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来说,也是一场意外。”陈爝接着说,“我曾经和韩晋说过,古阳是个很喜欢恶作剧的人。从前我和他在国外念书时,他就经常躲在门后,待我进门的瞬间跳出来吓唬我

。在韩晋和柴叔上楼叫古阳吃饭的时候,他也筹划着一次恶作剧。他悄悄躲在门后,想给韩晋一个惊喜!然而,当韩晋推开房门,把头凑近防盗门链观察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的

柴叔却从合页的缝隙中看见了背部紧贴在门缝上的古阳。一个可怕的计划在他心中诞生,电光石火间,柴叔从身上取出刀具,透过合页,狠狠刺向了古阳的颈部。与此同时,韩

晋丝毫没有察觉身后的异常,依旧呼喊着古阳的名字。被刺中脖子的古阳疼痛难忍,却因咽喉受损发不出声音,他倒在地上,用尽力气爬到房间中央的时候就断了气。而脖子溅

出的血液,也因为红色房间的掩护,被巧妙地藏叶于林,令我们无法察觉。这个诡计相当大胆,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无法完成的。可一旦完成,真是天衣无缝的密室杀人!

“他……他在我背后杀人?”听到这个消息,我浑身颤抖起来。

“是的,也只有柴叔,可以随身带着刀具而不被怀疑。毕竟他是厨师,身上有水果刀或料理刀,也很正常。”陈爝补充道。

想到柴叔用杀死古阳的凶器,为我们做了一顿又一顿的晚餐,我就有种想要呕吐的冲动。我能想象得到他当着大家的面,边用水清洗刀具上古阳的血液,边和我们谈天说地的情

形。这个人简直就是恶魔,是心理变态!

“在开门的一瞬间杀人,真是没有想到。”就连见多识广的教授郑学鸿,也为柴叔的杀人计划惊叹不已。

“一派胡言!这都是你信口开河的说辞!全是你的想象!”柴叔愤怒地挥舞着拳头,仿佛随时准备扑向陈爝。

陈爝相对平静,他看着因暴怒而五官扭曲的柴叔,眼神里充满了怜悯。

“你说有三颗子弹可以置凶手于死地,你只说了两个,还有一个是什么?”王芳走近陈爝身边,悄声问道。

陈爝有些犹豫,他在犹豫该不该说。有时候,真相本身比杀人事件更令人恐惧;有时候,真相是一幕人间悲剧,更甚谋杀本身;有时候,我们宁愿不要真相……而这一切都是我

在经历过黑曜馆事件后才领悟到的。那个时候,我和在大厅中的其他人一样,期盼着陈爝的答案。

一直沉默的祝丽欣,此刻如同洪水决堤般,对着柴叔嘶吼道:“你为什么要杀古永辉?还杀死了古阳,什么事让你对古家有这样的深仇大恨?一个你都不放过!”

陈爝做了个手势,示意祝丽欣冷静片刻。他把头转向柴叔,冷冷道:“祝小姐这个问题,由我来替你解答吧。”柴叔欲言又止。

陈爝不等他有所反应,紧接着说道:“据郑教授告诉我,在许多年前,古永辉曾经爱上过他的一个女员工,名叫白艳。他疯狂追求过白艳,但被拒绝了,原因是白艳有未婚夫,

她不是个随便的女人。可是,古永辉好胜心切,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珍贵。某一次,他兽性大发,强暴了白艳。谁知没过几天,白艳就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跳楼自尽了。而

这位白艳女士的未婚夫,就是柴叔您吧?”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这恐怕没什么可抵赖的,等警察来了,一查便知。你为了替未婚妻报仇,卧薪尝胆,假装成来应聘的管家,从而设计了一出连环杀人案,并把所有罪孽全都推卸到了古永辉的

身上,是不是?”

