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上一章:第91章
  •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下一章:第93章

  崔曜应是,黄万福便对秦缨二人道:“谢大人,县主,陛下正等着,你们进来禀告吧。”

  秦缨与谢星阑入殿,正堂空空,又随黄万福入内书房,待绕过一扇六开屏风,才见贞元帝疲惫地坐在西窗榻上,见着他们,贞元帝又揉了揉眉心道:“如何,可找到什么线索了?”

  谢星阑先道:“案发后去花房的人太多,痕迹杂乱,并未找出直接证据,但微臣与县主勘察现场后,发觉案发现场颇为古怪——”

  谢星阑说完看向秦缨,秦缨心领神会,顺着道:“不错,现场六架花架倒地,像有何争执乱战,但我们勘察后,认为现场是被人刻意伪造,似是为了遮掩什么,但现场泥水遍地,我们并未找到其他踪迹,今夜还难勘破崔世子为何认罪。”

  贞元帝幽幽道:“遮掩……他崔慕之要遮掩什么?他该知道担上杀南诏公主之罪是何后果,但他还是认了,朕想了这样久,也还是未想通。”

  说至此,贞元帝默然一瞬,又接着道:“朕刚见过他父亲,他父亲想今夜去天牢,但朕觉得关他一夜,让他知道天牢是何滋味,如此才好让他开口,明日一早,他父亲多半等不及入宫求朕,你们与他父亲一道去天牢,看看他如何交代。”

  秦缨应好,“无论做为嫌疑凶手,还是做为现场证人,崔世子的证供都十分紧要。”

  贞元帝点头,又看了眼窗外道:“今夜太晚了,把观兰殿和花房封锁起来,你们先在宫里住下,朕派人去你们府上告知一声,免得明日误事——”

  待二人应声,贞元帝又看向谢星阑,“那细作还没招。”

  谢星阑道:“在衙门留了人审,陛下放心,势必令他开口。”

  贞元帝微微点头,又吩咐黄万福,“带云阳去东边长乐殿住,谢卿赐住忠政殿偏堂,再派人出宫报个信,今夜先如此了,咳——”

  见贞元帝轻咳起来,黄万福忙招呼小太监倒茶伺候,又殷切道:“陛下安心,老奴这就去办,您万万保重龙体。”

  贞元帝懒得多说,摆了摆手作罢。

  黄万福遂带着秦缨与谢星阑告退,出了殿门,黄万福道:“长乐殿本是文川公主此前入宫留宿时爱住的地方,这几月她入宫少了,但屋子都是齐备的,忠政殿是陛下的内书房,有几间屋子,是专门用来留宿外臣的,亦是一应俱全。”

  凛冬寒夜,黄万福嘴边呵着白气,带着几个小太监走在前,又道:“好好的夜宴,谁能想到出这样的岔子,陛下日日为了北面雪灾劳神,如今崔世子又……今夜还只是长清侯求情,明日只怕德妃娘娘也要来,陛下对崔氏素来宽容,但也没有这样分忧不成还添乱的,只等县主与大人尽快查出内情才好,说不定真是南诏人的阴谋。”

  黄万福跟了贞元帝多年,实在不愿贞元帝辛苦,如此絮叨了一路,没多时一抬头,黄万福道:“谢大人,忠政殿到了,让下人带您进去,交代一声便是,小人继续送县主去长乐殿安歇——”

  谢星阑颔首,“有劳公公。”

  谢星阑欲言又止看着秦缨,当着黄万福一众人的面,他也不好多说,秦缨似明白他想说什么,弯了弯唇,“谢大人好眠,明晨再见。”

  等离了忠政殿,又往东北方向走了半炷香的功夫,便到了长乐殿,黄万福亲自交代了留守的宫女太监,侍从们小心翼翼将秦缨迎了进去。

  御用殿阁物尽华美,待将侍从屏退,白鸳才长长出了口气,又惊悸未消道:“县主,阿月公主怎会死呢?一定不会是崔世子杀的,他们二人毫无纠葛,凭何会杀人害命?”

