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官上下惊慌失措。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
《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诗人吴梅村也有暗示顺治帝出家的诗句。传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在康熙年间,有人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对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可见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有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和,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但是后代较多的研究者认为,顺治帝并未出家,而是病死宫中。明清史专家孟森的《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并没有出家。
同治英年早逝之谜
同治六岁时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亲政,但却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对于同治的死因,朝野上下说法各异,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清代史料记载,同治死于天花。翁同龢是同治授读师傅,曾多次奉两宫太后之命前往探视。他在日记中记下了亲眼目睹的同治帝的病情:“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内务府大臣处……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案言:天花三日……”又记:“初八日,伏见天颜……花极稠密,目光微露。”就在同治帝病逝当月,慈安太后之女也因患天花而死于宫中,说明当时宫内确实是流行天花病毒,同治帝不幸感染,不治身亡。
近来,学者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查阅了自同治发病以来,召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入宫请脉的脉案、处方及服药记录,肯定同治帝死于天花无疑。
然而,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同治帝十分敬爱端庄娴静的阿鲁特氏皇后,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每当皇后见到同治帝以笑脸相迎时,慈禧就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慈禧特别喜欢侍郎凤秀的女儿,强迫同治宠爱她,想册立其为皇后,但同治帝却不喜欢凤秀的女儿。在生母慈禧的干预下,婚姻不幸福的同治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一些王公大臣屡次劝谏也毫无成效。
同治染上梅毒后,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慈禧却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御医们畏惧慈禧,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当然没有效果。《翁同龢日记》中也记载:“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同治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傀儡光绪帝:密诏与阴谋之辩
清德宗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正月二十日,爱新觉罗·载湉正式即位。虽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太后权势依旧,一方面限制光绪的权力,另一方面又通过隆裕皇后及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帝载湉的行踪。
从即位开始,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所控制,或当做争夺权力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
翁同龢是朝中帝党领袖,是光绪变法维新的主要支持者。然而,在变法开始时,《明定国是》诏书颁布的第五天,翁同龢突然被罢职。据一些史料分析,翁同龢被逐的原因归结于慈禧,由于他支持光绪变法,慈禧视其为眼中钉,而实际的目的是借放逐翁同龢来扼制变法,迫害光绪皇帝。
而历史学家吴相湘根据《翁同龢日记》得出结论:赶走翁同龢的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帝本人。
当时外界传闻翁同龢与李鸿章等人接受俄国贿赂。俄国使臣私下与李鸿章、翁同龢等人密商,答应送每人50万两银子,条件是他们保证中国向俄国借债。翁同龢心存顾忌,没有接受贿赂。但是在舆论的蛊惑下,慈禧和光绪认为翁同龢另有所谋,从此对他不再信任。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光绪皇帝因甲午战败,又有青岛旅大被德俄两国分别强租,迫切感到变法图强的重要性。而翁同龢却墨守成规,这让光绪帝十分不快。翁同龢根据“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的基本思想为光绪皇帝起草“定国是诏”,结果也没有被通过。
翁同龢的不时“发怒诘责”等迹象让光绪对他渐渐失去了宠信。戊戌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正准备入朝,不料被传旨“回籍,以示保全”。翁同龢觉得非常意外,随后等候在光绪退朝时向皇帝叩头,希望自己不被“回籍”,但是光绪并不理睬。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记载,这一谕旨犹如“霹雳一声,朝野同为震骇”。
光绪皇帝推行变法、力图振兴,结果却在瀛台被囚。光绪被慈禧幽禁之初,内心充满了愤懑,但最后却无奈屈服。
光绪帝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让他体弱多病,健康每况愈下。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岁的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地离开了人间。凑巧的是,光绪驾崩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
民间传说慈禧太后置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于死地,与慈禧太后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也有的史书记载,光绪帝是因病而死的。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究竟死于何因,也成了一个谜。
汉宫吕后与戚夫人的争风风波
吕后是刘邦的正妻,名雉,字娥妁。在中国众多的皇后中,吕后算是心毒手狠、极有心计的一个女人。在未娶吕后之前的刘邦生性顽劣,然而吕雉的父亲觉得刘邦相貌不俗,有将王之相,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将吕雉嫁给刘邦。当时乡亲们都嘲笑吕雉的父亲嫁女行为很愚蠢,等刘邦后来做了皇帝,村人才知道吕父的眼光是如何厉害。结发妻子吕雉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除了惠帝刘盈,还有鲁元公主。