“我不承认。”

“白艳是四川成都人,虽然你极力隐藏自己的口音,可我们还是可以从对话中听出一些方言来。比如我们刚进黑曜馆时,你招呼我和韩晋,说‘这里倒拐’,实际上就是让我们

这里转弯,倒拐是四川话。还有很多例子,我就不在此一一举出了。柴叔,你是四川人,这点不可否认吧?”陈爝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是又怎么样!”柴叔狠狠地瞪着陈爝。

“请耐心听我说完。在得知自己的丈夫背叛了自己后,古永辉的妻子方慧非常气愤,她一怒之下离开了他,独自去了巴黎,而归来的时候,却已经怀有身孕。可是,这个孩子却

不是古永辉的。直到古永辉去世,他都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古阳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说到此处,陈爝有些语塞,他是吞吞吐吐地讲完这些话的。

柴叔面部的肌肉开始抽搐。这时,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陈爝仿佛鼓足勇气般,对柴叔说:“方慧为了报复古永辉,和其他男人结合,生下了古阳,然后再把古阳送回古永辉身边,由他抚养成人。在这里,柴叔,我只想问你四个问题

。第一,你的血型,一定不是AB型,是不是?第二,请问你是不是从来没有见过古永辉的妻子方慧本人,所以并不认识她?第三,在白艳死后不久,是不是有个年轻貌美的少妇

,曾向你投怀送抱,有过几次关系后又人间蒸发?第四,你经常咳嗽,是不是有哮喘病?”

听他说完,我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就算再让我猜一百次,我都猜不到这个结果。方慧为了报复古永辉,竟然找到了柴叔,然后和他发生了关系。而古永辉对此却一无所知,他

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竟会是仇人的骨肉。而方慧,或许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偿还古永辉对柴叔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又以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古永辉。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的……”柴叔癫狂地摇晃着脑袋,似要把陈爝的话语从脑海中驱逐出去。

“我和古阳是同学,他患有先天性哮喘的事,我是知道的。而进入黑曜馆后,我发现你不止一次气喘、咳嗽,恐怕也是有同样的疾病。众所周知,哮喘属于遗传病的一种。我最

初把这些事联系起来时,也觉得难以置信。我不忍心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我希望我的推理是错的……”

“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柴叔像野兽般对着陈爝狂吼,他跪倒在地上,奋力地用拳头砸向地面。一拳又一拳,直到鲜血染红了地板,他也没有停止的意思。他仰起

脖子,如鬼泣般吼叫起来,双眼溢出泪水。持续了数秒,他又开始号啕大哭,双手环抱着头。

精心策划的犯罪,竟尽数归还到了自己的身上。我看着趴在地上精神崩溃的柴叔,心里五味杂陈,不知是该为陈爝抓到凶手高兴,还是为眼前这场悲剧咨嗟惋叹。我相信,此时

的柴叔,心中的怒气与怨恨早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悔意。

“是的,你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许是出于负疚感,在进行总结发言时,陈爝颓丧地低下了头,只留下一声叹息。

终章

转眼到了年底。

大约在九月份的时候,我被一所教育机构聘请,开始了忙碌的工作。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更别提休长假了,黄金周我仍是在备课中度过。尽管如此,也算有了份正当的工

作,相比之前茫然的人生要好太多。我本以为充实的生活会让我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可事实证明我错了。

离开黑曜馆后的两个月内,几乎每个晚上,我都会从噩梦中惊醒。那些死去的人在我眼前徘徊,只要闭上眼,他们的脸孔就会在我脑海中浮现。为此,我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

听完我冗长的叙述,医生沉吟片刻,对我说:“韩先生,我建议你把这次的事件用你的笔记录下来。这样对你精神状态的恢复会很有帮助。”

“记录下来?”我瞪大双眼,“我无法面对这一切,你却让我回忆它?”

“我就是要你面对它。只有面对恐惧,你才能克服。”医生不容置喙,“你这种案例我见过不少,按我说的去做,一定没有问题。”

既然如此,我只有服从。方才各位耐心读完的,便是我对黑曜馆杀人事件的所有回忆。可是,陈爝在阅读我这篇回忆录后,表示有许多方面的叙述和他的记忆不符。最后我还是

决定不予理睬,坚持自己的记忆。由于写作时反复想起那些恐怖的画面,导致我的睡眠质量比之前更差了。整夜的失眠让我精神衰弱,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我完成了这次

事件的回忆录。写完最后一笔后的那夜,我睡得特别沉。

至此,我终于挥去了缭绕在心头的那片乌云,黑曜馆杀人事件也彻底落下了帷幕。

作为补充,我还想在这里交代一下黑曜馆杀人事件的后续。对回忆录中其他人物没有兴趣的,可以跳过不看。

在陈爝推理出凶手身份的第二天清晨,运送食物的车就来到了黑曜馆。工人听了我们的叙述,非常惊讶,立刻报警。警察赶到后,封锁了现场,让侦查人员取证。

面对警察,柴叔没有为自己辩护,坦率地承认了罪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警察面前全盘托出了二十年前杀人案的真相。他的供述和陈爝的推理差不太多,只是细节上有

