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上一章:第93章
  •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下一章:第95章

  秦缨忙问:“那把匕首何在?”

  宋春摇头,“小人不知娘娘放在了何处。”

  秦缨默了默,问道:“今日呢?今日去收五殿下送给阿月的礼物之时,德妃娘娘如何吩咐?”

  宋春肩背缩了缩,“娘娘听说龙翊卫来了,便吩咐小人将所有东西都拿回来,尤其……尤其是那锦盒,并交代,只说匕首一直在五殿下那里,并未给公主送过,可没想到小人愚钝,令谢大人和县主看出异样。”

  “将东西拿回去后,娘娘只觉不吉利,该烧的烧了,烧不尽的,便吩咐小人入夜之后将这些东西送去景明宫库房,这些算是公主遗物,小人、小人也害怕啊,更没想到,竟真的招来了公主的鬼魂……”

  宋春做了亏心事,此刻怕得舌头打结。

  秦缨转身道:“陛下,太后,白日里我们在永元殿,正是发现那空着的锦盒多有古怪,这才推断出那把匕首很可能是凶器,按宋春所言,我们的推断应是无错,但他并未看到五殿下行凶,发生在案发现场的事,应该只有五殿下和崔慕之知道。”

  太后满意点头,“等玥儿来吧。”

  宋春哆嗦着流泪,哭也不敢出声,灯火通明的殿内,一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蒙礼视线扫过大周众人,眼底生出狼一般的厉光,崔慕之谋害公主,已经足够骇人听闻,可眼下竟查出,谋害阿月的乃是大周皇子——这便严重的多了!

  “陛下,德妃娘娘与五殿下来了!”

  一听崔玉容也到了,贞元帝微微直了身子,“请进来吧。”

  殿门打开,披着月白兰纹斗篷的德妃当先进了门,李玥着玄色武袍跟在她身后,神容本镇定,可看到瘫跪在地的宋春时,他眼底闪过难已掩饰的惶恐。

  “臣妾给太后、陛下请安,给皇后娘娘请安——”

  德妃施施然行礼,看也未看宋春一眼,待起身,便柔柔问道:“不知陛下深夜有召,所为何事?”

  她面上未施粉黛,再加淡色衣裙,整个人素净质弱,憔悴惹怜,不等贞元帝答话,太后便道:“召的是玥儿,德妃怎么跟来了?你既然来了,那你当认得宋春,他适才已经交代,昨夜阿月出事,乃是与玥儿有关,你也是知情的。”

  太后开门见山,德妃闻言不显惊诧,只迅速红了眼眶,太后见状只以为她要反驳,可没想到她‘扑通’便跪在了地上,“请陛下恕罪——”

  德妃一跪,李玥也跟着跪下,贞元帝蹙眉,“恕何罪?”

  德妃哽咽道:“请陛下恕玥儿知情不报之罪!”

  殿内一阵轻哗,分明是杀人之罪,怎成了知情不报之罪?

  “陛下,玥儿昨夜在观兰殿外,见慕之尾随阿月去了花房,他心底好奇,便跟了过去,谁知撞见了慕之杀人,慕之是玥儿表兄,待他素来尽心,当时玥儿被吓傻了,还帮忙施救,可那伤口太深,阿月渐渐没了呼吸。”

  德妃抹了一把眼角,“玥儿性情纯良,不曾见过这般阵仗,慕之也不愿牵连玥儿,便叫他先行回宫,当时玥儿沾了满手血迹,惊慌失措下偷偷回宫更衣,再回花房时,见众人将慕之抓了个现行,便未出面指控慕之。”

  “他受惊过度,离开花房没多久便忍不住将真相告知了臣妾,臣妾想着,慕之既然未曾狡辩,那玥儿也不必横生枝节,便未上禀此事,今天白日,听闻龙翊卫在清查玥儿送给阿月的礼物,臣妾便叫人将那些东西带了回来。”

  德妃这才看了一眼宋春,“到底是送给阿月的,臣妾便将能烧的,全都烧给了阿月,只望她九泉之下多些慰藉——”

  她言辞恳切,所言经过与宋春交代无异,但换个说法,意味便大不相同,贞元帝沉声问:“宋春还说,当时玥儿拿了一把朕赐给他的西羌王匕首。”

  德妃忙道:“不错,那把匕首是阿月前日还给玥儿的,因此物贵重,阿月不愿欠人情,玥儿当时虽收了,却又觉心有愧疚,送出去的怎能要回来?便在昨夜夜宴之后,想着将此物再赠给公主,见公主出门,便跟了上去,这才撞见了凶案。”

  太后沉着脸道:“将匕首还给了玥儿?那宋春怎么不知道?”