吕雉好争风吃醋,在当了皇后以后做了许多狠毒的事情,把戚夫人制成“人彘”的事件,成就了她中国历史上最毒“毒妇”的骂名。
戚夫人是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期间得到的宠妃。吕雉嫁给刘邦时已25岁,这在当时更属于“大龄”,而戚夫人是18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之一。年龄上的差距让吕雉觉得自己年老色衰敌不过戚夫人。于是,两人分别当了刘邦的皇后和宠妃后,就开始明争暗斗起来。最初戚夫人占上风,戚夫人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备受刘邦宠爱。刘邦每次外出都由戚夫人陪侍,而把吕后丢在后官。渐渐地,刘邦与吕后之间的情感就疏远起来。
在立太子的事件上,刘邦本来已定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戚夫人却希望让自己10岁的儿子如意继位。刘邦不看好刘盈,觉得性格不像自己,而如意却很聪明,有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后来,戚夫人又多次向刘邦提出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情,但年老的刘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吕后的精心策划下,太子刘盈的势力已形成。年幼的如意被迫离开京城到三千里外的封地为王。
汉高祖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史称惠帝。贵为太后的吕雉“恶毒妇人心”便显露了出来。她第一件事情是把“情敌”戚夫人罚为奴隶,让人用钳子把她的一头秀发统统拔光,罚她去舂米劳动,限每天要舂一石,如果少半升则要打她一百棍。据《汉书》记载,自知命运不济的戚夫人悲从心中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隔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吕后闻讯,又心生毒计,把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诱进京城,暗地里把他毒死了。但就这样还不解恨,吕雉最后用“人彘”之刑把戚夫人活活给弄死了。后来刘盈在一间厕所里见到一具残缺不全、惨不忍睹的肢体,便问太监这是什么,一听是戚夫人,他差点被吓晕了。原来,吕雉对戚夫人下了毒手,施了酷刑后,又给她硬灌了药,让她听不见,不能语,半死不活地被扔到了厕所里。
一代女皇杀女夺后,妇人心毒
从感业寺入宫后的武则天很感激王皇后的照顾,对王皇后非常尊敬,侍奉得也很周到,这使高宗很高兴,很快武则天从嫔妃地位升到了昭仪。
武则天进宫之后,前后为高宗生了四男二女,可见武则天的受宠程度是其他嫔妃所无法相比的,这连主张让她进宫的王皇后也没有料到。
武则天的目标是皇后,她在地位稳固之后,便开始在后官想方设法笼络太监、宫女,特别是和皇后、萧淑妃关系不好的人,她总要设法接近拉拢,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让她们注意监视皇后和淑妃的行动。武则天先是联合王皇后打击萧淑妃,等高宗把萧淑妃废成庶人后,武则天便开始对王皇后下手。
武则天生下的第二胎是个女孩儿,但武则天为了皇后之位,竟对亲生女儿下了毒手。
公元655年的一天,在王皇后看过小公主后,公主却离奇暴毙。所有的证据都直指王皇后,最后李治以“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媚”的罪名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并加以囚禁。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极力反对她做皇后的宰相褚遂良贬去谭州(即现在湖南长沙)任都督。武则天在牺牲一个女儿后,成功地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也没有放过,将二人各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折磨至死。
随后成为皇后的武则天对那些阻碍自己向权力靠近的人施加报复,先要清除仍有威胁的长孙无忌。她指使许敬宗等人捏造罪名制造朋党案,然后将长孙无忌牵连进去,把他流放外地,后来许敬宗又逼长孙无忌自尽。
长孙无忌死后,武则天将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武则天在朝中的实力大增。
高宗因为不满武则天的专断,就和宰相上官仪商量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上官仪答应起草诏书。武则天得知消息后,就软硬兼施,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可怜的上官仪稀里糊涂做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武则天又让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将上官仪父子处死。
从此之后,李治再也没有动过废后的念头,反而把自己的权力都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真正掌握了全部大权,李治每次上朝理事时,武则天隐身其后,从此,“二圣临朝”的时代开始了。
公元690年8月,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李治之子、随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萧淑妃之子)谋反罪名。武则天震怒,派人将李素节在龙门驿用带子勒死,并杀其9子。泽王李上金与许王一同被征召入朝,听见四弟被杀,惶恐之下也自缢而死,他的7个儿子被武后于流放途中弄死。至此,唐高宗李治的8个儿子,有5个被武则天杀死,其中包括她的两个亲生儿子。9月,武则天又派人杀掉南安王李颖等李京宗室12人,以及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从此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权势提出过挑战。
乾隆的香妃真假说
乾隆的后妃香妃,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么死的?她死后究竟葬在哪里——是新疆喀什、北京陶然亭,还是遵化清东陵?世间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戏剧、影视说法不一,令人迷惑。
传说中的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家世居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乱中心向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受召到了京师。香妃入宫后,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香妃死后,乾隆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
另一说法,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被册封为香妃。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召香妃入宫,赐死,后葬到清东陵。