些出入。

认罪后,柴叔跪下对着警察磕头:“人都是我杀的,请你们判我死刑,我只求一死。”站在柴叔面前的那位年轻刑警,露出了无可奈何的表情,扶起柴叔:“判不判死刑,法官

说了算,我说了不算。”

至于有些疑问,我再次统一答复一下。

石敬周看了我的手记,对我说:“凶手在二十年前的一件案子中打碎了现场所有的香水瓶,并且把香水撒到别人房间,而这个死者根据推理是第四个。我觉得凶手不需要这么做

,因为当时馆里只剩三个人,他只需要迅速把第五人杀掉就行了。另外,他这么做也达不到掩饰自己的效果,因为馆里剩下的人也可以去推理,推理出凶手可能不认识香水品牌

或者有鼻炎。当时我记得另一个鼻子不通的人是齐莉,第二个死的就是她。所以凶手这么做反而欲盖弥彰。”

我回答说:“柴叔当时鼻子不通,身上又沾了香水的味道,他怕香水的味道会被怀疑,所以要将香水擦在其他人身上。但是,如果他只是把香水洒在剩余几人身上,那岂不是承

认香水和谋杀案有关吗?就像是在说,洒香水是为了掩盖犯罪行为!而如果他把香水洒在整栋黑曜馆里,那迷惑性就更强了,谁都不知道凶手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是不是凶手

干的都不清楚,可能这么做和杀人还无关呢!”

石敬周对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追问道:“二十年前柴叔也是管家吧?为什么不去换套衣服呢?”我又解释道:“是有换洗的衣服,可有一个问题,他不知道香水的持久力如

何啊!有些香水很厉害,你洗一次澡不一定能洗掉,所以保险起见,凶手会把香水洒一洒,这才是万全之策。”

“那关于柴叔偷被害者物品这件事,有个地方我一直没想明白。如果柴叔从杀人现场偷走物品,也就是每杀一个人,就从那人的手中取走一件物品,那会产生一个问题啊,油漆

桶是几时从柜子中拿出来的呢?放置第一件物品时,油漆桶就得拿出来吧?”

“其实很简单,在凶手还未展开杀戮时,就已经把油漆桶取出,并将油漆都涂抹在古永辉的房间里了。你想,凶手这么做真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起到恐吓的作用,令当时的

访客们心惊胆战,自乱阵脚,又可以借此动作,把柜子空出来,以便藏匿自己的物品。”

石敬周点点头,又接着说:“还有,既然凶手也在馆内,无法和外界联系,那二十年前是谁报的警呢?”

“方法很多啊,毕竟这起连环谋杀案凶手从很早就开始策划了。我随便举个例子,他完全可以付钱雇佣某个人,约定那人在某时某刻向警方报警。”

石敬周摇头道:“古阳被刀刺中脖颈,导致喉咙受损无法发出声音,这个我能理解,但是溅出的血迹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虽然房间被涂成了红色,难道门缝和门背后也被涂成

红色了吗?”

我立刻说:“那当然,关上门,房间内部全都被凶手刷成红色啦!四壁都是红色的,这样才能有藏叶于林的效果啊!”

就算回答了他这些问题,石敬周依旧不依不饶:“对了,还有关于二十年前凶手在密室消失的问题,他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去偷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预先准备一个高度合适的

东西呢?他也不能保证偷来的东西能够凑出这个高度吧?”

我显得有些不耐烦,沉着脸说道:“他可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拿来的。大致能用就可以了,如果最后实在不行,他会自己再找,没想到运气不错,还真凑到了这样高度的东

西。但是如果直接拿个椅子,就会立刻被怀疑,必须要用零碎的东西搭起来才看不出凶手的原意。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臆测,如果你需要标准答案可以自己去问柴叔啊。”

