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月看着李玥,倏地露出丝笑,“多谢五殿下了,我的确正无趣,他们不许我出殿门走动,若五殿下无事,不若留在此地论论大周风物?”
李玥迷惑地看了几个御林军两眼,忙应邀,“那自是好!”
阿依月让李玥留下,那自是不喜秦缨与李芳蕤久留,李玥看了二人一眼,道:“本宫来时,正看到刑部崔大人和大理寺方大人去未央池,想来是为了赵将军的案子。”
秦缨还未反应,李芳蕤先眼瞳骤亮,她目光灼灼看向秦缨,惹得秦缨一时失笑,她点了点头,又对阿依月道:“公主,那我们便告辞了。”
阿依月无声扬了扬下颌,显是余怒未消,秦缨与李芳蕤转身离去,刚走到门口,李芳蕤便道:“大理寺也一同查办此案?”
跨出殿门,秦缨摇头:“此前没有,不知今日是何故。”
话音刚落,便听身后高墙内传来李玥的笑声,又道:“公主果然博学!”
秦缨与李芳蕤驻足,仔细一听,又依稀闻阿依月之声,“……我的夫子是周人,若我去科考,说不定比你们国中士子还要厉害……”
李芳蕤恼火道:“南诏公主有何了不起?怎五殿下还要捧着她?”
秦缨摇头,待走远了些,才忧心道:“阿依月性情豪烈,也猜到自己为何被禁足,这点震慑不足以令她慌乱。”
李芳蕤也发愁,“那眼下如何办?真去未央池?”
秦缨闻言意味深长看她,“自然。”
李芳蕤忙道:“我可不是那个意思啊——”
秦缨笑开,“放心,并非为你,我要再去邀月楼看看。”
李芳蕤这才坦然,二人一路往未央池走,刚到梅林附近,便见崔慕之与方君然迎了过来,崔慕之道:“你们怎么来了?”
秦缨道:“刚入宫见了阿月,我想再去邀月楼看看。”
崔慕之点头随行,李芳蕤便落后了两步,她眼风不时落在方君然身上,方君然忍了几步,终究还是皱了眉头。
秦缨则问崔慕之,“方大人怎在此?”
崔慕之顿了顿才答:“今晨有折子弹劾崔氏,午间陛下将叔父移送至大理寺中,方大人正是接管此事的,他来此,还要将与乌齐鸣交好之人一同带回衙门查问。”
秦缨了然,又问:“施罗他们何在?”
崔慕之道:“他们今日出门游玩,我不便跟踪,派了其他人跟着。”
秦缨不由驻足,“没有问阿月?”
崔慕之摇头,“不曾,一大早就出门了,我此时还未得回报,只有南诏几个使臣还留在潇湘馆之中。”
秦缨若有所思,等到了邀月楼,先从中庭入内,再从廊道往西绕行,围着邀月楼走了一圈后,见李芳蕤与方君然等在中庭,秦缨便道:“芳蕤,你与方大人过来帮帮忙,你们站在廊上说话——”
李芳蕤看向方君然,方君然一脸波澜不惊之相,迟疑一瞬才迈步,秦缨见此却折回假山群,往那夜被谢星阑撞见之地去,等站定,却听远处无声,不由喊道:“你们在说话吗?不必大声,有言辞即可。”
李芳蕤正与方君然面面相觑,偏生方君然站得板正,看也不看她,听见秦缨喊,她才笑盈盈开口,“方大人家中还有何人?”
方君然面不改色道:“还有父亲健在,有个姐姐早已出嫁。”
李芳蕤又道:“府上做何营生?”
方君然唇角微抿,“乾州盛产白檀,祖上制香,父亲曾任乾州刺史府主簿,后因病辞了差事。”
李芳蕤笑了,“方大人几岁开蒙?”
方君然一愣,这才看她,“李姑娘问这些做什么?”
李芳蕤眨了眨眼,“好奇呀,看看方大人到底进学了多少年,竟学成个老学究似的,满朝年轻的文武百官,没有比你更暮气沉沉的。”
方君然眉眼僵住,又侧过身去不接此言,李芳蕤径直笑出声来,“方大人今岁二十又三?这般年纪,为何未娶亲?”