还有学者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都有关于容妃的史实。《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据学者考证:容妃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容妃进宫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宫,年27岁。初为贵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册封为容嫔,年29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册封为容妃。
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族女子至清朝,乾隆没有把她安置在后官,而是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有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以嫦娥比拟容妃。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风俗的不同,容妃在衣服、装饰上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在宝月楼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岁,葬清东陵。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时而起。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遗棺,当地传说是从北京运回去的,容妃应是民间传说的香妃。
清东陵的文物专家于善浦、董乃强在1979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清东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园寝中,发现有两座妃嫔墓穴因漏雨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时发现许多珍贵实物,从而揭开了香妃之谜。在查证史料及清宫档案之后,对乾隆41位后妃中唯一的维吾尔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认识。作者认为,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而《香妃考证研究》(正、续集)的作者台湾地区的姜龙昭先生对戏剧小说中所写的香妃和史学家所讨论的香妃,也都有说明、讨论、考证和判定。
西太后身世之谜
清王朝后期的西太后慈禧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很久以来,她一直行使着皇帝的权力,两个少年天子在她的阴影下过着噩梦般的生活,她的临朝主政历时48年之久。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出生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市叶赫满族镇)。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临朝称制。1861—1908年间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康熙帝和乾隆帝。
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太后凭借娇好的相貌,被封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进宫。慈禧太后对咸丰有意逢迎,颇懂取悦皇上的技巧,逐渐得到咸丰的宠信。对下,她讨好咸丰身边得宠的太监;对上,她巴结皇太后,讨得皇太后的欢心。咸丰四年,由贵人而晋升为懿嫔。
两年后,慈禧生下皇子载淳。咸丰帝兴奋不已,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路北的官房一所赏给慈禧的母亲。慈禧的地位也由此发生了急剧变化,被晋升为懿贵妃,实际地位已在皇后之上。本来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参与朝政,为日后篡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国家形势艰难,咸丰帝无心治理朝政,懿贵妃便主动地代策代行。1861年7月,咸丰帝驾崩,皇太子载淳登基,年号“同治”。之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尊嫡母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皇太后;因钮祜禄氏居住的钟粹宫在紫禁城的东路,又称慈安为东太后。而在给叶赫那拉氏所上的徽号中的头两个字是“慈禧”,称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因慈禧居住的储秀宫在紫禁城的西路,故又称慈禧为西太后。
东太后慈安生性柔顺,所有奏折全由慈禧太后批阅,凡事都由慈禧做主。名义上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一人独揽一切朝政。
1881年的《中俄伊犁条约》、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等卖国条约的签订,以及对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杀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慈禧成为后人心中卖国求荣、阴毒奸诈的皇后。
光绪三十四年,清王朝风雨飘摇,西太后万机待理,身体每况愈下。同年十月廿一日,光绪皇帝突然驾崩。西太后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时年3岁的溥仪为帝。22个小时后,她还来不及给予新任摄政王载沣以训示便长眠而去,结束了她长达48年的统治。西太后慈禧在弥留之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要再让妇人当国!”至此,大清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
灭绝人性的骨肉残杀
十六国中的后赵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政权。后赵第三代君主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石勒亲自到当时有名望的将军郭荣家说媒,让郭荣的妹妹与石虎结为伉俪。但是,石虎不喜欢郭氏,反而对宠姬郑樱桃宠爱有加,两人便密谋把郭氏害死。很快,石虎又陆续娶了名门望族郑氏和杜氏家的女子为妻,郑氏生了儿子石邃、石遵,杜氏生了儿子石宣、石韬。
后赵延熙三年(公元334年)十月,石虎自称赵天王,改元建武,立儿子石邃为太子,把石弘废为海阳王。
太子石邃是个酒鬼暴徒,不喜欢过问政事,胡作非为。有时外出打猎几天不归;有时半夜闯进私宅奸淫人家妻妾;有时竟然兽性大发,酒席上把宫中美女的头砍下来,洗去血痕,放在漆盘里遍席传阅,观赏评论。石邃曾挑选美貌尼姑拉入宫中,玩够了杀死,将尸体肢解以后与牛羊肉混在一起煮着吃,或者盛在盘里遍赐左右佞臣,让他们分辨哪是人肉、哪是牛羊肉。
河间公石宣、乐安公石韬都是石邃的弟弟,石邃因为失宠而怨恨,一直想把这两个弟弟除掉。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石邃想讨石虎的欢心,暴躁的石虎对此反应漠然。石邃以太子身份总理一应政务,将大小事一律上奏石虎,石虎怒喝:“这些小事,也要进呈?”石邃于是不进奏小事,石虎又呵斥:“朝中小事,如何不进奏?”