“人都要被枪毙了,还问个屁?”石敬周撇了撇嘴。

“是啊,很多事情只有上帝和柴叔知道,那你问个屁呢?”我揶揄道。

石敬周无言以对。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可以在这里记上一笔。

黑曜馆被警察封锁后,柴叔躲进了另一个房间,他是如何逃出来的呢?据柴叔自己交代,那时候警力虽多,但部分警员对黑曜馆的构造并不十分了解,这就给了他可乘之机。他

在隔壁房间躲了一阵,过了十多分钟,警方就在五公里外的雪地上抓住了古永辉,大批的警力也随之转移。这时柴叔才偷偷溜出了黑曜馆,得以脱身。那如果警方当即破门而入

呢?柴叔没有交代,也许他还有二号方案,也许……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也许。

柴叔真名叫吴汉民,这是我很久之后才知道的。虽然已经没有意义了,但还想在这里记一笔,这才是他的真名。最后的审判,陈爝和我都没有去,据说当法官宣读吴汉民判决书

为死刑立即执行时,他长舒了一口气。我猜,在人生的结尾,他最想杀死的人就是他自己吧。

事件结束后,朱建平去了美国,继续他的魔术事业,我们偶尔还会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表演。每次见到他出现,陈爝总是忍不住大笑。郑学鸿曾到思南路和我们聚过一次,他一进

门就把陈爝拖进书房,谈论一些我永远不会明白的学问。至于王芳教授,那次之后我们就没见过,不过她倒是会打来几个电话问候我们。据她说,赵守仁退休了,准备写一部自

传,讲述他的刑警生涯。王芳催促他快写,还主动提出替他联系出版社。我想,将来这部书若是写出来了,黑曜馆定会占据很大篇幅。不知他在书中,会如何评价陈爝,我们只

有拭目以待了。

还有祝丽欣。

很遗憾,我没有得到她的垂青,或者说,她根本没给我机会。我的心思,她怎会不知?装聋作哑罢了。黑曜馆事件结束后,祝丽欣就只身飞往英国,她说是去英国念书,可能不

会回国了。我想挽留她,我有好多话想跟她说,我想说,祝丽欣你可不可以别走,我不想让你走,你可不可以留下来,我真的好喜欢你,我从未这样喜欢一个女孩,我会永远对

你好,只对你一个人好……这些话,我好想说,可都没说。在机场送她的时候,她摆摆手,说韩晋我们永远是好朋友。我笑了,她终于叫我名字,不再叫我韩先生。我也迎着她

喊,一路顺风。

当时我们之间有段距离,我想她一定没瞧见我眼里的泪水。

所以我失恋了。失魂落魄地回到思南路的寓所,看着一脸坏笑的陈爝,有那么一秒钟,我真想掐死他。说到陈爝,黑曜馆事件过后,他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节奏,整天无忧无虑

地过日子。郑学鸿曾为他联系过一些大学,希望陈爝能够重返校园,继续之前未竟的学术研究。陈爝好像对重操旧业提不起兴趣,表示再议。真是个怪人。说实话,我和这位小

学同学合租有大半年了,可还是摸不清他的想法。他时而认真可靠,时而稀奇古怪,情绪多变,喜怒无常。这样的性格真让人受不了,若不是我非凡的忍耐力,早就与他分道扬

镳了。

黑曜馆事件对陈爝的影响很大,他虽对这类杀人事件司空见惯,可死者毕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平日里不会和我谈论黑曜馆的案子,也装得毫不在意。只有一次,我感觉到了

他心情的波动。

那是十二月份的一天,我早早下班回到住处,见到陈爝闭着眼睛蜷缩在客厅的沙发里。他没有看书,没有会客,也没有出门。我进屋,他也不抬头看我。我知道他没睡觉,他从

不会在沙发上睡着。再累再困,他都会洗好澡,穿上睡衣,再躺上床。我承认,在这方面我很邋遢,不顾形象,不像他那么一丝不苟。

我走近他,刚想开口,眼角却瞥到了桌上的一份报纸。报纸摊开,我能看到头版上印得清清楚楚的铅字标题——诅咒成真!已故富商古永辉遗孀方慧女士遭遇车祸身亡。

“高速公路上,她的车撞向了隔离带,当场死亡。”陈爝用低沉的声音说。

“怎……怎么会这样?”

“不知道。”

黑曜馆,难道真的有诅咒?

陈爝缓缓睁开眼睛,用模糊不清的声音对我说:“韩晋,你是作家吧?”

“哪有,我哪里是什么作家?”