此等私事,自然关系匪浅才可问,方君然听得脸色更黑,正在这时,秦缨疾步走了过来,“不对,你们再往后走走?”
李芳蕤心境大好,只从西南下了廊道,往皑皑覆雪的竹林走去,待秦缨与崔慕之离去,李芳蕤又直直看着方君然,方君然没了法子,定声道:“方某出身不高,京中也只有薄产几分,老父亦不在京中,尚无人为方某操持。”
李芳蕤做恍然之色,“原来如此……那方大人如今家住何处?”
“永兴——”
方君然脱口而出,待止住话头,却为时已晚,李芳蕤笑的眉眼弯弯,“我知道了,永兴坊,永兴坊方府?”
方君然浓眉皱起,“我衙中尚有公务,便先告辞了。”
李芳蕤一愕,“哎——”
李芳蕤高声一唤,方君然却步伐更快,待遇上秦缨二人,崔慕之也意外道:“方少卿,这是——”
方君然道:“郎中大人之事,崔大人不必担心,一切以圣上旨意为重。”
崔慕之还想说什么,方君然却当真拔腿便走,秦缨满眸狐疑,待回到李芳蕤处,便道:“你又胡言了什么,方大人好似动气了。”
李芳蕤扫了一眼崔慕之,自不好说自己适才出格调戏了方君然,“就问他老家而已,你听不清吗?”
秦缨眉眼微沉,“不错,只能听到断续几字……”
她盯着眼前这方犄角,秀眉越皱越紧,崔慕之紧声道:“你发现了什么?”
秦缨一脸凝重,又摇头道:“有些古怪,但我还未想清楚。”言毕她又扫视了一圈,“这边还是什么都未发现?”
崔慕之看着近前皓白道:“一切都被大雪掩住了,但若等雪化,这周围的痕迹更难寻觅。”
秦缨摇头,“不可能毫无痕迹,当夜凶手在邀月楼装神弄鬼,之后并无时间再去别处,那么她当时用的火烛,还有那阿赞曼的剪影,可能藏在她身上,也可能被她丢弃,或许可以扩大搜索范围,从梅林处到往潇湘馆的石桥,都可搜寻,还有这片竹林与后面的荷花池,我不信一点痕迹都未留下。”
不等崔慕之应答,秦缨又看向未央池东门方向,“今日龙翊卫竟未至此?”
她看向李芳蕤道:“我打算走一趟金吾卫衙门。”
李芳蕤立时点头,“我陪你同去!”
秦缨行动迅速,此言刚落定,她便迈步往东南方向的竹林小道行去,崔慕之欲言又止,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背影消失在竹林之间。
马车从未央池出发,两炷香的时辰不到,便停在了金吾卫衙门前,值守的武侯见是她,忙上前来行礼,秦缨只问:“谢指挥使可在?”
武侯一边引路一边道:“在,刚来没一会儿。”
秦缨微诧,“没一会儿?”
午时已过,按理谢星阑不应来衙门这样晚,秦缨心底浮起几分疑窦,等到了龙翊卫的院落,老远便见谢坚得了消息迎了出来。
谢坚素日眉眼机灵,可今日,却通身透着沉重,见到她,只干干扯出个笑,“县主和李姑娘来了,我们公子早上走访了几家人证,刚回来不久——”
秦缨了然,又上下打量了谢坚一瞬,“难怪,我还以为出了什么事。”
谢坚撇开目光咧了咧嘴,秦缨没多言,径直往正堂去,等到了门口,果真见谢星阑坐在公案之后,案上垒着不少文书,他正从案后起身相迎,四目相对的刹那,秦缨眉尖一簇。
谢星阑上前来,“今日未入宫?”
“已经去过了——”
秦缨答了话,又看向那几摞文书,“可有发现?”