  秦缨一边更衣一边道:“连你都如此想,可他偏偏当着众人认了罪,便愈显得有鬼了,也不知陛下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见白鸳小脸还皱着,秦缨道:“好了别想了,明日去天牢,只要他开口,便没有查不清的,咱们早些歇下。”

  白鸳应是,利落梳洗后,与秦缨同塌而眠。

  长乐殿地龙烧的足,第二日早朝,秦缨几乎是被热醒的,待睁眼时,便见外头天光大亮,天上竟又纷纷扬扬飘起了雪粒,想到这是在宫里查案,她一个激灵醒过来,连忙起身,待草草用过侍从送来的早膳,主仆二人忙不迭出了门。

  刚踏出门口,迎面便是刀子般刮人的寒风,秦缨拢了拢斗篷,抬眼瞧见房檐下挂着大大小小的冰凌,白鸳随她看来,惊道:“好长的冰挂,别处倒未瞧见。”

  秦缨步下台阶,边走边道:“此处地龙烧足,屋顶有积雪化了,顺着房檐滴落,这才能结成冰挂。”

  此时已近巳时,早朝或许都已散了,秦缨着急赶往勤政殿方向,但刚走到一半,便见不远处谢星阑正来寻她,她眼瞳晶亮,小跑了两步道:“我可是晚了?”

  宫道上积雪未除,谢星阑生怕她跌倒,老远便作势要扶,等到了跟前,才道:“不晚,我们现在直接去天牢。”

  秦缨一愣,“我们去?长清侯呢?”

  谢星阑眸色深长起来:“长清侯今日告病在家,并未入宫面圣。”

  秦缨听得不解,“告病在家?他昨夜不是还好好的?”

  顿了顿,她又问:“现下早朝可结束了吧,朝中如何说?德妃可去过勤政殿?”

  “消息已经传开了,朝堂之上,自然多是讨伐严惩之声,崔曜不上朝倒是不算错。”顿了顿,谢星阑道:“德妃也称病了,只叫她宫里的小厨房给陛下送了早膳。”

  秦缨目瞪口呆,“他们这是——”

  谢星阑眼底闪过丝讥诮,“如此更好,崔慕之或许还有开口的可能。”

  秦缨重重点头,“我们先去天牢。”

  天牢坐落在西北皇城墙外,乃是一处极偏僻肃穆的所在,秦缨与谢星阑赶到之时,细雪未歇,将将巳时过半,谢星阑拿出御赐腰牌,二人一路畅通无阻,不多时见到天牢司狱,亲自为二人带路。

  天牢关押的皆是重刑囚犯,牢室格外坚固不摧,步入昏暗甬道,司狱执灯在前道:“昨夜送来的急,小人们都不知陛下什么意思,也不敢轻慢,精神看着还行,还和狱卒们说了几句话,不过今早上听下面人禀告,说一夜没睡,食水也基本没用过,小人想着,今日陛下肯定会再派人来的,牢室就在前面了……”

  沿着甬道一路往里,路过五六个空置囚室后,司狱出声道:“崔世子,有人来看你了。”

  “让我父亲回去吧。”

  甬道尽头昏暗的牢室中,秦缨只依稀看到个模糊的背影。

  司狱这时道:“不是你父亲,是从宫里——”

  司狱话未说完,牢室中又传来一道暗哑之声,“让他们回宫去,告诉娘娘,我无需任何探望。”

  司狱面露无奈,这时,秦缨没忍住开了口,“来的不是你父亲,也不是你姑姑的人,是我们——”

  走得近了,秦缨才见崔慕之背对甬道站着,他微仰着脑袋,直盯着高墙上的窄小气窗,在秦缨开口的那刻,她明显地看到崔慕之背影一僵。

  好半晌,崔慕之才转过身来,他衣袍仍是齐整,鬓发却散下两绺,眼下乌青,下巴亦冒出了一片青茬,短短一夜,似沧桑了六七岁一般。

  见他眉眼一片凝重望着她们,秦缨想到了前夜自己对崔曜说的话,她凉声问:“怎么,轮到你被权衡利弊了,很失望吗?”

第191章 冥顽

  从长清侯府的天之骄子, 到沦为阶下之囚,便是崔慕之自己也觉如梦似幻,而他料错了来人, 在秦缨如此奚落之下,便显得格外可笑。

  司狱见势不妙, 也不敢久留,略一施礼便带着狱卒退下,谢坚与白鸳对视一眼, 亦远远侍立着不敢相扰。

  崔慕之本就颓唐的面容青白交加片刻,憋出句话, “你们所来为何?”