“托尔斯泰16,我看见你晚上偷偷在写书呢。”陈爝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我刚以为他为古阳黯然伤神,谁知又嘲讽起我来。我正欲发作回击他时,陈爝忽然从背后取出一本老旧的记事本,递给我。

这是古永辉临死前写的童话——《密室里的白雪公主》。

“我不喜欢这个童话的结局。”陈爝的口气似在恳求,“请改一下吧。”

后记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一部“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侦探故事,可又不希望落了俗套,所以一直没有动笔。今年年初得空,恰巧让我有充足的时间来构思这部新小说。大约在二月份

的时候,我已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大纲。又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时间一气呵成,忙忙碌碌,直到八月份才正式开写,九月份完成初稿。这部小说也算是横跨了2014年的一整年。

写完之后,不少朋友给出了修订的建议,在此我要感谢一下鸡丁、等待者、陆小包、华斯比等几位好友,你们使得这部小说更加完善;也感谢所有耐着性子读完拙作的朋友们,

人数太多,余不一一。

推理小说也是类型小说的一种,公式化且自我重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写出新意,对我来说这是个难题。那时候我想,大部分“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都把当事人置

身其中,我们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假设我们并没有参与呢?假设这一切都是早就发生的,早在我们翻开小说之前,杀戮就已结束,仅靠零

星线索,我们是否能够用推理重现一切?这似乎很难,并且不切实际。不过,这很有趣,不是吗?

于是,我试图做一番尝试,写下这部小说。乍看之下,一切似乎很正统,助手与神探,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一群形迹可疑的房客。但这只是一部分,包藏在羊皮之下的

,是二十年前的那起连环杀人案,这才是我的“狼子野心”。故事已经讲完,我的任务也已完成,至于这部小说的是非成败,就交给读者臧否吧,我闭嘴。而我想借这方寸之地

谈谈的,是关于中国推理小说的一些看法。多岐为贵,不求苟同,若有说错的地方,请原谅我很傻很天真。

推理小说在中国,从未入土生根,更遑论发芽结果。一百年前就有人讲过,此种小说,亦中国所无。一百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并未好转。相比其他类型小说,中国推理小说犹

如患上侏儒症一般,始终没有过成长。

也有人会说,金庸以一己之力扛起武侠,推理小说没有这种人物。

在中国,武侠小说不同于推理小说。从《史记·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再到《水浒传》,一条文脉连绵不绝。不扯太远,就拿民国那些武侠作家来说,若没有他们,金庸也不可能

有现在的成就。正如《三国演义》的故事不是一人写就的,金庸也是集大成者,黄药师的形象似乎脱胎于《十二金钱镖》中的弹指翁,洪七公也像极了《云海争奇记》里的丐帮

长老“神乞”车卫。金庸站在众位前辈的肩上,达到了其他武侠作家不可企及的高度。

作为中国推理小说作者,我们能从前辈身上汲取怎样的养分呢?《包公案》《狄公案》,对不起,那是公案小说,和推理小说差之千里;程小青,孙了红,他们确实是开风气者

,但不可否认,那个时候的创作尚在邯郸学步的阶段,连年的战乱又让侦探文学出现了大断层。在这批人之后,中国推理小说的创作可以说是无以为继。且不论有没有好的作品

,就连作品都很少。

没有土壤,就播不下种子。环顾我们周围,真正的推理小说身在何处?一百年来,无论是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唯有推

理小说,像是弃儿般孤零零地站在原地。

这是作者的责任,也是读者的责任。因为读者在寻找作品的时候,作品也在寻找读者。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举出不下十位作家的名字来反驳我的观点。请你细细咀嚼这些作家的作品,如米饭里夹杂着沙子,这些真的是推理小说吗?又有人会说,广义推理小说范围

极广,你凭什么说没有?确实,特别是在日本,任何一本小说都可假推理之名以行。但日本人比谁都清楚,什么是正统的推理小说。别误会,我不是唯本格论者,我欣赏各种类

型的推理小说,但我的心愿是让读者知道何为真正的推理小说。真正的推理小说,结尾不会用一个噩梦来糊弄读者,不会草草了事,而是有理有据,告诉你这是唯一的真相。

只可惜,这样的推理小说在国内相当稀少,正如我之前所言,这是中国推理作家的责任。说句得罪人的话,目前大多推理作家,都误把自己的写作热情当成写作天赋。写推理小

说是老天赏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而我们市场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人在创作所谓“推理小说”。仿佛推理小说门槛极低,抬脚就可以跨过,不需要太多构思,不讲究叙事结