受尽了石虎虐待的石邃自然对这个残暴的父亲恨之入骨。于是动员侍从密谋逆反,众人吓得浑身打战,无人响应,石邃也不敢贸然行事,于是称病不上朝。石虎听说石邃病了,便派了女尚书前去观察真伪。石邃心中正没好气,他微笑着把女尚书叫到面前说话,趁其不备,一剑砍下头来。石虎正在宫中饮酒作乐等候回音,结果等回来的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石虎勃然大怒,马上派人把石邃监禁起来。
不久,石虎打算父子重归于好,就下了一道赦令,召石邃到太武东堂进见。但石邃心中仍充满怨恨之气。石虎顿时大怒,马上下旨将石邃废为庶人,当天晚上又派人诛杀了石邃及其妻妾子女26人。然后,石虎又杀掉宫中石邃党羽200多人,并废石邃的母亲郑樱桃为东海王妃,另立儿子石宣为天王皇太子、石宣母亲杜氏为天王皇后。
石宣同样是个暴虐成性的人。有一次,侍中崔豹嘲笑石宣的属官孙珍眼窝深可以存尿,想不到犯了石宣的大讳,他马上派人杀了崔豹父子。
石宣很喜欢打猎。石虎的猎场派朝廷司法官看管,如果有人进入打猎,就处以死刑。石宣打猎时,命令文武官员立着或跪着围守在猎区周围,如果野兽从哪里逃出猎场,哪里的官员就得受罚:有爵位的罚下马步行一天,无爵位的则鞭打一百。有时为了一场围猎,士卒饿死、冻死的不下万人。
石宣与石韬是同母兄弟,但因为石虎偏爱石韬,石宣早就怀恨在心。一次石韬喝醉了酒,杨柸等几个石宣的心腹借梯爬进院去,杀死了石韬。石虎听说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惨死,惊得昏倒在地,随后派石宣去临丧。石宣到了丧所,不但不哭,反而还掀开被子,慢慢欣赏血肉狼藉的尸体,然后哈哈大笑着离去。
一个叫史科的人前来向石虎告密,泄露了他听到的石宣派人杀掉石韬的密谋,石虎听了勃然大怒,立刻派人从皇后宫中把石宣捉来,关进席库,剥了衣服,反绑起来,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像牲口一样锁在库中铁柱上。石虎又命人抬来一个大木槽,把残汤剩饭全倒进槽里,让石宣饿了渴了就像牲口一样去舔,还命手下不分白天黑夜地用鞭子抽打石宣。
几天之后,后赵都城邺城北面积起了一个高高的柴堆,柴堆上立着一个大柱子,柱顶安装了辘轳。这是石虎亲自设计的处死太子石宣的刑具。刑具准备好之后,石虎带领数千人登上邺城内高台,观看行刑。石虎指挥人把石宣用梯子拉上柴堆,派石韬的两个亲信拔光他的头发,割断他的舌头,砍去他的手脚,挖去他的眼睛,剖开肚腹,弄得像石韬死时一样血肉狼藉。最后,石虎命人用绳拴住石宣的下巴,用辘轳吊到柱子顶端,四面放火。石虎看到石宣被残酷地烧死后,还不解心头之恨,又命令把骨灰分撒在路口,让万人践踏。随后,石虎又派人把石宣的妻子、随从、亲信、宦官300多人全部车裂肢解后丢到漳河里。
汉代鲁元公主退婚案
刘邦称帝后,将自己与吕雉的女儿封为鲁元公主,许嫁给新继位的赵王张敖。然而就在这年冬天,刘邦在与匈奴冒顿单于的大战中受到了重创。鉴于王朝初立,国力疲惫,刘邦决定采纳大臣娄敬的主张,用“和亲”方式与匈奴化敌为友,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于是,刘邦打了鲁元公主的主意,逼着公主退婚转嫁到匈奴去。
吕雉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奔到刘邦面前哭求,又赶着为鲁元和张敖操办了婚事。刘邦这才罢休,将一个宗室之女作为公主嫁去和亲了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当初刚从匈奴围困中脱身出来的刘邦,在返回长安的时候曾路过张敖的赵国。张敖对未来岳父毕恭毕敬,而满脑子想着悔婚的刘邦却把张敖当成奴仆使用,不但让他亲自端茶送饭,而且肆意辱骂。之后,刘邦在鲁元公主和亲一事上不得已让了吕雉一步,对女婿张敖的态度更加恶劣。一年后,刘邦再次路过赵国,张敖感激刘邦感到为赵国复国,又自认晚辈,倒也罢了。国相贯高却咽不下这口气,想要刺杀刘邦。
然而这个未能进行的计划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刘邦大怒之下,下令把赵国君臣上下全部下狱问罪。
吕雉再一次奔到刘邦面前。然而,这次无论吕雉怎样苦苦哀求,刘邦坚决把张敖丢进了死牢。幸亏赵国国相贯高对张敖忠心耿耿、誓死不屈,没有因为酷刑而把不知情的张敖拖下水,而是“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才保住了张敖的性命。
两次都没能处理张敖,这让刘邦非常懊恼。最终,心有不甘的刘邦将女婿由赵王贬为“宣平侯”。
扑朔迷离“红丸”案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古代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其制法很特别:须取童女首次月经,盛装在金或银的器皿内,还须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以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为浆。然后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提炼,最后炼蜜为丸,药成。据《明实录》记载,嘉靖年间,宫廷为了配制“红丸”,前后一共选少女1080人,由此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特殊的宫女暴动。
万历末年,太子朱常洛因酒色过度,卧床不起。一天晚上,朱常洛为了寻求刺激,就服了一粒“红丸”,结果狂躁不已,精神极度亢奋。次日早上,侍寝的太监吴赞连忙请来御医崔文升诊治。崔文升以为是邪热内蕴,下了一服泄火药。结果,朱常洛一宿腹泻三十余次,危在旦夕。重臣杨涟上书,指责崔文升给皇帝误用泻药。崔文升反驳道并非误用,而是皇帝服用了“红丸”造成病重。就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危在旦夕的朱常洛还念念不忘“红丸”。鸿胪寺丞李可灼当即进了一颗红色丸药,朱常洛服下。到了晚上,朱常洛又要求再服一丸,李可灼又进了一颗红色药丸。结果,皇上手捂心口,一命呜呼。