  近前已无人, 秦缨道:“自是来查案, 已经过了一夜, 你可要喊冤吗?”

  隔着牢栏,崔慕之摇头,“我并无冤情。”

  秦缨眉眼微暗, 谢星阑盯了崔慕之一瞬,凉声道:“那便将你昨夜如何行凶,为何行凶, 从实交代, 我们也好向陛下回话。”

  崔慕之紧抿着唇角,又沉默片刻, 才应付似的开了口,“昨夜……宴毕后, 我尾随阿依月到了花房, 后与她生了争执,一怒之下, 用随身匕首杀了她……”

  秦缨问:“她为何去花房?”

  “我与她有约。”

  “哪日相约?在何处相约?可有人证?”

  崔慕之不语。

  秦缨蹙眉,又问:“倒地的花架,是你们争执之时推倒?”

  “不错。”

  “是你推倒还是她推倒?”

  “是我。”

  “什么争执要令你推倒花架?你们交手了?”

  秦缨问得快,崔慕之又哑了口。

  见他如此,秦缨微微眯眸,“昨夜你身上虽沾了血迹,但靴子却少有污泥,若是你一个个推倒花架,又与阿月争执纠缠,势必难注意满地泥渍,而阿月身上并无多余外伤,足见并无缠斗,这两点,你如何解释?”

  崔慕之仍是沉默。

  秦缨耐着气性,“你杀了她之后,为何不曾离开?”

  “她的婢女找了过来,我没有机会。”

  秦缨语声更冷了些:“你与她有约,后同去花房,争执之时推倒了花架,最后掏出匕首伤人,阿月会武,性情也颇为豪烈,她不曾反抗?”

  “她并无防备,自然来不及反抗。”

  “你连花架都推倒了,她还未生防备?!”

  秦缨简直被气笑了,“全都是一派胡言!崔慕之,你是当真不想活命了?”

  此言一出,崔慕之才意识到自己早已破绽百出,他背脊僵了僵,却在下一刻侧过了身去,因身处监牢阴影中,冷峻的侧脸显得格外油盐不进。

  秦缨秀眉一竖,“死的是南诏公主,轻则严惩凶手,重则引发战祸,昨夜你父亲说今晨入宫面圣前来探监,好问问你为何认罪,可今早,他却告病未上朝,德妃昨夜苦苦哀求陛下,到了今天,却也称病闭宫未出,你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而昨夜我们探查案发现场,早已发现多处古怪,本以为经过一夜你会改了心思,但没想到,你还在义无反顾认罪,你以为我们猜不到你在替谁顶罪吗?”

  听见此言,崔慕之眉头动了动,却仍是抗拒不言。

  秦缨深吸口气,喝道:“能让你如此的只有五殿下一人!你以为凭你认罪,便可颠倒黑白维护他?只要我们查下去,真相早晚水落石出,你如此,不过浪费人力与时间,亦给南诏人可乘之机!”

  崔慕之抿紧唇角,依旧一言不发,秦缨恼了,提高声量道:“难道崔氏的尊荣比你的性命还要重要?!”

  崔慕之本无意再与她们对峙,但听到这一句,又转头看向秦缨,“我已认罪,此事便不必再查,查下去,于你也无益。”

  他目光深深,欲言又止,末了又收回视线,“我心甘情愿如此。”

  见他冥顽不灵,秦缨只觉无计可施,一转头,却见谢星阑沉着脸,通身的生人勿近之态,秦缨还指望着他激一激崔慕之,可他显然毫无此意。

  秦缨眨了眨眼,只以为谢星阑看出崔慕之顽固,懒得再问,她定了定神,冷冷道:“好,你既心甘情愿,那便是不会配合了,但这案子不会就此了结。”

  秦缨又看谢星阑,“我们走?”