构,只要“恐怖”加“意外”,就是一部好的推理小说。这是误解,也正因如此,才制造出大量的垃圾作品,误导读者。有才华的作者却受到各种约束,或许是好作品不被人欣

赏,心灰意冷,从而放弃了推理创作。

那为什么又是读者的责任呢?由于好作品少,所以部分读者错把中国推理的糟粕之物当标杆,评判当下中国推理的整体水平,然后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以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推理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还有一些有天赋的作者(我见过不少)在继续着创作。我们不该唾面自干,一味嘲讽打击国内的创作者,应该给予

他们机会,不戴有色眼镜,公正地评判一部小说的优劣,不可因为是中国人写的推理便区别对待。

其实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只有吸引人的故事却没有推理内核,远远不够。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却不够资格成为经典的侦探故事。什么是好的推理小说,各花入各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就我个人来说,比较古板:诡计、逻辑、伏线,这三个元素在我看来很重要。什么意思?篇幅所限,不能尽解,总而言之,要有欣赏一部好作品的能

力,也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读起推理小说才不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正如饱学之士看书,《红楼梦》与《青楼梦》,

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一言以蔽之,有了好的作者和读者,中国推理就有了发展的土壤。有了土壤,好的作品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发芽,生生不息。

是为后记。

时晨

2014年12月2日于上海

【解说】暹罗连体人会就此分离吗?

文/陆秋槎(推理作家、评论家)

“然后就是,”福尔摩斯医生的语气不如刚才那样轻松了,“剑突连胎——胸骨部连接的孪生。当然,这一类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对暹罗双胞胎,恩和昌。两个健康、正常的

个体——”

——埃勒里?奎因《暹罗连体人之谜》

饭城勇三在那本摘获第十一届本格Mystery大奖(评论部门)的名作《エラリー?クイーン論》中,对美国推理小说巨匠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实际上是两位作者合用

的笔名)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并指出,奎因在作品中追求的并不是意外的真相,而是意外的推理。他对奎因前期作品的动机、诡计、叙述、逻辑与死亡留言等各方面进行了彻底

的检讨,并认为奎因的这一倾向是一以贯之的。①我们在讨论深受前期奎因影响的作家群及其作品(所谓“奎因流”)的时候,不妨也从这一观点出发——特别是,当我们需要

讨论某部作品是否(或者说在何等程度上)接近前期奎因的作品时。

无疑,时晨在《黑曜馆事件》(旧题《黑色弥撒》)中也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奉上了“意外的推理”,而这一旨趣又可以追溯到他早些年在杂志上发表的“国名”系列和此前出版

的长篇《罪之断章》(旧题《杀人逻辑学》)。若论深得奎因作品的精髓,在日本或许可以列出大批作家(可参看饭城勇三的另一部著作《エラリー?クイーンの騎士たち》)

,而在中国国内恐怕只能举出时晨一人而已。将他称为“中国的奎因”或许有吹捧的嫌疑,但若说他是“奎因在中国的代言人”,怕是没有谁会不自量力地跳出来反驳吧。

然而,假若一个作家在这个时代仍满足于创作同前期奎因别无二致的作品,这又未免太高慢了。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作家——那些奎因之后继续创作推理小说

的人,特别是1987年之后的日系作家——的作品都可以被无视。即便在奎因的附庸蔚为大国的日本,我们仍无法发现哪怕一个原教旨的奎因主义者。②

那么,时晨的这部新作中是否也包含着某些“后奎因”的新因素呢?或者说,除了奎因,我们是否能从中发现其他作者的影响呢?答案是显然的。放在开篇的童话和围绕童话的

解读显然更接近晚近的日系推理的写法,特别地,让我想起了岛田庄司发表于新世纪的《螺丝人》(ネジ式ザゼツキー)。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岛田庄司一直在各种场合宣传自己对推理小说的思考,并试图将推理小说引向与写实主义的奎因截然相反的方向上去。甚至,就连“本格推理小说”

这个说法都令他坐立不安,于是岛田为它设计了一个更符合其主张的名字“本格mystery”(本格ミステリー)。岛田认为,必须重新审视推理小说的源流。所谓的源,便是最

早创作出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的美国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在岛田看来,爱伦?坡作品中的幻想性,并没有被重视现实性的欧美古典推理所继承,而“本格

mystery”的目标便是幻想的复权。而与此同时,逻辑性也不应被放弃。对于岛田来说,理想的推理小说(他使用的词是mystery)应具备富于幻想的谜题与充满逻辑趣味的解答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岛田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品并培养了一批坚定的追随者。