谢星阑道:“今晨走访了几个人证不全者,虽都有独身之时,但他们去的方向,并不是揽月楼方向,按照时辰和脚程,嫌疑更小了些,因此我在想,会否有别的可能。”
秦缨目光疑惑,谢星阑道:“赵永繁一早打算去揽月楼,凶手会否在湖边长亭饮宴之时,便将香灰撒在了他身上,毕竟湖边并无竹筒蜂,不会提前露馅,而后到了梅林,此人一直与所有人在一处,正好让大家为他做人证。”
秦缨眼瞳微亮,“确有此般可能,芳蕤这边我也问了,她当夜在梅林碰见过方大人,也算有了交代,但若你这般推论,那嫌疑之人便更多了。”
谢星阑摇头,“不多,当夜能与他说上话的人,就在我不远处,而我查问了几人,当夜与赵永繁有过肢体接触的,包括肖琦和宋文瑞在内,只有五人。”
李芳蕤在旁轻咳一声,转而问谢坚,“刚才来时见好些人在校场演练,你们最近很是辛勤嘛——”
谢坚笑呵呵答话,李芳蕤忙借着话头出门,生怕谢星阑细问。
谢星阑无暇顾及她,只拿了公文给秦缨看,“当时几军军将坐在一处,赵永繁三人受了太后赏赐之后,曾有两个镇西军军将过来敬酒,当时赵望舒也去了,还做过拍肩之举,这是那两个镇西军军将的生平——”
秦缨接过公文一目十行,但很快,她看了一眼出门说话的谢坚与李芳蕤,倏然看向谢星阑问:“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谢星阑一愣,“为何如此问?”
秦缨坦然道:“你往日也为公事烦忧,却少有这幅冷锐神情,便是谢坚,今日都有些强颜欢笑之态。”
谢星阑望着秦缨,只觉她一双秀眸清澈如许,其间关切更是坦荡分明,谢星阑喉头滚了滚,压低声量道:“探查市舶司有结果了——”
秦缨立时放下公文,“如何?”
谢星阑晦暗的眉眼间闪过一丝悲怆,语声愈发沉冷,“当年的船难,并非意外。”
第186章 抓到
秦缨有片刻的失语, 她艰难地吞咽了一下,才问:“如何查到的?”
谢星阑朝门外看了一眼,低声道:“找到了一个名叫侯波的船工, 此人当年本该跟船,但在他临上船之前, 有人花三百两银子买走了市舶司发给他的引契,又令他离京归乡,再也莫要回京——”
“他跑船一趟, 所挣不到一两,这三百两银子于他而言可抵万金, 因此他老老实实听了话, 且遵守承诺, 再也未回京城, 他老家在睦州,距离京城七八日脚程,我已派了谢咏亲去睦州, 最好能将人带回京城,好详细彻查,时隔十三年, 要查清并不易。”
秦缨如何不知, 即便多有怀疑,但这仍是最难以接受的结果, “花重金冒充船工,这是早有谋划, 从上船的那刻起, 便注定要出事。”
谢星阑沉默了一瞬,片刻才哑声道:“不错, 定是有人预谋制造船难,一路上机会不多,只等到入了江州地界,才寻到时机。”
秦缨听至此,忽然道:“你曾说,出事当天,你父亲装书画的箱笼出过事?”
谢星阑颔首,“箱笼被人打开过,父亲对此颇为气愤,当夜我歇下之后,父亲大抵想召齐人手,好生查问一番,却不想出了事。”
秦缨攥紧了手中公文,“凶手就是在等待众人聚在一处的时机?”
说至此,秦缨又摇了摇头,“不对,好端端的,装书画的箱笼怎会被人动手脚?船上就那么多人,丢了东西,你父亲自然第一个怀疑船工,他们哪里敢让客人在自家船上出纰漏?除非箱笼也是那冒名顶替之人动的!”
谢星阑面色寒峻,“我怀疑,是有人想找什么未找到,继而对我们全家下了杀手。”
一股子凉意爬上了秦缨背脊,外头天穹阴沉沉的,却远不及凶案疑云令她喘不过气,秦缨定了定神道:“你父亲为官清正,且当时已辞官,他能威胁何人?能派人对你们全家下死手的,多半不是小人物,而此人如此心狠手辣,定然是为己谋利,他们要找的……莫非,莫非是何种罪证?”