两颗“红丸”,酿成大案。红色药丸究竟是不是“红丸”?为什么在皇帝病重之时,还要进这种丸药?崔和李到底有没有幕后指使者?这一系列的疑问在人们脑海中盘旋。
明末宫廷内党派之间斗争激烈,“红丸”案激起了党派之间的更加尖锐的矛盾。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其实就是“红丸”。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是想步陶仲文的后尘而已。也有人认为,那颗红色丸药是道家所炼金丹。用救命金丹来挽救垂危病人,一旦治活了则名利双收,要是死了算是病重难救。还有人认为,李可灼是受人指使,有意谋杀皇上。
最后,大臣韩上书平复众议。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贬放南京。“红丸”案才算了结。
崇祯真假太子案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北京出现一位皇太子。清世祖顺治二年,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也出现了皇太子。无疑,两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
崇祯十七年,北京城被清朝掌控。一个男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出现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称皇太子。当时在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见后,两人抱头痛哭。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太子说:“城陷之日,我单独藏匿在东厂门外。后潜至东华门,投身于一个豆腐店。五天之后又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躲避。常侍来尼姑庵发现了我,把我带回宫,藏在密室里。听说公主还在,所以就来相见。”
也许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许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太子出门后,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
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锦衣卫10名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来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于是钱凤览上书朝廷,指责某些明朝的官员以真太子为假太子。最后,由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宣布将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于狱中。凡说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钱凤览被处以绞刑。
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与《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的情节有所出入。而且,清人所编的《明史》中也未提及这一次在北京出现的太子,而只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现的皇太子事件。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监李继周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御札,将盛传正流落于苏州、杭州的皇太子接到南京。皇太子入南京后,被安排在兴善寺暂住。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引发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机。左良玉以护送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在江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善视太子。但是,弘光帝深知,如果太子是真,自己捡来的皇位可能就不保。因此,在他的布置下,辨认朝“假太子”的方向转移。曾经充任太子讲官的王铎,更是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最后,审讯的结果是: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
五月初十,清军大举南下,弘光帝逃到了太平府。南京市民冲入监狱,殴打王铎,放出太子,并拥太子登上皇位。5天之后,清军即进入南京城。当时,清军的统帅多铎问:“太子何在?”投降的弘光朝大臣们说:“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一名降臣说:“太子原也不承认自己叫王之明,是马士英安排下的。”几个月以后,多铎将太子和弘光帝都带往北京,随后都被清廷处死。
韩信阴谋造反论