  谢星阑颔首,秦缨先一步转身,她刚迈出脚步,崔慕之又追着她背影看来,可他对上的,却是谢星阑冷厉的视线。

  崔慕之一怔,他已许久没见过谢星阑露出这般眼神了,正要分辨,谢星阑也转过身,跟在了秦缨身后,他们二人亦步亦趋,很快消失在了甬道尽头。

  出了天牢大门,秦缨脸色仍是难看,“我们回宫?”

  谢星阑望着她眉眼,应好。

  秦缨满心郁闷,利落爬上了马车。

  沈珞挥鞭,马车辚辚而动,谢星阑御马跟在后,眉梢透着一股子冷意。

  谢坚看出谢星阑不对劲,低声道:“公子,崔慕之非要担这谋害公主之罪,凭蒙礼和施罗,只怕不会饶他性命,县主已经苦劝了,但他还是不识抬举。”

  顿了顿,他又嘀咕道:“要小人说,何必要帮他脱罪……”

  无需谢坚提醒,谢星阑心中早闪过这念头。

  适才在牢里,他明知秦缨着急并非是想帮崔慕之脱罪,可见她言辞切切,问崔慕之尊荣是否比性命重要时,他便想,凭何不任崔慕之顶罪?

  崔慕之自甘认罪,又有多方角力,正是崔氏势弱之时,而他主查此案,只要稍推波助澜,崔慕之便难逃惩处,崔慕之一死,于后事便可永绝后患,亦能解他前世之恨。

  这些手段对他来说再寻常不过,甚至算不上卑劣,可秦缨毫不设防地看着他,那坦荡澄澈的眸子,无时无刻在提醒他,他不再是那个只知争权夺利的险恶之人。

  谢星阑握紧缰绳,“将这念头烂在肚子里。”

  这话是对谢坚说的,亦像对他自己说,他双腿一夹马腹,催马上前,紧紧跟在了马车一侧。

  回宫已是午时过半,二人先至勤政殿复命,刚走上殿前廊道,却见李云旗黑着脸站在殿外,一见他们,李云旗迎上来问:“说你们去天牢了?”

  谢星阑应是,又看了眼殿内:“你怎在此?”

  “施罗和蒙礼带着南诏使臣在殿内。”李云旗答完,又问:“崔慕之如何?有没有改口?有没有说为何害阿依月?”

  “不曾改口,仍是认罪,但问细节与动机,除了编造缘故之外,便不答。”

  李云旗叹为观止,“他是不是中邪了?南诏人今日是来讨说法的,一要严惩凶手,要崔慕之项上人头,二要大周做补偿,除了治水之法,还是要大周冶铁之术,否则此事不能善了,听那意思,倒像不怕起战事。”

  秦缨心底咯噔一下,“进去多久了?”

  李云旗道:“小半个时辰了,陛下传了定北侯和信国公在内,还有礼部、兵部两位尚书,自然是要好一番争辩的,冶铁之术,绝不可能轻易给他们。”

  秦缨又道:“未央池那边如何?”

  “冰棺已经造好了,早间正在设灵堂,他们南诏人祭祀方式不同,陛下已由着他们在潇湘馆设祭台。”

  秦缨忽地心念微动,看向谢星阑道:“崔慕之虽然大都是编的,但并非全无章法,他定是将部分实情代入其中——”

  谢星阑凝眸,“比如?”

  “比如他说,与阿依月有约。”

  谢星阑目光锋锐起来,又看了眼殿门,利落道:“我们去永元殿看看。”

  二人匆匆与李云旗辞别,径直赶往永元殿,待入大门,见上房大开,几个南诏侍从正搬着箱笼朝外走,领头之人正是阿依月身边的女婢阿素,前次陪阿依月游玩之时,她最亲近的两个女婢皆跟随在侧,因此秦缨与她们也算相识。

  阿素见她出现,也愣了愣,“云阳县主?”

  秦缨快速看了一眼谢星阑,上前道:“这是要带走阿月的遗物?”

  阿素点点头,眉眼哀戚道:“今日为公主设灵祭祀,她来大周带的东西不多,这些都要用作陪葬。”

  秦缨看向房内:“全都搬完了?”

  阿素摇头,“还有入宫这几日的赏赐与礼物,我们不打算搬走。”

  秦缨便道:“可能带我看看?”

