
承铎好笑,问她:“到底去不去?”茶茶抬起优雅的脖子,痛苦地点头。承铎把衣裳扣完,一把掀开被子,把她拉起来。茶茶很快回过神来,老实起来穿衣裳。承铎看她穿衣服,心里却奇怪地希望她仍然像方才那样赖着不动,最好让他给她穿上。然而茶茶已经穿好衣裳,正用手挽头发。
梳洗完了出来,哲义和哲修早已备好了马。东方兄妹也在那里。东方看见茶茶站在一边,比在燕州时气色好些了,对她拱手致意。茶茶本是胡人奴隶,按律是给承铎做妾都不够资格的。只不过因为承铎宠爱,府上诸人才不敢践踏。惟有东方从燕州到上京,自始至终待她客气和善。茶茶便对着他恭恭敬敬地曲膝还礼。
大家出了王府,走到北城门时,就见赵隼带了两个亲兵候在那里。承铎徐徐策马,与他说回燕后的部署,东方也在一旁听着。他三人既说正事,明姬便落在一旁张望。好在没说两句,赵隼转了头来跟她说话,说着就吹嘘这京城方圆二百里无不被他跑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