韩信是秦汉之际最著名的军事家,为西汉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为“西汉三杰”。但是,这位大功臣最终的结局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他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中,三族被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韩信的死因说法不一,各执一词。
韩信被杀的起因是自请封王。汉高祖五年,平定三齐之后,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焦急等待韩信率兵来救。但是,刘邦等到的并不是韩信大军,而是韩信自请封为齐王的上书,这让刘邦十分震怒,而有求于人的刘邦,也只好遂了他的意。韩信自请封王的做法,在刘邦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因此,在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刘邦就设计夺了韩信的兵权,徙封为楚王。入楚的韩信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反而与项羽旧部钟离昧相交甚密,刘邦势必对韩信的怀疑更甚。
真正让刘邦有机会杀掉韩信的原因在于有人告韩信谋反。
自请封王事件之后,刘邦对韩信已是心存芥蒂,所以当有人举报韩信要谋反的时候,刘邦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趁着韩信来陈朝会见之时逮捕了韩信。果断而深谋远虑的刘邦仍念韩信建国功勋,并未杀之,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危机四伏的韩信依然没有看清楚形势,反而勾结握有重兵的陈豨,准备趁着刘邦伐陈之时发动叛乱。韩信的阴谋被人告发之后,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之中。
还有的人认为,刘邦为了消除割据势力、统一集权而杀韩信。刘邦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这些“王中之王,国中之国”成为西汉王朝统一集权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在刘邦基本上控制了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之后,异姓诸侯王更成为刘氏家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不论韩信有无谋反之心,刘邦必然会采取高压手段来消灭异姓诸侯王,才能免除战祸,休养生息。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刘邦并未有杀韩信之意。韩信被吕后、萧何所杀,只是吕后为了自己以后篡权扫除障碍,而萧何作为韩信的举荐人,捕杀韩信是因为当时自己已深受刘邦猜疑,如果不屈从于吕后的意旨,自己也会遭到株连。所以,韩信被杀,所谓谋反只是莫须有的罪名,吕后揽权才是真正的主因。
飞将军李广:战功显赫因何一生未封侯
李广一生征战拼杀七十多场,而且多数获胜,极少失败,是匈奴人眼中的劲敌。但是,尽管李广战功赫赫,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更难被封侯。和他一起出来且声名远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经升为丞相,而李广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将军。
李广有一次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讨论自己难封侯的原因。王朔问:“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李广想了想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造反,我用计谋使他们投降,后来又将八百多名投降者在一天之内杀掉了。这是我认为最遗憾的事。”王朔叹息说:“把已经投降的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对匈奴发起大规模战争,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由卫青指挥。李广在行军途中经常迷路,等到会合地点时,已经迟了几天。手下的人叫李广的部下到卫青那里去请罪,谁知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没有罪,迟到的责任在于我自己,要审问就审问我一个人。”
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七十多场仗,这次跟大将军出战,没想到大将军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迂回遥远的路线,而偏偏又迷了路,这岂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毕竟不能同那些小吏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刎。李广一生威名显赫,最后的结局却凄凉万分。
李广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但是他一生却未能封侯,其原因很多。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率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前面提到王昌龄的诗,实际上有很大的错误。龙城与李广无关,他从来没到过那里。龙城飞将的说法,可能仅仅是为了合辙押韵而已。另外李广对匈奴的战绩,小仗胜大仗败,远远够不上“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