  阿素虽不解,但对秦缨尚有好印象,便令其他人在外等候,自己带着秦缨入了屋子,“这些东西,都是娘娘们赏赐的,还有五殿下送的小玩意,大多是大周的机巧之物,都在这里了,我们一件也没多拿,稍后请宫人们帮忙退还吧。”

  阿素说的认真,秦缨也翻看起案上摆出来的泥塑人偶,待阿素说完,她放下人偶道:“我可能问你几句阿月之事?”

  阿素一愣,这才明白秦缨为何要看赏赐。

  她眼底闪过一抹怯色,显是得了交代不敢多言。

  秦缨低声道:“你我虽异族,但在找害阿月的凶手之事上,我们想的是一样的,昨夜抓到的那位崔世子,在此之前,与你家公主可私下说过话?你觉得他是真凶吗?”

  阿素抿了抿唇,迅速红了眼眶,她摇头,又极低声道:“那位崔大人,与公主从未私见过,我、我是想不通他为何害公主的。”

  见她愿意回答,秦缨顿生希望,“那入内宫住着之后,阿月可有何异常?”

  阿素哀声道:“公主刚入宫那日,陛下不许她出门,公主很是生气,第二日晚间,才派人来解了禁足,倒也没什么异常,公主对内宫前朝很是好奇,时常出去走动,便是公主遇害的花房,也是我们去过的。”

  “后来公主听闻大周有什么朝会,还大清早去偷看朝会,但我们身份特殊,自然是近不了大殿的,再后来……公主便不高兴了。”

  阿素眉眼间浮起两分疑惑,“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何,公主起初喜欢大周,是想留下的,后来又不愿留了,大抵逛完了内宫,觉得此处像牢笼一般,没什么意思,她越来越焦躁,就在上次陪太后听戏文那日,她去了未央池。”

  秦缨意外,“未央池?”

  阿素点头,“是,当时傍晚时分,公主像憋狠了,说想回南诏,要去找两位殿下,虽不知到底说了什么,但多半是吵架了,公主当时气冲冲出来,眼睛都是红的,回来后,晚上连觉也睡不着,第二日,又去了未央池,也不知说了什么,还是不甚愉快,第三日公主再去了一次,皆是一日比一日不快。”

  听戏文那日秦缨也在,后来还与阿依月生了争执,阿依月口口声声想回南诏,她彼时便想到她意已绝,不会留在大周。

  等等,戏文……

  秦缨心底一动,忙问:“是不是她想回南诏,而你们殿下不愿她回去?”

  那戏文讲的是男女相爱却不能相守,后双双殉情,若阿依月是听了戏文引得心境大乱,那会否是与蒙礼有关?

  阿素摇头,“我不知道,殿下们与公主说话,总会屏退左右,且、且我便是知道,那些话也不能告诉县主。”

  她如此更显真切,秦缨道:“我明白你的立场,绝不逼你,若非阿月死的不明不白,我也不找你问这些,免得连累你。”

  她又快速问:“那除了去未央池,这几日阿依月都见过什么人?”

  阿素松了口气,亦对秦缨多了两分信任,仔细回忆道:“宫里太后和各位娘娘都见过,见得最多的便是五殿下,他几乎日日都来,公主看他热络,便也与他说说话,夜宴前日五殿下还来过。”

  秦缨忙问:“说了什么?”

  阿素回忆道:“五殿下给公主带了几本话本,都是公主没看过的,但公主兴致缺缺,只在暖阁与五殿下坐了片刻……”

  说至此,阿素看向空落落的暖阁坐榻,倏地哽咽起来,“那日公主就坐在那里,五殿下走后,她好似失了魂儿一般。直至晚膳时分,才恢复了几分生气,像想通了什么似的,我本以为,她是不生两位殿下的气了,可没想到,第二日公主便……”

  阿素抹了一把眼角,“怎么也想不到公主会出事,公主自小打猎习武,南诏的男子都不是她对手,这宫里都是娇生惯养的贵主,又有谁能要公主性命?那位崔大人与公主也无冤无仇,公主应该听王爷的话,她不该来大周的,真的不该来。”

  秦缨疑惑道,“阿月的父亲不想让她来大周?”