《螺丝人》以充斥着幻想因素的童话开篇,通过对童话的解读而引出了一系列更为传统的谜题。若对这种写法追根溯源,其始祖恰恰就是爱伦?坡的《金甲虫》和《玛丽?罗杰

疑案》。后者是对一系列“作中作”(报纸)的解读,前者则是暗号分析。同《螺丝人》一样,《黑曜馆事件》开篇的童话也可以视为一种暗号。它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以一

种隐喻的方式讲出的故事,侦探则通过厘清文本与现实的映射关系来解读它。而《金甲虫》的暗号解读,也正是发现纸条上的内容与一般英文表达之间的映射关系。

那么这样的写法,是否曾出现在奎因的前期作品中呢?饭城勇三认为,欧美古典推理继承了《金甲虫》的“暗号”解读,并将它发展成了我们更熟悉的一种处理方式:死亡留言

。如此一来,奎因也从《金甲虫》那里继承了一些什么,毕竟熟悉他的读者都会记得,《X的悲剧》和《暹罗连体人之谜》里都出现了“死亡留言”。可是,饭城勇三继续分析

下去却发现,这两部作品中的“死亡留言”对于推理而言,根本没有派上用场——最终指证凶手时,根本没有将“死亡留言”作为决定性的证据,甚至根本没有将它们当作一种

证据。

如此一来,我们似乎可以下一个结论了:时晨在《黑曜馆事件》中加入了晚近的日系推理的写法,做到了幻想性与逻辑性的完美融合。实际上,我也很希望将这一赞誉赠与我的

友人,可惜我终究不能这么做。因为在《黑曜馆事件》中幻想与逻辑并未如那对有四分之三中国血统的连体双胞胎兄弟一样、浑然一体地连在一起,它们仍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

个体存在于作品之中。

我这么说是因为,《黑曜馆事件》在指证凶手的时候,也并没有用到那篇童话所提供的信息。伴随着新事件的发生,作品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前半是对童话的解读以及大量围

绕过去事件的推演,这些推演并没有给出什么决定性的结论;后半则是基于新事件与新证据的推理,这一部分是彻底的前期奎因模式。

那么,这种断裂是因作者能力的不足而造成的吗?恐怕不是。

《黑曜馆事件》里在介绍作为侦探役的数学家陈爝时,特别提到他的成名作是一篇关于“连续统假设”(continuum hypothesis)的论文。“连续统假设”的真伪曾作为第一个

“希尔伯特问题”困扰了数学界数十年,这个问题最终由美国数学家Paul Cohen解决,而结论却是爆炸性的:“连续统假设”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无法判定的,它独立

于集合论的ZFC公理系统。而根据“哥德尔第一不完全定理”,任何一个包含了皮亚诺算数体系的公理系统里都会有这样的不可证命题。换言之,这不是ZFC公理系统的缺陷,而

是所有此类系统都具有的性质。

回到正题,恐怕幻想与逻辑的不可调和,也正像不可证命题的存在一样,也应视作是推理小说自身的一种缺憾。实际上,推理小说里对暗号、“死亡留言”和“作中作”的解读

,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恣意性。作者(或者说作品中的侦探)可以根据自己的方便对其进行比较随意的解读,其答案并不是唯一正确的,而不过是可以成立的答案中的一种而已

反观奎因,作为以严密的逻辑推演著称的作家,奎因的作品中总能看到“穷举”的踪迹。通过穷举,奎因试图保证解答是唯一正确的。毕竟,敢于“挑战读者”不仅意味着有自

信给出了全部线索,同时也意味着确信解答是唯一的。答案的唯一性也可以视作构造逻辑推演的一个必须追求的目标。

因此,前期奎因作品中,自然不可能出现基于“死亡留言”或“作中作”而制造的逻辑推演,因为我们不能在松软的根基(解释的恣意性)上搭起稳固的建筑(解答的唯一性)