  德妃慨叹道:“玥儿去找阿月,常二人在一处说话,阿月的侍婢,还有宋春几个,都会被屏退,因此还匕首之事,宋春并不知情。”

  太后冷嘲到:“宋春没亲眼看见送匕首,但他伺候玥儿更衣梳洗,难道也不知道玥儿身上藏了什么?德妃,你们来之前,宋春已经交代的够清楚了,你不必在此混肴视听,崔慕之是你的亲侄儿,为了保护玥儿,你连他性命也不顾?”

  德妃跪得笔直,“太后娘娘何以认定是玥儿害人?自从阿月入宫住着,玥儿每日都去陪她说话,只因怕她在宫内无趣,玥儿对她的喜爱之心,明眼人都看得出,即便阿月要回南诏,他又去杀阿月做什么?”

  德妃下颌微抬,笃定道:“他是大周的五皇子,将来总能找到更心爱的女子,不至于为了个些许喜爱的,便做下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自损尊荣。”

  太后看向贞元帝,“皇帝怎么看?”

  纵然德妃说的再笃定,但对匕首的解释,仍然十分牵强,就在这时,殿外又传来响动,“陛下,崔世子被带来了——”

  贞元帝定声道:“进来吧。”

  殿门打开的瞬间,崔慕之便暗道不好,他进门跪地行礼,本就颓唐的面容更显狼狈。

  贞元帝盯了他两瞬,“如今有证据说,杀人的不是你,而是玥儿,你怎么说?”

  崔慕之垂着眉眼,语声发哑道:“此乃污蔑,是罪臣杀了公主,罪臣不敢辩驳,罪臣自知死罪,请陛下降罪——”

  “死罪?”太后轻笑一下,“玥儿,你要看着慕之受死吗?”

  太后洞察人心,她语声和蔼地问李玥,李玥本就苍白的脸色更显惨淡,太后接着道:“谋害南诏公主之罪,即便是他,也确无宽宥的可能,若此事引得大周与南诏不睦,他更是千古罪人,玥儿,在宫中恶意杀人,可是要掉脑袋的。”

  李玥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德妃不禁道:“太后娘娘,玥儿昨夜受惊过度,请求您莫要吓他了,他昨夜梦中都在说胡话——”

  虽有宋春证词,但他未亲眼看到李玥杀人,案发现场的情状,只有李玥和崔慕之知晓,只要二人死不松口,外人还真没主意。

  太后又看向秦缨,“云阳,你们负责探查此案,还有何蛛丝马迹,且一并问来。”

  太后今夜前来,并非是为死者主持公道,秦缨心中明白,但再不愿搅进宫闱争斗,也只能硬着头皮发问,可还没等她开口,一旁谢星阑先出了声——

  他道:“既然五殿下看到崔慕之杀人,那便请殿下将所见写下来,同时,也令崔慕之当着陛下与太后写下自己杀人经过,届时看二人证言是否有出入,便可明辨真假。”

  不等太后开口,蒙礼先扬声赞道:“此法甚好!多说无益,你二人且当着我们的面,写下昨夜前后经过便是!越详细越好。”

  蒙礼视线一转,目光灼灼看向贞元帝,贞元帝却问:“玥儿,你可还记得昨夜经过?”

  李玥呆呆望着贞元帝,父子二人四目相对一瞬,李玥骤然明白了贞元帝之意,他唇角动了动,却难说出一字,德妃见状忙道:“陛下明鉴,玥儿昨夜高热,神志不清,已记不清昨夜情形了,叫他写,他势必也写不出细节来。”

  郑姝站在太后身侧始终未语,此时见德妃与贞元帝如此包庇李玥,终是忍不住上前,但她还未说话,太后先狠声一笑,“记不清?也好!”

  她看向贞元帝,咄咄逼人道:“皇帝,那便可定案了,崔慕之是杀人凶手,当着南诏两位皇子的面,当着哀家与几位重臣的面,皇帝也不必犹豫,按照大周律法,谋害南诏公主罪可当诛,皇帝何不下令,明日便将崔慕之刑场正法?!”

  “不……不是这样……”

  李玥骤然悲哭出声来,他向着贞元帝膝行,“父皇,没有人要杀阿月,没有人要害她,这一切都是意外——”

  “玥儿!你休要胡言!”

  “殿下——”

  德妃断然轻喝,崔慕之也开了口,皆是想阻止李玥。

  李玥回头看她们,“母妃,表哥,这一切都是意外,怎能当做恶意杀人处之?”