  “不错,为此公主还与王爷大吵过两架,王爷宠爱公主,公主又是个执拗刚烈的性子,她想做的事谁也没法阻止,国君都不能,王爷没法子,只好让她来了。”

  “那便意味着,并未说让她留在大周了?”

  阿素迟疑一瞬,“王爷自然是舍不得公主的,是公主心心念念想见识大周风物,大抵是学了太多周人的诗赋,心怀憧憬,启程之时,连国君都没说要联姻,后来到了京城是公主自己想留下,但不知怎么又变了心思,公主的心意我们也捉摸不透。”

  秦缨心底古怪更甚,“既然一开始没有联姻的打算,阿月只是因大周风物,便忽然想留在异乡成为皇妃?”

  阿素眼神闪了闪,垂下脑袋道:“公主的心思我们也不明白,除了侍候公主,别的我们什么都不知。”

  阿素自然不可能知无不言,秦缨上下打量她一番,“你伺候阿月多少年了?”

  阿素抬头,“两年。”

  秦缨意外,“才两年?”

  二人说了太久,阿素怯怯地看向窗户,“有年岁更长的侍婢,只是此番未来,县主,我得回去了,我说的已经够多了……”

  秦缨心底疑问太多,但也不愿让阿素受罚,自是应好。

  二人出上房,阿素招呼一声,带着南诏侍从鱼贯离去,谢星阑则与一个内侍站在檐下,此刻他令内侍退下,上前问:“如何?”

  秦缨凝重道:“说南诏一开始并无联姻之意,连阿月跟来,也是她自己想来大周,说她学了太多周人诗文,十分向往大周,此外,这一次跟着阿月来的,不是伺候她多年的侍婢,那些年长的,都被留在了南诏。”

  谢星阑讶然:“只因诗文向往,便能离开父母故国,离开中意之人,这绝无可能,阿依月虽不算城府万钧,但绝不可能如此天真草率,而侍婢……按理如此远行,应该带最亲信,最周到的侍女才是。”

  替罪困局未解,又一谜团盘桓在二人心头,秦缨甚至隐隐觉得,阿依月来大周的缘故,极有可能与这命案关系重大,但此刻线索纷杂,她根本理不出头绪。

  她又道:“侍女还说她在内宫憋闷,在你回城那日,忽然便不愿留在大周了,还回未央池数次,与施罗蒙礼二人闹得很不愉快,且每日都要去未央池一次,一次比一次不高兴,除了施罗与蒙礼,这几日见得多的只有五殿下。”

  谢星阑拧了拧眉峰:“适才问了内侍,内侍也说这几日阿依月常站在廊下发怔,情绪看着极差,而五殿下每日都要来,夜宴前日也来过。”

  秦缨朝外走了两步,想体会阿依月站在廊下的心境,她先看了看灰扑扑的天穹,正要转眸之时,目光忽然一停,这永元殿廊檐之下,竟也挂着不少冰凌。

  天寒地冻,此处亦烧地龙,雪化后滴水成冰,便生冰挂。

  秦缨皱了皱眉,移开目光道:“我那日入宫听戏文,戏文讲的,乃是一对相爱不能相守的有情人,后来二人忠贞不渝,殉情明志,我在想,会否婢女所知不全,阿依月来大周,其实是蒙礼的主意,联姻亦是蒙礼提出,而她心中始终记挂蒙礼,起初虽接受了联姻安排,但之后却越想越觉不快,直到那日爆发。”

  谢星阑沉思着,“南诏国内未定储君,而南诏国君有三位皇子。”

  秦缨便道:“会否是蒙礼为了争储,舍弃了心爱之人?且按婢女和内侍的说法,她这几日也未私见过其他人,与她有约之人,要么是施罗和蒙礼,要么便是五殿下。”

  秦缨来回踱步,又蓦地站定道:“但若是蒙礼,崔慕之凭何认罪?最大的可能,还是与五皇子有关,此刻找蒙礼他们,他们也绝不会配合,若去找五殿下,可能见到他?”

  谢星阑道:“多半行不通,适才我已问过,德妃称病时,让五殿下也住进了长信宫中,说他也受了惊吓,还请了御医开安神汤,此去她们定闭门不见。”

  秦缨听得气闷,扫了眼高高的宫墙,也觉憋屈的紧。

  再想到清晨天牢中崔慕之冥顽不化的样子,她愤然道:“这便是皇室王侯之家吗?无罪者豁出性命替罪,而嫌疑之人分明在跟前,却问都问不得!是非曲直,王法公义,皆是说给皇城之外的黎民百姓听得!”