秦缨语声一紧,“你父亲忽然辞官,是否就与他们要找的东西有关?”
谢星阑唇角紧抿,刀削斧刻的面颊上现出阴翳,眼尾轻扬的凤眸,亦黑洞洞的骇人,秦缨又谨慎道:“这一切都只是推论,得找到人证物证才好——”
她拧紧眉头,“找谁好呢?找你父亲故旧?找程老先生?他是你父亲的老师!”
任是谁知晓这血海深仇,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谢星阑再克制,仍抑不住通身寒意,但见秦缨如此焦灼恳切,他深潭似的眸子又恢复了几分活气,“是,是要去见程老,这满京城,或许也只有他还记得我父亲的旧事。”
秦缨立刻道:“我与你同去!”
这话落定,却未见谢星阑立刻答应,他只静静望着她,似在迟疑,秦缨迷惑道:“怎么?你觉得不便?”
谢星阑摇头,犹豫一瞬,对她直言,“此前虽觉有异,但未想到船难是被人精心谋划,你说得对,此事或许牵扯甚深,再加尘封了十三年之久,连我也不知能否查探明白,若再将你牵涉其中,我不知是好是坏。”
秦缨听得挑眉,“十三年又如何?只要凶手还活在世上,一定有法子追查!你父亲母亲还有你家一众家仆,这么多人命,便是老天爷也看不过眼,这才让我们隔了这么多年仍能发现破绽,若能找出真凶为他们雪恨,那自然只有好,没有坏!”
秦缨语声虽低,却字字铿锵,眼神之笃定,更是动人肺腑,谢星阑冷窒的心腔倏地一热,只定定地望着她,“是因有你同行,这才能发现端倪。”
秦缨顺着他的话道,“是啊,那我既出了力,便更不能半途而废。”
谢星阑目光复杂起来,却仍不松口,秦缨不解道:“你到底在担心什么?此事未查清之前,我定守口如瓶,连芳蕤与白鸳都绝不透露分毫,你若不信,我——”
“不是不信,是——”
谢星阑话头一断,秦缨切切问:“是什么?”
“你们说完了没有?”
陡然响起的话语令二人一惊,谢星阑撇开目光,秦缨亦握着公文看向门口,便见李芳蕤正与谢坚进门来。
察觉气氛古怪,她狐疑道:“怎么了?这案子这样艰难?”
秦缨不知如何解释,谢星阑径直问谢坚,“城外的人可有消息了?”
谢坚恹恹摇头:“没有。”
谢星阑眼瞳暗了暗,又看向秦缨道:“公文上便是那几人出身与军职,我打算从这几人身上再做调查,其他的,还需从长计议。”
谢星阑面色无波,语气却极是肃正,与片刻前判若两人。
不等秦缨答话,他又道:“今日天色不好,稍后只怕要落雪,你们早日归家,我亲自带人走一趟。”
他又看向谢坚,“备马——”
谢坚一愣,“啊?哦,备马,是,小人这就去——”
秦缨盯着谢星阑,小脸渐渐皱作一团,但谢星阑取下佩剑,披上斗篷,竟真是要出门查访,当着李芳蕤,秦缨也不好再问,只好道:“那也罢,若得了消息,告知我一声。”
谢星阑应了声好,秦缨放下公文,与李芳蕤先行出了门。
谢星阑亦步亦趋走在二人身后,一路上也未发一言,眼看着快要出衙门,李芳蕤看看秦缨,再回头看看谢星阑,面上尽是疑问。
等秦缨的马车即将消失在长街尽头时,谢坚无奈道:“这些跑腿的事,底下人去便好,公子何必自己去?县主好容易来一趟呢,老爷和夫人的事——”
谢星阑一记眼刀看向谢坚,谢坚赶忙解释:“小人只是觉得您信任县主,县主那般聪颖,又与您投契,定然帮得上忙。”
谢星阑大步流星上马,待高坐马背时,才冷冰冰道:“她不该蹚这些浑水,你若敢在她面前多嘴一句,自去领罚!”