  贞元帝听还有内情,忙问:“是何意外?”

  李玥一副哭腔道:“父皇,表哥没有杀阿月,是儿臣,是儿臣与阿月有约,她与儿臣辞别,还想将匕首还给儿臣,结果……结果那花房里的花架不知怎么倒了下来,将儿臣与阿月齐齐压倒在地,等儿臣发觉不对时,那把匕首已经刺入了阿月腹中……”

  李玥泪如雨下,“父皇,儿臣所言为真,当时儿臣发觉不对喊人,这才喊来了表哥,表哥想帮儿臣救人,可阿月失血过多,已救不了了,没法子,表哥才让儿臣带走匕首,速速回宫,剩下的他来料理,可……可儿臣没想过他会帮儿臣替罪!”

  李玥一口气说完,但莫说其他人,便是贞元帝也觉荒谬。

  蒙礼愤然道:“花房里的花架好端端的怎会倒塌?!就算倒了,坠地的花盆或许会伤人,但又怎会将你二人压倒?你便是编谎话,也编个说得过去的!还有,花架倒了六架,难道是有什么神仙鬼怪同时推倒了六架花架?!”

  李玥泪眼婆娑地摇头,“我不知花架为何倒了,我前日去找阿月,乃是与她告别,当时她心境不好,只问我是否去过观兰殿的花房,我自然知道的,她便说,明日宴后,约我在花房一叙,她素来古灵精怪,我亦不舍她回南诏,当然应下!”

  他抽噎道:“昨夜宴后,我见她离殿,便也跟了上去,走在廊道上时,我分明见花房亮着灯火,可等我到了花房门口,里头却暗了下来,我唤她名字,她应了声,我只以为她不愿叫人看见,便摸黑进了里间,也是她带我躲在花架之后!”

  见贞元帝眉眼沉肃,他又往前膝行两步,“父皇,儿臣说的是真的!”

  “当时花房内伸手不见五指,我根本不知花架倒地,我与她藏着是怕人看见,没多时,她拿出了那把匕首,说要还于我,又说知道我待她真切于我多有歉疚,我哪会收回送出去的礼物?与她说着说着,忽觉一道重压落在肩头,一时难以承受,我本想推开她的,可她却纹丝不退,等我反应过来时,那花架已将我与她一同压倒,她痛叫了一声,而我摸到了一股子温热,血腥气散发出来,我这才反应过来出事了……”

  说至此,李玥想起什么似的摸了摸后腰,“那倒地的花架压到了儿臣腰背,还留下了两道乌青,此刻还有印痕,父皇,儿臣没有一句假话!”

  说至此,李玥看向崔慕之,“表哥,你快道出实情啊——”

  崔慕之一脸哀莫大于心死之状,只哀戚地看着李玥,身旁的德妃,此刻才情真意切地泪流满面。

  李玥只觉自己孤立无援一般,又看向贞元帝道:“父皇,是我误伤了阿月,与表哥无关,我愿认罚,但、但我绝非有意害她,我是大周的皇子,我应当不会死罪吧?”

  众人目光惊疑,贞元帝也并未开口应答,蒙礼听见最后一句,简直怒不可遏,“好一个大周皇子便不会死罪!好好的花架不会倒塌,也不会压的你二人起不了身,阿月会武,力气比你还大,她竟连个花架都躲不开?!”

  蒙礼咬牙切齿道:“你编纂这般谎话脱罪,我与兄长绝不答应!你们大周不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无论凶手是谁,都要替阿月偿命!”

  李玥显然未想到此处,他仍道:“可……可我不是故意,我不是故意害她啊,父皇,我不是刻意害死她,难道这样也要死罪吗?”

  德妃满脸绝望,“陛下,玥儿在胡言,他在胡言……”

  李玥挂满泪水的脸上现出了两分茫然,他似不服无心之失也要判死罪,更不懂德妃怎非要说他所言为假,不远处,谢星阑与秦缨瞧见这一幕,亦觉不可思议。

  案发现场古怪之处极多,她们太想知道案发时到底生了何事,可没想到,李玥描绘的竟是这样一幅荒诞的场景,好好的花架怎会倒?一开始倒地的花架,又是何人所为?

  秦缨仔细盯着李玥,只觉他那副神情不似说谎,更紧要的是,这样的谎话,对他而言全无利处。

  花架……倒地……

  秦缨倏地愣住,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

  德妃的哭求被太后打断,蒙礼亦满口质问,但这些嘈杂,秦缨却听不真切了,她正按李玥所言,一点点在脑海中还原案发过程——

  漆黑花房,躲于花架之后,无预兆地倒塌,阿依月意外被匕首刺中……

  秦缨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很快,她晦暗的眼瞳一缩,似怀疑自己想错了,她忙又收拢心神,几番眸光明灭之后,她背脊一僵,眼底尽是震惊!