  深宫内苑耳目众多,也只有当着谢星阑,她才敢如此妄言,谢星阑近前半步,语带安抚道,“也并非毫无办法。”

  秦缨狐疑看他,谢星阑冷静道:“皇室贵胄以权力与尊荣为重,但也正是这权力尊荣能驱使他们,我们正可借力打力——”

  见秦缨未懂,他径直道:“崔慕之不愿五皇子获罪,但总有人与他想的不一样。”

第192章 见鬼

  “娘娘, 天牢来消息了……”

  永寿宫内,太后靠在西窗旁的贵妃榻上,不远处, 郑皇后眉眼凝重地陪坐,一听苏延庆此言, 顿时站起了身来。

  太后暼她一眼,“镇定些。”

  郑皇后复又坐定,咬了咬牙道:“您是知道我在急什么。”

  太后摇了摇头, 看向苏延庆,“说罢。”

  苏延庆走近了些, 低声道:“天牢的人说, 谢大人和县主只进去了一刻钟的时辰, 虽未听清楚说了哪些话, 但可以肯定,崔慕之并未喊冤,也未改口, 仍然认是自己害了阿月公主,不过……那位谢大人和县主,似乎不太高兴, 崔慕之的反应, 似乎与他们预期不同。”

  “天牢的人还说,崔慕之昨夜被送进去后, 没有一点儿恐惧惊怕,虽然一夜未睡, 也未用食水, 但也未朝外求援送信,一副甘心伏法的样子。”

  郑皇后眉眼间凝重散去, 看向太后道:“母后,这便是说,崔慕之之罪,乃是板上钉钉,再无转圜了?”

  太后不答,只问苏延庆,“长清侯府和德妃那边呢?”

  苏延庆道:“还是都在告病,五皇子此番又受了惊吓,跟着德妃住着养病呢。”

  太后眉头拧了起来,郑皇后也奇怪道:“德妃最是恃宠而骄,那可是她的亲侄子,长清侯府的继承人,她竟不管不问?长清侯昨夜在陛下跟前口口声声喊冤,今日怎也变了?”

  太后眯起眸子沉思,片刻问:“秦缨和谢星阑回宫之后做了什么?”

  “他们去了永元殿,还遇到了南诏搬遗物的侍婢,谢大人又传了永元殿伺候的侍从,问了阿月公主这几日见了何人,那侍从说,阿月这几日见五殿下最多。”

  苏延庆说至此,外头响起脚步声,很快,门口传来邓春明的声音,“娘娘——”

  苏延庆看了眼太后,太后点头,他便疾步朝门外去,不过片刻,苏延庆带着一副高深莫测的脸色进了门,“娘娘,就在一炷香的时辰之前,谢大人和县主派人请五皇子身边的亲随去永元殿了——”

  太后眉心猛然一皱,“做什么?”

  苏延庆道:“说是阿月公主那边,留下了很多各宫娘娘的赏赐,他们虽不能搜查阿月公主的遗物,但也要清查这些东西,而众多赏赐里,就五殿下送的东西最多。”

  郑皇后眼底闪过一丝迷惑,“各宫送的赏赐难道还有问题不成?他们清点这些做什么?”

  苏延庆苦笑,“这个老奴便不知了。”

  太后眼底波光明灭片刻,忽然道:“去太医院问问,看看给李玥开的什么药,再派人盯着长信宫,打问打问昨夜可有什么异常。”

  郑皇后和苏延庆皆是一愣,郑皇后道:“您这是何意?”

  太后幽幽道:“事有反常必有妖,哀家想看看崔家的古怪,到底出在何处。”

  ……

  永元殿中,秦缨站在窗前道:“这样便可?”

  谢星阑颔首,“崔慕之在宫内杀人,莫说太后与皇后,便是其他宫妃,也必定在暗中留意案件进展,我们一切行动,不出片刻便会传入各处,各宫内各自为政,要探寻宫墙内的风吹草动,她们比我们更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