。所以,当时晨选择在《黑曜馆事件》中加入具有幻想性因素的童话之际,这种断裂已经无可避免了。倘使他为了掩饰墙壁上的裂缝,在最终解答里强行使用由童话提供的线索

,那么逻辑的严密性就势必会遭到破坏,整部作品反倒更有可能如厄榭府一般轰然倒塌。

更加有趣的是,《黑曜馆事件》前后半虽然存在割裂感,但时晨在两部分里表露出来的野心却是相同的:尽可能多地构造意外的推理。实际上,对童话的解读中并没有推导出什

么意外的真相,若以“真相”的标准来衡量小说的前半部分,那么它多少有些失败,多数只是原地踏步而已。可是若以“推理”的标准来审视它,那么,俯仰可见的逻辑推演段

落无疑能满足最苛刻的读者。换言之,时晨虽然参考了《螺丝人》这类新潮的作品,其趣味仍是奎因式的,仍以意外的推理为目标。

解释时晨必须在《黑曜馆事件》中加入童话推理的理由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顺便猜测一下奎因在《希腊棺材之谜》里加入大量伪证据和伪解答的初衷。同时,我会给出自己对所

谓“后期奎因问题”的一种理解。

“后期奎因问题”以最简单通俗的方式来归纳,是一种针对伪证据和解答真伪性的焦虑。这个观点最早由法月纶太郎在《初期奎因论》(初期クイーン論)中提出。他引出这个

难题的方式非常耐人寻味,是基于对数学基础性问题的类比,特别与“希尔伯特计划”和“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类比。“后期奎因问题”这个说法则是由笠井洁给出的。之后

小森健太朗、冰川透、诸冈卓真等人都对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饭城勇三认为,“后期奎因问题”的诞生是因为奎因在推理小说里引入了一种新想法,即“犯人意识到了名侦探

的存在而制定了犯罪计划”,原本是“非对人游戏”(非対人ゲーム)的推理小说性质发生了改变,成为了一种“对人游戏”(対人ゲーム)。

而在我看来,“后期奎因问题”的根源,却是作者的一种贪欲:最大限度地追求意外推理。这里的“最大限度”不仅包括最大限度的意外性,也包括最大限度的数量——意外推

理的数量。

奎因的逻辑因为加入了对可能性的穷举,较此前的推理小说要更为严谨。若设现场状况为p,而造成状况的原因为q,以往作品的逻辑或许可表述成p→q(p所以q),而奎因所希

望达到的境界则是p→←q(p当且仅当q),换言之,奎因试图通过穷举保证逻辑推演具有唯一性。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对案件的推演不可能如逻辑学那般严密。但是,

至少在作品内部,身为作者的奎因总是试图保证身为侦探做出的推理是唯一且有效的。

可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假使作品中每一条推理都是有效的,而所有的证据都是真的(也就是p为真,且p→←q有效),那么结论也就一定是真实的。因而,假使没有伪证据的存在,每一起事件都能直

接推出真相,没有安插多重解答的余地。这样一来,也就不能在一部作品中放入尽可能多的意外推理了。

因此,伪证据的存在是必要的。对于p→←q而言,若p为假,q也为假,整个命题却是真的。③前提的错误并不妨碍推理的有效性。因此,设置伪证据并据此做出伪解答,反倒是

一种扩充推理数量的妙策。

《黑曜馆事件》中,凶手虽然精心布置了现场,但这并不以误导侦探做出错误推理为目的,似乎并不包含“后期奎因问题”的因素。可是,童话推理部分的解读具有恣意性,可

以得出许多种可以成立的结论,而基于种种解读,侦探又对现实中的事件进行了种种推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可以视作扩充推理数量的妙计,不妨看成“后期奎因问题”的一

种变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时晨为追求奎因式的意外推理而付出的努力。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前期奎因风格的作品,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却没有在解答篇之前插入一份给读者的挑战书。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九部“国名”系列里的异类——唯

一没有“挑战读者”环节的《暹罗连体人之谜》。《暹罗》的故事也发生在封闭的环境里,很大一部分篇幅围绕“死亡留言”展开(相当于《黑曜馆事件》中的童话推理),并

且,这一部分在最终的解答里也没有派上用场。

时晨的这部作品,加入了富于幻想因素的童话,又继承了奎因的逻辑传统,并且将两者都发挥到了相当的水准。这两种因素的对立,恰恰就像是一对双子。然而,本应连接着他

们的胸骨却太过疏松,小说最终断裂成了两部分:围绕童话进行解读的前半和围绕新事件展开推理的后半。而这并非时晨的能力不足所致,到底是因为两者太难协调,先天就无

法相容。可是通过这样的写法,时晨在作品中为读者奉上了尽可能多的意外推理,让喜好奎因的我辈感到了久违的满足。这或许也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收获吧,仍值得未来的作者

们借鉴学习。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