谢坚缩了缩脖子,自是听令。
马车里,李芳蕤一脸费解道:“你和谢大人怎么了?此前南下一路,你们默契无间,刚才你上马车,也不同人家辞别,谢大人也未说什么,总不至于,是为了那位赵将军的案子吵架了吧?”
秦缨眉尖皱着,“自然不是吵架……”
李芳蕤巴巴望着她,“那是什么?”
秦缨自然不可能直言:“也没什么,就是他肩上担子太重,我也未想通紧要之处,为案子着急罢了,等这案子了了便好了。”
李芳蕤恍然,“此番事关重大,确不轻松。”
马车疾驰在长街之上,不多时,天上果然飘起雪粒来,秦缨掀帘朝外看,漫天灰白映在瞳底,亦令她眉眼暗淡起来,先送了李芳蕤归府,秦缨这才回了侯府。
她今日归来的早,因母亲义川公主忌日将近,便先去陪秦璋抄祭文,她面上显不出什么,秦璋却太熟悉她,“缨缨,可是今日无所获,心底难受?”
秦缨一愣,摇头,“没有的事,只是眼下毫无头绪,有些叫人牵挂。”
“难怪看你心事重重。”秦璋开解道:“眼下最要紧是抓到那外逃的细作,这样大的雪,你也不好处处跑动,且让金吾卫追查吧。”
秦缨牵唇,“爹爹放心,我这两日只管等消息便是。”
秦璋不再多言,秦缨待到傍晚才回清梧院,走在路上,白鸳忧心忡忡道:“县主不高兴,连侯爷都看出来了,定是谢大人气着您了,您帮了谢大人好些,不管为了什么,他也不能叫您失望啊,实是气度不够……”
秦缨叹了口气,“不是他的错。”
白鸳气哼哼的,“您从出金吾卫衙门起,就没个笑脸,就是他的错!”
秦缨听见这话反倒笑了,“他是怕事情太大,牵累了我,不愿我涉入太深。”
白鸳不知内情,愣了一愣才道:“因事关南诏?若如此说,倒也能解释的通,前次他自己面圣揭发崔毅,引得崔氏不快,那次也未喊您同去,此番若是查的不妥,陛下怪罪下来,也是怕您与他一同担责?”
秦缨本未想到这样多,听白鸳一说,反倒怔住,不过片刻,秦缨眉眼沉色一扫而空,疾步朝清梧院去,刚进房门,便解着斗篷道:“找纸笔来——”
微微一顿,她又道:“要五尺整纸。”
白鸳听得微讶,“县主要这么大的纸做什么?”
“也不能干等着,画副地图。”
纸笔找来的很快,秦缨点燃灯烛,将五尺的宣纸摆在四方桌案上,又按照记忆,将未央池梅林一点点描画了出来,白鸳在旁磨墨,“您画这个做什么?”
秦缨专注地勾勒线条,“当夜人多,梅林周围地形亦复杂,证词可混淆视听,但若将每个人的游园轨迹描画出来,或许能看出是谁的证供合不上。”
雪絮飘了整夜,第二日起早,便见庭院内又是一片银装皓白,去给秦璋请安时,听秦广说着见闻,“莫说是西北,便是京城城外,都有不少流民了,今日一早,丰州的求援的折子又来了,只怕今冬严重的很,多少年没有这样大的雪了。”
秦璋沉吟一瞬道:“准备准备,在阿瑶忌日那天,于城外设震灾粥棚,连设至过年吧。”
秦广应是而去,秦缨心知西北灾情更严重,自己心底也沉甸甸的,午时前后,她又回屋描画,短短半日功夫,五尺开的宣纸便铺了十多张,如此画至暮色初临,她终是忍不住安排沈珞走了一趟金吾卫衙门。
沈珞回来时一脸凝重,“没有新的进展,今日谢大人入宫了一趟,听说回衙门后,脸色很不好看,但没多久又亲自带人出城了,小人去衙门的时候,谢大人还未归来。”
大雪初霁,入夜之后愈发寒冻,秦缨朝窗外看了片刻,“许是去追查江原的下落了,罢了,明日再去问——”
从游园脚程推算漏洞是精细功夫,秦缨第二日再忙半日,至申时,才派沈珞出门,可半个时辰不到,沈珞便急匆匆回来。
秦缨一听禀告傻了眼,“没有回城?”