  “……还是那句话,凭阿月的身手,莫说是这等漏洞百出的的‘意外’了,便是武卫偷袭她都不一定能得手,你不过是利用她对你的信任心狠手辣杀死了她!”

  蒙礼语声激昂愤慨,话音落定,满殿诸人无法反驳,连李玥自己都怔怔说不出一字,就在这时,秦缨上前一步,“殿下说的极对,一般的意外和偷袭,的确杀不了阿月!”

  她这话令周人一惊,唯独谢星阑短暂惑然后,眼底迸出几分希冀的明彩。

  秦缨继续道:“但唯独一种情况,阿月没有活命的可能——”

  话锋急转,十多道目光更紧迫地落在她身上,只见秦缨沉重又怜悯地道:“倘若是她要自杀,那谁也拦不住她……”

第194章 栽赃

  莫说蒙礼和施罗面色大变, 便是大周众人都惊掉了下巴。

  蒙礼怔愣一瞬,怒极反笑,“自杀?你说阿月是自杀?!一时是意外, 一时又说阿月是自杀,你们周人为了给自己人脱罪, 可真是花样百出!”

  蒙礼神容冷厉,秦缨却毫无惧色,“没错, 是自杀,或者说, 是利用自杀栽赃五殿下。”

  秦缨一字一句, 掷地有声, 本已绝望的德妃与崔慕之一愣, 双双眼瞳大亮,贞元帝与李玥短暂愕然后,也都一动不动地望着她。

  唯独太后与皇后郑姝, 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颇为不快。

  各色目光纷杂,秦缨只视若无物,“其实在五殿下道出案发过程之前, 我也不曾生出这般推测, 因现场被人为破坏,而我们缺少最重要的案发时的证供。”

  崔慕之眼神暗了暗, 一丝愧疚在他面上闪过。

  蒙礼冷笑道:“自杀!自杀栽赃你们的五皇子?你真敢说啊,那我问你, 阿月如此做为, 是为了什么?!崔慕之在案发现场被我们抓现行,他满手满身血污, 还有他刺死阿月的匕首,这些又作何解释?难道这些都是他伪造的?!”

  “不错,的确是我伪造。”

  沉默了一天一夜,至此时,崔慕之终于愿意说出实情,他脉脉看了秦缨一眼才对贞元帝道:“请陛下恕罪,微臣的确撒了谎——”

  他愧责道:“殿下说的是真的,当夜的确是他先跟着公主进了花房,微臣当夜负责南诏几人护卫,本就注意到了公主往花房去,自然也看到了殿下之行,微臣在观兰殿等了片刻,见殿下还未回来,有些不放心,便跟了上去,刚走到花房外,便听漆黑一片的花房内,殿下在呼喊公主的名字,微臣这才掏出火折子走了进去——”

  想到前夜惨象,崔慕之顿了顿才道:“六架花架倒地,公主也躺在地上,那把西羌王的匕首,正刺在她下腹,匕首刺至刀柄,血流如注,微臣试过施救,但为之已晚,公主已断了气,彼时殿下被吓得六神无主,微臣自然第一时间问他出了何事。”

  崔慕之看了李玥一眼,“当时殿下便说,是公主与他有约,是花架倒了,一切是意外,当时满地狼藉,殿下身上也沾了不少泥渍,可好端端的,花架怎会倒?还正好刺死了公主?”

  崔慕之苦涩道:“说实话,微臣当时也是存疑的,但不远处响起了说话声,微臣知道,再过片刻,花房便会来人,第一反应,便是不愿殿下卷入其中。”

  太后忍了半晌,冷声问:“若是意外,为何当时不说?”

  崔慕之语声更是沉重,“五殿下所言,便是微臣都不尽信,更何况是其他人呢?再者说,不管是否为意外,公主都死在五殿下手上,别说南诏两位殿下,便是我们自己人,也不能轻易原谅他,因此,微臣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五殿下背上杀害公主之罪。”

  他看向贞元帝,恳切道:“后来我拔出匕首,让殿下速速回宫,见地上多有印痕,我便利用散落的泥土,将属于殿下的痕迹掩盖住,正在此时,微臣听到了公主侍婢的呼唤声,微臣明白,此时便是翻窗逃脱,微臣身上的血迹和留在现场的痕迹,也难消除,而殿下回宫,说不定也会漏出马脚,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将这桩凶案担下!”

  德妃听得万分动容,李玥也轻唤了声“表兄”。

  崔慕之又道:“既要担罪,不可能没有凶器,微臣便拿出自己的匕首,对着公主伤处刺了下去,还未站起身,公主的婢女便进来了,后来发生的事,陛下已经知道了,事发之后,我不敢多言,因我也不明白为何现场为何如此混乱,而五殿下所言似有漏洞,我只能死死认罪不谈其他——”

  他说至此,又看向秦缨,“今晨县主来时,我又编造了些说法,再加上殿下所言,只以为能应付过去,却不想仍是破绽百出。”

  秦缨道:“死者不能说话,活人可以撒谎,但现场证据骗不了人,这件案子古怪之地太多,若你们能早些道出实情,我们也不至于乱无头绪。”

  她如此说,崔慕之面上愧色更甚,蒙礼愤然道:“那又如何?你们周人耍着花样替罪,但连五殿下自己都说是意外,你崔慕之也说,不管是不是意外,阿月都死在他手上,你说的没错,他就是凶手!”

  蒙礼陡然看向秦缨,“你也休想说阿月是自杀,这意外是阿月自己造的?按五殿下的说法,当时阿月站在他对面,花架则在五殿下背后,阿月还能隔着他把花架拉过来不成?”

  秦缨目光雪亮,“这意外,还真就是阿月自己造的!”

  蒙礼自是不服,但秦缨快速道:“倘若是花架自己倒地,五殿下避之不及误伤了阿月,那你南诏还可追究一二,但昨夜这场血案,一切皆是阿月自己安排,她算好了每一步,而她设计这一切的目的,便是要让五殿下以为是他自己刺死了阿月!”

  德妃急切地望着秦缨,前一刻还绝望的脸上迸发出看到救命稻草般的希冀,李玥艰难地吞咽了一下,似乎还有些不可置信,“什么叫是阿月自己安排好了一切?”

  秦缨看向他,“殿下昨夜进花房时,是阿月将你拉到了花架之后?”

  李玥点头,秦缨又问,“那殿下可能看到花架有何异样?”

  李玥忙摇头,“屋子里漆黑一片,我又从外面进去,几乎是眼盲一般,连走到花架之后,都是阿月拉着我站过去的,我与她说话,适应了半晌,也只能看到身前她的轮廓,还是表哥打折火折子进来之后,我才见屋子里竟是满地狼藉。”

  秦缨颔首,“那便对了,阿月提前到了花房,前面五个花架,皆是她自己推倒,为的便是制造混乱,给人一种此处生了争斗之感,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将她布置自杀而留下的线索全部掩盖——”

  李玥瞪了瞪眸,“她如何布置自杀?”

  李玥所问,亦是众人之疑,蒙礼更是目光狠厉地盯着她,似乎只要她露出破绽,便要扑打上来!

  秦缨定声道:“花架、兰草,瓦片,冰凌。”

  秦缨道出八字,贞元帝道:“这些东西,花房之中随处可见。”

  “不错,正是这随处可见之物,才最容易被人忽视——”

  秦缨目光晦暗起来,“昨夜第一次探查现场,我一直觉得花架倒地的十分古怪,前面那五架花架的排布,都十分靠近阿月的尸体,再加上最后倒塌的那一架,便似将阿月的尸体簇拥起来一样,而她如此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第六架花架倒的方向不显突兀,亦是为了让五殿下说出是被花架压倒之时,大家不会信他!”

  秦缨刚说完,蒙礼便驳斥:“可好端端的的花架怎会自己倒?又怎会压的他一个身高五尺的男子直扑下去?!”

  秦缨面不改色,“这便是接下来我要说的重点,也是阿月的聪明之处!”

  秦缨看向贞元帝与太后,“花房内的花架高五尺多,每一个花架上,都摆了十来盆兰草,只凭这些,五殿下尚可支撑,就算花架倒了,他也能堪堪扶住,不至于径直被压倒,但倘若,一个花架不止摆了十来盆兰草,而是摆了二十盆呢?”

  “多盆兰草加了花架的重量,自然能压的人起不来身,而花架坠地后,泥土瓷片堆在一起,叫人分不出到底是哪架花架掉落下来的,自然无人信五殿下所言。”

  众人面露惊疑,似乎还是未懂,秦缨便道:“这也是我今日才知道的线索,且起初知道之时,我也并未放在心上,白日花房老花匠前去救尚能挽救的兰草,曾呵斥两个徒弟,说他们将金嘴兰与银边兰摆错了架子,当时我注意到,花房内的的花卉,的确每一架摆一样,十分分明,但我也未深思,因我没想到死人与花架的倒塌有关。”

  此言落地,崔慕之忙道:“我进去之时,五殿下已挣开了花架,他走后,我又做了伪造现场之行,因此更难令你看出关窍。”

  前有阿依月布置现场,后有李玥与崔慕之破坏伪造现场,这才造就了诸多怪异之处,亦令秦缨未想到花架与兰草花盆还可杀人。

  崔慕之话音刚落,谢星阑道:“瓦片和冰凌便是花架倒地的机关?”