沈珞点头,“不错,带了二十多人出去,一天一夜也未归来,谁也不知道去了何处,说今天早上,大理寺派人去找谢大人,都未找到人。”
秦缨面色暗沉下来,又转身看向窗外天色低喃,“……七八日……倒是不急……”
白鸳和沈珞对视一眼,忍不住问:“县主在说什么?什么七八日?”
去睦州要七八日,一来一回,至少半个月功夫,因此谢星阑仍在专注眼前的案子,秦缨心神一定,“没事,明日再去问。”
谢星阑出城未归,秦缨也安心用自己的法子排查嫌疑之人,如此前后算计了多次,其他人倒也罢了,对阿依月的怀疑却越来越笃定。
按众人证供,在翠嬷嬷和永宁公主看见阿赞曼身影之时,只有阿依月一人在西南方向,而其他人当时纵无人证,可按照随后出现之地来看,也绝不可能案发时在邀月楼。
想到阿依月天真无邪的眉眼,再想到那日被禁足时的恼怒,秦缨心腔却越来越冷硬,初七午后,秦缨正要再派沈珞去金吾卫衙门,宫里却来了人。
来的是太后身边的邓春明。
“太后娘娘今日在畅音楼听戏,想着几日未见您了,便派小人来接您入宫,今日阿月公主也同来,这几日她在宫中不甚开怀,太后娘娘的意思,也是让您入宫开解开解。”
太后旨意如此,秦缨不得不遵,与秦璋交代一声后,她更衣出了门。
马车行在御街上,虽晴两日,但坊间明显冷清许多,严寒尤甚,繁华锦绣的一百零七坊皆笼罩在一片萧瑟皓白之中,直等到了宣武门,煊赫巍峨的宫门城楼透着天家气象,这才令秦缨精神一振。
等入宫门,秦缨才问邓春明,“阿月这几日做了什么?”
邓春明无奈道:“陛下开头两日令她禁足,但她哪里能愿意,闹得永元殿不消停,前日还哄了五殿下带她出去,五殿下因此惹得陛下不快,直到昨日陛下松了口,允她随意走动,但仍不准她见南诏另外两位皇子,那两位皇子也不高兴,但也没法子,而他们听闻南边也开始下雪,便上了文书,想告辞回南诏去……”
入了第二道仪门,便进了内宫,没走多远,便见一栋雕梁画栋的三层小楼伫立在一片宫苑之中,正是畅音楼到了,只听楼内丝竹管乐之声悦耳,吟唱的,却是一道凄楚的女子之声,秦缨听不懂唱词,只一路到了帘幕掩映的看台,给太后请安。
刚上廊道,秦缨便见除了太后和阿依月,后宫嫔妃与永宁公主也在,瞧见她来,永宁公主倒是比旁人更为惊喜。
“给太后娘娘请安,拜见皇后娘娘,拜见诸位娘娘——”
太后笑道:“来哀家身边坐,阿月也在此,你们小辈好说说话。”
阿依月坐在太后身边,眉眼间无邪不复,正面无表情地望着她,待秦缨落座,阿依月也不开口,只端着茶盏,沉默地饮茶。
太后笑问:“这曲戏文可听过?”
秦缨仔细听了片刻,摇头,“还真未听过。”
太后便叹道:“这几日天冷,西北雪灾之事也令宫中众人人心惶惶,本想听个戏文散散郁气,谁知戏文也是个惨的。”
秦缨不解,一旁德妃道:“太后娘娘,戏文故事嘛,左不过是这些风花雪月恩怨情仇,这一折虽悲惨,但好在这二人情比坚金,并无辜负。”
对面戏台上,盛装的女伶正在凄凄低唱,秦缨分辨半晌,才明白这是一桩殉情故事,书生遇见了平民姑娘,互生情愫,却不料天家贵女横插一脚,要定书生为婿,后二人历经坎坷不愿分离,末了双双殉情而亡。
太后失笑摇头,“到底是哀家老了,欣赏不来这些忠贞不二。”
说着话,太后又看向秦缨,“你父亲在做什么?”