  秦缨看向他,眸似点漆,亮得惊心,“不错,瓦片本是花房内移盆所用,寻常就叠放在花架之下,谁也不会想到此物有何杀机,而花房之下有热泉,亦令房檐结了冰挂,适才我看到房檐之后两柱冰挂断了,还想找冰挂落在了何处,但我现在知道,那冰挂并未落在檐沟,而是被阿月徒手掰下,用在了花架倒地的延时机关之上——”

  秦缨又道:“白日里,老花匠曾说浇花的水不干净,落了枯叶,埋怨徒弟们未曾及时换水,当时两个徒弟有些迷惑,说可能是储水的水缸不够干净,但我想,那枯叶其实不是水缸不干净,而是枯叶落在房檐上,又随雪水流下来凝结在冰挂中,后被阿月带进了屋子。”

  谢星阑已想明白了一切,他快速道:“花架不会自倒,但将花架一侧垫瓦片一侧垫冰凌便不同,花房暖热,冰凌会快速融化,便会使花架不稳继而向冰凌一侧倒下,又因花架上本就放着水壶,届时满地水泥混杂,谁也不会想到地上有冰!”

  秦缨重重点头,“正是如此!花架虽是实木,但花盆皆可移动,只需先垫好花架,搬上花盆,便算造好了机关,只等五殿下入门便可,他与阿月说着说着话,花架便会毫无预兆地自己倒过来——”

  秦缨看向李玥,“而这一切在五殿下看来,只觉是意外杀死了阿月,他自己也会害怕心虚,这才有了后来的逃走与替罪,殊不知,这一切都在阿月掌控之中!”

  蒙礼不住地摇头,“不可能,荒谬!简直荒谬,阿月凭何布置这些?!你说的这些,不过是用现场之物胡乱拼凑出一个故事,不过是自圆其说罢了!”

  秦缨面无表情道:“花房一直有人守卫,现场尚未变过,我适才说的这些,你们和陛下,都可自己去查看,届时便知我说的是否为真。”

  蒙礼胸膛剧烈起伏,“好,我这就去——”

  他转身夺门而出,贞元帝亦立刻站起身来,“摆驾花房!”

  纵然秦缨所言已合情合理,但也不能当真空口推演,贞元帝一声令下,德妃连忙拉着李玥站了起来,如今有法子证明阿月之死与李玥无关,没有人比德妃更着急去验证,而只有得了铁铮铮的实证,才能彻底将李玥的罪名洗清!

  “玥儿,快,跟着你父皇去看——”

  德妃推了一把,李玥连忙跟上贞元帝,秦缨与谢星阑对视一眼,反倒不急,这时崔慕之也站了起来,不着急去花房,反而直直地望着秦缨。

  其他几位重臣面面相觑一瞬,也跟出殿门,这时,太后才缓缓站起身来,虽然未去花房看,但秦缨绝无可能发表这番毫无凭据的说辞,她打量了秦缨一眼,跟在了贞元帝仪驾之后。

  一行人浩浩荡荡往观兰殿而来,等秦缨与谢星阑后一步赶到之时,便见蒙礼气急败坏地绕去了花房之后,黄万福见状,连忙带人打着灯笼也跟了过去。

  来的人太多,花房外一片灯火通明,谢星阑本想叫几个花匠来补足证供,却不想一个御林军带着冯萧忽然从南面廊道上快步而来,见到谢星阑的刹那,冯萧立刻面露急迫之色,谢星阑剑眉拧了拧,快步迎了上去。

  蒙礼去得快,回来的也快,但他仍不服,“就算你说的行得通,但……但也只是一种可能,没有人能证明这些是阿月做的,阿月已经死了,她无法为自己辩驳,或许是杀人之人,故意让大家以为阿月是自杀呢?”

  秦缨先问:“阿月的衣物与衣衫可尽在?”

  蒙礼一愣,下意识点头,“自然,那又如何——”

  秦缨便道:“还是那句话,证据不会骗人,阿月先后推倒花架,又去掰屋檐之后的冰挂,别的不说,她势必要倚靠在窗沿上,那她的衣裳和袖口,多少都会沾上窗沿上的灰尘与旧漆,你只需将阿月当日穿过的衣物送来,让我查验便可。”

  蒙礼眸子一瞪,“让你查验?你以为我们会信你们?还有,你非要说阿月是自杀,她好端端的,又为何要自杀?再过几日她便要启程回南诏,她的父亲母亲还在等她,她凭何要自杀栽赃五殿下?”

  这一问令秦缨语塞,她尚无真凭实据,只能靠推测看着蒙礼道:“她如此栽赃五殿下,是想大周成为过错方,如此一来,此前赵永繁之死便难追究,而你们更能凭此求得大周冶铁之术,至于她为何能下定决心自杀,我猜殿下比我们任何一人都要清楚。”

  前几句话令蒙礼眸光一闪,但这最后一问,却只让他皱紧了眉头,“我清楚?好啊,你们如今推脱自己的罪责不够,还要说是我们南诏自己人害死了阿月?你们大周到底还有没有王法?!二哥!”

  蒙礼气的不轻,忙去叫施罗,一转头,却见施罗站在第一进花房门口,目光晦涩地看向花房尽头,中间尚隔三道门,他站在那里,好似在想昨夜阿月死前是何心境。

  蒙礼又叫了一声,“二哥,此事不能善了!”

  施罗眼瞳暗了暗,转身走了出来,他站在檐下,面上尽是沉重,望着剑拔弩张的蒙礼,却是一副欲言又止之色,蒙礼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立刻道:“二哥难道想认下这般说法?不,我不认,冶铁之术我们可以不要,那赵永繁之死,更与我们南诏毫无干系,我——”

  “谁说与你们毫无干系?!”

  人群最后,谢星阑快步走了回来,他所言惊得蒙礼眼皮一跳,但他却疾快地走到贞元帝身旁耳语起来,也不知他说了什么,贞元帝眉头一挑,冷沉了半夜的面色,终于一点点见了晴。

  等谢星阑说完,贞元帝威势迫人地盯着蒙礼道:“蒙礼,江原已经招了,他承认是他帮忙传递消息并参与谋害赵永繁,现在我们要探查的,并非阿月有无理由自杀,而是谋害赵永繁的,除了阿月,是否还有你们?”

  蒙礼通身戾气一滞,“江原是何人?我不知陛下在说什么!”

  贞元帝忍了蒙礼多日,此刻再无半分好颜色,“谢卿,你告诉他——”

  谢星阑听令,眉眼冷沉道:“江原本是周人,后移居南诏,成为南诏细作,这些年一直在为南诏行事,是他帮你们传递消息,也是他诱骗赵永繁去揽月楼,按照龙翊卫此前所查,当夜施光影之术装神弄鬼的是阿依月,但我们有理由怀疑,你们二人也与此脱不了干系,阿依月此番自杀,是为了堵大周之口,亦为保全你们与南诏使团!”

  蒙礼眉梢高高挑起,还要再说,施罗抬手制止了他,施罗上前来,沉稳道:“陛下,此乃邦交要事,在此争辩多无助益,无论是阿月之死,还是那位赵将军亡故,的确都要有个说法,此刻夜深了,不若待我与三弟商议之后,再给陛下一个交代?”

  贞元帝盯了施罗一瞬,“朕便予你们一夜。”

  施罗恭谨应谢,蒙礼再是不甘,也不敢在此时忤逆,他也抱了抱拳,与施罗一起往未央池行去,李云旗带着人守了整日,此刻忙跟了上去。

  他们前脚刚走,杜巍便上前一步,“陛下——”

  贞元帝知道他要说什么,制止道:“回殿中再议。”

  杜巍忍下所言,贞元帝这时看向红着眼睛的德妃与李玥,她二人好似劫后余生,见贞元帝看过来,德妃又开始抹眼泪,“陛下,臣妾有罪,此番亦皆玥儿之过。”

  贞元帝叹了口气,“虽是被栽赃,但玥儿的确有错,令他禁足半月,抄《礼记》反思,德妃你护犊心切,隐而不报,甚至敢欺君,也禁足七日思过。”

  说着欺君,却只罚禁足,足见贞元帝对二人偏宠,而德妃与李玥虽解了谋害公主之危,可适才在御前所言,的确是欺君之行,眼下贞元帝网开一面,当着这么多人,她自也不敢托大,连忙拉着李玥跪在雪地之中谢恩。

  贞元帝又看向崔慕之,不等他开口,崔慕之已自己跪下请罪。

  贞元帝长叹一声,“慕之,你身为臣子,出了这等大事,先想着保玥儿混淆视听,实乃欺君罔上,不顾法度,但体谅你初心不坏,朕罚你杖责二十,再夺刑部侍郎之职,禁足府中思过,你服是不服?”