秦缨道:“还是在准备母亲的祭日,城外有流民,父亲打算设赈济粥棚。”
太后叹道:“哀家见了这么多人,也就你父亲是个痴情的,哀家听闻那位赵将军的案子进展不大,你可知如今怎样了?”
秦缨眼风扫了一眼阿依月,坦然道:“有了些眉目,但还缺少人证物证。”
太后望着秦缨拍了拍手,“小姑娘家家的,愿意出力自是好,但也莫要累着自己,年一过你便十八了,你父亲也不为你操持终身大事。”
秦缨乖觉道:“父亲想多留我两年。”
太后摇头,“你啊,怎么与湄儿一般说辞?要知道京城的世家子弟虽多,但真论得上年轻才俊的,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你不着急,自有旁人着急,到时候都被抢完了,你该如何是好?”
说至此,太后不知想到什么,又低声道:“可不能学芳蕤,看中那门不当户不对的。”
秦缨一惊,“芳蕤?她……您怎么知道?”
太后老神在在的,“哀家有意为芳蕤指亲,本是让她母亲回去问问她的意思,可没想到她母亲昨日入宫,说芳蕤已经心有所属,她虽然也瞧不上,但芳蕤的性子你是知道的,她如今不敢逼迫……”
秦缨心跳的快了些,“那人是——”
太后眯眸,“你不知情吗?”
秦缨眼都不敢眨,太后却已看出来,“你不必替她遮掩,一开始她母亲都不知,若非哀家有心指亲,她只怕不敢明说,那位方大人,娶个寻常世家贵女,勉强攀得上,可怎么敢对郡王府家的小姐有意?”
太后低声细语,再加上丝竹之声,本算隐秘,可说着说着,丝竹声弱了下去,不远处德妃挑眉道:“太后娘娘在说谁对谁有意?”
太后背脊一直,淡声道:“哀家在说,世家贵女婚嫁,还是择门当户对者为佳,朝堂上的寒门新贵,再如何得陛下器重,却到底缺了根基,但凡有个起落,当家的主母都是要跟着吃苦头的。”
德妃淡笑道:“您说的不错,但只怕有的小姑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若真能求个一心一意相待的,倒也极好。”
太后似笑非笑的,忽然看向阿依月,“阿月这两日与小五谈得来?”
阿依月干干牵唇,“五殿下性情良善,对阿月颇为照顾。”
太后欣慰道:“小五比两个大的年幼,得皇帝宠爱,性子也更讨人喜欢,你们相处甚欢便是最好。”
皇后和德妃的神色皆深长起来,待这一曲戏文终了,太后又指了一折热闹的戏文,不巧,正是一折讲高门嫁女的,唱台上男女戏伶装扮华丽多彩,一阵吹吹打打,好似真有婚嫁喜事一般,太后这才露了笑脸。
“对嘛,这才看得人舒心嘛。”
太后又拍了拍秦缨,“你父亲若还不为你操心,那哀家可要越俎代庖了,你母亲去得早,哀家真不忍心你选不到好的夫婿,你可别说,你还对崔家那小子有心。”
秦缨苦笑道:“自是不曾,只是不敢让您劳神,您身体也不好。”
太后笑,“哪里的话,看你和湄儿得良人,哀家才安心。”
秦缨不敢多说,幸而太后专心听起了戏文来,等这一折了了,她疲惫地叹了口气,“哀家乏了,你们听你们的——”
皇后闻言起身来,“那臣妾送太后回宫。”
太后和皇后一走,德妃和其他几个年轻妃嫔也没了兴致,看台虽设了围帘,燃了火炉,却也冷得很,德妃牵着永宁道:“那本宫也带永宁回去了,阿月这几日憋闷,县主正好陪她说说话。”
秦缨应是,见永宁不住望着她,她又道:“改日去探望公主。”