  崔慕之以额触地,“微臣罪有应得,谢陛下大恩。”

  贞元帝对德妃和李玥宽宥,但对崔慕之的杖责之刑,好歹算皮肉之苦,再加上夺去刑部侍郎之职,倒也说得过去,但太后与皇后脸色阴沉,自是心有不甘。

  本能令五皇子李玥万劫不复,却不想最终竟以阿依月自杀收尾,德妃与李玥的禁足无关痛痒,崔慕之的二十杖责,行刑之人多半会见风使舵,届时一点儿外伤,对崔慕之而言不过尔尔,他年轻体壮,半月又可生龙活虎,而刑部的差事今日可免,来日便可再封,左右是贞元帝一句话而已。

  太后牵了牵唇,看向了侍立在旁的秦缨,“云阳,你实在是聪明绝顶,不仅救了煜儿和慕之,还令大周的处境峰回路转,实在是功不可没。”

  太后温柔带笑,可在这茫茫寒夜之中,那笑意却未达眼底,一旁贞元帝看向他们二人,“不错,此番云阳力挽狂澜,谢卿也劳苦功高,朕明日重重有赏,但今天晚上,你们还需辛苦一番再回府,务必将所有证供查个齐备,免得南诏人纠缠不清。”

  秦缨与谢星阑应是,贞元帝这才转身道:“母后与皇后今夜也辛苦了,时辰太晚了,母后身体不好,皇后还是早些将母后送回宫中歇息,免得染了风寒,南诏之事,朕与几位爱卿再行商议便可。”

  太后笑了笑,“也好,哀家年纪大了,的确不宜多操心,起驾吧——”

  太后与皇后起驾回永寿宫,贞元帝便与几重臣返回勤政殿,不多时,花房之外的人便散了大半,崔慕之行刑之前尚是戴罪之身,自有将他从天牢提出来的御林军上来拿人,临走之前,崔慕之又看向秦缨。

  他目光深切,看得秦缨一阵头皮发麻,“崔大人有何事?”

  当着谢星阑,崔慕之也不掩饰,径直道:“此番幸是有你,否则我与五殿下皆难脱身,崔氏,多半也要岌岌可危。”

  秦缨蹙眉,“我并非——”

  “我知道你不是为我。”崔慕之打断秦缨,又扬了扬唇,“但我仍十分感激你,待我解了禁足,我再去登门致谢——”

  秦缨无奈道:“我既非为你,你便无需如此。”

  崔慕之只温文看着她,并不多言语,但如此,愈发显得他十分坚定,见一众御林军侯着,他不再耽搁,转身前往天牢受刑。

  秦缨摇了摇头看着崔慕之走远,一转身,却见谢星阑站在飞檐阴影之下,眉头紧紧拧着,似在极力忍耐什么。

第195章 醋意

  待问完证供, 已是二更初刻,谢星阑与秦缨返回勤政殿复命,刚走到门口, 便见长清侯崔曜与夫人明氏红着眼眶从殿内出来。

  两方打了照面,崔曜还未言语, 明氏先殷切地上前来,“谢大人,县主, 此番这案子,真是多亏了你们——”

  明氏言辞恳切, 不等应声, 又感激地看向秦缨, “往日不知县主如此机敏, 此番若无县主看出那南诏公主的计谋,不管是慕之还是五殿下,都要受她迫害, 我真是……真是不知该如何感谢县主了——”

  秦缨认真道:“都是公事,夫人不必言谢。”

  明氏满面欣慰,越看秦缨越觉喜爱, 甚至上前拉住她的手道:“慕之此番实在妄为, 陛下罚了二十杖责已经算好了,我本以为, 此番他难逃一劫了,等之后陛下不生他的气了, 解了禁足, 我与他父亲带着他去侯府致谢。”

  秦缨忙道:“夫人,其实——”

  “好孩子, 你不必解释——”

  明氏拍着秦缨手背,感叹道:“我都明白,从前是慕之不懂事,亏得你大人不记小人过,但你放心,他是知恩图报之人,往后他若再敢待你有半分不敬,我第一个不饶他。”

  这话透着两分古怪,秦缨自觉错愕,崔曜此时上前道:“好了,他们尚有正事,我们先去天牢接慕之为好,这些都是后话,你倒要吓着县主了。”

  明氏抹了抹眼角,这才放开秦缨,又与秦缨二人告辞后,方才与崔曜急急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